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反腐敗問題研究

2017-05-13 03:28李珂
青春歲月 2017年6期
關鍵詞:腐敗問題腐敗權力

【摘要】腐敗是所有發展中國家甚至不少發達國家都面臨的重大問題。腐敗對于社會治理的有效性、經濟的快速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構成巨大的阻礙。當前,我國處于全面發展的新階段,反腐敗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仍然值得我們思考,完善中國的反腐敗體制、機制對我國的發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腐??;反腐敗

腐敗問題貫穿于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成為一種沒有消亡卻愈演愈烈的社會現象。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腐敗問題更以前所未有之勢發展,主要表現在:腐敗案件率居高不小、腐敗領域更廣泛、腐敗手段更隱秘、涉案金額巨大等特征。面對這樣的形勢,深入進行對于腐敗問題的思考,以及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對于反腐敗的完善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腐敗行為特征

腐敗已經演變為一種阻礙經濟發展、毒害社會風氣、危害社會秩序、甚至危及國家政權的社會毒瘤,成為一種全世界范圍內的痼疾,成為一種人人痛恨的社會現象。腐敗問題的產生也有其復雜的原因,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也都在一定程度上促成腐敗問題的產生。只有對于腐敗問題的行為特征及其成因進行深入的分析,才能有效的防治腐敗問題,在根源上扼殺腐敗的萌芽。近年來,我國腐敗問題呈現出如下特征:

一是絕對權力腐敗猖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掌握絕對權力的高官,位高權重,通常在黨政機關擁有說一不二的地位,成為黨政機關的“一把手”。黨政機關的“一把手”非但擁有的權力過大,而對于其的監督也變成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有的“一把手”通常高高在上、盛氣凌人、目中無人、無視法律、對于權力沒有敬畏感,更不愿意接受組織與群眾的監督。這也就導致,沒有下屬或群眾敢于冒著被報復的危險去舉報高官的腐敗行為,而正是由于監督的缺失,高官對于貪腐的價值觀則發生更為明顯的改變,由小貪微貪變為大貪巨貪,物欲橫流,私欲膨脹。近幾年,高官腐敗在我國呈現出上漲之勢。據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一年多時間(2012年11月至2014年3月初),因腐敗相繼落馬的省部級高官已有22位。

二是腐敗涉及面廣,涉案金額大?,F階段的腐敗問題已經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經濟、文化、醫療、社會等均由涉及。諸如教育、醫療、衛生、公共服務等過去無人問津的清水衙門,現在也腐敗現象頻發。在醫療領域,救死扶傷本是醫生的天職,可有些醫生竟然把是否送了紅包、紅包數額多少作為對待病人的三六九等,簡直是顛覆了白衣天使的形象。近幾年來腐敗金額也呈現出超越經濟發展的上漲之勢。涉案的金額越來越大,公眾的接受程度也被迫的“被提高”。涉案金額經歷了從幾萬到幾十萬、幾百萬、千萬,直到現在的幾億。如被稱為“小官巨貪”的北戴河自來水公司總經理馬超群,竟在其家發現上億現金。

三是集體腐敗明顯增加。當前對于集體腐敗有一種普遍的認識,處于上命下從的行政層級中,個人的清廉恐怕是一種困難甚至不可能的事情。集團系統內部的單獨個體已經形成一種命運共同體,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質已經不再被贊揚,取而帶之的則是明哲保身的現實主義意識。通過被查處的腐敗案件,我們也可以看出,集體腐敗呈現出上漲之勢,一旦一個人被查出,往往多人提心吊膽,腐敗已經呈現出集體化的趨勢。腐敗分子著力構建的則是一個組織嚴密、內部協調、分工合作、機制健全的腐敗網絡,而支撐網絡構建的信念并非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分享精神,而是尋找同伙去形成一個有利于削弱反腐敗力量的利益共同體,進而形成一個風險共擔,互利互惠的穩定聯盟。

四是腐敗手段更加多樣和隱蔽。與傳統的腐敗即簡單的權錢交易不同的是,現在的腐敗手段更加多樣而且隱蔽性有所增強。腐敗手段的新變化主要體現在諸如性賄賂、送子女出國求學、職位升遷等不容易用金錢體現出來的方式出現。腐敗分子利用隱蔽的手段憑借擁有的權力,以合理的名義,把國家重點工程建設項目轉包給沒有資質的企業、大量亂劃建設用地、違規發放貸款、違規減稅免稅。而這些腐敗現象,如果我們不去深究,似乎看不出其中的端倪。

二、腐敗問題的誘因

腐敗是諸多因素合力作用的結果,政治環境、經濟發展、文化熏陶、個人價值對于促成個人的腐敗都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為社會中的人,受社會熔爐各種價值觀念的影響,久而久之對于腐敗就習以為常而來者不拒。我國腐敗問題的誘因有如下幾種:

一是對于權力的貪欲,導致權力濫用,腐敗叢生。中國經歷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儒家思想當中的“君權至上”一直統治著人們的思想,社會大眾特別是普通百姓對于權力形成了畸形的畏懼、敬仰,甚至是膜拜。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出現兩種邊緣化現象:首先,為官者恃權而驕,而“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睓嗔τ峙c利益緊密相連聯系在一起,為官者為實現自己的私欲,濫用權力、獲取利益是亙古不變的法則;然而為官者對于權力的欲望是無限的,從此便陷入了謀權、濫用權力的惡性循環,從此腐敗問題也在權力的博弈中愈演愈烈。

其次,中國的百姓真的愿意成為“君權至上”這種忠君觀念下的義務承受者,只有義務而缺乏權利,造成了群眾的權利主體意識和政治參與熱情降低,甘愿成為權力統治下的順民。從而形成了百姓對于權力的膜拜、畏懼特權,甚至漠視權利,不去爭取權利。這樣,面對著腐敗問題,百姓大多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害怕為官者的報復,故而對于腐敗問題視而不見,沒有舉報的意識,也沒有對于官員濫用權力形成制衡的想法。兩種因素共同作用下,權力濫用與腐敗便得不到扼制。

二是官員的經濟期待得不到滿足,誘導腐敗。如果政府給予官員的薪資與其經濟期待存在著明顯的失衡,就容易造成腐敗問題的發生。官員普遍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甚至是擁有更高學歷的群體,這部分人對于成為官員付出過巨大的努力,甚至有高昂的先期投資,因而對于自身的期待就更大,因此對于薪資的回報率要求的就更高。如果政府不能為其提供合法的、正當的手段去追求個人的經濟利益,那么利用手中的權力去追求利益,就成為了當然的選擇。我國公務員工資福利水平較低,已經是一個眾所周知的現象,因而,腐敗頻發的原因也就得到了證明。

三是金錢至上、價值扭曲的腐敗觀念。改革開放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契機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的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等價值觀,從而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發生了或多或少的改變。一些官員也受到了物質享樂主義與金錢至上觀的影響,開始轉變了自己原本清廉的思想,抵制不住來自物質與美色的誘惑,貪污受賄、以權謀私、揮霍無度,權力成為他們爭攬財富的有力武器。官員的價值觀也發生了嚴重的扭曲,凡事都形成“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作風。群眾面前義正言辭的大談懲治腐敗,在公眾監督不到的地方,又理所應當的大貪特貪。

四是行政監督缺失放縱腐敗。從體制上看,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政治權力普遍高度集中于領導干部手中,上令下從成為政治運行的模式,下級接受上級的監督,上級接受誰的監督?對于領導干部的監督規定就失去了效力,成為了立法的真空地帶。紀檢、檢察部門在一定程度上又受行政部門的領導,監察部門的經費又出自于行政部門,這種情況下,監察也就受到了限制,失去了意義。公眾輿論和新聞媒體對于官員腐敗問題的監督也起不到實質作用,由于缺乏保護及完善規定,群眾害怕報復而不敢監督、不會監督,而新聞媒體基于自身利益考慮,只會在事情被天下皆知之后才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對于行政監督也并不起任何作用。

五是腐敗觀念“潛規則”的影響。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在為了占據利益和擁有優質資源時,首先考慮到的不是競爭,而是人情,認識能夠為自己辦事的有權者恐怕就是萬事大吉了。而中國人向來對于送禮并不是很抵觸,有著送禮好辦事的觀念,甚至給官員送禮還成為了一種為自己謀求私利的綠色通道。在很多事情的處理方式上,中國人在千百年的歷史積淀之后,都有了慣習的請客送禮等方式,在中國人看來這不是陋習,而是心照不宣的潛規則。正是這種觀念的影響,潛規則就這樣約定俗成的進入公眾視野,也同時成為人們所痛恨的腐敗問題的根源。

三、反腐敗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如果腐敗問題肆意發展,得不到有效的遏止,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必受其毒害,甚至導致國將不國的嚴重情況。我國政府歷來重視對腐敗問題的治理,并采取了大量的反腐敗措施,但反腐敗的成效并不容樂觀,以下闡述我國反腐敗治理中存在的幾點問題:

一是反腐敗機構之間權責不對稱,分工不清晰。中國當前實行的是多機構的反腐敗模式,反腐敗機構主要有紀檢監察機構和檢察機關。我國當前存在多個反腐敗調查機構,對于各個機構之間的分工劃分以及權責規定就顯的尤為重要。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我國的偵查機構是檢察機關或受其委托的公安機關,但目前我國的大部分腐敗案件都是由紀檢監察機關進行初查。紀檢監察機關不是法定的偵查機關,并不能采取與偵查機關收集證據相同的方式和手段,而紀檢監察機關慣用的則是“雙規”等紀律手段,不僅成為外界爭議的焦點,也使的檢察機關不能直接立案調查而使得有效的證據消失。

監督權是我國公民所享有的一項民主權利,我國公民行使監督權的一個方式便是對國家工作人員廉潔性的監督,因此,群眾的舉報是我國發現、懲治貪腐問題的重要途徑。但根據現階段的規定,我國的紀檢監察機構、檢察機關等機關都設有信訪及舉報辦公室,但機關眾多,群眾并不知道到底要向哪個機構進行舉報。各個機關之間的分工并不清晰,并沒有對舉報人進行必要的保護,甚至造成舉報信息在不同機構之間互相流轉,從而造成舉報人被揭露,而被舉報人卻仍舊躲在黑暗處。

二是司法不獨立,缺乏有效監督。實現司法的完全獨立,是每個法律人力圖構建的法制環境,也是實現司法公正的有力保障。但在現階段,我國司法并沒有實現完全的獨立,司法仍然受制于地方,即司法權具有明顯的地方化傾向,這對于我國的反腐敗工作造成重大的影響。首先,對于腐敗案件的調查和審理可能會受到地方政府、黨委,甚至某些位高權重的領導的影響,影響了司法公正,為腐敗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機。其次,司法機關可能成為腐敗分子的腐蝕對象,出現司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的勾結現象,有了司法機關充當保護傘,腐敗分子便在光天化日之下作惡多端。

三是反腐敗策略存在薄弱環節。我國反腐敗采取的通常做法是大肆進行反腐倡廉教育,教育的內容也是表面文章,太過形式化而沒有實際內容,起不到實際作用。反腐敗教育的范圍也過于狹窄,僅僅限于國家工作人員,而現階段腐敗可謂是涉及到各行各業。在反腐措施中,我國采取的也是一種事后的法律制裁,然而事后的制裁是最不起作用的一種,不僅造成了經濟的損失,也并沒有減少腐敗官員的數量,反而懲治了一個,又冒出了一堆。另一個重要問題是,反腐敗隊伍的專業化程度并不高,可能是投入過少,也可能是專業能力不強,并不能有效的治理反腐敗問題。

四是我國反腐敗法律制度不完善。我國并沒有一部統一的《反腐敗法》來對腐敗問題進行清晰的規定,關于腐敗問題的法律法規多而不精,并不能清晰明確的對腐敗問題進行完整的規定。我國現有3000多部反腐廉政建設的法律法規,中央對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規定有52個“不準”,但管用的不多。我們需要的并不是反腐敗立法的龐雜,需要的是少而精的反腐敗立法,例如曾和我國腐敗問題同等嚴重,但得到有效治理的韓國,其廉政規章制度只有兩個,即《公職人員倫理法》和《防止腐敗法案》。

四、反腐敗完善對策

1、零容忍反腐敗意識

近幾年來,零容忍策略被用在反腐敗的治理當中,并產生了良好的效果,有代表性的國家是新加坡。根據2013年國際透明組織的腐敗指數數據,新加坡位于亞洲各國的政治廉潔度排行榜的榜首。眾所周知,在20世界50年代,新加坡的貪污腐敗現象也相當普遍,甚至阻礙了新加坡的發展。但新加坡出臺并落實了《防止貪腐法》和《公務員懲戒規則》等法律規范,其中規定了:凡公務員,不論其身份、地位和官職多高,只要貪污有據,就定罪判刑,并且永不錄用,不能再任公職。這些舉措都顯示出了新加坡堅定的“零容忍”的反貪的決心?!傲闳萑獭狈锤瘮τ谖覈斍胺锤哂兄匾慕梃b意義,我國腐敗非但久治不絕,反而愈演愈烈,只有我們以零容忍的態度和堅定意志去治理我國的腐敗問題,才能使腐敗問題得到有效的根治。雖然現階段,我國民眾對于腐敗還有一定的容忍度,但我們也要堅定信心,努力轉變觀念,樹立對于腐敗問題零容忍的意識。

公民形成對于腐敗零容忍的意識,腐敗就越沒有藏身之地,零容忍意識形成的越早,腐敗就會越早被扼制在搖籃里。如果全社會都對腐敗同仇敵愾,那么潛在的腐敗分子也沒有強烈的愿望去腐敗,也就不敢腐??;如果因為腐敗而付出巨大的代價,最終也是得不償失。而對于集團腐敗中被“逼良為娼”的清官,也就不在被迫腐敗,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減少腐敗數量。只有對于腐敗的預防性意識,才是根治腐敗的重中之重。

2、明確反腐敗機構分工、增強能力

針對我國存在多個反腐敗的模式,要使各個機構能夠各行其職,有效實施反腐敗工作,就要清晰、合理的界定各個反腐敗機構之間的職責,并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根據有國當前紀檢監察機關以及檢察機關、公安機關都有權對腐敗進行調查而引發的權責不當問題,中紀委、監察部應發揮其領導核心的作用,使多機構反腐敗能夠有章可循,有正確的指引,這樣才能發揮多機構有效調查腐敗的作用。多機構應遵循如下的實施方案:中紀委、監察部應繼續承擔頒布有關法規文件,制定戰略規劃,協調各機構間的職能;盡量減少對腐敗案件的直接調查,盡早將腐敗線索移交給檢察機關反貪部門。

隨著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腐敗手段越來越隱蔽,腐敗分子也越來越狡猾。提高反腐敗機構隊伍的專業化程度,增強檢察機關等反腐敗機構的偵查能力,也是當前反腐敗機構的重點工作和重要職責。增加對于反腐敗機構的經費投入,使反腐敗機構能資金充足的開展工作,也是對于反腐敗機構建設的重點。

3、完善反腐敗立法、實現司法獨立

我國規定腐敗問題的法律法規過多,沒有明顯的針對性。在總結我國過去幾十年反腐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一部統一的反腐敗立法對于我國反腐倡廉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依法治國理念被廣泛宣傳,法治成為治理國家問題的有效依據,對于反腐敗問題,一部統一的反腐敗立法比散件的法律法規更具有說服力,也更具有威懾力。統一的反腐敗立法應當對各類腐敗罪行的界定、立案調查、起訴和懲處等進行詳細的規定,以減少現行法律體系規定不清而造成的漏洞。

即使有了統一的反腐敗立法,也并不是解決腐敗問題的萬全之策。要把制定統一的反腐敗立法和實現司法獨立統一起來。只有真正實現司法獨立,司法機構對于反腐敗的調查、懲治才能不受到各級黨委以及行政機關的干涉。堅持不懈的實現司法獨立,才是杜絕腐敗的眾望所歸。

4、建設先進廉政文化

建設先進的廉政文化才是治理腐敗的關鍵,通過建立廉政文化,徹底的凈化社會風氣,使貪腐的社會風氣得到有效的根治,才能最終從根源上杜絕腐敗。廉政文化建設,要加強全社會的廉政教育,不僅僅局限于國家工作人員,范圍要廣,要對社會各個有可能涉及到腐敗的領域都進行教育;要極力建設深層次的社會廉政文化,不僅僅搞面子工程,不倡導冠冕堂皇的口號和形式化的理論,要讓廉政文化建設有實質意義。對于公務員及領導干部,要進行深刻的權力觀教育、黨紀國法教育及廉潔自律教育、個人價值觀教育等,領導要形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而不能擁權自重,要對權力有清醒的認識;對于社會大眾,也要開展法制教育。

法律雖然對于腐敗能夠起到懲戒作用,但對于腐敗的預防性措施則至關重要,不能單單靠法律的事后性懲戒,要增強事前預防的能力,而對于腐敗的事前預防,廉政的文化、廉潔的社會空氣是關鍵。建設廉政文化過程中,要注重對于公民權利主體意識的挖掘,對于公民民主法治觀念的培養,只有公民以權利主體的意識參加到廉政文化的建設中、發揮對于腐敗的監督作用,公民才真正在廉潔社會的建設中起到主力軍作用。

【參考文獻】

[1] 趙秉志. 中國反腐敗刑事法治的若干重大現實問題研究[J]. 法學評論, 2014(3):5.

[2] ﹝法﹞孟德斯鳩. 張雁深, 譯. 論法的精神(上冊)[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2.

[3] 李燕凌, 吳松江, 胡揚名. 我國近年來反腐敗問題研究綜述[J]. 學術論壇, 2011(11).

[4] 過 勇. 完善中國反腐敗體制和機制的幾點建議[J].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2010(4).

[5] 廖曉明, 羅文劍. “零容忍”反腐?。簝群?、特征與進路[J]. 探索與爭鳴, 2012(1).

[6] 麻富游. 中國腐敗問題的文化解讀及其治理[J]. 百科論從, 2012(3).

【作者簡介】

李珂(1992—),女,漢族,河南洛陽人,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刑法學碩士。

猜你喜歡
腐敗問題腐敗權力
省級政府金融權力榜
民營金融權力榜
淺析新時期電力企業財務稽核工作
多元治理視角下的腐敗問題研究
把脈“腐敗亞文化”
領導權力的特性與影響
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的特點、成因及治理對策
持刀人
目睹之現狀
腐敗至死怎么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