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時期的武漢漢劇活動與文化

2017-05-30 03:30吳佳文
歌海 2017年6期
關鍵詞:漢劇民國時期武漢

吳佳文

[摘 要]漢劇如漢水,源遠且流長,它作為我國流傳已久的古老戲劇劇種之一,素有“國粹母體”之稱。采用文獻分析的方法,通過民國時期武漢的報刊資料,整理出民國時期武漢漢劇音樂生活相關內容,并將其分為時令節日、祭祀儀式和籌款賑災等方面,期望能夠管窺民國時期武漢的漢劇音樂生活狀況,并由此探索文化與漢劇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

[關鍵詞]民國時期;武漢;漢??;演出;文化

漢劇如漢水,源遠且流長,它作為我國流傳已久的古老戲劇劇種之一,素有“國粹母體”之稱。漢劇最初曾名“楚調”,又名“楚腔”“楚歌”“楚曲”,乃至“郢曲”,后又稱為“漢調”“湖廣調”“皮黃調”?,F稱為漢劇,肇始于百年前漢劇史家楊鐸先生所著之《漢劇叢談》一書,后一直沿用至今。位于華中樞紐地區的武漢,交通便利,經濟發達,且楚風漢韻濃郁,逐步成為漢劇名流的匯集地。

1861年漢口開埠,萬商云集,茶園林立,百戲雜陳,終歲聲振樂鳴。民間漢劇進茶園演出,這是漢劇在漢口興起的序曲,扎根于縈繞著楚風漢韻的武漢,漢劇不斷繁盛。1919年,漢口創立了“民眾樂園”,在當時是與“天津勸業場”“上海新世界”并稱的三大娛樂場之一,掀起了娛樂場所建立的熱潮,是漢劇的興盛之地,大批優秀演員不斷涌現,漢劇由此盛行開來。1931年武漢遭受水災,打斷了繁茂的漢劇表演活動?!熬拧ひ话耸伦儭北l,隨后歷經抗戰,漢劇藝人在戰亂中損失慘重,武漢的戲班也殘缺不全,漢劇逐漸衰落。漢劇在民國時期可謂經歷了興起、盛行到衰落的整個過程,令人感慨萬分。

民國時期漢劇表演興盛,各大戲班如雨后春筍,呈現出一個狂熱的狀態。漢劇在當時可以說是民眾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幾乎每日都有戲園進行演出。除去日常的例行表演外,漢劇團體還在時令節日、祭祀儀式、籌款賑災等特定時期,排演特定節目,融入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時令節日中的漢劇演出

民國時期日常娛樂遠比如今匱乏,每逢時令、節日,難免鑼鼓喧天、人潮攢動。佳節之日,各大戲園也是卯足氣力,使出渾身解數,為節日增添熱鬧氛圍,也借機賺取費用和人氣。為了迎合觀眾需求,戲園在不同的時令、節日上演相對應情景的漢劇劇目,渲染節日氣氛,良好的社會效果常引得觀眾爆滿,戲園不得不連演數晚。

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紀念我國古代愛國詩人屈原的民族傳統節日。武漢民國時期的端午節,家家戶戶在門旁插蒲艾,飲雄黃酒,食粽子。當天,多數戲園會應景上演全本《白蛇傳》或其中的幾折。漢劇《白蛇傳》是一出大型公堂戲,分為游西湖、盜仙草、水漫、斷橋、合缽、祭塔六折,講述了修煉成人形的蛇精白素貞與書生許仙之間曲折的愛情故事。其中的第二折《盜仙草》便是描繪正值端午佳節,白素貞因飲雄黃酒過多,現出原形,許仙驚死,白素貞潛入昆侖山盜取靈芝草的故事。有的漢劇藝人便以《白蛇傳》為其拿手劇目?!皾h劇《白蛇傳》在昔以李彩云或王云風去白蛇,賽黃陂或牡丹花、小翠喜去青蛇,劉權或榮金林去許仙,演來堪稱珠聯璧合,尤其是《搶傘》一出以李彩云、賽黃陂、劉權三人演來,堪稱絕唱?!雹倬实墓适屡浜暇康谋硌菁妓?,觀者可謂爭先恐后,每夜座上客常滿矣。

七夕又名乞巧節、女兒節,傳說為牛郎織女相會之日,因此民間以觀牛郎織女相聚為樂趣。武漢姑娘們還會于當日浣發,傳說這天浣發能使頭發清潔秀美。七夕當日,大多戲園選擇上演《天河配》來吸引觀眾。漢劇《天河配》又名《天仙配》,該劇講述了牛郎織女每年七夕相會一次,屆期百鳥搭成鵲橋使二人敘舊的故事。此時上演該劇,是向中華傳統文化致敬,也更添節日風味。因此,收益甚佳,“本市新市場大舞臺,所排演之《天河配》,極受社會人士歡迎,故連日賣座皆滿”②。

民國初期的中秋節,各戲園皆排演《廣寒宮》《陰陽河》等劇目,還有娛樂場所別出心裁,以燃放焰火等特殊手段來招攬游客?!靶率袌?、老圃兩處,則另扎牌樓,燃放焰火,故新市場門券售至二萬張以上,老圃亦售一萬之譜?!雹塾^眾以各工廠作坊的工人最多。民國末期的戲院、舞臺則在中秋節搬演《唐明皇游月宮》。

二、祭祀儀式中的漢劇演出

除去時令、節日,每逢神靈誕辰等日子,武漢常大興舉辦祭祀儀式,如關王會、武猖神誕辰、帝主宮做會等,會上都會排演相應的漢劇劇目。

“沈家廟里戲酬神,一節入官二百文。求福人多還愿眾,戲臺押得一包銀?!雹苻r歷五月十三是關羽生日,民間有舉辦“關王會”的習俗,來紀念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其中有一項便是搭戲臺、演漢劇。在沈家廟為關王會演出的漢劇,受到求福還愿民眾的喜愛,贏得極高收益。

農歷五月二十三是戲班中武行供奉的武猖神的誕辰,梨園行全體都要上廟,伶界聯合會燒香吃壽面的那天還演神戲,戲碼包括《八仙上壽》《加官進爵》《蘆花蕩》《坐寨》《金仙寺》《卸甲封王》《和尚下山》《六國拜相》《金榜樂》等。

“漢口青龍街帝主宮,為黃州三幫商人會館,該幫每夏必做會一次。茲悉夏歷三月初八該幫開會,宴請武陽夏各界,以及本幫‘崗、麻、安三邑。該會是日并演劇酬神娛賓。劇為兩臺,內臺為滿春挑選之名角,如余洪元、朱洪壽、李彩云、小金林等,所演者為《二進宮》《擒呂布》《哭靈》《碰碑》等劇。外臺為長樂之小春痕、小天棟諸伶,所演為《斬宗?!贰而欓T宴》《取成都》等劇。兩班均極賣力,極盡賓主之歡?!雹菹娜盏臐h口青龍街帝主宮,黃州三幫商人會館會演劇酬神。內臺為滿春戲園的名角,外臺為長樂戲園的名角,可見當時滿春比長樂演劇更佳。而所演劇目則多為歷史體裁,來迎合氛圍。

演出祭祀之時,對演員的要求極其嚴格,如若不然則是對神靈的大不敬。當時最著名的漢班之一“福興全班”,每年春秋時在漢陽府縣兩城隍廟演古酬神,必大拉其差,常常一連三天演出或借故罰戲一、兩本(一本即一天)。在管理上極其嚴苛,倘若有某角遲到,即用鐵鎖將其鎖在臺上抱柱旁,移時經其他差人作好歹而放下,令其唱兩出以續前愆。就算是號稱伶界大王之余洪元,曾經也幾乎沒有一次不在被鎖之列。⑥

三、籌款賑災中的漢劇演出

20世紀20年代以后,漢劇有了新的社會功能。每當出現社會重大災害或困境時,漢劇團體常常自發組織義演,也有政府支持舉辦的,所籌資金全數用于賑災。具體場次如下表:

以上表格收集的漢劇籌賑演出想必僅為實際演出的冰山一角,但從中仍能反映現實情景。漢劇在當時不僅僅只作為娛樂大眾的藝術形式,而是進一步貼近生活,參與到群眾的生活中去。無論是發生自然災害,如旱災、水災,還是人為的禍患,如工友罷工、戰爭導致的傷亡人員,抑或只是為了清寒的優秀學生,漢劇團體都盡己所能,籌募捐獻,肩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此舉在社會上為漢劇贏得了諸多聲譽,1921年漢劇入京義演,便獲得了當時民國總統黎元洪題贈的金字匾額二方,提升了漢劇地位。

從另一方面來看,當時漢劇需要借助籌賑的手段來提高聲譽,實際也預示著漢劇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危機。20世紀30年代以后,漢劇工會甚至需要籌款來維持自身的發展。1935年,漢劇工會因經營不善導致破產,連會址亦被抵押,不得不通過籌款來擺脫困境。該工會于當年12月15日在《武漢日報》發布公告:“敝會創立于民國五年,當時發起人鑒于我漢劇精神散漫,演員無團結力、拋棄固有之權利;加之少數同業,因學識淺鮮,不知所負任務者何,且受社會惡潮所驅使……又因當時辦事之人不力……所遺楊千總巷會址,亦因負債累累而宣告破產。后經本會委員邀集全體會員,去歲假長樂舞臺舉行會串一次,所募款項,清償債務,將本會會址贖回,漢劇公會始得復蘇?!眥1} 1948年,漢劇工會又為籌募工會基金、捐建漢口總工會會址舉辦過兩次會演,漢劇的危難之處可見一斑。

四、文化中的漢劇

音樂的作用普遍存在于人類的文化生活中,但它們自身獨特的意義和價值也會隨著社會文化的不同特性而千變萬化。民國時期漢劇音樂不斷融入武漢市民的文化生活中,而漢劇也不斷展現其社會功能,對于人們的行為規范、集體團結以及個人成長都具有強有力的作用。

文化對音樂的影響,很大程度反映在音樂的風格上。漢劇的演出是漢劇演員的行為活動,而漢劇演員則是生活在社會文化之中,離不開當時特定的文化條件和背影。如抗日戰爭期間,復雜的社會文化環境影響了漢劇演出的發展方向?!皾h劇、平劇就唐明皇游月宮改編,要特別描寫郭子儀攘夷報國情節,發展民族精神,仍可將游月宮編入,但須破除封建迷信意識?!眥2}反過來說,漢劇的變化也是為了適應特定的社會文化需求而產生的。

自漢口開埠以來,武漢開始大量接收國外思潮的影響,其中就包含資本主義的思想觀念。在這種觀念下,藝術的產生是為資本創造價值的,藝術家也必須遵從資本、貨幣的訓導。此時武漢新建的各大戲院難免受到資本主義思想的腐蝕,在漢劇演出時一切以贏利和利潤為目的,而不以演員的喜好或劇種自身的發展為依托。由此也影響了諸多演員的思想,產生了金錢至上、享樂主義的觀念,使得漢劇發展陷入危機。

反過來看,音樂對人們的心智和精神世界的活動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能對社會文化的延續和穩定產生重要影響。民國時期漢劇演出,弘揚中華傳統佳節文化,強調了武漢民俗觀念,宣傳了扶弱濟困、互幫互助的中華傳統美德,這些都是我國悠久文化的瑰寶,是我國在歷史長河中長期積淀、凝聚而成的。漢劇成為了歷史、神話、傳說、美德的媒介,成為了社會思想的引路人,通過一場場演出傳遞,將中華傳統歷史文化和思想意識散播給每一位觀眾。

隨著時光的流逝,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種藝術都將變幻萬千。漢劇自誕生以來發展或急或徐、歷經興衰,卻從未停止腳步而沿襲至今。漢劇在振興中不斷前進,發展軌跡始終離不開時代的社會背景、文化環境,這些都為漢劇更為開化的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地方。

參考文獻:

[1] 楊鐸.漢劇在武漢六十年[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1.

[2] 楊鐸.漢劇史考[M].武漢:武漢市文聯戲劇部、武漢漢劇院藝術室,1982.

[3] 方月仿.中華戲曲·漢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4] 孫培培.近代漢劇在漢口的興衰[J].戲劇之家,2013(7).

[5] 陳志勇.漢劇百年研究史:歷史、現狀與反思[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

猜你喜歡
漢劇民國時期武漢
荊風楚韻 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漢劇
武漢市漢劇劇場的時空分布特征分析
別哭武漢愿你平安
我們在一起
武漢加油
決戰武漢
1949年以來漢劇表演藝術資料述論
梁素珍廣東漢劇旦角表演藝術特色簡析
民國時期新蔡的圩寨
民國兒童圖書館的發展及其當代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