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胎”政策對人的行為與社會環境的影響

2017-07-04 21:15張佳隆重池
北方文學·下旬 2017年6期
關鍵詞:二胎社會環境文化

張佳+隆重池

廣西師范學院 廣西零距離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摘要:隨著國家經濟、人口和文化等總體因素發展,受到出生率不斷下滑、勞動力數量收縮、人口老齡化等多重挑戰,“二胎”政策全面開放,這就對居民家庭、社會環境發展等產生了一系列深遠影響。

關鍵詞:二胎政策;人類行為;社會環境;文化

在“計劃生育”的一孩時代,人們已經習慣了獨生子女的家庭結構、社區生活、社會環境等并形成了較為固化的思想模式、行為表現方式。而近年來獨生子女向“單獨二孩”漸變,最后向“二胎”政策全面開放的進階定型,猶如興奮劑般注入到普通民眾的生活、行為和社會環境中,也改變和影響著人們現有的生活狀態和社會角色。

一、影響家庭成員行為方式

家庭是社會生活基本單位,具有相當的穩定性、持久性和連續性。在實施“計劃生育”前,我國處于經濟發展初期,各項生產建設、經濟發展、社會構建等相對滯后,在傳統觀念和落后生產制等條件制約下,全國人口特別是農村地區出現井噴式的爆發增長,對生存發展和物質需求等提出十分迫切的要求,人口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國家總體發展能承載的數量,普通群眾生活不斷接受來自日常飲食、勞動就業、上學教育等嚴峻挑戰,人口基數大、底子薄、經濟基礎弱,是困擾著每戶家庭形成和發展的關鍵要則。在一孩政策開啟后,我國家庭成員角色逐漸演變為倒三角的結構,羅杰斯等人的家庭生命周期認為,家庭作為一個群體擔當著組織家庭成員分工合作、生產、消費、養育子女、贍養老人等各項重要功能,就家庭而言,從一對夫妻結婚建立家庭生養子女(家庭形成期)、子女長大就業(家庭成長期)、子女獨立和事業發展到巔峰(家庭成熟期)、夫妻退休到夫妻終老而使家庭消滅(家庭衰老期)。[1]在本階段的家庭中,較為顯著的特點是兒童青少年成長需求增加,比如家庭玩伴的減少而帶來的角色孤獨感,個體成長教育出現溺愛等帶來的行為偏差,角色中心論引發的個人思想和心理的自我同一感較低和集體思維較少等。父母等家庭主要成員過多地將注意力、關注度等集中投入,造成家庭系統教育出現缺失,層次偏低,也成為“空巢家庭或老人”、“失獨老人(目前失獨家庭過百萬)”、“獨居老人”等名詞和現象出現最直接的主體原因。但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也進一步推動了國家人口(勞動力)宏觀管控、老齡化趨勢管控等措施的發展,家庭生活方式、人們行為方式都在一孩政策中逐漸成“常?!?。伴隨著制度、經濟、科技、文化、教育、醫療、和生活條件的逐步提升優化,家庭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得到有效確保,可以極大滿足日常行為活動的所有需求,這個時期最大的關注點在家庭形成期和家庭成長期,對其他時期則是較大程度的放置于社會環境。

在經歷多年“計劃生育”的偏中年夫妻和年輕夫妻組成的家庭,在有了第二個孩子后,會產生如下問題:一是減少和降低了原先對于只有一個孩子的壓力和負擔,分散父母等直系親屬的注意力,避免更多家庭問題的出現;二是有效修正“倒三角”家庭結構,總體布局和結構更加趨于合理;三是在增加家庭投入的同時,更能促進家庭教育、勞動就業和成長所需的資源實現增長。在今后較長時間內,人們的家庭觀念、行為表現方式和互動模式等都會逐步變化,家庭教育成長、居家養老、家庭關系、勞動就業都在漸變,家庭有了“后盾式”多元化選擇,今后家庭總體發展的關注點轉向家庭成熟期和家庭衰老期,并和前兩個時期處于持續均衡的狀態。在家庭服務需求方面,則更多側重在孩子的優勢化培育、親子關系疏導等,且較之前會呈現普遍性、一般性,對于家庭教育、社區教育、學校教育三方面的效能度會得到較大緩解和實質提高。具體來說,就是家庭綜合投入增加、成長和教育方式出現可比性、社區資源投入增加、社會正向影響增加、居民歸屬感增加,每對家庭夫婦承擔和付出的力量成雙倍增加,家庭總體關系不協調現象幾率減少,從而家庭外在行為表現有所改變,在原有家庭思維模式、教育模式和系統模式下不斷得到修正和改善。

二、影響人們文化行為方式

文化是共同的態度、價值觀、目標、精神信念、社會期待、藝術、技術和行為的綜合體,表現了人們生活其中的一個較廣泛社會的面貌特征。目前我國仍舊接受著來自“老齡化”趨勢的嚴峻挑戰,與“老齡化”對等的就是服務市場勞動力短缺,對社會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與發展提出雙重標準,更多地關注在養老服務行業和文化的形成和推動上,人們對于養老觀念和文化理念、價值信念等方面有了自身認識與理解。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老化,社會活動頻率和次數明顯下降,進而與社會接觸減少,家庭作為老年人主要的活動場所,家庭成員也理所當然成為老年人生活的主要伙伴,日常生活及活動空間也隨之縮小,進而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也必然導致產生各種不同于其他年齡群體的特殊需求。[2]老年人在選擇養老方式則是集中在居家養老,對于機構養老、社會養老則是較為疏離。[3]機構養老和社會養老雖然有政府部門、愛心組織和企業等不斷助力推動但收效甚微,養老服務所衍生的文化產業需求無法滿足老年人晚年生活中所需要的,如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中,更多地表現為對于興趣、素質拓展、人際交往、情感支持等方面。社會大眾對于養老的話題、價值觀、文化意識則是營造輿論壓力,但家庭中老年人和其他成員認為迫于現狀資源和條件,他們更多地表現為承受壓力大、嘗試妥協和負擔轉介。特別是一些殘疾老人、失能老人、困難老人或是其他政府兜底老人等,所需的社會資源投入更加大,產出的價值無法預估,也無法實現百分之百的回收和產生效益。

回顧“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很多家庭普遍只有一個子女,沒有了兄弟姐妹,獨生子女的成長變得孤單,也減少了他們體會中國七大姑八大姨特色文化的機會,試想如果獨生子女政策長期實施,舅舅、姨媽、表姐這些富有特色的親屬稱謂將成為一個又一個的偽命題,帶來的家庭文化意識形態也是無法通過其他方式能夠撼動的。全面放開二胎政策除了能有效解決失獨、人口老齡化和男女性別比例失調等一系列問題外,更能有效地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另一個方面,雖然我國可能在近十來年仍然是以“老齡化”趨勢為主線,但從中長期發展來看,“二胎”政策開放必然推動形成兒童和青少年數量增長,所帶動的不僅是人們對于“計劃生育”國策的澄清和認知,更帶動社會在特殊人群關注方面會向未成年人大范圍轉移,在文化塑造、價值體現和意識形成等方面也會集中在兒童青少年教育和成長,孩子們在較為完整的家庭體系、社區教育模式和社會化體制中能得到更多正向文化的熏陶。人們更加愿意相信今后會老有所依,比如對于養老服務和物質文化的關注度降低,對養老文化和價值出現較為樂觀的態度,在今后家庭發展和孩子成長的期望值也得到提高。從具體的文化領域來看,早教、幼兒教育、嬰兒護理、月嫂服務、兒童玩具等都會呈現翻倍的增加,人們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和滿足的方面更加趨于合理,學校和社區教育所占比重也會上升,所以在影響人們文化表現和行為方式上,“二胎”政策都起了顯著作用。

三、影響人們的社會服務環境

在“二胎”政策實施前,普遍出現的男女比例失調、老齡化趨勢嚴重、勞動力短缺等社會問題,對于家庭在社會服務需求的影響日趨明顯,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心理疏導、素質拓展、興趣培育、學習教育(包括社區教育)、成長規劃等一系列顯性需求,以及行為偏差、身心和性格缺陷等隱性需求,在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系統中處于尖端位置,在家庭綜合事務服務內容中更是居于頂層設置。在家庭關系需求的調試中,婆媳關系、夫妻關系、親子關系更表現在較為單調沒有可比性的關系處理觀念,集中體現在獨生子女和家居生活的方面,矛盾沖突上升的可能性更強。其次在“倒三角”結構上層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呈現的“雙層”居家養老問題,既具備一般老年人常有的陪伴照料、“六助(包括助行、助急等)”、文娛康樂、人際拓展、興趣學習、角色適應和社區融合等普遍化需求,又具備個案老年人出現的隔代教育與互動、老年健康促進(慢性病等)、生理和心理衰退導致的抑郁、妄想、癡呆等精神問題預防和治療、情感支持、社會網絡化重構等特殊化需求,都是制約家庭社會工作和老年社會工作服務發展的重要原因。最后,社會服務需求的突出點還反映在男女比例失調導致的婚戀問題、失能和殘障人士護理照顧問題、獨生子女上學、就業和成家后的空巢問題、獨居問題及失獨家庭問題等,對于個體的心理介入、增能賦權、精神幫扶需求愈發嚴峻,都給社會服務的需求總量不斷提出新的挑戰。

在今后 “二胎”政策推動下,不僅減少家庭需求總量,分攤個體需求維度,降低總體矛盾深度,還能促動社會工作服務的進一步實現本土化落地,滿足綜合社會服務提出量。近年來,政府購買服務在全國廣泛試行實施,對日漸凸顯的社會服務需求和社會問題都采取較為及時的應對措施,如社區日間照料、社區志愿服務站、農村幸福院、派駐社工站,以城區社區、農村村屯的弱勢群體、困難群體、特殊人員等需求為導向,重點解決留守人員(留守兒童、老人和婦女)、困境人員(社區失獨、空巢、政府兜底對象等)和其他特殊人員存在的社會服務問題,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在“二胎”政策形成長效化模式后,隨之產生的便是家庭結構趨于平衡、家庭發展與成員個體期望均衡化、社會服務總量的重新優化配置,改變了很多社會服務的表現方式和實現方式,社會工作服務的介入幫扶更顯得必要性和合理性。長期來看,此前置于凸出地位的社會服務需求將得到有效緩和,利用政府購買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和其他有利制度與措施等的大背景持續驅動下,使得服務試點推廣和本土化根植實現更為符合實際的覆蓋,在對服務對象實施服務取得的成效評估和檢視方面也會更加具有需求的針對性、服務的具體性和影響的長效性,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工作在本土化社會服務發展環境下的良好成長。

綜上所述,“二胎”時代,人們在家庭、生活、事業上的行為方式和社會環境背景都發生改變,以社區為組織基層單位的服務覆蓋也會慢慢成為人們享受發展成果、體驗社會的重要實施載體,以社會工作為總價值的需求概念也將滲入到每個居民、每戶家庭的方方面面。

參考文獻:

[1]管向梅.失獨家庭養老問題探討--基于家庭生命周期視角[J].社會福利:理論版, 2014(8).

[2]杜潔.社區空巢老人精神生活研究--以涿州市某社區調查為例[D].河北大學,2014.

[3]施巍巍,羅新錄,唐德龍.福利經濟學視角下老年人養老方式的選擇決策及影響因素分析--以齊齊哈爾市的三個區為例[J].學習與探索,2015(2):40-46.

[4]謝慧蓉.淺析全面二胎原因及對經濟發展的影響[J].港澳經濟,2016(3):78.

[5]譚磊.論社會工作視角下失獨父母的社會融入問題[J].東疆學刊,2014(3).

作者簡介:張佳(1989.9-),女,漢族,廣西賀州人,廣西師范學院政法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學歷、廣西零距離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副總干事,研究方向:社會工作實務;隆重池(1988.5-),男,壯族,廣西隆安人,廣西零距離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總干事,本科學歷,學士學位,研究方向:社會工作實務。

猜你喜歡
二胎社會環境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誰遠誰近?
環境教育與未來教育發展的趨向
初中古詩詞教學的幾點嘗試
從《無名的裘德》看哈代的悲觀意識
孩子,媽媽對你的愛是不會改變的
淺析社會環境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
融入文化教“猶豫”等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