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史易混易錯知識點例析

2017-06-26 21:45劉孫賢
試題與研究·高考文綜歷史 2017年1期
關鍵詞:易錯辨析錯誤

劉孫賢

對于高中歷史中的易混易錯知識點和容易做錯的試題,如果不能給予及時糾正和解決,任其長期存在,就會影響我們成績的提升。因此,考生應該建立錯題集,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強化薄弱環節、彌補知識缺陷、規避試題陷阱。下面我們針對中國歷史中的一些易混易錯知識點,結合例題進行辨析匯總,以幫助考生少走彎路,有效提高成績。

一、古代中國歷史部分

1.知識點:“封建”的概念具有雙重性。

易混點:把實行分封制的西周和歐洲的中世紀及鴉片戰爭前的封建社會階段混為一談。

易混點辨析:分封制在古代中國典籍中常被稱為“封邦建國”,簡稱“封建”;而今天人們說的“封建”的主要含義是封建社會,是一種以地主階級剝削農民階級為基礎的社會形態。近代以來,隨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史學家們開始運用唯物史觀研讀中國歷史,一般把從戰國時期到1840年鴉片戰爭前夕的這一時期稱為中國的封建社會。

例1 歷史轉型是一個非常長期、曲折、復雜的歷史過程。20世紀90年代,歷史學家唐德剛提出關于中國政治社會制度轉型的理論——“歷史三峽論”,他把先秦以來的中國政治社會制度變遷分為“封建、帝制與民治”三個大的階段。在其中的“封建”階段,我國政治社會制度的主要特點是( )

A.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

B.皇權和神權相結合

C.“家國同構”

D.思想統一和政治統一互動

【解析】材料中的“封建”階段并不是指封建社會,而是指實行分封制的西周時期。西周時期,分封制與宗法制相結合,政權與血緣紐帶關系緊密,“家國同構”,C項正確;A項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典型特征,始于秦朝,排除;專制王權披上神權外衣始于漢武帝時期,時間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思想統一促進政治統一是“帝制”階段的特點,典型事例有秦朝的“焚書坑儒”和西漢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D項錯誤。

【答案】C

2.知識點:分封制與郡縣制的區別。

易混點:將分封制與郡縣制兩個概念混淆。

易混點辨析: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縣制的比較。

[項目\&西周分封制\&秦朝郡縣制\&建立基礎\&以血緣關系為基礎\&按地域劃分\&傳承制度\&世襲\&官吏由皇帝任免調動,不得世襲\&官吏權力\&擁有封地和相應的爵位\&只有俸祿,無封地\&項目\&西周分封制\&秦朝郡縣制\&與中央的關系\&諸侯國有很強的獨立性\&郡縣是地方行政機構,絕對服從中央\&官員職責范圍\&諸侯在封地內有行政權,擁有對土地的管理權\&郡縣長官在轄區內只行使行政管理權,對土地無管理權\&歷史作用\&鞏固了周王朝的統治,但也容易形成割據勢力\&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例2 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說:“知封建(分封制)之所以變而為郡縣,則知郡縣之弊而將復變。然則將復變而為封建乎?曰:不能?!饨ǎǚ址庵疲┲?,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鳖櫻孜涞挠^點是( )

A.分封制主要在周朝實行,而郡縣制開始于秦朝

B.郡縣制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分封制不利于鞏固周王的統治

C.分封制和郡縣制都突出了最高統治者的中心地位,強化了最高統治者的權力

D.郡縣制的弊端是皇權過于強大,分封制的弊端則是地方權力太大

【解析】郡縣制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A項錯誤;分封制在西周時期是有利于周天子鞏固政權的,B項錯誤;分封制未突出最高統治者的中心地位,未強化最高統治者的權力,C項錯誤;根據材料,D項是顧炎武的觀點。

【答案】D

3.知識點:專制主義是一種決策方式,而中央集權則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的。

易混點:將專制主義(也常作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兩個概念混淆。

易混點辨析:區別——專制主義與民主政治相對,它建立在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的基礎之上,國家大事都由皇帝個人專斷獨裁,最高權力集于皇帝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大權等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對,指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聽命于中央政府,一切受制于中央。聯系——中央和地方都必須服從君主一人;君主專制加強時,往往是中央集權比較有效之時,君主專制弱化時,往往也是中央集權遭到削弱之時。

例3 在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運作過程中,“從決策機制看,很多皇帝雖然是決策和行政的最高負責人,但其決策都建立在集體討論、決議的基礎之上”。這表明( )

A.官僚制度對皇權有制約作用

B.君主專制也體現民主性

C.皇帝制度經常遭到權臣的控制

D.中央集權遭到嚴重削弱

【解析】根據材料,皇帝做出的決策都建立在集體討論、決議的基礎之上,這說明古代官僚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皇權,A項正確;決策雖然建立在集體討論、決議的基礎之上,但最終決定權在皇帝,B項錯誤;皇帝制度經常遭到權臣的控制是對材料的曲解,C項錯誤;中央集權指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題干沒有體現,D項錯誤。

【答案】A

4.知識點:從秦漢到隋唐時期中央中樞機構的演變。

易混點:三省六部制與三公九卿制概念的區別。

易混點辨析:

[項目\&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應用時代\&確立于秦,盛行于漢\&確立于隋,盛行于唐\&丞相職權地位\&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有相對獨立的決策權、審議權和行政權\&三省長官均為宰相,相權一分為三\&作用\&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趨于鞏固\&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趨于完善\&]

例4 有學者認為,從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變,是政治文明的一大進步。從制度變革層面看,這里的“進步”是指( )

A.中央機構行政效率提高

B.決策程序趨于規范化

C.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強

D.分權制衡限制了皇權

【解析】A項沒有體現出“制度變革”,錯誤;三省六部制下,中書省和門下省分別掌握決策、審議,都是決策機構,決策機構由一個轉變為兩個,體現出決策程序趨于規范化,B項正確;C項是科舉制的影響,不合題意;古代中國政治制度分權制衡的目的是削弱相權,加強皇權,D項錯誤。

【答案】B

5.知識點:宰相制≠內閣制。

易混點:混淆宰相制與內閣制兩個概念。

易混點辨析:明朝以前的宰相輔助皇帝處理政務,是百官之首,參與決策,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內閣屬于皇帝的內侍機構,僅備顧問,沒有決策權,對皇權無約束力。閣臣的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例5 明朝時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比如正德、嘉靖,萬歷皇帝更是創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君主專制制度史上的“荒誕奇跡”,但明朝統治仍得到延續。能夠說明這一現象的應是( )

A.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加強

B.封建統治腐朽黑暗

C.內閣成為正式的行政機構

D.宦官專權,控制朝政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時期有多位皇帝不上朝……但明朝統治仍得到延續”,其原因是明朝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機構和官僚體系已經日益完善,只要內閣大臣照章辦事即可維持國家的平穩,這些都是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加強的具體體現,A項正確;B、D兩項不能說明材料的觀點,均錯誤;明朝內閣是皇帝的內侍機構,C項錯誤。

【答案】A

6.知識點:水排是利用水力鼓風冶鐵的工具,而不是一種灌溉工具。

易錯點:很多學生誤認為東漢杜詩發明的水排是一種利用水力的灌溉工具。

易錯點辨析:水排是我國古代一種冶鐵用的水力鼓風裝置,早期的鼓風器大都是皮囊,一座爐子用好幾個囊,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排囊”,用水力推動這些排囊,就叫“水排”。它是東漢南陽太守杜詩發明的。水排不但節省了人力、畜力,而且鼓風能力比較強,因而促進了冶鐵業的發展。水車、翻車才是灌溉工具。

例6 漢代冶鐵技術取得重大發展。鑄鐵柔化處理技術和煉鋼技術在漢初很不普及,但漢武帝后卻得到迅速推廣,工藝也更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杜詩發明和推廣水排

B.鐵農具的廣泛應用

C.鐵業官營政策的推行

D.民營手工業的發展

【解析】漢武帝以后,煮鹽、冶鐵、鑄錢等最有利可圖的行業被收歸官辦,鹽鐵官營政策的推行推動冶鐵技術的發展,C項正確;杜詩發明和推廣水排是在東漢時期,與材料時間不符,A項錯誤;B項不是主要原因;當時占主導地位的是官營手工業,材料反映的也是官營手工業,D項錯誤。

【答案】C

7.知識點: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是政府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

易錯點:不能正確認識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

易錯點辨析: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行,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從而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隔絕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妨礙了中國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技術,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國家的安全。

例7 隆慶年間(1567—1572年),因福建巡撫涂澤民之請,明廷“準販東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興起,“農賈雜半,走洋如適市”“閩人以其地近,且饒富”,商販或移居于呂宋(今菲律賓)者甚眾。這反映了( )

A.開禁政策促進海外貿易發展

B.明朝全面推行對外開放政策

C.漳州月港成為福建經濟中心

D.明朝開始出現海外移民現象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由于福建巡撫奏請,朝廷“準販東西二洋”,從事商業的人增多,海外貿易得到發展,A項正確;因福建巡撫奏請,朝廷才準許,言外之意,此時尚未全面推行對外開放政策,B項錯誤;材料僅僅涉及漳州月港海外貿易發達,沒有說其已成為福建經濟中心,C項錯誤;材料只能顯示明朝有海外移民,但是不是明朝開始有,不得而知,D項錯誤。

【答案】A

8.知識點:“焚書坑儒”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本質目的相同。

易錯點:錯把“焚書坑儒”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手段的不同理解為本質目的的不同。

易錯點辨析:“焚書坑儒”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本質上都是思想專制,只不過采取的手段不同,秦始皇通過暴力手段實現思想專制,而漢武帝通過和平手段實現。

例8 西漢儒學家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在中國傳統主流思想中的正統地位開始確立,但據《漢書·董仲舒傳》記載,董仲舒“中廢為中大夫”,后又因推算陰陽災變,“于是下仲舒吏,當死,詔赦之”,最后“去位歸居……以修學著書為事”。他的命運說明在漢武帝時期( )

A.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十分突出

B.皇權與儒學之間存在隔閡

C.儒學的地位并非想象中那樣崇高

D.君主專制集權統治空前加強

【解析】從董仲舒個人命運的變化,能夠看出儒學地位并非想象中崇高,C項正確;君權與相權矛盾之爭材料中沒有體現,A項錯誤;材料更多地敘述了董仲舒個人地位的變化,與皇權無關聯,B項錯誤;君主專制集權統治的加強從材料中看不出,D項錯誤。

【答案】C

9.知識點:心學與理學有明顯的不同。

易混點:將心學與理學兩個概念混淆。

易混點辨析:從哲學觀上看,程朱理學堅持“性即理”的根本觀念,建立起一套以“理”為本體、以“窮理盡性”為方法的理學體系,屬客觀唯心主義;陸王心學則堅持“心即理”的根本觀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為本體、以“發明本心”或“致良知”為方法的心學體系,屬主觀唯心主義。從道德主張上看,理學主張人應以外在的天理為行為規范;而心學則主張應以內心的自修、自省達到良知,從而為善。

例9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毕铝信c該詩主張的學習及修行方法最相似的是( )

A.“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B.“存天理,滅人欲”

C.“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D.“發明本心”“致良知”

【解析】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時時刻刻不忘去擦拭自己的心靈,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這是一種入世的心態,強調修行的作用,主張漸悟?!吧魉济鞅妗薄案裎镏轮?,與材料主張相似,A項正確;“存天理,滅人欲”是理學家朱熹的倫理觀,B項錯誤;“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強調的是社會責任感,屬于理學思想的影響,C項錯誤;“發明本心”“致良知”是陸九淵、王陽明的觀點,認為學習認知主要靠自己的反省、頓悟,不用到心外去尋求,D項錯誤。

【答案】A

10.知識點:宋詞的時代特征。

易混點:把握不住唐詩、宋詞的特點。

易混點辨析:唐朝的繁盛與科舉制度的最終形成,促成了唐詩的繁榮;唐朝以來,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市民階層的形成,使傳奇小說、詞、戲劇、風俗畫等世俗文學藝術得到發展。

例10 在文化史家的眼中,宋詞是一個思慮精微的宇宙。在這個宇宙中,宋人忘象得意,以意索理,冷靜地對外在物象展開概念化思考,進而從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蘊。宋詩的這一特色( )

A.反映了宋加強專制集權統治

B.表現了中國文人的精神氣節

C.受到了程朱理學的深刻影響

D.滿足了市民階層的精神需求

【解析】根據“從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蘊”可知,材料并未體現政治上的專制集權統治,A項錯誤;材料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文人的精神氣節,但更加突出了“忘象得意,以意索理”的理學特色,B項錯誤;根據材料“宋詩是一個思慮精微的宇宙”“宋人忘象得意,以意索理”可知,C項正確;根據“宋詞是一個思慮精微的宇宙”“宋人忘象得意,以意索理”“從凝思中省悟到人生和宇宙的底蘊”可知,材料體現的是文人階層,而非市民階層的精神需求,D項錯誤。

【答案】C

二、近代中國歷史部分

1.知識點:鴉片戰爭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易錯點:很多學生誤以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指中國在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社會,經濟上是半封建社會;或者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會。

易錯點辨析:“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包含有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內涵?!鞍胫趁竦亍痹谡紊鲜侵竼适Я瞬糠侄皇侨康莫毩⒆灾鳈?;在經濟上是指中國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在文化上則表現為“西學東漸”?!鞍敕饨ā笔侵冈谡?、經濟、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

例11 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對于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特點作了非常具體的分析和論述,其中“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可能是指( )

A.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和經濟上的半封建并存

B.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會

C.外國侵略勢力的深入使國家主權喪失

D.部分喪失了國家主權并且在保留封建主義的同時又發展了資本主義

【解析】半殖民地是相對于完全殖民地來講的,近代中國喪失部分國家主權,但始終有自己的中央政府;半封建是相對于完全的封建社會而言的,指的是保留了大量的封建主義,但同時資本主義也在不斷發展壯大,進而影響到社會的各個方面。

【答案】D

2.知識點:清末“新政”比戊戌變法改革更徹底,對歷史的影響更大。

易混點:容易混淆戊戌變法與清末“新政”的邏輯關系。

易混點辨析:戊戌變法歷時一百零三天,政變發生后,百日維新的各項措施,幾乎全部被取消。而清末“新政”,歷時整整十年。鼓勵興辦實業,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編練新軍,辦警政,提出要實行君主立憲,使中國在近代化的道路上邁出重大一步;但為解決資金,瘋狂地搜刮廣大勞動群眾,使人民生活愈加貧困,社會矛盾異常尖銳,為帝國主義控制中國提供了條件。

例12 “在‘新政以前,講‘立憲、論‘三權分立,還只見于民間的輿論,而在‘新政以后,這類字眼不僅出現在清廷大臣們的奏議中,而且在清廷發布的上諭中也可見到?!边@表明( )

A.上層接受體現近代法制精神的觀念

B.維新變法最終得到清政府推行

C.近代法制在理論和政治上得以確立

D.中華民國實踐了“新政”方案

【解析】學生對清末“新政”的掌握比較薄弱,對“新政”中的法制,特別是對清政府及官員接受近代法制精神的狀況不熟悉。對中華民國的憲政實踐和清末“新政”的邏輯關系弄不清楚,對戊戌變法與清末“新政”的關系無法判斷,對近代中國法制的演變過程掌握不到位,無法處理近代化運動中幾次法制變革的關系。近代法制在政治上并沒有實現,因而并沒有確立近代法制,C項錯誤;B、D兩項不符合史實。

【答案】A

3.知識點:義和團運動具有反帝愛國的正義性,但不具有歷史進步性。

易錯點:只認識到義和團運動正義性的一面,而忽視其落后性的一面。

易錯點辨析:義和團運動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維護民族和國家獨立,具有鮮明的愛國性和正義性;但其盲目排外,排斥包括西方先進生產力在內的所有西方文明,帶有愚昧落后的色彩。

例13 義和團燒鐵路、火車時,“順(天府)屬州縣中窮民,失車船店腳之利,而受鐵路之害者,遂蜂起應之,約四萬余人”。這種現象從本質上反映出( )

A.義和團的排外行為得到了廣大農民的廣泛支持

B.鐵路興建沖擊了傳統運輸業及其從業人員的生活

C.下層民眾對新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抵抗與排斥

D.西方工業經濟的壓迫是激起人民反抗的根本原因

【解析】材料反映了鐵路的修建影響了從事運輸的下層民眾的生活,因而義和團燒鐵路、火車時得到下層民眾的支持,其反映的實質問題是下層民眾對新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的抵抗與排斥,C項正確;A、B兩項反映的是表面現象,均錯誤;激起人民反抗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強的侵略,工業經濟的壓迫只是經濟方面的侵略,D項錯誤。

【答案】C

4.知識點: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而不是封建制度。

易錯點:很多學生誤以為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

易錯點辨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即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但中國仍然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經濟基礎仍然是封建小農經濟,因而辛亥革命沒有推翻封建制度。中國封建制度被推翻是在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

例14 北京大學在1923年時進行了一次選舉世界第一偉人的民意測驗,497票中,列寧獨得227票位居第一,美國總統威爾遜得51票列第二。這一結果,折射出當時中國知識界榜樣轉移的思想狀態?!鞍駱愚D移”是因為( )

A.探索西方政體失敗

B.西方文明漸趨衰落

C.民主共和漸入人心

D.國共合作初見成效

【解析】材料“497票中,列寧獨得227票位居第一,美國總統威爾遜得51票列第二”表明中國知識界學習的榜樣轉向蘇聯社會主義國家,其原因是辛亥革命雖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但依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對西方政體學習的不成功,導致榜樣的轉移,A項正確;1923年美國處在社會經濟較快發展階段,西方文明漸趨衰落不符合史實,B項錯誤;榜樣轉移是指開始學習蘇聯,民主共和思想是資產階級思想,C項錯誤;國共合作是從1924年國民黨一大開始的,與材料的時間不符,D項錯誤。

【答案】A

5.知識點: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都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易錯點:誤認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不同是革命性質的不同。

易錯點辨析: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不同是領導階級的不同。舊民主主義革命主要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而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是相同的,都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例15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說:“這種三大政策的三民主義……是新民主主義的三民主義……只有這種三民主義,中國共產黨才稱之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才宣布‘愿為其徹底實現而奮斗。只有這種三民主義,才和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階段中的政綱,即其最低綱領,基本上相同?!睋?,你認為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區別在于( )

A.革命性質 B.領導力量

C.革命前途 D.革命任務

【解析】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不同在于領導力量。舊民主主義革命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反對外國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的79年,即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在五四運動后,由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因此,革命性質都是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只是領導力量不同,所以革命前途有了改變,但革命任務都是反帝反封建的。因此,A、C、D三項都錯誤,正確答案為B項。

【答案】B

6.知識點:社會生活與習俗的變遷主要發生在近代中國的一些大城市中。

易錯點:很多學生誤以為近代中國社會生活與習俗的變遷發生在整個中國。

易錯點辨析:近代以來,隨著通商口岸的開放,中國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城市和大城市逐漸受到西洋文明的沖擊和影響,生活和習俗開始發生劇烈的變化。而以自然經濟為主導的廣大的中國農村仍處于封閉、落后的狀態,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習俗仍在持續。

例16 據蘇南地區某些方志記載,自光緒初年至20世紀20年代,“邑人服裝樸素,大率多用土布及綿綢府綢”。到20世紀40年代末,“舊時農隙之時,均紡紗織布,除供一家衣著外,兼以出售,協助家用,近雖機器紗布盛行,家人衣著仍有自紡自織者”。這些記載反映了當時( )

A.工業化導致蘇南農村的貧困

B.土布業與商品市場共同發展

C.近代工業的影響主要在城市

D.自然經濟沒有受到洋貨沖擊

【解析】材料未體現蘇南農村的貧困,A項錯誤;根據“雖機器紗布盛行,家人衣著仍有自紡自織者”可知,蘇南地區近代工業和自然經濟并存,共同發展,B項正確;根據“機器紗布盛行”可知,近代工業對農村地區也有影響,并且材料未涉及對城市的影響,C項錯誤;鴉片戰爭后中國的自然經濟逐漸瓦解,D項錯誤。

【答案】B

三、現代中國歷史部分

1.知識點: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新中國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 線才開始全面地撥亂反正。

易錯點:誤以為“文革”后,新中國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已走向了正軌。

易錯點辨析:“文革”結束后,雖然對“四人幫”進行了審判,但黨中央提出了“兩個凡是” 的錯誤方針,仍然堅持“左”傾路線,嚴重阻礙了經濟、民主法治的健康發展。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恢復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停止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將“經濟建設”作為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決定實行改革開放;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開始全面地撥亂反正。

例17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審議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規定了“不許分田單干”和“不許包產到戶”的“兩個不許”。1979年,中共十一屆四中全會正式通過的《決定》則把“兩個不許”改為“不許分田單干”和“不要包產到戶”的“一個不許、一個不要”。這說明( )

A.中共開始啟動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B.擺脫“左”的思想束縛歷程艱難

C.中共十一屆四中全會關于農村的改革有所后退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得到了黨中央的一致認可

【解析】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包產到戶為特征,而從1978年的“兩個不許”到1979年的“一個不許、一個不要”,說明“左”傾思想束縛依然很嚴重,B項正確;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已經啟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而材料是對1978、1979年兩個時間點進行比較,A項錯誤;從“不許包產到戶”到“不要包產到戶”,表明中共對包產到戶的認識略有提高,不是倒退,C項錯誤;“不許分田單干”“不要包產到戶”說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還沒有得到黨中央的一致認可,D項錯誤。

【答案】B

2.知識點:1972年中美關系正?;院?,中美關系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

易錯點:很多學生誤認為從1972年中美關系正?;?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關系發展順利。

易錯點辨析:1972年,中美關系實現正?;?,打破了彼此20多年的隔絕狀態,1979年初,鄧小平訪美之后,中美兩國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1972年以后,中美關系開始改善,但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其間充滿波折。

例18 基辛格在《論中國》中寫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過尋求共同利益來達到目的。毛澤東卻反其道而行之,對交叉重疊的敵意加以利用?!泵黠@體現了毛澤東上述外交思想的是( )

A.制定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B.確立“求同存異”的外交原則

C.推動中美關系正?;?/p>

D.提出“打倒美帝蘇修”的主張

【解析】聯合美國對抗蘇聯,正是利用了美國對蘇聯的敵意,我國和蘇聯關系惡化,中美的共同敵人是蘇聯,符合材料中“對交叉重疊的敵意加以利用”的信息,C項正確;毛澤東“反其道而行之,對交叉重疊的敵意加以利用”說明了“敵人的敵人是我的朋友”的外交戰略,A、B兩項體現了尋找共同利益來達到外交目的的方法,均不合題意;“打倒美帝蘇修”體現了20世紀60年代兩個拳頭出擊的外交政策,使中國在國際上比較孤立,與題干尋求合作無關,D項錯誤。

【答案】C

3.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變了農業經營方式和產品分配方式。

易錯點:很多學生誤以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土地公有制改為了土地私有制。

易錯點辨析: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并沒有改變土地公有制,農民只是擁有土地的承包權和經營權,改人民公社時期的集體經營、平均分配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模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獲得了生產和分配的自主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迅速發展。

例19 隨著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日益加速,農戶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流轉明顯加快,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已成為必然趨勢。下列有關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說法錯誤的是( )

A.土地經營權可以流轉

B.土地所有權可以流轉

C.農民擁有土地承包權

D.農民獲得土地使用權

【解析】我國從1978年開始實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后來,逐漸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獲得土地的使用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但土地仍是集體所有,土地公有制并未改變。B項錯誤,符合題意。

【答案】B

猜你喜歡
易錯辨析錯誤
在錯誤中成長
“論證說理”與“溝通說服”:高考論述類與實用類寫作之異同辨析
數列學習中的易錯點
直擊數列的三個易錯點
正誤辨析一例
同義詞組辨析練習
“怒”與“努”
“浮”字等
可愛的錯誤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