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德者》中的“病”與“血”的意象分析

2017-05-22 20:30夏小婉
北方文學·中旬 2017年5期
關鍵詞:紀德米歇爾意象

摘要:《背德者》是紀德耗費14年心血所作,力圖塑造一個追求極端個人享樂的非道德者的形象,文中男女主人公先后得“病”,以及多次出現在文章中的“血”,這些意象的描寫隱藏更加深奧的意義,本文嘗試分析這三種意象,從而使讀者更好的理解米歇爾是如何從道德者滑向非道德者的。

關鍵詞:《背德者》;??;血

出生于清教徒家庭的米歇爾將與他并不愛的瑪絲琳結婚,此時的他已經身染重病。他與瑪絲琳到北非旅行結婚,在北非的旅行使他恢復了健康,并重新品味到了生活的樂趣。這次感官上的解放同時也使他不再墨守成規,擺脫了傳統道德觀念的束縛,他充當了一個具有偷竊傾向的阿拉伯小男孩保護者的角色,在容忍這個阿拉伯小男孩偷竊行為的同時,他也感受到了突破傳統統道德觀念的快感。在他和瑪絲琳旅行結婚結束回到法國以后,瑪絲琳小產了,病得很嚴重,但是他并沒有充分履行一個丈夫的職責去照顧他的妻子,回到農場之后,身為主人的米歇爾甚至迷戀上了在自己農場里偷獵,當瑪絲琳病情好轉以后,他們又一次到非洲長途旅行,瑪絲琳無法適應非洲惡劣的天氣,他不去照顧病重的瑪絲琳,卻和一些阿拉伯小男孩尋歡作樂,瑪絲琳的去世終于使他從無愛婚姻的束縛中解脫了出來。

紀德的這部Limmoraliste被譯作《背德者》為人熟知,但根據紀德的個性來看,他并不是一個有意與既有成規對抗,或故意反其道而行之的激烈的抗爭者。紀德主張的其實是一種“非道德主義”,而不是主張“違背道德”。細讀小說,我們可以通過作者筆下的一些意象(“病”,“血”等)領悟小說的主旨之處。

一、小說的意象

在西方,意象是起初出現語認識論和心理學領域的理論術語,后來才延伸至文學創作和批評范疇中。學者們對意象的內涵與外延的闡述眾說紛紜,且提起意象一詞,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詩歌。誠然,意象作為詩歌的重要表現手段,歷來在詩歌的創作中受到重視。

小說是一種敘事文學,相對于其它藝術門類來說具有較強的再現功能,但盡管如此,小說家在敘述一段經歷、講述一個故事、描述一種情緒時,也不可避免地要寄寓自己對生活的一種情感、認識與見解甚至可以說從小說家形象生成之時就己經帶著自身的情感意緒去選擇事象??梢娫谛≌f中即使是生活現象再現式的描繪也不能排除小說家在其中寄托自己的主觀情意,自然這種客觀的象與主觀的情意的結合也就構成了小說的意象。意象作為一種意與象相結合的有意味的形式,很好地契合了小說的敘事功能,加之文學主流傳統的詩情對各類文學樣本的滲透,使得意象在小說中應運而生,并且得到廣泛運用。這一點首先在中國古代小說中得到印證。

二、“病”的意象

在小說中,“病”貫穿全文?!安 痹谛≌f情節的對稱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先是米歇爾,然后是他的妻子,瑪絲琳,兩人都患上了“結核病”。不同的是,米歇爾是在蜜月旅行途中患病且病情加重,后來治愈。妻子瑪絲琳則是最后去北非故地重游的途中加重病情,且死于該地。小說開篇交代米歇爾在父親臨終之際,遵從父命與瑪絲琳訂婚,他的身體一直是弱不禁風,蜜月旅行時舟車勞頓,輾轉多地,雖然妻子盡心照顧,但由于米歇爾本人對自己的“病”聽之任之,不管不問,病情逐漸加重甚至奄奄一息,此時他的態度是消極無作為的。他自認為《結核患者手冊》、《結核病實踐治療法》之類的書不符合他的病情,而他態度轉變來自妻子領來阿拉伯小男孩之后,他開始熱愛生活,渴望活下去,手不釋卷的讀那些治療的書和小冊子,和瑪絲琳一起制定適合自己的療養方式,散步,鍛煉身體。病情漸漸好轉,赤身躺在巖石上,沐浴陽光,親近大地,終于,當他剃掉了胡子,留起了頭發,他的病痊愈,而他也獲得了新生?,斀z琳在結婚時身體健康,蜜月旅行時悉心照顧丈夫,在丈夫痊愈后懷孕了,但由于丈夫的夜不歸宿而流產,自此之后身體日漸消瘦,人也憔悴了許多。而此時的丈夫沒有像她之前那樣在病床前陪伴她,反倒不管她的身體狀況,執意要再去北非。途中,妻子病情越來越嚴重,而丈夫仁心已泯,最后她只能悲慘地咳死在圖古爾特。

兩人同時患的這場病是真的病嗎?與其說是生理上的病痛,不如說心理上的病在身體上的反應。這場“病”其實就是道德者的那些規范條約做成的枷鎖。米歇爾是一個學識淵博的清教徒,父親是“無神論”思想的學者,母親是虔誠的胡格諾派教徒,將一些嚴肅的道德原則傳授給了他。所以米歇爾從小受的教育就是傳統古板的教育。這種思想一直壓抑著他,直到母親去世,他跟著父親做研究,但是他與真實的生活是完全隔絕的,所有的青春熱情都消耗在廢墟和古籍當中。娶妻是為了完成彌留之際的父親的遺愿,蜜月旅行是因為結婚就要去旅行,他要對妻子忠誠,所有的這些都是道德規范他這么做,而他也只能聽命。北非旅行,遇見那些阿拉伯小男孩,米歇爾追求自我的意識開始覺醒,生命對于他只有一次,他不能任由道德規范的條條框框所擺布,他要新生,他要活下去。因而他要打破壓在他身上的枷鎖,才能解救治愈自己。而瑪絲琳,則是作者力圖從反面來證實這枷鎖的可怖?,斀z琳同樣是受傳統道德規范的約束嫁與米歇爾,她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好妻子,卻在發現丈夫的同性戀之后病重,這是因為她所受的教育告訴她這是一個道德者難以忍受的,每個人都必須遵循道德規范,世間的路只此一條,然而窺破丈夫的秘密后,瑪絲琳深受折磨,因為丈夫的行為是這些規范條約排斥的,瑪絲琳日日受這種煎熬,再加上后來米歇爾的行為愈發放肆,走不出道德約束的瑪絲琳只有死路一條。

三、“血”的意象

書中“血”的描寫出現多次,米歇爾咳血有兩處,“我掏出手帕一看,不禁傻了眼,只見上面滿是血污,我頭一個念頭是瞞著瑪絲琳,可是怎么才能不讓她看到吐得血呢?——渾身血跡斑斑,現在我看清楚了,到處都是,尤其是手指上……真像流了鼻血……好主意;她若是問起來,我就說流了鼻血”,這是第一處描寫“血”,第二處描寫血是在妻子領的阿拉伯小男孩巴齊爾來我家時,“他卻笑起來,伸出亮晶晶的刀口,瞧著流血很好玩。他一笑,就露出雪白的牙齒;他津津有味地舔著傷口?!钡谌帯拔矣挚┝艘豢谘?,這回是一個骯臟的大血塊……我返身回去,彎著腰,找到了我咯的血,用一根草莖挑起來,放在我的手帕上,仔細瞧瞧。這是一灘發黑的骯臟的血,黏糊糊的,看著真惡心?!弊詈髢商帉ρ拿鑼懚际瞧拮蝇斀z琳生病時,“我看見有發亮的儀器、藥棉;還看見,我以為看見一塊滿是血污的床單”,這是妻子小產時對血的描寫,最后一處是在妻子去世時“她的床單,雙手,襯衣上全是血,面頰也弄臟了,眼睛圓睜,大得可怕?!?

這五處的“血”可劃分為兩種,一種“血”是米歇爾和瑪絲琳兩人生病時咳的血,這是道德規范的束縛下,受壓抑的人自然生長的血,這種血烏黑,讓人惡心。而另一種血則是巴齊爾割到手時的鮮血,鮮紅鮮紅的,這是生命的動力,或者說這是渴望擺脫道德的約束,回歸自然,釋放天性,滿足欲望的一種動力和希望。血肉之軀正是解釋了血是生命得以為繼而必不可少的要素,沒有了血,也就談不上生命二字。米歇爾從小被母親的嚴厲教育束縛,不能隨性而活,生命自然失去了活力,血的顏色似乎也說明了這一點。黑色沉郁內斂,絲毫沒有活力可言,而相反的是巴齊爾,這個阿拉伯的小男孩的血是鮮紅的,紅色狂熱外向,充滿激情,他從小生長在非洲,不受所謂道德、規范、教派的束縛,以自然的狀態成長,所以這個孩子在米歇爾眼里才稱得上是“健康”。這鮮紅的血正是激起米歇爾活下去的希望與動力,是讓米歇爾渴望回歸自然的希望。小說曾提到生命垂危之際,他分不清自己是誰,身處何地,腦海里僅浮現一個景象“我的妻子,我的生命”。拋卻所有外物,在米歇爾的眼里,只有這兩樣是他在無意識時唯獨存在的。然而這兩個存在卻是相悖的,要獲得新生就要擺脫道德的桎梏,而妻子卻正是道德束縛對自己壓抑的事實存在。二者選其一,米歇爾選了前者,因為他要活下去,要獲得新生,所以代表傳統道德的妻子只能消失。

米歇爾徹與友人梅納爾克交談時,徹夜不歸,導致妻子在小產時,床單滿是血污。因為通過這次交談,米歇爾混沌游移不定的思想終于得到了肯定,他已經堅定自己的想法,擺脫道德,回歸自然,走一條“非道德者”的道路。在夫妻二人的關系當中,他已成為其中的強者,而強者必須要消滅弱者,這血代表的是道德者的生命力,道德規范的生命力,妻子小產流血就已說明道德者奉為經典的規范條約面臨非道德者的信念的強大開始崩塌,妻子最后咳血而亡也正是證明了道德者最后的信仰也被“非道德”消滅殆盡。

四、結語

《背德者》很大程度上植根于紀德本人的生活,從簡單的生活環境到有跡可循的幾次旅程,從人物基本家庭教育背景的設置,到人物自身的思想蛻變過程,幾乎作品內每種要素的設置都是依據作者本人的生活來完成的。作者通過對兩人都患的“病”和“血”兩個意象的描寫,揭示不同的象征意義,借此傳達作者本人的思想。19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紀德逐漸接觸到了尼采的思想,《背德者》是紀德對尼采“超人”思想的反映。拋開上帝的準則去探索個人自身的準則,最終會走向“極端”的個人主義。這種“個人主義準則”只是米歇爾的準則而非瑪絲琳的準則,米歇爾有他自己的“強者道德”,而瑪絲琳的道德在他的眼里就是一種“弱者道德”,“強者道德”的完善是以犧牲了瑪絲琳,消滅了她的道德為代價的。他的自由和自主是通過阻斷、剝奪另一個個體的自由和自主而得到的,而他自己也終將在這種極端的“個人主義”中迷失生活的方向,走向百無聊賴的虛無。紀德只是通過《背德者》這部作品,或者只是借小說中的人物來闡述“個人主義”準則,他本人對這種極端的行為具有很清醒的認識。

參考文獻:

[1]柳鳴九.紀德精選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19-91.

[2]朱靜,景春雨.紀德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20-211.

[3]魏家駿.論小說的意象[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88,1.

[4]劉景蘭.與道德拔河[J].域外視野,2005.

[5]鄭克魯.社會的批判者[J].外國文學研究,1996,4.

[6]寧文莉.淺析《背德者》中自由與道德的矛盾[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31),22.

作者簡介:夏小婉(1992–),女,漢族,安徽碭山縣人,現就讀于西安外國語大學西方語言文化學院2015級法語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法國文學。

猜你喜歡
紀德米歇爾意象
米歇爾·馬多作品選
不要說話
圣米歇爾山和黑臉羊
“玉人”意象蠡測
《活著》的獨特意象解析
圣米歇爾山及其海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