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考答案與解析

2017-06-26 20:10
試題與研究·高考文綜歷史 2017年1期
關鍵詞:解析錯誤材料

古代中國歷史

一、選擇題

1.A 【解析】B項與材料“維持著君臣關系”的主旨不符,C項屬于宗法制的作用,D項是A項的表現之一。故選A項。

2.D 【解析】A項應是縣制較穩定;B項應是削弱了地方的自主性;C項應是由高到低演變;表格顯示秦漢至清大部分時期是三級制,D項正確。

3.B

4.A

5.D 【解析】“前近代時期”的主要特征表現為在手工工場里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

6.B 【解析】漢武帝時期,儒學成為正統思想,而齊魯又為儒學發源地,齊魯人對儒學的把握與其他地區的人相比更占優勢,故選B項。

7.B 【解析】“同歸于治,則三教皆可遵行”直接反映了佛教思想與中國道教、儒家思想相結合,實現本土化。A項是間接作用,C項錯在“開始”的表述上,D項不符合事實。

8.A 【解析】從“堯舜與途人一,圣人與凡人一”可知,王艮的觀點是否定孔子的權威,故A項正確。

9.B 【解析】對“王”字字意解讀的演變,反映了漢字是傳承中華文明的載體,故B項正確。

10.B 【解析】從唐代女子衣著的開放程度,說明當時封建禮教對女子的束縛較弱,社會風氣較為開放,故B項正確。

11.D 【解析】布魯諾豐富和發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直接沖擊了天主教會的“地心說”,而清初印行《西洋歷法新書》,一方面促進了西學東漸,另一方面沖擊了傳統理學。由此可見,科技對思想和信仰有雙重作用,故D項正確。

12.C 【解析】古希臘悲劇走向成熟,主要得益于成熟的民主制度調動了公民觀劇的熱情,中國京劇的成熟主要與19世紀末中國政局的變動、商品經濟的發展有關,由此可見,古希臘悲劇和中國京劇走向鼎盛的共同主要原因是符合當時的政治發展潮流,故C項符合題意。

二、非選擇題

13.(25分)(1)不同:材料一認為宋代出現了商業革命;材料二認為宋代不存在“經濟革命”。(4分)

理由:材料一,水稻品種的引進,農業產量的增加;出現了以商業為中心的大城市;打破了市坊的界限等。材料二,宋代經濟以農業為主體;宋代經濟發生的變化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區,生產方式沒有發生質變。(11分)

(2)問題:歷史研究者立場、視角、所用史料等不同,對同一現象會得出不同的結論。(4分)

啟示:要從多角度去認識歷史,關注史學新動態;論從史出;對于歷史結論要大膽質疑,積極探索歷史真相。(6分)

14.(12分)示例:社會思潮與政治建設相互影響,本質上屬于政治問題。(4分)漢初的“無為而治”不適應漢武帝時期政治的需要;董仲舒改造儒學,實際上主張“外儒內法”;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落實,加強了中央集權;儒學從此成為中國的正統思想。(8分)

近代中國歷史

一、選擇題

1.D 【解析】A、B兩項都是太平天國進行軍事斗爭的表現,屬于“戰爭追夢”,故A、B兩項錯誤;天京變亂是太平天國運動的內亂,屬于“內亂毀夢”,故C項錯誤;《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運動中頒布的革命綱領,體現出農民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屬于“政策筑夢”,故D項正確。

2.B 【解析】新疆設立自治區是1955年的事情,故A項錯誤;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組織徐州會戰,取得了臺兒莊戰役的勝利,這是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故B項正確;義和團運動雖然被國內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了,但是它沉重地打擊了敵人,反映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堅定決心,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企圖,故C項錯誤;在反割臺斗爭中,清政府并沒有出面支持,故D項錯誤。

3.D 【解析】根據“兩者均屬‘共和革命的性質”可知,俄國的革命應當是二月革命,不是十月革命。俄國的二月革命和中國的辛亥革命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革命,并不是眾人共享,故A項錯誤;中俄革命各自有自己的指導思想,故B項錯誤;題目中的“俄國的革命”不是指十月革命,故C項錯誤;題目說明了二月革命的意義,故D項正確。

4.A 【解析】1931年中共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1935年長征途中為了扭轉“左”傾錯誤思想導致的劣勢,中共在貴州遵義召開了緊急會議,挽救了革命;長征結束以后,中共在陜北延安領導全國人民的革命斗爭;1949年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河北西柏坡召開。按時間排序,A項符合題意。

5.C 【解析】題干圖片信息與日本侵華是否蓄謀已久無關,故A項錯誤;題干圖片并未體現出時間的長久,故B項錯誤;根據題干圖片中過去中國是桑葉,日本是蠶蟲,現在中國是雄雞,日本是毛毛蟲的信息可知,該漫畫表達的是中國抗戰必勝的決心和信心,故C項正確;圖片中并未體現兩國國力,故D項錯誤。

6.C 【解析】關鍵詞“經濟變化”“緩緩蕩開”“尚未完結”,說明了這種變化從鴉片戰爭后就已經開始,但整個近代一直沒有完成,正確答案為C項。三個信息都要涵蓋,A、B兩項沒有涵蓋第三個信息,D項沒有涵蓋第二、三個信息。

7.D 【解析】題干中的地圖既標明了洋務派創辦的企業,也標明了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名稱,洋務運動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90年代結束,民族工業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起步?!皫熞拈L技以自強”是洋務運動的口號,不能涵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不能定為主題,故A項錯誤;“民族工業的春天”是指1912—1919年民族工業發展的一個“黃金時期”,不符合地圖的顯示內容,故B項錯誤;“實業救國的浪潮”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后出現的意圖通過創辦實業以救國的一種思潮,與地圖中的信息不相符,故C項錯誤;中國近代工業最早是洋務運動創辦的工業,后來又誘導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產生,與圖中的信息相吻合,故D項正確。

8.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工廠組織結構簡圖,不是生產分工,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社會保障制度,故B項錯誤;從圖4到圖5的變化表現在圖4還停留在由工頭、領班管理,而圖5設置機構層層管理,說明擺脫封建性質,故C項錯誤;圖5設置機構層層管理說明管理體制趨于科學,故D項正確。

9.D 【解析】李鴻章是洋務派的代表,其學習西方的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故A項錯誤;洋務派并不主張變革政治制度,故B項錯誤;洋務派并未主張思想啟蒙,故C項錯誤;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起點,鄭觀應、梁啟超等代表的維新派提倡的君主立憲與章太炎等革命派提倡的民主共和都有利于近代中國政治的民主化,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故D項正確。

10.C 【解析】《四洲志》是清代中期的著作,沒有體現“以中學比附西學”,故A項錯誤;《天演論》是晚清時期全面翻譯西方的著作,不符合題干中“以中學比附西學”的要求,故B項錯誤;《孔子改制考》是19世紀90年代康有為將中國儒家思想同西方政治學說相結合的產物,因而符合“以中學比附西學”的要求,故C項正確;《文學革命論》是民國時期的著作,故D項錯誤。

11.C 【解析】題目中的六種社會思潮是中國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按照時間順序可以看出資產階級革命思潮在資產階級維新思潮之后,新文化運動中的社會主義思潮在激進的民主義思潮之后,C項符合題意。

12.A 【解析】題目中比較了文藝復興和新文化運動,結合學習到的兩個運動的知識,可以看到兩者都重視人的價值,強調人的個性,故A項正確;文藝復興不是一場徹底的反封建運動,故B項錯誤;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是五四運動,故C項錯誤;新文化運動沒有為中國近代奠定資產階級文化的基礎,故D項錯誤。

二、非選擇題

13.(25分)(1)特點:各地近代中文報刊多為外國傳教士首創;西方人創辦的報刊壟斷中國報業市場,商業性中文報紙占據主流;出現國人自辦報刊,但數量較少,影響有限;報刊多刊登時事政治,介紹西學;近代中國中文報刊多創辦于通商口岸、大城市。(10分)

變化:民族資產階級大量創辦報刊,宣傳其政治主張、擴大其政治影響;清政府官辦報刊發展。(4分)

(2)原因:傳教士為了在中國傳播基督教;西方報業對中國的影響;列強侵略,民族危機的加深;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力量的壯大;清政府的新聞政策推動了官報的創辦。(5分)

影響:近代報刊傳遞國內外時政信息,傳播科學知識,拓展了民眾視野;近代報刊介紹和傳播西方思想文化,沖擊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促進了思想解放,推動了資產階級維新及革命思潮的高漲,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6分)

14.(12分)(1)中國民族經濟發展較快。由于中華民國政府實行了一系列鼓勵發展經濟的政策,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侵略,民族資本主義得到較快發展,出現了短暫的春天。(6分)

(2)思想文化比較繁榮。為反對袁世凱的“尊孔復古”逆流,陳獨秀等發起了新文化運動,倡導民主和科學,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6分)

(3)愛國運動如火如荼。為抗議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北京學生率先發動了五四運動,并迅速波及全國,發展成為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并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基礎。(6分)

注:以上3點任選其中2點作答即可,其他角度符合題意亦可。

現代中國歷史

一、選擇題

1.B 【解析】A項只是實施三大改造、“一五”計劃和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一個條件,不全面;B項是主要條件,符合題意;C項不正確,國營企業在當時還沒有取得主導地位,私營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主要地位;D項不正確,社會主義改造從1953年開始。

2.C 【解析】A項不正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后來才成為國際公認的處理國家與國家關系的準則的;B項與材料中“與亞洲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的信息不相符合;C項與材料中“與亞洲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的信息相符合,正確;D項不符合史實。

3.B 【解析】圖中有“慶祝公私合營”“1956年1月17日”等字樣,故反映的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選B項。

4.A 【解析】A項是對材料的全面概括;B項只反映了政黨政治的內容,不全面;C項與材料無直接關系;D項反映的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5.C 【解析】A、B、D三項都是樣板戲的主要影響,而使巴金等著名文學家“心驚肉跳”的主要原因是樣板戲中的政治色彩和政治斗爭、路線斗爭等意識形態因素,使文藝工作者人人自危,動輒得咎。

6.A 【解析】A項符合“平等互利的經濟關系”等信息;B項與材料內容不相符合;經濟關系比“貿易關系”的范圍更大,故C項不符合題意;D項只是中方的目的。故本題正確答案選A項。

7.D 【解析】A項不正確,“文革”對國民經濟的破壞作用是主要的;B項不正確,因為1967、1968年,國民經濟嚴重下降;C項僅從材料中反映不出來;D項符合題中材料和題意。故選D項。

8.B 【解析】A項只反映了材料的一個內容,不全面;B項全面反映了材料的兩個重要信息;C項以偏概全,不正確;D項的表述是錯誤的,排除。

9.B 【解析】A項的表述不正確,鄧小平理論萌芽于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B項符合題中材料;C項不正確,這一目標提出于1992年的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D項也不正確,鄧小平理論基本完善于1992年市場經濟體制思想的提出之時。

10.A 【解析】A項是中國第一筆“火箭生意”談成的重要基礎;B項不正確,中國航天科技邁入世界先進行列是在“神舟”號宇宙飛船的成功發射后;C項不是主要原因;D項不正確,中國進入國際衛星發射市場是在1990年。

11.A 【解析】“獨立自主”和不做外國的“附庸”,實質就是不與大國結盟,故A項符合題意;B項只反映了前半句話的內容,不全面;C項與題中材料無直接關系,當時中美已經建立外交關系;D項沒有體現材料的核心內容。故選A項。

12.A 【解析】A項符合材料的內涵;B項錯在“不允許涉外教育存在”的表述上,這與材料不相符合;C、D兩項均與材料沒有直接關系,不能夠從材料中體現出來。故選A項。

二、非選擇題

13.(25分)(1)特點:逐步開展;用法律的形式給予肯定和保護;區別對待;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到農民土地所有制。(8分)

主要目的:解放農村生產力,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鞏固新生政權。(2分)

(2)變化:由農民土地所有制到集體土地所有制。(3分)

主要原因:國家引導農民走集體化道路,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3分)

(3)主要不同:人民公社分級管理,農地產權均歸集體,集體勞動,平均分配,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到限制。(3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下,農地產權分離,個體經營,多勞多得,農民生產積極性被充分調動。(3分)

最終發展方向:大農業、高科技農業。(3分)

14.(12分)評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確清晰,源自材料;(3分)論據準確,史實引用合理,圍繞所提取的信息;(6分)論證充分,邏輯嚴密,表述清楚。(3分)

示例1:近代以來,尤其是1978年以后,中國出國留學快速增長,年均增長30%以上。(3分)

分析: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政府鼓勵出國留學;(1分)經濟基礎和綜合國力增強;(2分)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影響;(2分)中外科技教育水平差異較大;(2分)引進西方先進科技成果的需要。(2分)

示例2:近代以來,公派留學回國人數大幅度增長,成為公派留學的絕對主流,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了大量人才。(3分)

分析:中國改革開放成就顯著,經濟科技發展前景較好;(2分)科技實力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縮小,甚至有超過先進國家的趨勢;(3分)國內科研經費投入、生活環境等條件改善;(3分)留學人員愛國心的驅使。(1分)

示例3:近年來,留學回國人員學歷構成以碩士學位為主、學士學位次之,博士學位較少,高精尖人才仍然缺乏。(3分)

分析:中國國際地位、綜合國力的提高,吸引大量人才回國;(3分)中國高等教育實力日益增強,碩士留學生較多;(3分)中國本科教育水平及培養高精尖人才的能力,還要待提高。(3分)

(示例僅作為評分參照,不作為評分的唯一依據。言之有理、論之有據,即可同等評分。但本大題學生總得分不得超過12分)

古代世界歷史

一、選擇題

1.A 【解析】題干材料以奧運圣火為切入點,借助古希臘神話傳說考查人文思想的起源。普羅米修斯自信能創造人并給人類帶來火種,且有憎恨、毀滅奧林匹斯眾神的念頭,足以體現神話傳說中的人文關懷,故選A項;基督教認為人有原罪,而材料中“受苦”“贖罪”的是普羅米修斯而不是人,B項錯誤;神話與歷史交集甚少,C項錯誤;現代奧運以“和平、友誼、進步”為宗旨,D項錯誤。

2.C 【解析】本題通過尋找建筑與政治的契合點,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公共建筑可以折射出民主政治,A、B、D三項中三組建筑符合上述特征;而C項則是私人產業、軍事防衛設施,反映出集權政治。

3.D 【解析】材料中的“兩方”“兩個階級”指貴族和平民。由“不讓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據優勢”和“促進了兩個階級之間的妥協”可以看出梭倫改革中庸的特點。

4.B 【解析】題干材料由奧運時事、地名物產、歷史事件和賽事設置四部分組成,題目考查“馬拉松賽”這一體育賽事與希波戰爭之間的關系。單從名稱字面上看,紀念馬拉松之戰和菲迪皮得斯的目的顯然可見,正確選項為B項?;諉躺w奪冠只是一個引子,不起實質作用,備選項也沒有涉及。A項是隨意聯系,基本上沒有迷惑性,應首先排除;“采納建議”并不是“指導賽事”,C項表述錯誤;奧運理念之一是和平,而不是D項所述的“強權”“復仇”。

5.A 【解析】1692年的塞勒姆案影響深遠。雖然1992年為受冤者平反,但美國仍立碑紀念,并寫入每一本歷史教科書。其教訓在于法官斷案的隨意性。由此聯系到羅馬,羅馬共和國早期沒有成文法,只有習慣法,當時審理案件具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自《十二銅表法》頒行以后,不論是公民法、萬民法,還是《民法大全》,均有法可依,克服了題干所述的弊端。

6.B 【解析】首先將“四選一”簡化為“二選一”:題干中的關鍵詞是“自由”“生命”和“融洽人際關系”,葡萄酒、葡萄產業并非命題的主旨和要義,首先排除偏離題意的A、D兩項。然后在B、C兩項截然相反的表述中作出選擇:正因為酒神可以調解、融洽人際關系,所以與之有關的瓶畫、故事大量出現,這從反面證明當時社會矛盾尖銳,人們渴望社會和諧。再聯系公元前7世紀的雅典史實,最終選定B項。

7.D 【解析】材料所列文章均涉及自然、社會環境與希臘政治文明的關系。A項表述完全脫離希臘,故而背離主題;B項僅提及“制度”和“觀念”,只字未提“環境”;C項表述將“希臘”擴展到“東西方”,將“自然”“地理”“社會環境”縮小為“地緣”。以上三項均應排除。D項表述涵蓋了“希臘”“政治”“條件”三個要素,符合研究主題。

8.C 【解析】比較是歷史學習和應考的必備要求。本題跨越時空,以文字和表格相結合的形式對克利斯提尼和秦始皇的措施進行比較。不論是以地緣代替血緣,還是以郡縣制代替分封制,都打擊并削弱了舊貴族的勢力。A、D兩項屬于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影響,B項屬于秦始皇統一的影響,C項為兩者的共同影響。

9.C 【解析】材料的中心思想是羅馬人在建立龐大的帝國后“有秩序地和睦共處”“寬容開放和兼容并蓄”,這是單靠“智力”“體力”或“經商的本事”無法企及的。只有萬民法才兼具以上功能,故選C項。其他三項均為斷章取義的理解。

10.B 【解析】沃爾夫從社會秩序和個人品德兩方面對孔子和柏拉圖進行比較,而沒有涉及教育領域。兩人均沒有施政經歷,也沒有將美德和知識對立起來。

11.D 【解析】根據材料中普羅泰格拉和伯利克里的觀點,結合時代背景和教材知識,可以看出他們都具有人文精神。

12.A 【解析】圖片和文字描述的是中世紀的圣母子形象,這與文藝復興運動以來相關作品的特色迥然不同。造成這種差異的根源,并非時代久遠,而是封建教會的專制統治。14世紀文藝復興以后,圣母子的形象大為鮮活,充滿了人性的光輝。

二、非選擇題

13.(25分)(1)體育是一切幸福的根源;運動可以帶來健康和美,可以培養出強壯的體格和活潑的心態;體育是人神共舞的重要形式,與宗教緊密聯系。(8分)

(2)從古希臘至今,人文精神、運動理念、競技思想不斷傳承。(2分)雕塑表現出一名強健的男子在擲鐵餅過程中最具有表現力的瞬間,贊美了人體的美和運動飽含的生命力,體現了古希臘的藝術家們不僅在藝術技巧上,同時也在藝術思想和表現力上有了一個質的飛躍。(3分)會徽體現了里約熱內盧的城市特色、和諧自然和多元文化,展示了東道主的熱情友好,富有感召力,彰顯了奧林匹克精神。(3分)

(3)觀點:政治影響體育運動。(2分)

例證:奧運會曾被兩次世界大戰阻斷;在奧運會上曾經存在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此外,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局部侵略戰爭、恐怖襲擊等諸多政治因素都對奧運會體育競技產生過影響。(7分)

14.(12分)亞里士多德的城邦觀:承認城邦內部的一致性和城邦本質的多樣性,同時也指出城邦的統一與和諧無法通過一致性達到,并且提出可以通過教育的方式實現城邦的統一、團結。(4分)

闡述舉例:①與時俱進、創新思維。亞里士多德與蘇格拉底相隔百年,亞里士多德在蘇格拉底城邦至上理論的基礎上又有創新發展,體現了亞里士多德不拘泥古人、與時俱進的治學思想。②自然地理環境對城邦政治的影響。小國林立,城邦眾多,立體多元。③多樣性與一致性的辯證統一。亞里士多德的城邦理念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多樣性與一致性辯證統一、不可割裂。(8分,其他思路,如和諧共存、兼容并包、外向開放等,言之有理即可)

近代世界歷史

一、選擇題

1.A 【解析】1300—1588年是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和發展的時期,意大利因居于東西方商路的中心位置,經濟上一度繁榮,新航路的開辟使意大利失去商路中心位置而落后于西歐,此時,意大利掀起了文藝復興運動并持續深入發展,文化繁榮,故A項正確;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是英國,到17世紀荷蘭才成為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排除B項;英國民主政治的確立是在17世紀,排除C項;宗教改革后,德國天主教的勢力仍然很大,排除D項。

2.B 【解析】盧梭強調由公共意志指導下的工作機關即政府來行使國家主權,即按照社會契約原則成立政府,故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社會契約原則而非人民主權原則,A項錯誤;C項與材料意思不符合;D項是對材料意思的片面理解。

3.B 【解析】本題涉及的史實是新航路開辟后大量黃金、白銀涌入歐洲,導致物價飛漲。從設問來看是考查價格革命的影響。新航路開辟發現新大陸是價格革命的背景,排除A項;新航路開辟導致貿易中心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排除C項;工業革命是在18世紀后半期出現的,排除D項;價格革命導致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地主階級地位下降,而從事工商業的資產階級的地位上升,正確答案為B項。

4.D 【解析】材料強調西班牙及其殖民地的封建制度和上層的腐朽不但沒有被削弱反而被強化,結果帶來國力的衰退;而歐洲其他國家注重生產,資本主義得以快速發展,國力迅速上升,最終在殖民戰爭中打敗西班牙,故選D項;A、B兩項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C項是工業革命的影響,均排除。

5.C 【解析】材料體現了卡梅倫按照相關法律規定履行職責和依照法律程序辭去首相職務,故C項正確;A項不符材料意思,B、D兩項均錯誤。

6.B 【解析】獨立后的美國是一個松散的邦聯,面臨嚴峻的內外形勢,這要求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新憲法的制定就體現了這一要求,故B項正確;D項不全面,只反映了這一變化的一個方面的原因;A、C兩項不符合題意。

7.D 【解析】本題考查法國共和政體的確立。工業革命不能決定法國模式的變化,可以排除A項;普法戰爭、巴黎公社仍充滿著暴力與對抗,排除B、C兩項;而通過1875年的“一票共和”,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了共和政體,故選D項。

8.D 【解析】A項材料無法體現;巴黎公社的最大功績是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而非社會主義制度,故B項錯誤;C項不能體現“工作人員成為‘為人民服務的社會公仆”的內涵;D項符合巴黎公社的性質。

9.C 【解析】本題考查十月革命。A項屬于二月革命的結果;B項屬于十月革命后俄國的發展方向;D項說法過于絕對;綜合上述分析,這兩場革命及其后的國內戰爭為俄國社會轉型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選C項。

10.B 【解析】本題考查近代自然科學——經典力學體系。本題的關鍵詞是“17世紀”,文藝復興產生于14、15世紀,啟蒙運動主要是在18世紀,故排除A、D兩項;宗教改革時期主張通過閱讀《圣經》與上帝交流,而不是無須《圣經》,故排除C項;“設計的論據”指可控實驗,是近代自然科學的方法論,故選B項。

11.D 【解析】達爾文十分重視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發現和創造,并加以利用,為其學說提供佐證,故選D項。其他各項均不符合材料意思。

12.C 【解析】由材料信息“19世紀”“隨意地使用色彩是為了有力地表現我自己”可以推斷這位藝術家是凡·高,他屬于后印象派的代表,強調用光和色來表現主觀情緒,故選C項。

二、非選擇題

13.(25分)(1)選拔方式:世襲制(世卿世祿制)、軍功授爵制、察舉制、科舉制等。(4分)

分析:強化了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保證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和繁榮;進一步鞏固了儒家思想的長期獨尊地位;不斷制度化的選官標準和途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官員的素質;推動了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不斷鞏固和發展。(5分)

(2)原因:英國君主立憲制度的確立;“政黨分贓制”等舊制度存在弊端;工業革命的發展要求提高官員的行政素質;政黨政治成熟和發展的需要。(4分)

影響:進一步打擊了英國的舊貴族和保守勢力,提高了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推動了英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不斷完善;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腐敗現象,緩和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社會的穩定,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其文官制度確立的一些基本原則對西方國家乃至世界的文官制度建設產生了積極影響。(6分)

(3)拓展選拔渠道,實行選拔方式多樣化和選拔范圍社會化;按照德才兼備的要求,堅持選拔標準剛性化;建立健全選拔體制,實行選拔程序規范化和制度化。(6分)

14.(12分)觀點:國家軟實力在綜合國力中確實有乘法效應,能放大綜合國力諸要素(人口素質的提高、經濟實力的增強、軍事能力的壯大等)。(4分)

說明:國家軟實力主要包括國家治理水平,領導人能力,與國家利益相關的政策等。工業時代,在國家軟實力的推動下,人口素質迅速提高,經濟實力發展,軍事實力增強。例如,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奉行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開展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借助國內的圈地運動,獲得了大量廉價勞動力,經濟迅速發展,成為“世界工廠”;同時利用其強大的軍事實力,進行殖民擴張,成為“日不落帝國”。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美、德等一些大企業一定程度上放棄了一貫倡導的自由競爭原則,采取各種方式,控制產品生產、價格和市場,形成了壟斷組織。對內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對外大肆擴張、輸出資本,促使美、德后來居上,超越英、法,形成群雄爭霸的局面。(8分)

現代世界歷史

一、選擇題

1.C 【解析】本題考查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和“冷戰”的含義?!袄鋺稹钡谋举|特征是資本主義遏制共產主義,但不訴諸戰爭,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對立色彩,故選C項。

2.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918—1920年蘇俄城鄉工農產品的短缺情況,這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的結果,A項正確;B項“基本解決”與事實不符,排除;C項出現于斯大林模式時期,排除;“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不利于工農聯盟的鞏固,D項錯誤。

3.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經濟危機后胡佛政府對經濟一定程度的干預,從而為羅斯福新政提供借鑒,故選C項,排除A項;B項“全面干預”與材料不符,D項“成效顯著”與史實不符,均排除。

4.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羅斯福新政期間美國政府鼓勵農民減耕減產的政策,其目的是減少農產品的生產過剩,以緩和產銷矛盾,解決危機,故選B項;A、C、D三項均與史實不符,排除。

5.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赫魯曉夫時期改變過分集中的農業管理體制,擴大集體農莊自主權的政策,這有利于調動農莊莊員的生產積極性,故選B項;新經濟政策的本質特征是突出市場、貨幣及價值規律的作用,故A項與材料無關,排除;由材料“由各區執行委員會下達計劃任務”可知,該做法并未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縛,故C項錯誤,排除;材料并未體現工農業的比例關系,D項與材料無關,排除。

6.A 【解析】美蘇之間長期“冷戰”對峙影響了雙方經濟文化的交流,造成飛機制造標準不一致,故選A項;材料無法體現美蘇的科技水平,排除B項;20世紀五六十年代正是美蘇爭霸時期,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經濟高速發展,D項與史實不符,排除。

7.D 【解析】阿登納屢次訪問法國有利于法、德關系的緩和,促進歐洲的一體化進程,故選D項;法、德因國家利益不同仍有意見分歧,故排除A項;推動歐洲統一市場形成的是歐共體的成立,故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法、德兩國的關系,并未體現其國際地位,故排除C項。

8.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948—1973年世界貿易年均增長率的提高,這主要是關貿總協定成立后推動的結果,故選D項;A項“消除”表述錯誤,排除;B、D兩項與世界貿易的年均增長率無直接關系,均排除。

9.B 【解析】材料反映了當時發達國家對一些涉及國計民生的行業實行國有化政策,體現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故選B項;材料只反映了郵政、電站等部分行業的國有化情況,無法反映整個國家中公有制的比重情況,故A項錯誤;C項“放棄了”與史實不符,排除;材料中“電站”“煤炭”等領域仍有私有成分,故D項與材料不符,亦排除。

10.A 【解析】1991年,隨著兩極格局的結束,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促進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故選A項;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人才仍處于劣勢,故B項錯誤;C、D兩項是經濟全球化的具體體現,故均排除。

11.C 【解析】1949年經互會的成立,形成了一個社會主義陣營的貿易體系,使社會主義的捷克斯洛伐克減少了與西方國家的貿易往來,故選C項;A、B兩項出現于1947年,D項出現于1955年,與材料的時間不符,故均排除。

12.B 【解析】材料“提倡從人的心理感受出發,表現生活對人的壓抑和扭曲”體現了現代主義文學強調表現自我、反傳統和反理性的特點,故選B項,排除A、C兩項;現代主義文學也是社會生活的反映,故D項“對社會生活的否定”說法有誤,排除。

二、非選擇題

13.(25分)(1)手段:自由貿易。(2分)

影響:使英國成為世界貿易的中心,確立了英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影響了19世紀末英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4分)

(2)特點:由美國主導;以國家實力為基礎;與國際權力結構相聯系。(4分,任答其中2點即可)

措施:推動成立國際經濟和金融組織,如關貿總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通過馬歇爾計劃等向西歐提供巨額援助,推動西歐經濟的復興。(4分)

效果:確立起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的霸權地位。(1分)

(3)表現:美元中心地位的動搖;對國際經濟規劃制定權的下降。(4分)

主要原因:西歐、日本、中國等力量的崛起;美國自身實力的下降。(4分)

主要因素:國家的綜合國力;國家政策;國際政治力量的對比等。(2分,任答其中2點即可)

14.(12分)參考示例:

(1)論題一:中國積極參與由聯合國主導的國際活動。(3分)

闡述:加入世界衛生組織,致力于改善各國人民的健康狀況和人道主義援助;加入世界文化遺產組織,致力于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加入聯合國維持和平特別行動委員會,積極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致力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9分)

(2)論題二:中國積極加入地區性國際組織。(3分)

闡述:加入亞太經合組織,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與東盟十國簽署了《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新型的中國—東盟關系是利益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中國與東盟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倡導成立“亞投行”,加強與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促進亞洲區域建設的互聯互通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9分)

(3)論題三:中國積極主動地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3分)

闡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致力于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和建立完整的世界貿易體系;倡導成立“亞投行”,加強與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促進亞洲區域集團化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加入亞太經合組織,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主動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9分)

(4)論題四:新時期中國的外交建樹豐碩。(3分)

闡述:加入聯合國維持和平特別行動委員會,開展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加入亞太經合組織,積極參與地區性國際組織的外交活動;成立上海合作組織,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9分)

高中歷史選修部分

1.(15分)(1)措施:打破資格門第,重用賢才;實行自薦制度;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和錄取人數;創立武舉和殿試;提升庶族官僚的地位。(7分)

(2)影響:大量賢才得到重用,擴大了統治基礎,鞏固了統治;完善了科舉制度,促進了封建教育的發展;進一步打擊了舊門閥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為唐玄宗培養了名臣賢相,為“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8分)

2.(15分)(1)戰爭責任觀:宣揚戰爭正當化(正義性)和戰后危機論。(2分)

目的:宣揚“戰爭正當化”,目的是消除民眾對戰爭的懷疑和否定;宣揚“戰后危機論”,目的是防止國民精神的淪喪。(4分)

(2)逃避戰爭責任,不能正視歷史,嚴重制約日本民主化的發展進程;得不到受害國的諒解,難以消除與亞洲各國的緊張關系;宣揚“戰后危機論”,有助于增強民族進取精神和凝聚力,這是日本戰后高速發展的精神動力。(9分,言之有理即可)

3.(15分)(1)原因:①抓住重點、先禮后“兵”;②嚴懲惡商、形成震懾;③講究策略、區別對待;④痛下決心、決不半途而廢。(5分)

(2)鴉片戰爭是一場英國蓄謀已久的侵略戰爭,林則徐禁煙僅是它發動戰爭的借口。在正常的中英貿易中,英國一直處于入超地位,為了扭轉貿易逆差,便將罪惡的鴉片輸往中國。林則徐禁煙是維護民族利益和人類道德的正義行為,在禁煙過程中,講究策略,將鴉片貿易與正常的商業活動區別開來,對自覺交出鴉片者不予追究,對頑固者給予一定的懲罰。認為這種禁煙方法操之過急的觀點,有違當時的實際,也掩蓋了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侵略實質。(10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2017年高考歷史模擬試題

第Ⅰ卷

1.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我國的分封制,它強調血緣關系,與古希臘政治文明不一樣,故A項錯誤;我國早期國家起源于氏族部落社會,與材料不一致,故B項錯誤;根據材料中“存在著政治組織從屬于家族祭祀,戰爭職能與宗教職能不分的密切關系”的信息可知,我國古代的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里,具有鮮明的血緣政治色彩,故C項正確;分封制下,周王對諸侯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因此并未強化中央集權,故D項錯誤。

2.C 【解析】題干“被察舉者承擔的義務與故吏類似”主要體現的是漢代的察舉制帶來的官僚之間的特殊關系,故A項錯誤;郡縣制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故B項錯誤;題干中長官與僚屬形同君臣,長官升調或僚屬離職后,長官依舊以“故主”自居,被察舉者承擔的義務與故吏類似,說明察舉制下,被察舉者與察舉者之間存在一定的主仆關系,從而影響了君主對官員的控制,說明這一時期官僚政治尚不成熟,故C項正確;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集中是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故D項錯誤。

3.C 【解析】文人畫是表情達意的,與孔子畫像的風格不一致,故A項錯誤;統一文字的舉措在秦朝,西漢建立后沒有統一文字的舉措,故B項錯誤;墓室屏風上有孔子生平的事跡和畫像,表明孔子在當時社會上的地位,因此從側面反映出漢代尊儒的史實,故C項正確;孔子的畫像和生平事跡的材料并不能成為研究孔子思想的實物史料,故D項錯誤。

4.C 【解析】根據材料“春秋戰國鐵犁”“漢代耦犁和犁耕法”“唐代曲轅犁”得出犁耕的演進,是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的演變而不是經營方式的演變,故A項錯誤;根據前面分析和材料不能得出農業灌溉方式的演變,故B項錯誤;材料中犁耕的演進即農業耕作方式的演變,故C項正確;根據前面分析和材料不能得出農業播種方式的演變,故D項錯誤。

5.C 【解析】程朱理學在兩宋時期形成,與材料中“魏晉玄學”時間上不符,故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涉及佛教,故B項錯誤;材料中“綱常禮教、君臣上下”表明儒家觀點,“應該任其發展,不應干涉或強求”表明道家順應自然的觀點,故C項正確;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魏晉時期道教在民間廣為流傳,傳統儒學受到挑戰,強化儒學與材料中“鼓吹……各安其分”不符,故D項錯誤。

6.B 【解析】根據材料“一道之中,是沒有長官的”可知,道不是中央控制的地方行政機構,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中宗復位的這一年,分天下為十道,每道各設巡察使”可知,唐代的道是中央為控制地方而設立的監察區,故B項正確;材料中“隋朝統一以后……把州、郡并為一級。唐朝也沿其制,而于其上再設一個道的區域”說明當時地方并不是三級制,故C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地方政治制度,與君主專制無關,故D項錯誤。

7.A 【解析】朱元璋認為應“先立綱紀”,即用法律來規范秩序,故A項正確;法家的思想主要體現在秦朝時期,明朝的統治思想是理學,故B項錯誤;君主專制強化的主要措施是皇帝從各個方面削弱丞相的權力,把國家權力掌握在君主個人手中,故C項錯誤;在諸多的法律中,有涉及擅權的,也有涉及結黨營私的,故D項錯誤。

8.B 【解析】本題旨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材料體現了明清時期城市經濟功能的加強,但并未體現由政治中心向經濟中心轉型,故排除A項;材料中“松江棉紡業發達、景德鎮陶瓷業發達、佛山冶鐵業發達、漢口成為長江商品轉運碼頭”反映了明清城市經濟功能的加強,故B項符合題意;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代,與材料中“明清時期”不符,故C項錯誤;明清時期,工商業空前興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農抑商政策,與“商業活動不受監管”不符,故D項錯誤。

9.B 【解析】追求成仙是部分士人的風氣,不能說“普遍”,故A項錯誤;“賈敬熱衷追求成仙”、死后“遺體移往尼姑庵安置”“等賈珍回家后,再按服喪守孝之理辦理后事”分別體現了道教、佛教和儒學的影響,故B項正確;“賈敬熱衷追求成仙,卻因誤服丹砂喪命”“死時,獨子賈珍出了遠門,家人只好做主,先請人將遺體移往尼姑庵安置”體現了道教、佛教的并存,看不出尼姑社會地位已經高于道士,故C項錯誤;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說其低于釋、道傳統不符合史實,故D項錯誤。

10.A 【解析】根據材料中早期民族資本主義工礦企業主要創辦人原有身份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當時很多早期民族資本家多由官僚及買辦轉變而來,故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地域分布,故B項錯誤;材料未涉及中國早期民族資本家擁有的資本數額,故C項錯誤;中國早期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發展舉步維艱在材料中未涉及,故D項錯誤。

11.C 【解析】譚嗣同是維新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張改良,并不主張暴力推翻清朝的統治,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可知,其并不是主張回到君民共主的時代,而是主張君受制于民,故B項錯誤;根據材料可知,其思想深受啟蒙思想家盧梭社會契約論的影響,故C項正確;從材料無法看出其以儒學為變法的理論基礎,故D項錯誤。

12.B 【解析】圖表體現的是各省工廠分布數據,不能表明民族工業遭受嚴重挫折,故A項錯誤;從圖表數據中直隸、江蘇的工廠比例遠高于其他地區,沿海省份高于內陸省份,可以得出民族工業在地區上分布不平衡,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外國資本,故C項錯誤;材料中體現的是工廠在各省的分布數據,不能反映出封建自然經濟的發展狀況,故D項錯誤。

13.A 【解析】“我們的民生主義,目的就是要把社會上的財源弄到平均”表明民生主義是為了解決貧富懸殊問題,社會主義也是為了解決貧富差距問題,兩者都是對資本主義的反思,故A項正確;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是平均地權,沒有徹底廢除舊的土地所有制,故B項錯誤;孫中山的民生主義仍然是土地私有,沒有提倡土地完全公有,故C項錯誤;解決了奪取和建立政權問題的是孫中山的民權主義,故D項錯誤。

14.D 【解析】西安事變發生于1936年12月,與題目中的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直到盧溝橋事件的發生國民黨也并未放棄武力“剿共”的方針,故B項錯誤;國民黨接受中共的抗日主張是在1937年9月,與題目中的時間不符,故C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隨著日本侵華的不斷加劇,民族危機的加深,國共尋求合作,故D項正確。

15.A 【解析】材料中“煤炭、鋼材、木材、水泥等8種主要物資實行計劃供應,由中央統一調撥?!晃迤陂g,統配物資由112種增至231種,部管物資由115種增至301種”說明當時我國計劃經濟體制初步形成,故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由政府統一調配物資,說明物資供應不豐富,故B項錯誤;材料未涉及國民經濟恢復的信息,故C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政府調配物資,未說明經濟發展狀況,故D項錯誤。

16.D 【解析】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僭主政治要依賴農民和市民的支持”得出僭主政治的基礎是公民,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僭主政治的概況和基礎,而非關于公民的概念,故C項錯誤;根據材料“僭主政治要依賴農民和市民的支持”得出僭主政治具有一定民主的特點,僭主政治本身就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的特殊階段,故D項正確。

17.B 【解析】材料未涉及對個人財產的保護,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中“鄰近土地的所有人,在道路未修復前應任由他人在自己的道路上行走”說明羅馬法維護公眾的利益,故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維護公眾利益的問題,未涉及法律制度是否健全,故C項錯誤;材料并未體現出側重對平民利益的維護,故D項錯誤。

18.C 【解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成為中國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礎,而不是奠定了中國民主思想的基礎,故A項錯誤;“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而不是基督教統治下的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故B項錯誤;“認識你自己”第一次從哲學意義上發現自我,是對理性的推崇和對思想自由的追求,是18世紀歐洲啟蒙思想的源頭,故C項正確;“奴隸是人,他們的天性和其他人相同”強調人生而平等,但沒有反映要求廢除奴隸制的信息,故D項錯誤。

19.A 【解析】“地理上的發現……在……方面,展示了……”體現了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即為其他學科的發展提供了以前沒有的事實依據,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豐富物質生活的信息,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反映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信息,故C項錯誤;地理大發現有利于歐洲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但不是直接推動因素,故D項錯誤。

20.A 【解析】材料反映的時間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根據材料中1870年成立石油公司和1882年成為美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托拉斯可知,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和資本出現壟斷,故A項正確;材料中未涉及市場擴大對石油工業發展的影響,故B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涉及科技發展對石油工業的影響,故C項錯誤;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石油工業剛剛興起,還不是美國的支柱產業,故D項錯誤。

21.A 【解析】“工程”“領取救濟金”“就業”等關鍵詞表明以工代賑計劃是通過提供就業增加收入的方式來達到賑濟的目的,故A項正確;題目中的關鍵詞表明工程的目的不僅僅是工程本身,故B項錯誤;材料集中在以工代賑這一個角度,無法判定其是否是對國家經濟的全面干預,故C項錯誤;材料信息沒有出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或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內容,所以不能表明該措施具有明顯的社會主義性質,故D項錯誤。

22.C 【解析】蘇聯代表指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實質,而不是爭奪領導權,故A項錯誤;“世界銀行從屬于政治目的,這讓它成了一個大國的工具”,不能體現世界銀行的政治職能,故B項錯誤;美蘇“冷戰”開始于1947年杜魯門主義的出臺,“布雷頓森林體系只不過是‘華爾街的分店,世界銀行從屬于政治目的,這讓它成了一個大國的工具”體現出“冷戰”由政治領域延伸到經濟領域,故C項正確;1945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確立了美國的金融霸權地位,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故D項錯誤。

23.D 【解析】材料主要說的是國家特征的變化,不是經濟領域的話題,故A項錯誤;題干材料討論的是政治方面的話題,而不是經濟方面的話題,故B項錯誤;材料表達的不是不同國家間的政治合作,而是“超國家”,故C項錯誤;根據材料中的“超國家”“世界的聯邦”可知,保羅·肯尼迪認為主權國家將來在政治方面的發展趨勢是消除國家界限,故D項正確。

24.A 【解析】根據材料中“《夜宴》都過于西方化……如果抽掉背景的時代設置,根本就看不出這是一部中國電影”說明《夜宴》形式和內容不協調,意在強調藝術應該做到內涵和形式的統一,故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對影視藝術的評論,沒有表達多元化文化發展的觀點,故B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對《夜宴》的否定評價,不是說其符合西方口味,故C項錯誤;材料評價的是藝術的內容和形式問題,沒有涉及藝術與現實的關系,故D項錯誤。

第Ⅱ卷

25.(25分)(1)不同:

法家:嚴刑峻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5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給分)

董仲舒:德主刑輔;強調綱常倫理等級;關注動機,原心定罪。(5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給分)

(2)共同點:批判繼承前人的解釋;追尋法律本原,探尋法律本質;主張法律為現實服務。(3分)

作用:

董仲舒:改變了漢初嚴刑峻法的局面;引禮入法,推動法律制度的倫理化,推動中華法系的發展;法律具有伸縮性容易導致權力的濫用和誤用。(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給分)

西塞羅:指導了羅馬法的制定和實施,標志著羅馬法的高度成熟;成為近現代法學的淵源和近現代法律的先驅;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觀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的永恒價值。(6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給分)

26.(12分)示例一:贊成辛亥革命是中國的“光榮革命”的說法。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統治,因為這次政變基本上沒有流血而被稱為“光榮革命”。1689年,資產階級議會和封建勢力相互妥協,頒布了《權利法案》等相關法律文件,確立了議會國家權力中心的地位,英國君主立憲制開始形成,實現了政體的民主化轉型。辛亥革命中,一切重大政治議題,都經過了國會,確立了國會的政治中心地位,如《臨時約法》的制定、選舉孫中山和袁世凱擔任臨時大總統、清室退位的《優待條例》等。在革命過程中實現了一系列的妥協,這些妥協使得辛亥革命整體上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流血沖突,如漢滿民族妥協、南北政治妥協、清政府與袁世凱的妥協、孫與袁權力的妥協。通過辛亥革命實現了政體的變革,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推動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12分)

示例二:反對辛亥革命是中國的“光榮革命”的說法。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聯合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統治,因為這次政變基本上沒有流血而被稱為“光榮革命”。1689年,資產階級議會和封建勢力相互妥協,頒布了《權利法案》等相關法律文件,確立了議會國家權力中心的地位,英國君主立憲制開始形成,實現了政體的民主化轉型。表面上看辛亥革命中的一切重大政治議題,都經過了國會,確立了國會的政治中心地位,實際上這只是表面現象,幾乎所有重大議題都是高層政治人物博弈后在國會走個過場而已。辛亥革命中,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以妥協的形式放棄政權,革命果實被北洋軍閥頭目袁世凱篡奪,袁世凱一步步走上復辟帝制的道路,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實亡。辛亥革命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國半殖民化的程度越來越深。(12分)

示例三:辛亥革命是中國的“光榮革命”的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也存在片面性,可以從示例一與示例二兩方面綜合辯證評析。(12分)

27.(15分)(1)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鑄幣的銅材由國家統一管理;改進工藝,防止盜鑄。(8分)

(2)有利于穩定金融(經濟)秩序;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封建統治。(7分)

28.(15分)(1)背景:國聯的教訓;維護戰后世界和平與安全的需要;大國之間相互制約的需要。(6分)

貢獻:監督?;?、戰后重建、安置難民、軍控與裁軍、反恐等。(3分,任答其中3點即可)

(2)維和費用與維和人員的生命安全;一些國家不斷打破聯合國的軍控機制,影響聯合國的職能與威信;各國意識形態、國家利益、文化背景的差異等。(6分)

29.(15分)(1)巴黎和會對德國掠奪性的懲罰引起德國人民的極端仇恨;面對納粹德國的侵略,英、法等國實行綏靖政策。(6分)

(2)組閣原因:綏靖政策縱容了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擴張,遭到人民反對;德國肆虐歐洲,英國局勢岌岌可危;丘吉爾出色的政治才能和堅定的抗戰決心。(5分)

敗選原因:二戰結束,英國人民迫切要求恢復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競選綱領和策略的失誤。(4分)

猜你喜歡
解析錯誤材料
在錯誤中成長
睡夢解析儀
可愛的小瓢蟲
復合場中類拋體運動解析
“Fe2+與Fe3+”相關解析
對稱巧用解析妙解
材料
搖搖鵝
“怒”與“努”
“浮”字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