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電影名稱的漢譯中看譯者的忠實與創新

2017-05-22 15:40李麗超
北方文學·中旬 2017年5期
關鍵詞:翻譯策略

李麗超

摘要:電影名稱是觀眾對一部電影的第一印象。本文將結合好萊塢電影中文片名,分析譯者在電影名稱漢譯中的主動性,以及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忠實翻譯與創新翻譯之間的平衡,旨在探討電影名稱漢譯可采取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譯者的主體性;電影名稱漢譯;翻譯策略

近年來,隨著大量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上映,人們對好萊塢影片有所了解,逐漸關注到影片名的中文翻譯及其背后的譯者。本文首先闡述關于譯者主體地位的相關翻譯理論,隨后分析好萊塢電影漢譯片名的意圖與標準,并結合具體實例,探究譯者在片名翻譯中的忠實與創新以及相應翻譯技巧。

一、理論基礎

翻譯是人類文明交流的主要手段,譯者是原作與讀者或觀眾之間交流的橋梁,是文化構建與傳播中重要的傳播者。然而,譯者在翻譯中的地位經常被忽視,在傳統觀念中,譯者的定位為“舌人”、“翻譯機器”和“帶著鐐銬的舞者”。主體性首先是作為一個哲學的概念被提出,隨著20世紀70年代“文化轉向”的潮流,“轉向譯者”的思想逐漸被接受。譯者主體性在解構主義和翻譯功能學派的研究中都能找到理論支撐。

解構主義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譯者的主體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籍意大利翻譯學者勞倫斯·韋努蒂,他在《譯者的隱身》一書中提到翻譯只強調原作者和讀者的重要性,遮蔽譯者的作用,是對主流目的語文化的一種妥協和趨同,譯者要擺脫“隱身”的地位變得“顯身”。此時韋努蒂已注意到譯者的主體地位,并鼓勵譯者不要只亦步亦趨地忠于原作者和原文,要有自己的見解和創造性。

20世紀80年代,德國功能學派的代表漢斯·弗米爾(Hans Vermeer) 的翻譯目的論(skopos theory)也為譯者地位的改變做出了貢獻。他認為翻譯是有目的性的人類行為,要以譯文的功能為導向,譯文的目的和功能決定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同時翻譯必須遵循一系列原則,即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其中目的法則居于首位,譯者要根據翻譯的目的進行有選擇性的翻譯。該理論進一步肯定了譯者的主體地位,譯者對原文的處理是主觀的選擇,并在一定目的的指導下進行的,譯者必然會對原文進行改變與創新。

近年來,譯者的主體性研究在中國也有所發展,查明建和田雨給出了譯者主體性的定義“作為翻譯主體的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實現翻譯目的而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譯主體自覺的文化意識 、人文品格和文化、審美創造性”。

這些理論都為了譯者主體地位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譯者的身份逐漸得到認同,在翻譯中的創造性得到肯定。然而,譯者面臨著另一個問題:如何做到翻譯的忠實與創新,并尋找到平衡點。

二、電影名稱漢譯的意圖與標準

近年來,隨著全球文化交流增多,好萊塢電影出口到世界各地。自1994年中國引進第一步好萊塢影片起,越來越多的好萊塢大片傳入中國。中西文化的差異使得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傳播存在障礙,中國觀眾口味難以把握。其中影片名稱尤為重要,片名是電影的第一張面孔,它傳遞著影片信息,影響著觀眾對電影的第一印象,同時與商業利益有密切聯系。

翻譯片名時,除了符合翻譯“信、達、雅”的標準,電影漢譯片名還要滿足更高的要求。僅忠實地表達影片內容是不夠的,影片名稱的漢譯也要符合傳遞源語的文化內涵的標準;符合翻譯美學的標準,達到傳遞美感的層次;符合目的語觀眾的接受習慣和語言標準。最重要的是,影片名稱要符合商業標準,片名是一種特殊的廣告,簡潔有力有吸引性是首要目標。為了達到這些標準,譯者僅忠實原名稱是不夠的,還要進行創新,發揮譯者的主體性,兼顧二者。

三、譯者的忠實與創新

下文中,筆者將以近年來好萊塢影片漢譯片名為例,探討電影名稱漢譯中的譯者主體性,并對其中譯者權衡忠實翻譯與創新翻譯的策略進行總結。

(一)譯者的忠實

電影名稱漢譯中的忠實翻譯是為了準確地傳達電影信息,譯者常用的翻譯策略為直譯和音譯。如The Godfather直譯為《教父》;Brave Heart直譯為《勇敢的心》;Titanic音譯為《泰坦尼克號》,這樣翻譯是因為好萊塢電影大多是以人物事物名稱為題,選擇直譯和音譯的手法忠于原文,簡潔凝練。但更多時候,為了觀眾理解,譯者要進行加注,如Patton并沒有直接音譯,而是將主人公的身份添入其中,譯為《巴頓將軍》,傳達出更多信息,增強了片名表現力。此外Shrek和Bambi分別譯為《怪物史萊克》和《小鹿斑比》,譯者根據觀眾定位選擇加注,讓單調的片名有了溫度,吸引喜愛動畫和童話的觀眾。同樣的例子還有:Nanny McPhee 《魔法保姆麥克菲》和 Hulk《綠巨人浩克》添加的“魔法”和“綠巨人”二字,豐富了觀眾對主人公的想象;Brown Sugar《黑糖情緣》沒有簡單處理為黑糖,而是結合劇情和影片類型進行加注,“情緣”巧妙地帶出感情色彩;Night At The Museum字面是博物館的夜晚,但譯者在忠于原片名的基礎上選擇加注,譯為 《博物館奇妙夜》更能引起觀眾走進影院一探究竟。

(二)譯者的創新

關于譯者的創新,本文提到的翻譯理論中都能找到支持譯者主體地位,發揮創造性的觀點。目的論中的目的原則給予了譯者更多權力,根據翻譯的目的選擇策略;闡釋學派中韋努蒂也鼓勵譯者“顯身”,譯者發揮主動創造性的譯者“顯身”的具體體現。

譯者翻譯片名時不只要忠實原作,還要有所創新。根據觀眾的口味或商業目的適當地發揮主動性,常用的翻譯策略為意譯,這里意譯是指譯者舍棄原有名稱,根據影片內容再創造。這需要譯者憑借自身的知識儲備和審美感覺,以及目的語觀眾的接受習慣創造出準確且雅致的譯文,其中,譯者選擇意譯進行內容創新的同時,在形式上也有所改變,通常采取中國常見的四字格形式。家喻戶曉的Gone with the wind的中文片名為《亂世佳人》,“亂世”交代了歷史背景,與“佳人”形成鮮明對比,生動形象地將郝思嘉與白瑞德亂世中愛情故事概括出來,富有創意和文學色彩;好萊塢傳記電影The Great Waltz堪稱片名翻譯的經典,原名稱是“偉大的圓舞曲”的意思,吳宓先生選擇了意譯,才有了精彩的譯名《翠堤春曉》,看似與劇情毫無聯系的譯名隱含著象征意義,但譯者通過深刻推敲,在“翠堤春曉”中隱含著主人公浪漫卻帶有遺憾的愛情。Random Harvest被意譯為《鴛夢重溫》,“重溫”二字翻譯地極為巧妙,因為電影講述了男主失去記憶,女主不離不棄的故事,比直譯為“意外收獲”更值得細細品味。斬獲多項奧斯卡的La La Land片名有夢幻之地的意思,同時也是洛杉磯的別稱,向觀眾講清故事發生的地點,一詞雙關。它中文譯名為《愛樂之城》,摒棄原文的形式,別具一格,根據劇情創新片名,片中絕美的舞蹈和振奮的爵士讓人心動,“樂”字直接把影片音樂劇類型交代出來,同時中文名稱“城”也忠實于原文的洛杉磯城,中文的片名同樣做到了雙關。這些都是譯者在形式上的發揮主動性,突破原有形式,賦予漢譯片名詩情畫意和文學性。

四、結語

電影名稱是影片的名片,影響觀眾對電影的整體印象和商業收益。忠實與創新對譯者而言,看似簡單,但應用到實踐中很難,片名的翻譯要反復雕琢才能出佳作。因此,譯者要在翻譯過程中認識到其主體地位,在影片名稱的漢譯過程中既要忠實又要創新,平衡二者之間的關系,運用相應的翻譯方法,在不脫離電影內容的同時進行再創造。

參考文獻:

[1]郭建忠.韋努蒂及其解構主義的翻譯策略[J].中國翻譯,2000.

[2]查明建,田雨.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J].中國翻譯,2003.

[3]許鈞.“創造性叛逆”和翻譯主體性的確立[J].中國翻譯,2003.

[4]譚載嘉.西方翻譯簡史[M].商務印書館,2000.

猜你喜歡
翻譯策略
淺析《書劍恩仇錄》英譯本的翻譯策略
翻譯目的論指導下的英語電影片名翻譯
淺談青島市公共標識語英譯現狀及翻譯策略
《作者自述》兩個譯本的對比賞析
原型理論和廣告英語的翻譯
漢語疊詞及其英譯
國際會展用語特點及口譯策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