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改下語文朗讀教學的反思

2017-06-12 23:27康倩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 2017年8期
關鍵詞:朗讀目標過程

康倩

摘要:朗讀,作為閱讀方式之一,是指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義為目的的一種出聲閱讀形式,即把書面語言轉變為出聲的口頭語言。在《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教學內容部分對朗讀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痹谥袑W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訓練作為閱讀訓練的基本內容之一,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應引起教師和學生的重視。

關鍵詞:朗讀;目標;方法;過程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4-0060

朗讀,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音規范的有聲語言的再創作活動。朗讀就是“口而誦,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課文學習中從字詞段到篇,從文字到語音、語義,從表層意思到潛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人在朗讀的時候,從視覺擴大到聽覺,從而增加了大腦皮層的刺激渠道,促使“讀者”深入領會詞語的含義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發展語感。實際上,朗讀是對作品進行再創造。所以,教師應在課堂上讀起來,學生更應在課堂上讀起來,尤其是對那些富于情韻、語言優美、瑯瑯上口的作品,或朗讀,或吟誦,或吟唱,或記背,在這樣的活動中能積累名言佳句,體驗藝術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養成高雅氣質。

教學時,要留有充分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因此,朗讀教學更要遵循一定的規則。筆者認為,朗讀教學應體現在如下方面:

一、朗讀時目標要明確、具體

朗讀不是亂讀、濫讀。有的教師把朗讀當作課堂教學的一種簡單過渡。學生朗讀前,教師沒有給學生一定的任務和要求。學生朗讀課文時,教師沒有認真聽,忙著板書或自己思考著下一個教學步驟,對于學生的朗讀情況自然就心中無數了,更談不上對剛才的朗讀情況指出是與非,這只是一種放羊式的無所收獲的朗讀。朗讀前應給學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學生初讀前,教師可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準句讀、讀通讀順課文。也可設計幾個簡單的思考題,讓學生有目的地去朗讀,在讀中感知課文內容。問題如:這篇課文寫了哪幾件事或哪幾個人?文章寫了哪幾個場面?文章的線索或感情基調是什么?如此等等。對于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對于美讀,不僅應要求學生讀準語音、節奏和語調,還應要求學生讀出感情,讀出語言氣勢,并把握朗讀的速度,從而達到聲情并茂的程度。這樣,學生才能進入語境,體驗文章的語言美和情感美。對于分角色朗讀,應要求學生讀出人物的個性。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足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準備好就倉促上陣。如果是個別朗讀,還應為其他學生布置任務,使他們邊聽邊思考。如果是集體朗讀,則要求學生讀得整齊而有氣勢。

筆者在教文言文時,往往先讓學生聽課文的朗讀錄音,要求學生注意生字詞的讀音和朗讀的節奏,同時要求學生邊聽邊動筆,在文中給生字詞注音,給難讀的語句標出朗讀的節奏。然后讓學生自已練讀,要求學生讀準讀通課文。再指名個別學生朗讀,要求讀得準確而流利。接下來就引導學生來賞析文章內容,必要時,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語意,在賞析中加以品讀。最后要求學生整體朗讀,要求讀出感情,讀出語言氣勢。這樣,朗讀貫穿整個課堂教學始終,并且每個朗讀環節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務和要求。學生在整個朗讀過程中,思維始終在活動。因此,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速度大大加快,對文章理解的深度也大大加深。

二、朗讀時方法要靈活、多樣

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但各種形式的朗讀有各自的功能和適用范圍。為了能準確指導學生朗讀、點燃學生的朗讀興趣、激發學生的朗讀感情、促進學生的朗讀訓練,教師可以借助于豐富多彩的朗讀方式,如齊讀、單讀、一個接一個讀、對讀、分角色讀、賽讀、錄音朗讀、表演朗讀等。只要我們教師能夠正確認識朗讀教學,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精心地指導學生朗讀,科學地進行朗讀教學,使師生的朗讀具有聲情并茂的節奏,和諧婉轉的韻律,呈現出作品的聲音美、神韻美,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就能為語文的教和學奠定牢固的基礎。

當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讀指導。筆者教光未然的詩歌《黃河頌》時,就讓自己示范朗讀。那激情澎湃的朗讀聲使學生深受感染。他們馬上產生了朗讀的熱情,情不自禁地讀起來,從而自然而然地進入詩歌的境界中。但是,范讀只能起“示范啟發”作用,而不是讓學生機械地模仿,因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節課中范讀不能太多,要盡可能多地留些時間讓學生自己練讀。當需要借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段中的內容、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采取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宜用齊讀。但要慎用齊讀。齊讀雖有造聲勢、烘氣氛,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觀念有益。但也可能產生“濫竽充數”和唱讀的不良效果。

每種形式的讀放在不同的環節,它的作用又有區別,如范讀與學生的試讀,先后次序互換一下,它們各自所擔負的任務、執教者要體現的目的意圖也就不同。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朗讀訓練過程,科學合理地選擇好每一環節讀的形式,讓它們各盡所能。以下介紹幾種重要的朗讀形式:

1. 美讀,即表情朗讀。這種朗讀方式往往要求教師創設情境,對于語言和意境較優美的詩歌和散文較適合。教師可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讓學生比照感悟。首先放錄音,要求學生對照課文,邊聽邊領會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然后請學生朗讀,比照兩者的朗讀情況,可以讓學生明白該如何讀,從而領悟文章的內涵。使學生感受到朗讀的樂趣。

2. 分角色朗讀。這種朗讀方式對于戲劇作品和小說中的對話描寫的語段較合適。它有利于學生對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如筆者教《皇帝的新裝》這篇童話時,請七位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來分別朗讀童話中的七位人物的語言,學生那聲請并茂的朗讀使全班同學進入了情境,尤其是讀到皇帝的新裝被小孩子揭露出真相后,部分學生皺了皺眉頭,顯示出對皇帝的虛偽、愚蠢、自欺欺人的丑惡行徑感到可悲。分角色朗讀也應注意形式的多樣化,可讓個別男女生分角色讀,可讓幾個小組的學生分角色讀。

3. 配樂朗讀。歌曲有著優美的旋律,又有著美好的意境。配上樂曲來朗讀,可以營造情境,能使學生盡快進入角色,(上接第60頁)活躍課堂氣氛,愉悅學生的心情,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課文內容。進行配樂朗讀時,應注意樂曲的意境、格調和旋律,它們應與課文內容相協調。歡快的樂曲應與喜劇性的內容相配,低沉的樂曲應與悲劇性的內容相配。配樂朗讀的樂聲不能太響,以免產生負面影響。

4. 誦讀,即背誦。這種朗讀方式也適合于古詩文教學。當學生對文章的內容已有了較深刻的理解時,教師可要求學生背誦某些精彩的語段或全篇。這樣就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增強語感,積累名言佳句,體驗藝術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審美能力,養成高雅氣質。

三、朗讀時過程要合理、有層次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一般訓練到實用訓練,循序漸進,避免高屋建瓴一氣灌到底。朗讀訓練有它的適度,即階段性。對學生來說,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朗讀,較高要求——順暢朗讀,最高要求--傳神朗讀。具體的訓練過程可分為:“用普通話朗讀→口齒清楚→聲音響亮→停頓適當→語氣連貫→語調自然,表情達意→速度適中,完美和諧→領會主旨”。因為學生的理解過程是不斷接受、補充、整合而構建的過程,需要反復觀察、比較和練習。一開始,學生不一定都能對朗讀產生很強烈的欲望,其朗讀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練。教師應讓學生自由地練習、充分地交流討論、反復地比較和揣摩,不斷地提高認識,加深理解。而學生一旦達到充分理解且又經過反復練習形成了技能技巧,確信自己有能力達到熟練自如的朗讀時,自然會躍躍欲試。此時,激發學生創造性地朗讀,如表演讀、有感情地朗讀、誦讀等形式就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在初讀課文階段,學生需要整體感知,初步感悟課文的內容。此時適宜采用速度較快的輕聲讀或者默讀,不宜采用大聲朗讀、齊讀或表演讀等形式。這是符合學生需要且符合認知規律的。筆者在教《最后一課》時,先讓學生聽課文的朗讀錄音,要求學生輕聲跟讀。學生對文章的內容有了感性的認識。然后,讓學生說說各自對文章的理解,最后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從朗讀的主體角度來看,一般先由個別讀,再到小組讀,直至齊讀。如此一步一個腳印的訓練、指導,讓學生易于接收,也體現了朗讀訓練的科學性、系統性、完整性。

總之,我們只要教師能夠正確認識朗讀教學,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精心地指導學生朗讀,科學地進行朗讀教學,使師生的朗讀具有聲請并茂的節奏、和諧婉轉的韻律,呈現出作品的聲音美、神韻美,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就能為語文的教學及應用奠定牢固的基礎。就像葉圣陶先生說:“閱讀自有它的目的,主要在真正理解所讀的東西,從而得到啟發,受到教育,獲得間接經驗,從而提高覺悟,豐富見識?!?/p>

(作者單位:山西省大同市第七中學校 037006)

猜你喜歡
朗讀目標過程
描寫具體 再現過程
以“讀”為橋 走進文言文的天地
小學語文教學的新步伐
談談朗讀在文本解讀中的作用
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收獲最大的是哪些,為什么?
圓滿的過程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2期)2008-04-01
中學英語之友·上(2008年1期)2008-03-20
雪花的形成過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