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念化的主體意識性:語言應用的認知研究

2017-05-22 15:26張繼文
北方文學·中旬 2017年5期
關鍵詞:應用語言

張繼文

摘要:語言是主體對現實世界的認識反映,是人們對客觀事物認知的結果,具有明顯的主體意識性。這種主體意識性影響著語言的形式和概念的表述。說話人的視角、主與次的設定、情感以及心理判斷等因素必定會不同程度地體現在說話人的話語中。對語義、概念的理解,既要對詞句表面的理解,又要透過語言符號的表面,對形成語言現象背后的動機、認知過程進行研究。

關鍵詞:主體意識性;語言;應用;認知研究

認知語言學是在批評轉換生成語言學的基礎上誕生的,該理論認為語言離不開使用者,語言和人的認知能力密不可分。同樣,該理論也不同于索緒爾的結構語言學。在索緒爾看來語言是形式, 不同的意義是由不同的符號組合關系決定,研究語言就是要研究的結構、語言形式以及組合規則。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使用者的主觀性起著關鍵的作用。人類的經驗、認知和語言三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語言的形式和語言的結構都不是隨意的,是受人類的認知活動和社會、文化、物理因素以及人的身體所驅動的。認為語言意義的構建主要是來自概念,并不是來自非概念的語言結構(Evans and Green2006:363)。

“每一語言里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這是著名的語言學家洪堡特的一個語言理論觀點,該觀點闡述了語言與思維的相互依存與一致性,強調了語言與人類認知現實的關系。認知語言學主張語言研究應以概念結構和意義研究為中心,著力尋求語言背后的認知方式,通過認知方式對語言作出統一的解釋。認知語言學強調的概念化是人們形成概念的心智活動,等同于意義,是人們大腦對外界產生反應后,出于語言表達需要而進行的加工過程(李福印,2008:348)。之所以說概念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因為概念化的背后隱藏著一個動態的認知過程,這個動態的過程與話語者的主體意識性密切相關。

話語者的主體意識性也就是語言的主觀性,這是當前語言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 “主觀性”是語言的一種特性,能夠表達說話者的立場、態度和感情等自我印記,體現說話者的主觀參與意識 (沈家煊2001:268)。

在語言研究、特別是在語言的社會應用(即話語活動)研究中,不同語言表現形式背后的成因——即話語者的主體意識性與概念形成過程的關聯問題已凸顯出來,值得我們深入探索。

一、語言現象分析與問題提出

首先,分析下面兩組句子的語義:

(1) 2014年湖北高考作文題:

一群人上山游玩,在山下的時候,碰到山上旅行團下來,問山上風景,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走到半山,又遇到一群下來的游客,有人說風景好,有人說不好。最后他們上到山頂,只見云海茫茫,他們有的人說風景好,有的說不好。

(2)馬英九授意改“日治”為“日據”①

臺教科書“日據”與“日治”之爭 由來已久。2013年07月23日據臺灣媒體報道,“行政院”定調,公文將統一使用“日據”,并通知所屬遵辦。據報道,這是出于馬英九授意,馬英九自始至終都傾向“日據”,馬英九認為,政府公文應統一規范,應采用維護臺灣“主權”和民族尊嚴的“日據”一詞。

(1)對于同一客觀現實,因人的視角、審美觀、心理等因素的干擾,對于同樣的風景,感受的結果不同,傳遞出的語義也不同;(2)如果站在中華民族的立場上,日本是侵略,是“日據”;如果站在“皇民史觀”或“日本軍國史觀”的立場上是“日治”。所以,“日治”或“日據”表達的是不同歷史觀,涉及到主體性或立場的問題。

臺灣文化大學歷史系教授王仲孚指出,歷史事件的陳述,使用怎樣的詞匯表達,涉及到主體性或立場問題,“日治”或“日據”是一種史觀;“日治”傾向的是“皇民史觀”或“日本軍國史觀”,而“日據”則是臺灣的立場。

話語者的主體意識性的存在是不容否認的客觀現實,這種主體意識性影響著語言的形式、影響著語言的概念意義。那么,話語者的主體意識性到底對語言的動態、以及對語言的概念化過程產生什么影響,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研究。

二、概念化與主體意識性

什么是概念、什么是概念化,這是首先應厘清的概念。概念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所進行的語言描述,語言描述就是通過概念化的過程形成的。所謂概念化是指發話人或受話人思維意識中概念形成或被激活的過程。

例如,《香港成報》2013年6月14日的標題為《“天神再吻”成功,航天員入“天宮”開展科學實驗》的報道,是說“神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太空實驗室成功實現首次的自動交會對接,也是“天宮一號”自2011年9月發射入軌以來,第五次與神舟飛船成功實現交會對接。標題中的“天神再吻”是概念,而這個概念是人的心智意識中的“吻”到兩個航天器的“對接”的映射,這一概念的形成過程就是概念化過程。

主體與客體是相對應的。哲學上的主體是指對客體有認識和實踐能力的人。主體性也就是人們的自覺能動性,主要是指主體與客體打交道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動性,它集中體現為主體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主體意識是指主體的自我意識,它是人對于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的一種自覺意識,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觀能動性的重要依據。認識的主體性意識不僅直接標示著人們對其自身在認識活動中的地位、作用的認識水平,而且還折射出人們對于認識的客觀性的理解程度。而這種主體意識性體將直接體現在話語者的語言上。

下面是2014年山東的高考作文題——《打開窗戶看世界》。

“透過窗,你能看到什么?有的人看到了靜,有的人看到了鬧;有的人看到了雅,有的人看到了俗?!?/p>

即使是同樣的場所、同樣的角度,看到的東西也是因人而異的,主體意識性起著影響作用。概念產出的主體是認識客觀事物過程中的承擔者,人的認識活動就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體現出認識者自己的立場、觀點、方法、能力和條件,對認識的過程和結果產生著不同影響。人的主體意識性和傾向性體現在話語概念的構筑之中。

三、影響主體意識性的因素:視點、主次、情感和心理價值

話語是人們對客觀事物認識的結果,在這個認識過程中,經歷了“現實——認知——語言”三個階段??梢哉f現實決定人們的認知,人們的認知是能動的,認知又決定語言的形式和語言的意義,語言是人們對現實世界進行互動體驗和認知加工的結果。在這個互動體驗過程中,話語者的觀察視角、立場、觀察順序、心理判斷、價值取向,影響著認知的結果。

(一)視點因素

當人們觀察某一事物或某一場景時候,必然從某一位置或角度進行觀察。因為話語者所處的位置不同,導致對于同一事件或狀態的把握不同,傳遞出的意義也不相同。

(3) a. 從這里開始是上坡。

b. 從這里開始時下坡。

當話語者站在半山腰處,面向山頂方向,從他的立足點開始為“上坡”,面向山底,從他的立足點開始為“下坡”。

(4) a.他是從北京去美國的。

b.他是從北京來美國的

這兩個句子都是對同一事態進行的表述。a是話語者身處美國以外的任何地方;b是話語者一定在美國。

對于同一事物的表述,可以體現出不同的觀測視點。如:

(5) a.從我家到學校有十公里。

b.從我家到學校開車需要20分鐘。

這兩個句子都是在表明家和學校的位置關系,a是話語者將觀測視點聚焦在空間距離上;b表達的是時間,話語者將視點放在了移動的時間上。

(6)a.營造和諧,幸福你我。

b.城市是我家,愛護靠大家

“你我”和“大家”都表示的相當數量的人的集合?!澳阄摇痹谝欢ǔ潭壬蠌娬{的觀測點是組成眾人的“人”的個體,而“大家”強調的觀測點是由人們組合起來的集合體。

臺灣有一個詞叫“待富者”,即貧困人員或貧困戶。這種稱呼如同我們的“失業者”與“待業者”一樣。究其原因,是話語者從所觀察對象的視點不同,而采用的不同表述,表達著不同的意義。如果目光聚集在現在,所觀測的對象是“失業者”或“貧困戶”,如果放眼將來,所觀測的對象是財富者或職場人員,從這一立場出發,看待他的將來,給以鼓勵或激發正能量,那就是“待富者”。我們覺得“失業者”不好,失業率過高將是社會的一個負面因素,所以叫“待業者”,即等待就業的人員;為什么“貧困戶”一詞一直離不開當今社會,是因為我們現在好多地方不愿摘掉“貧困”的帽子,貧困還有補助,貧困縣、貧困村還有優惠政策。

同樣是視點問題的《門與路》,出現在2014年浙江高考作文題中。門與路永遠相連,門是路的終點,也是路的起點,它可以擋住你的腳步,也可以讓你走向世界。視點影響著你的思維,經過概念年化過程,認知結果也會出現了差異。

(二)主與次:焦點與背景

一個事物(客體)在被認知的過程中將分成優勢和次優勢,即焦點和背景。Talmy首先將焦點(figure)與背景(ground)理論運用到認知語言學研究中,他對這一術語的解釋為:焦點是一個運動的或者是一個可動的物體,被突現出來。背景是一個參照體,它本身在參照框架中是固定,相對于這個參照體,焦點得到特定的描寫(Talmy1983:232)。桌子上放著一個茶杯,我們通常會把茶杯視為整幅畫面中突出的角色,將其與作為背景的桌子分開。同樣,當我們聆聽一場音樂會時,我們會將鋼琴的聲音與樂隊的伴奏分開。認為前者更為突顯。

我們觀察事物,可以從圖形到背景,也可以從背景到圖形。分析下面的句子:

(7) 中心區圖書館在市民中心的后面。

(8) 在市民中心的后面是中心區圖書館。

在例(7)和例(8)中,“中心區圖書館”和“市民中心的后面”均分別為圖形和背景。所不同的是,例(7)是從圖形到背景,表達的是“中心區圖書館位于什么地方”,認知主體把“中心區圖書館”作為焦點,以它為出發點進行論述,話語人把事件信息按“中心區圖書館—>市民中心的后面”這樣一種認知順序來編碼;例(8)則是從背景到圖形,表達的是“市民中心的后面有什么”,是將“市民中心的后面”作為焦點,“中心區圖書館”作為背景,話語人按著“市民中心的后面—>中心區圖書館”這樣的一種認知順序來編碼的。前者由圖形引出背景,后者由背景引出圖形。

一般說來,焦點是包含在背景之中的成分,但又突顯于背景中,在認知中占有優勢,是最明顯的部分。而背景突顯程度較低,作為認知的參照點而存在。

認知語言學家認為角色與背景的分離反映在語言結構上,如漢語的主—動—賓(SVO)結構,就可被視為角色與背景的二分化這一普遍的認知原則在語言上的體現。具體來說,主語對應于角色,賓語對應于背景、動詞的表達則是角色與背景之間的關系(langacker1990/1991)。

在同等條件下,人們總傾向于選擇知覺范圍中占優勢的、突出的事件作為主語或主題,而不把不突出的事件選作語法的主語或主題。焦點——背景的選擇與人們對情景的識解角度密切相關。

(三)觀察順序與動態注意力

Langacker(2000:362)將人們的觀察分為兩種:總體掃描(summary scanning)和順序掃描(sequential scanning)??傮w掃面一般是觀察靜止的情景時的認知過程,把一個事件當成一個整體來看待。順序掃描是指一種基本的、次序的心理活動,把一個事件看成是不斷展開并且是發展變化的過程。當然,總體掃描中蘊含著順序掃描。

(9)a. 橫琴大橋連接珠海和橫琴。

b. 虎門大橋是中國第一座懸浮大橋,從虎門威遠伸向南沙。

(10)a是描述橋的狀態,橋占據著兩岸的空間,話語者對整個橋掃描的結果作為一個整體看待,描述的是“珠?!迸c“橫琴”之間的“橋梁”,是一個總體掃描。b是從起點“虎門”向終點“南沙”延伸順序的掃描,這是一個動態的、行進狀態的次序掃描。

再分析下面的句子:

(11)車窗外,路兩旁招展的彩旗在向后流淌。

這里并非是“彩旗”在流動,而是話語者的車在行駛,感覺到彩旗在向后流淌。Talmy(2000:99)將這類語言現象稱為虛擬位移(fictive motion),這種方式的語言表達,是人們的注意力的移動,并非物體的移動。這種虛擬位移還表現在視覺放射、映像移動和注視點的移動。

(12)天空上的飛機越來越小,漸漸地消失在視野之外。

這里的飛機并非變小了,是投射出去的視線所聚焦的對象遠去了。知覺者為移動的起點,視線投向遠方。即為主體的視覺放射

(13)車在草原上奔馳,故鄉越來越近了。

這里不能移動的“故鄉”,卻成為移動的對象,向知覺者靠近,映入知覺者的視野。知覺者為移動的終點,由視覺對象先發送信息,信息從對象物向知覺者一方移動,即映像移動。

(14)一下車,一望無際的金黃麥浪展現在眼前。

視野中的“麥浪”寬廣無垠,人們的注視點隨之而改變。所謂注視點的移動就是人們通過改變眼睛和頭的方向,改變視線,從而可以改變視野中注視點的位置。

從人們的認知過程來看,視點的總體掃描或者是次序掃描,產生了不同的語義概念。同時,動態的注意力產生了動態的概念化結果(李福印2008:349)。不可否認,這種動態的注意力是主體意識的結果。

(四)心理判斷、價值取向

在話語者的概念化過程中,內心世界已存在有一個基本的立場、評價標準、價值取向等。從不同的立場、不同的價值觀出發,話語者對客觀事物的描述也就產生著不同的概念。

請看下面的句子:

(15)3月24日,馬來西亞失聯客機失蹤已經18天,馬來西亞總理召開發布會,宣布失聯航班MH370在南印度洋墜毀。②

這里分別采用了“失蹤”“失聯”“墜毀”三個詞。單從報道層面來看,這三個詞體現了人們對這一事件的不同階段的主觀認知程度。最后采用了“墜毀”一詞,是馬來西亞政府單方的認定,盡管各方尚存有疑點。

(16) “王立軍被判處15年有期徒刑后,認罪伏法,不上訴”,“涉嫌殺人被公開審判,薄谷開來認罪伏法” 。③

這是2013年,關于王立軍、薄谷開來因涉嫌犯罪被公開審判的一些媒體報道。在這里,作為主體的報道人如果認為“犯人已被執行死刑”,則應該用“伏法”;如果認為“犯罪人承認犯罪事實、服從法律的裁判”,則應該用“服法”。顯然,這里的“伏法”是誤用,應改為“服法”。

(17)在“棱鏡門”事件報道中,“泄密”是一個高頻用詞,但多家媒體把“泄密”誤為“泄秘” 。④

在這里,“秘”和“密”都有秘密的意思,但側重點不同。報道人(主體)如果認為“棱鏡門”所泄漏的是內容隱蔽,客觀上尚不為人知的事情,則用“秘”,如“秘方”“秘史”“揭秘”;如果認為泄漏的是內容隱蔽的,主觀上美國不想讓人知道的事情,則應該用“密”,如“密談”“機密”“泄密”等。

《揚子晚報》2013年08月27日發表了《表揚過一個好孩子》的一篇文章(作者吳非)。有個小學生在街上做了件好事。郵局門口的一排自行車倒在地上,于是就上前去把它們一輛一輛地扶起來,立穩。就在這時,有個人從郵局里出來了,看到小學生在困難地扶自行車,連忙說“沒關系!沒關系”。接著又從郵局里又走出一個人,一看到孩子在扶自行車,止不住埋怨了一句:“小朋友,怎么搞的?下次當心點噢!” 這時,從一旁走過來的第三個人,笑著說:“小朋友,謝謝你!你真好!”。

同一事件,三個人三個觀點,傳遞出了三句不同的話語。第一個人認為是小孩的責任,傳遞出了原諒小孩的意愿;第二人認為是小孩的責任,并責怨了小孩;第三人認為小孩做了好事,并進行了表揚。

我們可以看出,話語者發話之前即概念產生之前,在主體的概念化過程中,明顯受著心理判斷的影響,所以產生了迥異的概念。

Langcker主張注重共時的、認知的角度,即使說話人出于同樣的位置,他可以選擇以某一立場、某一角度為觀察的視點。當然,這種立場、角度既包括具體的空間位置和方向,也包括抽象的時間中的位置和方向。趙本山1999年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的“昨天”表達的時間位置是“過去”,“今天”表達的是“現在”或“目前”,“明天”表達的是“將來”。這已不是具體時間層面上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概念意義了。

四、結語

語言是主體對現實世界認識的反映,是人們對客觀事物認知的結果。這種認識具有明顯的有主體意識性,概念化的過程就是主體對客體信息進行抽象概括,從現象到本質進行描述,是用概念進行思維活動的人的精神意識狀態。沒有主體的參與,這種反映就不可能成立。所以,主體的參與及主觀性的介入,對于認知結果來說,是不可否認的客觀事實。

人們通過語言反映現實,進行著社會溝通、交流。說話人的視角、主與次的設定、情感以及心理判斷等因素必定會不同程度地體現在說話人的話語中。甚至可以說語言是人們思維形式、認知結果的凝化。認知是源于現實,始于經驗,基于感知,具有較強的主觀意識性。

語言反映著現實,也映現出話語者的意識性。所以,在語義、概念的理解過程中,既要對詞句表面的理解,又要透過語言符號的表面,對形成語言現象背后的動機、認知過程進行研究。從語言形式到語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廣范圍、多角度、立體的研究,有益于發話人的概念構建和受話人的意義接收,有益于語言傳遞的精準化、效率化,這一研究對于語言的社會效用意義重大。

注釋:

①引自http://news.china.com.cn/tw/2013-07/23/content_ 29501079.htm/臺教科書“日據”與“日治”之爭 馬授意定調“日據”

②http://www.ibtimes.com.cn/articles/36162/ 20140325/ 950942.htm

③引自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3/12-25/ 5663572.shtml/2013年十大語文差錯(《咬文嚼字》編輯部)

④同上

參考文獻:

[1]Evans,vynyan and Melanie Green.Cognitive Linguistics:AnIntroduction. Edinburgh[M]: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363.

[2]Langacker,Ronald.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Vol.I. [J].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497.

[3]Langacker,R.W. 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Descriptive Application[M].Standa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4]Langacker,Ronald W.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 [M]. 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0.

[5]Talmy,Leonard. How language structures space.In Herbert L.Pick and Linda P.Acredolo(eds).Spatial Orientation:Theor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J].Ney York:Plenum Press.1983:225-282.

[6]Talmy,Leonard. 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ume I: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M]. Cambridge.MA:MIT Press,2000.

[7]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268-275.

[8]李福印.認知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9]王寅.什么是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10]王寅.認知語法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歡
應用語言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對語言磨蝕的補正之道
累積動態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論語言的“得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