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喚醒童年

2017-05-13 15:33張樂
青春歲月 2017年6期
關鍵詞:童年秘密幼兒

張樂

【摘要】童年期在人的一生中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實踐所證明,逐漸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走進幼兒內心深處,提供“有準備”的環境,抓住幼兒發展敏感期,排除發展中遇到的障礙,以平和心態開展活動,使其有一個美好的童年。

【關鍵詞】童年;幼兒;秘密

一、童年的意義

愉快的童年記憶是成年人在摸爬滾打回首往昔時心靈的慰藉,童年時的一哭一笑,一跑一跳,都在情感中沖刷著我們浮躁的心。劉曉東在《兒童精神哲學》中提出;“對于人類來說,真正體現生命本質的也許是童年而不是成年?!蓖陼r我們用小手撫摸青草,用鼻子嗅著花香,用耳朵感受自然的樂聲,自由地、協調地調動一切感知去接觸、去學習??蓯鄣拇笞匀辉试S我們用自己的方式和他做朋友,童年時的秘密在成長過程中轉化為動力和潛能,賦予我們奇妙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我們開啟了全新的世界。

二、童年的消逝

然而,成人在回憶美妙的童年時卻似乎忘記了最需要擁有這份體驗的兒童。兒童是柔弱稚嫩的,其與生俱來的生長編碼需要時間來一一展開,在童年時期需要成人的呵護??涩F實中兒童開始逐漸沒有了秘密,因為在成人的觀念中,秘密是不可告人的。普斯曼在他的《消失的童年》一書中說,“秘密是童年的標志,沒有秘密就沒有兒童時代”。表面上來看,兒童在當下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尊重兒童”、“兒童本位”的兒童觀被一再強調,與此相一致的還有兒童發展的“關鍵期”,“敏感期”。其實不然,在胡亂拼湊中,成人們為自己包裹了鮮亮的外衣,打著“為了孩子”,“為未來做準備”、“不錯過每一個敏感期”的旗號無限度地挖掘幼兒的潛能,他們以前進代替退后,以主導代替陪伴,以強制代替服務,越發地壓榨幼兒,兒童本位逐漸被榨干,幼兒過早地淪為受教育者,喪失了自己的成長力量,失去了童年的秘密。

筆者的見習經歷見證了童年的消逝。在中班的美術課上,老師利用畫板講解了繪畫主題“公園”,在自由創作時,筆者驚奇地發現幼兒眼中的小草一定是三根的,白云一定是用波浪線圈起來的,太陽必須用線條作修飾,筆者驚訝于她們的回答:“就應該是這樣畫的??!”幼兒的畫筆本應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東西,不允許被束縛,不可以被規定,然而成人們以高人一等的姿態在思想上對幼兒發起了攻擊,以他們的視角為幼兒構建了規整的世界。蒙臺梭利感嘆道:“兒童是什么?是成人制造出來的物品,為此成人也把兒童當作是一件私有財產。沒有一個奴隸被主人擁有能像孩子被父母送樣完全地擁有,而家庭中的這種情況,在學校的學習環境里有過之而無不及?!?/p>

三、追溯童年

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筆者自開始就明確首先要有一顆愛幼兒的心,而“如何愛”則是自始至終需要用心學習的。面對成人逐漸放棄了幼兒童真的守衛者的角色,筆者不禁疑問,是什么讓成人無法停下腳步、蹲下身來看一看幼兒的世界?

1、成人的主體定位

普勞將和艾里森·詹姆斯提出了影響成人與兒童關系的“主導框架”(見圖一),為探尋“童年之逝”的原因提供了思考。首先成人在思考問題時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成熟的思維方式,傾向復雜化,道德感和社會化明顯,基于以上原因,在與兒童交往中,成人的決定性更強烈,自動賦予了自己一定的權威性。于是,在談話、游戲、學習中,幼兒的被動性就可想而知了。其次,兒童更接近于自然人,其生活經驗和社會化不足,這也使得成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優越性和領先性,他們逐漸把教導兒童“成人化”作為自己的任務,因此兒童自身的生命成長的過程被忽視了。

2、文化角度不同

成人文化與兒童文化不同,甚至有很多沖突。兒童文化是兒童自身的思想行為來決定事物的價值和標準。兒童文化有其自己的邏輯和模式,以整體感知的方式認知世界,充滿著創造性、好奇與探索,和成人文化中的循規蹈矩、功利主義是有差別的,其判斷事物的價值和標準也存在著沖突。對兒童來說,閑暇的自由時光是無可比擬的,可在現實中,他們好比時鐘上的表針,一分一秒都不能停止。

3、兒童觀的扭曲

童年期在人的一生中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實踐所證明,逐漸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由此兒童觀也不斷豐富起來。隨著科技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幼兒早教機構、培訓機構層出不窮,“敏感期”這個詞匯空前搶眼,“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深入人心,成人們找到了施展權威的依據,把兒童當作等待灌溉的幼苗,忽視生長規律的前提下不停地澆水施肥,壓的幼苗直不起腰,喘不上氣,兒童觀逐漸被成人觀統治,淪為了空理念和壓榨兒童的工具。

四、喚醒童年

1、明確發展中的主體關系,樹立正確兒童觀

對兒童認識的不清楚的教育不可能是好教育,成人的兒童觀必須建立在兒童發展的基礎上,兒童不是“白板”,不是“私有財產”,兒童是擁有認知世界的獨特編碼的有能力的主體,按照自然法則生長,能動地認識周圍的事物。成人要明確在兒童發展中的主次地位,在樹立正確兒童觀的基礎上學會等待、給予陪伴,提供支架。

2、共情

人本主義創始人羅杰斯闡述的共情主要指在人與人交往中發生的一種積極的感覺能力,這為成人和兒童提供了良好的溝通方式。成人要注意保護兒童的秘密,努力站在兒童的發展水平去理解事物,不隨意評價和判斷,同時要學會傾聽,重視兒童的情緒體驗,在情感中拉近與幼兒的距離,在此過程中,成人去感受兒童世界中的新奇,收獲驚喜,以喚醒心中那份沉寂的純真,以此作為與兒童交往的紐帶。

3、游戲

戈德斯·沃思認為游戲是正在成長的兒童的最大心理需求,對于成人來說,游戲同樣是回歸童年的鑰匙。游戲以其娛樂性、趣味性以及色彩艷麗、造型優美的材料等深深地吸引著渴望自由的心靈,成人在游戲中回歸,重溫文明的溫床了,只有那時,成人才能真正理解兒童的視角和價值選擇。

4、親職教育

成人回歸童年還應從自身教育出發。獲得兒童觀、習得教育方法的途徑多種多樣,正因如此,質量才會良莠不齊。在國際上,親職教育作為國家教育項目大力發展,成人在有效學習和練習中習得與兒童相處的最佳方式,在我國,親職教育停留在教育機構、家園合作和網絡媒體等表層途經,且目前幼兒園開展的親職活動大多仍以家園互動經驗為主,落腳點在兒童身上,存在內容單一、追求熱鬧等突出問題。據研究結果顯示,家長的親職需求逐漸從“兒童本位”中解放出來,開始關注自身的溝通調適需求與家庭管理需求,因此,從家長需求出發、開展親職教育項目勢在必行,要盡快建立以幼兒園為主、社區資源為支持的親職教育經驗與資源共享平臺,政府應扶持相關項目研究,進而提升親職教育的成效。

【參考文獻】

[1] ﹝意﹞瑪利亞·蒙臺梭利, 著. 馬根榮, 譯. 童年的秘密[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2.

[2] 崔金麗. 回歸童年:成人理解兒童的一種可能途徑[D]. 南京師范大學, 2015.

[3] 許璐穎, 周念麗. 學前兒童家長親職教育現狀與需求[J]. 學前教育研究, 2016(3).

[4] 李生蘭. 學前教育學[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6.

猜你喜歡
童年秘密幼兒
幼兒美術作品選登
幼兒優秀作品欣賞
優秀幼兒園親子活動展
為孩子再造個“童年”,父子聯手打造“少年師爺”
愿望樹的秘密(二)
再議回歸快樂童年
美育——讓孩子的童年更絢爛
再造一個“童年”父子聯手打造“少年師爺”
我心中的秘密
第十三章 進化的秘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