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初探

2017-05-09 21:05黃文君
速讀·中旬 2016年8期
關鍵詞:高年級探究性引導

黃文君

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地探究性地學習呢?筆者就如何營造自由環境,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設置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及巧抓“空白處”,引導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五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高年級;探究性;引導

所謂課堂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在探究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一種學習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地探究性地學習呢?下面筆者就如何在高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有效的探究性學習這一問題談一些微淺的認識。

一、營造自由、寬松環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要想倡導和開展積極有效的探究性學習方式,實行開放式閱讀的課堂,必須率先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自主意識和主人心態,讓每個孩子都具有獨立人格,樂學、樂思,產生對話意識和對話能力。老師要培養學生自由的、獨立的、主動的探索心態,促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暢所欲言。

筆者在執教口語交際課——《假如我要……》時就營造了寬松的氛圍,激發了學生說話的欲望。筆者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上課時,我和同學們坐在一起觀看《西游記》中孫悟空大鬧天空的片段,感受孫悟空擁有七十二變的無窮威力。學生們看完,仍興奮不已時,議論紛紛,這時,我趁熱打鐵,問“:同學們,世界上真的有孫悟空這個人物嗎?”學生回答:“沒有”。我繼續問:“那該書的作者吳承恩先生是怎么塑造出這個形象呢?能不能用一個詞概括呢?”這一問,讓學生沉默了一會,但很快,學生就說“想象”。

“那我們現在就圍繞這個想象來做文章!”“吳承恩先生變出了一個孫悟空,你們想變出什么呢?”課堂又活躍起來了,個個把手舉得高高的,希望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敖裉炖蠋熕徒o你們一門技術,讓你們變出理想中的人或物。想不想???”“想!”

話匣子打開了,學生暢所欲言,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參與激情和創造欲望,可以讓教師的指導事半功倍,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

可見,給學生營造自由、寬松的環境,更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愛迪生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難能可貴。在語文教學中,質疑是深化自主探究學習的一個關鍵,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學生形成問題意識,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教《晏子使楚》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大膽質疑:

師:同學們,看看題目,你們能否根據題目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生:晏子為什么要使楚?

生: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是怎樣的呢?

生:文中出現了哪些人物,從中可以看出他們怎樣的性格特征呢?

……

學生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問題,說明他們是真正動了腦筋,學會了自己去發現問題,這就為接下來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做好了鋪墊。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必須大膽嘗試,放手讓學生質疑,或許剛開始時,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膚淺,但筆者深信,只要堅持不懈地訓練,學生質疑的能力會不斷提高,問題的意識也會越來越強。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漁”,確實,教師不能簡單地、機械地傳授知識,而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敢想、敢問、敢于解決問題,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使他們的問題意識得到培養和發揮。

三、培養學生批判、求新的精神

語文學習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只是被動地接受外界刺激,而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在探究性閱讀教學中,學生更是閱讀活動的主體,每個學生的探究都會有其不同于他人的感悟和發現。因此,教師對于學生的個性化感悟,必須抱樂于接納的態度,鼓勵學生敢對教師說“不”,引導學生敢對教材說“不”,讓學生敢發表自己的看法。

在執教《烏塔》一課時,引出課題后,筆者把本組課文的教學目標 ——“閱讀必須有自己的見解”寫在黑板上,鼓勵大家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學生們積極性很高,氣氛活躍:有的學生認為烏塔這樣是對的,這樣可以訓練自己的勇氣和膽量;有的同學認為這樣做是錯的,小孩子不應該獨自出外旅游,這樣做太不安全了;也有的同學拿不定主意,既不支持也不反對。學生們各抒己見,爭辯得不相上下,這就達到了教學目標。

四、設置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我們教育者更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他們合作的意識和團隊精神,積極提倡在學習中學會合作,讓合作互動成為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的重要形式。讓每個學生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發表自主探究的成果,在小組的協作討論中體會共同探究的樂趣。如執教《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學生提出質疑:小女孩幾次擦燃了 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為什么會看到這些幻象呢?問題提出以后,讓學生自主學習,準備好交流材料,再以四人為一組進行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能抓住同學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頓悟”、“豁然開朗”的神情時??稍诤⒆觽兊哪樕习l現。

五、巧抓“空白處”,引導學生直接與文本對話

德國著名學者伊瑟爾提出的“空白”理論認為:“文本給讀者留下的不確定的‘空白,等待讀者用想象去‘補充。補充的過程就是發掘意義的過程,就是以自己的經驗去再創造的過程?!痹鯓右龑W生與作者的感情達到共鳴,挖掘蘊涵在空白處的蘊意呢?這就要求教師努力在這些文本的“空白”處為學生建構廣闊空間,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

如《草船借箭》一課,當諸葛亮立下軍令狀時,周瑜非常高興,而諸葛亮卻不露聲色。細讀文本,其實兩個人的內心都思潮澎湃,那他們的內心究竟在想什么呢?引導學生進行猜想,讓學生細讀文本,直接與文本對話,真正融入到角色里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這樣,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課文人物的理解和體驗,還享受到了閱讀的樂趣,學起來事半功倍。

可見,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文的“空白”進行個性填補,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的想象,促使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能力的提高。

綜上所述,探究性學習可以使我們的學生在傳統接受性學習的框架外找到一條提高自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猜你喜歡
高年級探究性引導
探究性學習: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變革的應然訴求
基于生物學核心素養的探究性拓展實驗
由一道習題引發的探究性學習
淺談小學高年級合唱教學設計優化策略
網絡時代大學生非理性愛國現象的引導
小學高年級語文習作教學有效性的探討
細細品味課堂語言 輕松享受教學過程
互動式教學法在大學散打教學中的應用
精心引導,實現學生語言積累多點突破
高年級古詩詞教學藝術之我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