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忘卻而記憶

2017-05-22 16:33萬儀
北方文學·中旬 2017年5期
關鍵詞:視角金陵

萬儀

摘要:《烏衣巷》和《泊秦淮》同時作為詠古懷古詩名作,其中蘊含著作者不一樣的情感韻致,本文試圖從詩作初解、歷史與現實、距離感等幾方面闡釋文本所蘊含著的一致情思,初步探尋作者在處理歷史和現實是所作出的努力,力圖證明歷史與作者本身經歷和其思考有內在邏輯聯系。

關鍵詞:金陵;視角;歷史與現實

金陵作為六朝古都,有著濃郁的歷史文化底蘊,歷代詩人也都曾為此作詩,或懷古傷今,或睹物思人。劉禹錫的《烏衣巷》和杜牧的《泊秦淮》地點都是金陵秦淮河及其周邊,但在對同一城的所見所聞,因為歷史和身處的背景不同,詩作所描述的內容和表達的感情不盡相同。本文試圖從不同的角度深入探究文本所蘊含的情思,對詩作有一個全新的理解。

一、詩作初解

《烏衣巷》作于唐敬宗寶歷二年,劉禹錫由和州刺史任上返回洛陽,途經金陵。此時作者經歷了二十三年的貶謫,又來到了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金陵,心中不禁感慨萬千。烏衣巷位于秦淮河上文德橋旁的南岸,是中國最古老而著名的巷子,也是晉代王謝兩家豪門大族的宅第聚集之地,兩族子弟都喜歡穿烏衣以顯身份尊貴,因此得名。烏衣巷曾門庭若市,曾有過王羲之、謝靈運等文化巨匠,這也使得烏衣巷這個地方與中國文化的歷史勾連。雖是懷古詩,劉禹錫的《烏衣巷》為讀者呈現出了一幅畫面,也由畫面切換帶來獨特體驗,讓人不禁感嘆。朱雀橋本橫跨秦淮河,是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處。這樣一條重要的道路,理應是人來人往,熙熙攘攘,而今確實換了一番面貌,變得冷冷清清,甚至是長滿了野花野草。詩句立即轉入下一個場景,夕陽西下,烏衣巷口在凄涼落敗的古橋下顯得更為慘淡。下句筆鋒一轉,直接說明舊時居住在王謝這些豪門大家的燕子,如今也飛入尋常百姓家落戶安家。劉禹錫用動物和植物的興衰發展,側面表現了王謝家族的衰敗,昔日的車水馬龍轉變為今日的荒涼敗落,將歷史和現實對比、重疊,滄海變成桑田,一切的繁華甚至榮華富貴都是過眼云煙,都會被時間所掩埋。所以對劉禹錫來說,二十三年的貶謫生涯算不得什么,換成是二十三年的榮華富貴也是一樣,這時候不禁感受到劉禹錫內心深處的坦然,既然貶謫和榮耀都不可長存于世,那么這有什么區別呢?

與《烏衣巷》相比,寫下《泊秦淮》的杜牧生于晚唐,他早期頗為關心晚唐政治和國家的現狀,深感危急四伏的他寫下《泊秦淮》,感情就更為顯得沉重一些。詩句開頭營造了一種迷蒙冷寂的基調,秦淮河歷來就是達官貴人宴飲游樂的好去處。夜泊至秦淮,聽到了商女在唱陳后主的《后庭花》一曲,產生了愁思。商女不過是一個符號,背后所指代的其實是貪享淫樂的權貴,由此詩人心中不禁感慨當權者醉生夢死的腐敗行徑,表現了時時都感受到國家面臨危機的現狀。秦淮河開始是作為追憶故國的所在,但杜牧以“后庭花”所指陳后主縱情于聲色導致亡國,使歷史事實跳脫到現實,巧妙地將歷史與現實以及想象聯系起來,距離感消失,產生了一種張力,使詩中充滿了強烈的諷諫色彩。在當權者心中,《后庭花》一曲歌謠,在歷史消失了,它所帶有的意義也會被人遺忘;而對于擔憂唐王朝未來的杜牧來說,歷史不是過去時,過去的事實擺在眼前,在繁華背后更多的是蒼涼,縱情娛樂的最終結局只有消亡。

二、歷史與現實

不管是王謝家族的繁榮還是秦淮河畔的那一曲《后庭花》,這已成歷史。東晉王朝繁榮的王謝家族與陳后主的亡國之音,都是被時間掩埋的對象,而它本身存在的意義逐漸被淡化甚至是遺忘,漸漸變成了后人記憶中的歷史,或是成了一種文化的符號,這就是被歷史化。在新的歷史進程中,這些歷史事件成為被參與的角色,成為一種符號,由詩人的主觀意識所驅使,漸漸脫離其本身的意思,即代表了詩人的主觀意旨。王謝家族的衰落有更多的歷史認同感,盛衰本來就是歷史規律,現實在于榮華富貴本來就不長久。陳后主亡國,或是因為他耽于聲色而加速了國家的滅亡,沒有哪一個王朝可以萬古千秋。當歷史和現實的重疊,就會產生一種錯覺。劉禹錫看著眼前殘敗的烏衣巷,結合自己的歷經貶謫的經歷,認同了歷史就是歷史,個人的命運在歷史的掌控之下,所有的現實都會被它所覆蓋,而在其中的人也并沒有那么重要,榮華富貴都會湮滅。而杜牧看著當下腐敗的王朝,回想前朝是如何覆滅,如果當權者依然這樣,歷史依舊不會客氣,將王朝推翻。至此,兩人筆下的詩句就產生了這種悲涼的嘆息,抑或是“披著歷史外衣的功利主義”。在他們眼中,歷史只是作為一個借鑒和參考,而詩人將這一系列的歷史事件寫入詩作,目的是利用歷史進行反思,認為這是對現實中的人們有所幫助,這也是它們存在的歷史價值。

而現實也會被時間推移為歷史,寫作歷史的人被附庸在歷史之中,即每當在提到這些歷史之時,他們的名字也被刻寫在里面了。所以在詠古懷古詩中,更容易體現了文學的不朽和傳承的價值。王羲之在《蘭亭集序》里寫到了“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歷史不斷的循環往前,用前人的行為來印證今日或是揣測將來。被記錄的歷史片段被后人拿來使用,后人所使用的歷史和現實交織,逐漸又變成后人的歷史,這也是循環往復的。正如烏衣巷的盛衰榮辱和王謝家族相關,在此后的詩人作家眼中,和劉禹錫也有關系?!扒鼗春印笸セā边@一組合成的政治諷喻也刻畫上了杜牧的影子。詠古和懷古詩就是歷史與現實的重重堆砌。

三、距離感

劉禹錫和杜牧同處唐朝,同樣是在金陵詠古懷古,但因所生活的時代、年齡和際遇不同,所思所想所感都是有距離的。在劉禹錫眼中,王謝家族的盛衰引發的悲涼感受蔓延到個人際遇,思考過去的同時不禁引人深思當下及個體的生存。全詩淡然柔和,看是平淡無奇,實則內涵深刻,雋永深刻。杜牧生于晚唐,他在《泊秦淮》中描寫的那些醉生夢死的當權者,有著強烈的批判意識,深刻表現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而不是出于個人情懷。

《烏衣巷》以動植物的變化發展描寫出王謝家族的衰敗,曾經的繁榮隨著王朝更替,這一段歷史也隨之走遠??吹街烊笜蚝蜑跻孪锏那榫?,這些存在在記憶中的碎片將思緒引至那個繁華的時代,記憶和眼前的現實造成了一種距離感,這種帶著距離感的處理手法,讓人們穿透歷史的塵埃,卻觸摸不到實質。由距離而產生的詩意不單在于喚起對昔日繁華的想象,世家大族的盛衰被引入了一種傷感的情調,所引發的傷感讓人們更加容易思考。歷史的碎片或是故事,往往會再人們的腦海中重新構建和想象一個符合歷史規律,切合當下的需求的整體。這是往事的作用,而“引起記憶的對象和景物將我們的注意力引向不復存在的完整情景?!薄恫辞鼗础分?,杜牧由商女所唱的《后庭花》所引導,產生了距離感。筆者認為由《后庭花》產生的距離有二:其一,同時樂曲的聽者,杜牧聽到的是亡國之音,而當權者聽到的是縱情的樂曲。杜牧和當權者之間的距離產生出一種錯落的哀傷,一個是關心唐王朝國運,深感危機四伏,一個是對眼前的矛盾漠視,對將要來臨的災難一無所知。其二,陳后主亡國與杜牧眼前的現實與預測的未來之間的距離感。追求歷史的真實本身就是悖論,往日的繁華與失落,不管今人如何去復刻,總是存在這距離和朦朧。這種距離把原本就存在的失落推進,不管是烏衣巷還是后庭花,都存在這一層面紗,將歷史和現實分開,而這面紗又是透明的,讓我們看到,又無法觸碰,只能無限接近,無法完全描述。這些歷史似乎被人們忘記了,但卻在詩人筆下以另一種方式重生,得到記憶。

參考文獻:

[1]宇文所安.追憶[M].三聯書店,2004.

[2]李愚鏞.杜牧詩歌研究[D].復旦大學,2007.

[3]王建梅.劉禹錫的貶謫生活與詩歌創作[D].西北師范大學,2009.

[4]魏冉.金陵懷古詩詞的符號學闡釋[D].南京師范大學,2012.

[5]錢錫生,季進.探尋中國文學的“迷樓”[J].文藝研究,2010(9).

[6]趙非.論杜牧詩文的憂患意識[D].河北大學,2006.

猜你喜歡
視角金陵
地球日來金陵石化打卡
曹雪芹南游金陵說再考辨
海水為什么不能喝?
真實世界的寓言
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