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圍城內外

2017-06-17 12:40趙敏
青年文學家 2017年15期
關鍵詞:失落感他者烏托邦

摘 要:何其芳的《墓》以其細膩的文風,縹緲的希望與恬淡的愁思呈現出一種略帶沉郁的失落感。而文中主人公鈴鈴與雪麟情感世界所折射的憂傷與落寞雖有共通之處,但這種情感指向在本質是卻是異質的精神世界錯位。一個源自精神原鄉的烏托邦想象追求,一個則是斥諸現實的烏托邦世界幻滅后的迷茫與焦慮。在各自的精神訴求中充當著精神想象世界中的他者。

關鍵詞:精神想象;烏托邦;失落感;他者

作者簡介:趙敏(1993-),西北民族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在讀碩士。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5-0-01

“烏托邦想象”作為人類的一種夢想,始終存在。在所有的精神信仰中都有一個“烏托邦”式的想象,它源自人類內心隱秘的希望,既是人類言說世界的一種方式,也是文學借以發聲的一種話語實踐維度。

一、圍城:“烏托邦”式鄉土世界的建構

何其芳的童年,是在專制的封建父權的強壓下度過的,所以也造成他性格中孤僻而憂郁的一面,隨后直接影響到他前期的創作風格,憂郁而真實,孤單而率真,看似孤獨的世界中,蘊藏著自己對另一個世界美好而空靈的夢境與想象。

《墓》的開頭,不乏有諸多筆墨的田園式書寫:“翠巖的橫屏環擁出曠達的草地,有常綠的柏樹作天幕一樣……黃昏如晚汐一樣淹沒了草蟲的鳴聲,野蜂的翅?!逼湔Z言秾麗,恬淡自然。田園式的安寧中勾勒出的是一副充滿鄉土氣息的“烏托邦式”的圖景。而主人公鈴鈴也是一個美麗而單純的靈魂。

在這個美麗的鄉土世界中,她十六載的光陰,幫著母親作晨餐,農事忙的時候,到田間為父親送飯,還會用祖母留傳下來的小手紡車紡棉。她有很多的朋友,可這些朋友是山草、花、溪水、野菊……她是快樂的,但“她是在寂寞的快樂里長大的”。 盡管這個農家的美麗的靈魂沒有對現有寧靜的生存環境作出反抗與掙扎,但“她有做夢似的眼睛,常常迷漠地望著高高的天空,或是遼遠的、遼遠的山以外”。在這種沉默的期許中,現有而縹緲的鄉土世界,帶給鈴鈴的是一種被現實生活束縛的困境,盡管這種意識及其薄弱,卻已在鈴鈴對另一個“世界”的想象中漸漸萌芽。何其芳所建構的“烏托邦”的世界,之于鈴鈴是逃離,是困境,是圍城。圍城內的她想象著外面新奇的一切事物,憧憬著夢幻的愛情,但在這種失落與希望交錯的期待中,鈴鈴迎來的卻是死亡,也是這個短暫而美麗的靈魂對外面世界仍懷有的無窮無盡的烏托邦式的想象……

而從“烏托邦式”的鄉土世界“出走”的雪麟,回歸時與鈴鈴截然不同,對外面世界的“烏托邦想象”已渾然破滅,靈魂已然丟失,原有的精神建構徹底崩塌?!把霃耐饷娴氖澜鐜Щ貋淼木椭灰恍?,如一些飲空了的夢”。何其芳筆下的“烏托邦式”的鄉土世界于雪麟,是皈依,是審視。而雪麟重回故土,他的“他者”身份是雙重的,之于外在的烏托邦世界,他被拒之門外,帶回來的只有支離破碎的夢和一個異鄉人的迷漠與沉郁,而回歸之時,仍舊是一種無根的飄零感,直到遇到鈴鈴,才使他得以有契機融入何其芳為之建構的“鄉土式的烏托邦”歸途。

二、靈魂的“置換”:“烏托邦想象”下的“他者”傾訴

《墓》中鈴鈴的人物形象是一個矛盾的存在。如果說文中前一部分的鈴鈴是外在烏托邦世界的“他者”,那么后一部分與雪麟相遇的鈴鈴則是何其芳原本所建構的鄉土視域下烏托邦世界的化身。她對雪麟“他者”形象的建構是一種反襯與橋梁式的溝通作用,在兩人靈魂相遇、相惜進而“置換”的時刻,事實上是在彼此尋找的過程中一種自我的表達訴求。

德勒茲說,他者是一種可能的世界觀之表現?!耙粋€受工具理性和實用主義倫理支配的世界,當然是壓抑個性和缺失詩意和幻想的世界。復歸原始則意味著找回失落已久的詩性智慧的美妙世界,恢復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原始親緣關系”。而雪麟正是充當了這樣一種角色,在對外在世界的想象中及追求中,他充當了他者世界里的流浪漢。即使他向鈴鈴訴說自己“到過許多地方”,“聽過許多地方的風雨”,但最后只能是那個世界的過客,他者的無根感與無歸屬感也必然伴隨著雪麟。當夢破碎之日,也是他意識到本土之家園之理想訴求之時?!胺彩前驯就林覉@視為價值歸屬和終極理想地的人,必然會把背井離鄉、身處異域視為悲慘和不幸的事”。 鈴鈴作為“農家的女孩”,十六歲的她“有一點憂愁在眉尖、有一點傷感在心里”??鞓返淖哉Z中帶著不言自明的憂傷。即使等那份美麗的夢直到瘦損,也只能繼續攜帶期待與遺憾沉入死亡的黑暗,投入憂懼的淵藪。

兩人的真正相遇是在一個黃昏,雪麟的一句“我們的鄉土卻這樣美麗”換來了一句輕聲的應允“是的,這樣美麗”。結尾處,獨語的雪麟雖孤獨,消瘦,但“他做夢死的眼睛卻發出異樣的光,幸福的光,滿足的光,如從Para dise發出的”。在此,無論是雪麟還是鈴鈴,“他者”身份境遇的尷尬,所帶來的憂傷、焦慮、迷漠、無措已然消解,故鄉之于他們,是終極理想地的烏托邦式的回歸。

《墓》的文字唯美而傷感,與現實生活顯得格格不入,也與何其芳走上革命道路后樸素務實的文風大相徑庭,但即在這樣的書寫語境下,才得以在他早期的作品中,窺探其“烏托邦想象”之維的文學實踐與話語呈現。

參考文獻:

[1][2][3]何其芳.畫夢錄[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1-3).

[4] 葉舒憲.文學與人類學——知識全球化時代的文學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51-65).

猜你喜歡
失落感他者烏托邦
藝術烏托邦的締造者
戲劇“烏托邦”的狂歡
怎樣幫助大寶跨越人生的第一道坎兒
網絡空間并非“烏托邦”
編輯工作的失落感及其應對策略
“他者”眼中的“她者”
“莉迪亞死了”——《無聲告白》中他者的悲劇解讀
他者視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為“他者”負責:論當代大學生的道德責任
知識無力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