?

大足石刻與中國魔幻電影的空間融合

2017-05-03 03:18唐瑞蔓
關鍵詞:魔幻石刻空間

唐瑞蔓

(重慶交通大學廣播電視學系,重慶南岸400074)

大足石刻與中國魔幻電影的空間融合

唐瑞蔓

(重慶交通大學廣播電視學系,重慶南岸400074)

創新不足且脫離魔幻類型的空間敘事訴求是中國魔幻電影取材傳統文化由來已久的問題。以個案研究法探索遺產空間與魔幻電影空間的關聯、融合的價值與路徑,可為上述問題的解決提供思路與方向?;孟胄院妥诮躺适谴笞闶膛c中國魔幻電影的內在關聯,也是他們能夠彼此融合、互相借力、共同發展的基礎。而依循空間敘事邏輯,對大足石刻進行局部或整體的魔幻改寫,是二者走向融合的切實路徑。時至今日,僅有長城、秦始皇陵、福建土樓等少量空間類文化遺產于魔幻電影中明確呈現,需要更多的相關研究和創作實踐去改變這一現狀。

大足石刻;魔幻電影;中國;空間;融合

近年,《畫皮》系列、《西游記之大圣歸來》《捉妖記》《尋龍決》《美人魚》等電影的票房成功,將魔幻推向了國內最為熱門的電影類型。盡管借鑒了西方魔幻的概念、造型和技術,大部分中國魔幻仍以本土神話傳說和哲學思想為創作基礎,與傳統文化保持著形式與內容的天然關系。中國魔幻的興起及其傳統文化淵源,為文化傳承帶來新機遇和新方法。傳統文化可借此融入這一市場主流電影類型,實現創新發展,同時回饋魔幻電影以文化特色、藝術魅力和本土認同。

由于國產魔幻電影對傳統文化的素材選擇慣性偏向(以時間敘事為主的)文學遺產,《西游記》《聊齋志異》《白蛇傳》等家喻戶曉的故事因此被一再搬演,讓觀眾“反復咀嚼”?!蹲窖洝贰洞篝~海棠》等為數不多取材于古籍的原創故事顯得彌足珍貴。以時間敘事為主導的創作習慣,致使絕大部分缺少知名故事的建筑、雕塑等空間類文化遺產于魔幻電影中集體缺席;或僅作為與敘事無關的奇觀背景簡單存在。這一現狀無疑造成了傳統文化素材運用與魔幻類型規則的分離。創建一個完整的、自成體系的魔力和幻術的世界,是成為魔幻電影的關鍵所在[1]。魔幻空間就是這個完整的架空世界呈現于銀幕的部分,是觀影者能看到的空間。比如《千與千尋》的“油屋”、《博物館奇妙夜》的“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在此,空間不再是附屬于時間的背景,而是作為推動電影敘事的主要手段。

創新不足且脫離魔幻類型的空間敘事訴求是中國魔幻電影取材傳統文化由來已久的問題。將給予時間和歷史的青睞轉移到空間上來,論證空間類文化遺產對魔幻電影創作的價值和意義,探索遺產空間融入魔幻空間并參與魔幻敘事的基礎和路徑,可為上述問題的解決提供思路與方向。下文即以大足石刻為個案嘗試進行這一系列研究,試圖梳理出一套研究魔幻電影空間與遺產文化空間跨界融合的范式。

一、融合基礎:大足石刻與魔幻空間的幻想關聯

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區境內摩崖造像石窟藝術的總稱,始鑿于初唐,盛于兩宋,是中國晚期石刻藝術的代表。它主要集合了以佛教為主的寶頂山石刻、北山石刻,以道教為主的南山石刻,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石篆山石刻,以及佛、道結合的石門山石刻。1999年,大足石刻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經歷了“從地方宗教性歷史文化空間到具有杰出普遍價值的世界文化遺產”[2]的轉變過程。宗教圣地、藝術寶窟、世界文化遺產、國家5A級景區等重要身份的累積,讓大足石刻已然成為一個具備多重屬性與價值的復合空間體。追根溯源,宗教空間是大足石刻的原初空間,也是它最初的社會功能與價值體現。畢竟,在成為文化遺產之前,大足石刻是綿延千年的宗教文化歷史遺存。

大足石刻本依宗教教義的敘事邏輯——佛、道思想及其衍生的傳奇人物和故事而造,因此匯聚了佛、仙、妖、魔等大量精美絕倫的超現實形象,呈現出天堂、地獄、修煉、開悟、涅槃和變幻等一組組具有敘事連續性與空間蒙太奇效果的奇幻情境。這些超現實形象與奇幻情境又共同勾畫出大足石刻獨具一格的幻想性空間。而幻想,正是魔幻電影空間的基本屬性,也是其空間建構素材必備的基本特質?!澳Щ迷试S作者自由創造和構建一個想象的世界”[3]58,比如《指環王》的中土世界,《阿凡達》的潘多拉星球,《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千與千尋》中迎接各方神明的“油屋”,《大魚海棠》的“其他人”世界等。擁有幻想屬性是遺產空間參與魔幻電影空間敘事、實現二者有機融合的基礎。反之,則難以形成有效的敘事互動。不具備幻想特質又缺失幻想性加工的遺產空間即使憑借視覺效果、文化符號或其他非敘事價值于魔幻空間中在場,也勢必成為一個無情節關聯的可替代的景觀。比如,動畫電影《大魚海棠》中化身“神之圍樓”的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就是一處沒有明顯敘事痕跡而純粹凸現審美價值與民族特色的展示性空間。這并不是說呈現福建土樓沒有價值,而是指未經幻想性改造的“神之圍樓”于魔幻空間建構的無價值。

大足石刻的幻想屬性帶著與生俱來的宗教特質,與中國魔幻電影里宗教題材的盛行不謀而合,進一步確認了二者融合的合理性。這種內在關聯并非偶然。事實上,大足石刻和中國魔幻電影雖分屬兩種不同時代不同性質的藝術表現形式,卻都以儒釋道占據核心地位的中國傳統文化為內容創作之依托??v觀國際電影市場的魔幻電影主流,其空間創建也大多依托民族傳統文化。以矮人、巨人和精靈等歐洲古典神話為人物創意的《指環王》,陳設與服飾充滿英倫風情的《哈利·波特》,呈現日本溫泉文化和神明文化的《千與千尋》等,都是魔幻空間民族性的有力代表。從中國魔幻電影的歷史脈絡來看,主要是佛、道等宗教敘事幻化的傳奇情節和人物,以及民間流轉的巫術傳說等與魔幻空間淵源頗深。并因此形成了以描繪佛、仙、妖、怪和精等視覺形象,打造虛構“神魔幻境”[4]34為主流的民族風格。20世紀20年代興起的“堪稱中國魔幻電影雛形”[4]227的《火燒紅蓮寺》等武俠神怪片,80年代后涌現的《倩女幽魂》《青蛇》等玄幻武俠類型,甚至2000年后號稱東方魔幻的《畫皮》系列、《西游記》系列(鄭保瑞導演)和《大魚海棠》等,都體現并延續了這一傳統風格。

二、融合價值:內涵與功能的跨域拓展

遺產空間與魔幻空間的融合是一種彼此促進和互相借力的良性互動。于大足石刻類文化遺產而言,成為魔幻電影空間建構的靈感與素材,并參與魔幻電影的空間敘事,既能為其生成符合當下文化與審美旨趣的新內涵,又能拓展旅游景觀層面的新功能。游客造訪時,不只可以看到精美絕倫的石刻造像,聽到傳奇曲折的宗教故事,還能暢游魔幻的遐想,真實體驗到銀幕空間上的虛擬奇觀。于魔幻電影而言,則可借力遺產空間在歷史、藝術、科學、考古和人類學等領域的“杰出的普遍價值”,獲得文化內涵與視覺質感等層面的迅速提升。

首先,美輪美奐且民族特色鮮明的石刻造像有助于增強魔幻空間的奇觀功能。奇觀即奇妙(神奇、奇特)的景觀,能產生獨特視覺效果,具有強烈的視覺吸引力。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大足石刻本身即是一處奇觀。一方面,它被譽為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范,擁有大量精美且獨特的造像。比如有1 007只千姿百態的手,宛若孔雀開屏般金碧輝煌的“千手觀音”;“宏偉莊嚴、虛實相間、意境深邃”[5]的“釋迦涅槃圣跡圖”;玄妙神奇、匪夷所思、震人心魄的“柳本尊十煉圖”等。另一方面,作為石窟藝術中國化的重要代表,它從內容到形式都具有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極具視覺辨識度。比如,北山石刻中“送子觀音”華麗的古代貴婦裝扮、“水月觀音”瀟灑的游戲坐姿、“數珠手觀音”鄰家女孩般的清純嫵媚等造型風格,都顯現出觀音造像在服飾、發飾、姿勢和表情上的本土世俗化。魔幻空間需要通過吸納這些精美且獨特的視覺元素以增強畫面表現力和吸引力。

其次,大足石刻豐富的人文內涵有助于魔幻電影文化品質的迅速提升。大足石刻造像不僅可作為魔幻空間的奇觀符號,還能憑借自身承載的厚重的釋儒道哲學思想增加電影文本的闡釋維度和文化認同。比如依“無?!薄拜喕亍薄柏澿涟V”等佛教基本教義而造的“六道輪回圖”、依《大悲經》所造的“千手觀音”、依《圓覺經》而制的“圓覺洞”等造像奇觀,就弘揚了佛教中“諸惡莫做”“眾善奉行”“眾生平等”等價值觀,體現了人類共有的美好愿望,超越了語言和民族的界限,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和普適價值。這些形象于魔幻空間的呈現,既能引導觀影者對畫面的宗教或哲學解讀,又能以電影化的方式(展示而非解釋)表達創作者的思想與觀點。

三、融合路徑:空間敘事邏輯下的魔幻改寫

魔幻是一種主要用于制造虛擬——架空世界的類型,“沒有一定的敘事之規,人物設置和情節元素都比較開放”[3]172。魔幻電影中的故事創建和情感建構主要依靠其他敘事類型,如冒險、成長、劇情和愛情等來配合完成。因此,當代魔幻電影常以復合類型的方式進行創作。但這并不意味著魔幻只負責奇觀制造,而與敘事無關。事實上,魔幻一直以自己建造的空間去影響甚至左右敘事,或者說空間是魔幻推動電影敘事的主要手段。融入魔幻空間并參與魔幻敘事,就需要依循空間敘事的邏輯對大足石刻進行局部或整體的魔幻改寫。

空間可以通過塑造人物、生產事件和創設情境等方式建構或推動敘事。魔幻空間中通常都會有一個聯結架空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通道,讓主角在巧合之下發現并由此陷入那難以捉摸的虛幻時空。這個通道就是“空間生產事件”的直接體現。魔幻通道可以是“藥物、夢境、事故、天氣變化,感官操縱、瘋狂或其他失常行為”[3]174;也可以是一個具體的地理位置。比如《千與千尋》中通往“油屋”的廢棄隧道,《納尼亞傳奇》中通往魔法王國的神奇衣櫥,《哈利·波特》中通向霍格沃茲特快的九又四分之三站臺,《大魚海棠》里海天相接的漩渦之門。大足石刻由一系列不同主題的洞窟造像組成,他們可依憑自身特有的內容和意義單獨作為電影場景中的魔幻入口或通道參與敘事。試舉幾例:“六道輪回圖”(如圖1所示)可作為時空穿越或輪回跨界之門——悟出圖中中心環修行密語能驅使輪盤轉動,原本彼此隔絕的六界即可相互連接,自由出入。圓覺洞(如圖2所示)中,向佛跪問的菩薩(意喻分列兩旁的12位菩薩相繼提問的化身)可以是人與佛直接對話的通道。只有在每年盛夏某個日光最強的正午時分,陽光透過洞口天窗仿似追光燈般投射在問法菩薩身上,通道才能開啟。凝神看著大足石刻的“彌勒下生經變相”,會“身忽飄飄,如駕云霧,已到壁上”,闖入了窟中刻鑿的未來世界。透過“千手觀音”金碧輝煌、法力無邊的千手千眼,能跨越任何阻隔,做一回觀世間百態、解眾生疾苦的東方超級英雄。

圖1 大足石刻之六道輪回圖

圖2 大足石刻之圓覺洞

因包含眾多宗教故事母題,大足石刻造像也可作為突出主題、呈現價值和預示命運的意象出現在魔幻空間中。比如“地獄經變相”中的“養雞女”和“吹笛女”?!梆B雞女”樸實勤勞,為世人提供美味,卻犯了殺生之戒;“吹笛女”飄逸脫俗,為世人提供藝術享受,卻成了邪淫的誘因。她們因所造之孽墮入地獄,卻依然保持著風姿和尊嚴?!梆B雞女”和“吹笛女”的形象展現了佛教教義與世俗生活需求的沖突,也包含了這樣的敘事母題:打破戒律必將引起災難、受到懲罰。這些行為可能源于對虛構世界中自然法則的無知,《大魚海棠》的椿為了讓鯤復活而無意引發的海水倒灌,只能化身海棠樹犧牲自己挽回過失,也可能出于一己之念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如白素貞為救許仙而水漫金山,結果被鎮雷峰塔底?!梆B雞女”和“吹笛女”意象的出現,可起到情節預警與命運暗示的作用,不僅增強了場景的視覺效果,還有助于人物性格揭示與價值探討,豐富魔幻空間的解讀性。

上述兩種方式都是依據劇情需要對大足石刻個別造像進行的魔幻改寫,也可從大足石刻自身內容出發量身定制專屬魔幻空間。在數量龐大的魔幻佳片中,不乏將類似大足石刻的人文歷史景觀整體打造成魔幻空間的先例,比如電影《博物館奇妙夜》。白天,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是一處供人參觀、學習交流的場所,當夜晚降臨,博物館里的史前生物、古代戰士、原始部落、非洲動物和傳奇英雄等的塑像或標本開始復活、交戰,讓主角(博物館守夜保安)陷入瘋狂的魔幻困境。參考此種情境設置,擁有“地獄經變相”“柳本尊十煉圖”“六道輪回圖”“雷音圖”“牧牛圖”“九龍浴太子”“釋迦牟尼涅槃圣跡”和“千手觀音”的大足寶頂山石刻可被打造為這樣的魔幻空間:白天,它是游人如織神話般的旅游景區,夜晚,佛、仙、妖和魔等造像一一復活,天堂、地獄、輪回、修煉、開悟和涅槃等情境幻化成真,讓誤入此幻境的人猝不及防地展開一段奇幻旅程。同樣,也可按電影《千與千尋》的模式將北山石刻整體打造為神幻之境。千尋一家因為好奇闖入了深山老林處的異域——“油屋”。當夜晚降臨,千尋的父母因貪吃變成了豬,回到人類世界的路也被江水阻斷,一條船載著各路神明駕臨此地。環境污染、泡沫經濟等社會癥候映照在這個架空的神明世界中。樹木環繞、悠然僻靜的大足北山石刻匯集了眾多惟妙惟肖、華麗精美的觀音造像,被稱為觀音像的陳列館,是玄幻、圣潔的“觀音聚會之地”。設想一個傲慢自大的游客對著觀音們的造像說了許多不敬之言,他離開之時不小心跌入一個“地洞”或“深谷”,直接進入了隱藏在北山的另一個平行世界。這里正舉行著百年一次的觀音聚會,水月觀音、數珠手觀音、日月觀音、凈瓶觀音和千手觀音等神明悉數登場。他從現實世界帶來的諸種行為習慣與觀音世界的規則相互沖撞,引發大家對信仰、現實社會等種種問題的思考。

四、結語

文章從基礎、價值和路徑三個層面切入,論證大足石刻與魔幻電影空間融合的合理性、必要性與可行性,試圖梳理出一套研究魔幻空間與遺產空間跨界融合的范式。時至今日,僅有長城、秦始皇陵、福建土樓等少量空間類文化遺產于魔幻電影中明確呈現,許多如大足石刻般具備魔幻空間敘事潛力的文化遺產仍等待著被發現、被挖掘。文中對大足石刻進行魔幻改寫的探索僅是淺嘗即止,以期引發更多的相關研究和創作實踐去填補和豐富這一領域。

注釋:

①在本文語境中,遺產文化空間與遺產空間,魔幻電影空間與魔幻空間是可以互相替換的概念。

[1]殷羅畢.魔幻世界的規則與當下中國幻想力[J].電影藝術,2012(6):20-25.

[2]祭雪松.遺產功能與空間敘事——大足寶頂山石刻線路變遷研究[D].重慶:四川美術學院,2015:23.

[3]SELBO J.Film Genre for the Screenwriter[M].New York;London:Routledge,2015.

[4]劉思佳.魔幻電影[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3.

[5]秦東.絕美仙境——重慶大足石刻[J].文化月刊,2015(21):59-65.

責任編輯:羅清戀

The Space Integration of Dazu Cave and Chinese Fantasy Film

TANG Ruiman
(Television and Broadcasting Faculty,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Nan’an Chongqing 400074,China)

Lack of innovation and detachment of spatial narration are the long-lasting issues of Chinese fantasy film when drawing the materials from the traditional culture.Using the case-study approach,the exploration of the association,value of integration and path of heritage space and fantasy films can provide ideas and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s.Surreality and religion are the inner associations between Dazu and fantasy films of China,and also the basement of their inter integration,inter-dependence and co-development.Following to the space narrative logic is the realistic way to integrate them well and rewrite the partial or whole description of the Dazu cave.Until now,only few special-heritages have appeared in the fantasy film,such as the Mausoleum of First Qin Emperor,the Great Wall and Fujian Tulou,which needs to be changed by more researches and creations.

Dazu Cave;fantasy film;China;space;integration

J904

A

1673-8004(2017)02-0075-05

10.19493/j.cnki.issn1673-8004.2017.02.014

2016-10-11

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培育項目“文化傳承語境中華語魔幻電影內容開發研究”(2015PY19);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文化傳承語境中大足石刻電影內容開發研究”(2015SKG083)。

唐瑞蔓(1982—),女,重慶永川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民族電影研究。

猜你喜歡
魔幻石刻空間
西狹頌摩崖石刻
近十年(2010~2019年)遼代石刻文研究綜述
空間是什么?
雍措“凹村”的魔幻與詩
魔幻與死亡之海
白煮蛋的魔幻變身
創享空間
絕句《題〈清廉〉石刻》獲獎感言
“魔幻”的迷惘
QQ空間那點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