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因素理論對村級教師的激勵作用探析

2017-06-02 20:27任浩瓊
中國市場 2017年14期
關鍵詞:雙因素理論激勵

[摘要]在倡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今天,農村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近年來,農村的教育經費持續增長,國家的助學政策逐步落實,學校的基礎設施正漸趨完善,但農村地區的教育仍然遠遠落后于城市地區。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村級教師的優劣是造成農村教育質量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吸引并留住優秀教師是村級學校應考慮的重中之重。當然,這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激勵措施以吸引且留住村級優秀教師,而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對村級教師具有重要的激勵作用。

[關鍵詞]雙因素理論;村級教師;激勵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297

1雙因素理論的內涵

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心理學家赫茲伯格提出雙因素理論,又叫“雙因素激勵理論”。他認為人們的工作動機主要受“保健”和“激勵”兩個因素的影響。保健因素主要與外部因素如公司政策、人際關系、工作條件等相關,它的改善可以使職工消除不滿意,但并不能使其滿意,更不能激發職工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激勵因素是使職工感到滿意的因素,它涉及工作本身的樂趣、工作上的成就感等與自我實現相聯系的因素,激勵因素使用得當,能夠使職工產生更好的成績。

從雙因素理論的內涵來看,雙因素理論是針對滿足的目標而言的。保健因素是滿足人的外部要求;激勵因素是滿足人對工作本身的要求。前者為間接滿足,可以使人受到外在激勵;后者為直接滿足,可以使人受到內在激勵。因此,雙因素理論認為,“滿足”二字是調動人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效能的最佳詮釋。

2雙因素理論對村級教師的激勵作用

21運用保健因素,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雙因素理論充分肯定了保健因素在維持人們積極性方面的基礎性作用,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是對村級教師的外部激勵,如保證他們基本的住房生活條件、組織豐富多彩的教職工活動等,吸引并留住村級教師,使教師們在一個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中教書育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不斷提高村級教育質量。而實際上,很多村級學校尤其是村級小學,在基本的生活保障方面就不能滿足教師們的需要。如有的教師居住地距學校比較遠,每天急急忙忙地上班,匆匆忙忙地下班,一方面,教師不能夠很好地輔導學生;另一方面,教師在心理上會產生對學校在教師基本住房保障方面的不滿,教師難免會產生流動到更好學校的思想。因此,學校應注重運用保健因素,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并爭取留住優秀教師,為教職工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是激發員工工作積極性的前提。

22運用激勵因素,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

在人們越來越要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今天,農村教育逐漸受到社會的重視。近年來,教育經費的不斷增長,國家助學政策的逐步落實,學校硬件建設的逐步完善,師生生活條件也在逐步改善,村級教職工已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進而需要較高的精神需求,如工作上的成就感,自身素質的提高,自我價值的實現等。因此,學校管理者應注重提高教職工工作的滿意度、成就感,滿足其受到尊重、得到個人發展的需要。例如,一些年輕教師畢業后到農村任教,由于他們在校接受了更多現代化的教育理念或教育方式,能夠運用更多現代化的教育技術,學校領導應該充分信任新任教師在新的教學理念下能夠更好地向學生們傳授知識,并且能夠很好地銜接舊有教學模式與新的教學模式之間的關系。同時,在信息技術普遍發展的今天,學校應組織教師進行多媒體運用的培訓,或者讓年輕教師為原有教師進行多媒體知識的普及和培訓,以便教職工在現代化教育中不落后于時代步伐。志愿到農村任教并對教育懷有滿腔熱情的年輕教師,學校領導應學會運用“激勵因素”,留住年輕教師,使他們發揮自身優勢,能夠在自己選擇的工作中獲得成就感,愿意繼續留在農村為教育事業服務;對于原有教師,學校應該給予他們進一步學習的機會,讓他們進一步接受現代化的培訓,使他們能夠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實現自己的價值??傊?,學校應該給予教職工充分的空間,不斷學習、探究,使他們保持旺盛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不斷地促進教育的進一步發展,縮小城鄉的教育差距。

23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提高教育質量

在雙因素理論的啟發下,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的結合,才能使教職工感到自己在教育中的價值,并且他們會進一步意識到自己不單是領取報酬的人,而是實現自我價值的人。因此,作為學校,為教職工提供一份與其貢獻相稱的工資是基礎,了解教職工個人需求,為其自我價值的實現提供條件是根本,讓教職工能夠意識到自己在學校中的發展前途,讓更具能力者能夠憑借個人的知識和智慧,獲得公平的職稱評定的機會,以追求和實現新的自我價值,與學校榮辱與共,為村級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最終實現學校與個人的雙贏。

3村級學校運用雙因素激勵理論應注意的問題

31結合我國村級學校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激勵手段

雙因素理論是在美國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產生的,且它最初的對象是工商企業中的工程師和會計師,其目的是驗證“人類在工作中兩類性質不同的需要即作為動物的基本需要(物質需要)和作為人類的精神需要”。但我國國情與西方相異,且文章是在借鑒“雙因素理論”內涵的基礎上,將其運用在事業單位中對村級教師的激勵上,因而,在村級教師的管理實踐中,應注意如何對保健因素與激勵因素進行歸類。如在一些企事業單位中,工資和獎金是促進職工實現切身利益和自我價值的激勵因素。因此,學校應建立靈活的工資體系,在工資、獎金分配中既注重公平又體現差別,結合我國村級學校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制定有效的激勵措施,并采取有效的激勵手段,吸引優秀教師到校任教,提高村級中小學的教育質量,從實質上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32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建立長期有效的激勵措施

教學目標的設定必須合理且適當,高低適宜。目標太高會挫傷教職工的積極性,目標太低則不易激發教職工的潛能。同時,學校要充分了解教職工的自身實際,結合每個教師的自身特點,制定合理的績效條目,激勵的重點是根據每個教師日常的工作績效進行獎金的發放,在一些村級學校,工資也是一種重要的激勵手段。當然,如果員工僅僅片面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可能誘發某些教師的短期行為而損害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學校在實施激勵時,兼顧短期和長期激勵,將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師的切身利益相結合,充分調動教職工的積極性。

33結合學校及教師的實際,更注重實施精神激勵

赫茲伯格的雙因素激勵理論認為,物質激勵是基礎的外部因素,其作用是有限的,不能單純強調物質獎勵。而精神激勵作為內因,能夠在最高層次上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其激勵強度和深度大,維持時間較長。因此,要調動人們的積極性,除注意物質因素外,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學校對教師合理的工作安排,注意給予教師表揚和認可,同時學校領導應適時地與教師們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所需,詢問他們對學校教育的看法,明白他們自身的教育追求,在此基礎上,注意給教師以成長、發展和晉升的機會。因為,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追求不僅僅停留在物質層面,而越來越傾向于精神方面的滿足,因此,內在的精神激勵的作用將會顯得越來越重要。

4結論

教職工的激勵是一個系統過程,沒有任何一種激勵措施能夠適應所有情況,激勵措施必須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作為學校管理者,應學會用發展的觀點,本著理論聯系實際、以人為本、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合理區分并滿足教職工的合理需要,在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前提下,以人性化的管理滿足教職工們的不同需求,并吸引和留住優秀教師,從而達到學校與教職工的和諧發展與共同進步,進而實現教育的雙贏。

參考文獻:

[1]吳靜,赫曉林農村教師現狀調查及原因分析[J].師資建設,2015(1)

[2]孔凡凡雙因素理論在教師激勵中的應用[J].當代教育科學,2004(6)

[3]黃英基于雙因素理論的績效工資改革對教師的影響[J].技術與市場,2012(10)

[4]鄭迦予淺析企業對員工的精神激勵[J].東方企業文化,2013(2)

[作者簡介]任浩瓊(1991—),女,河南開封人,廣西大學教育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猜你喜歡
雙因素理論激勵
細細品味課堂語言 輕松享受教學過程
淺談小學語文個性化習作的教學策略
真誠激勵,關愛相隨
建構民辦高校青年教師激勵的“中庸之道”
建構民辦高校青年教師激勵的“中庸之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