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文化“走出去”下不同文本的文化缺省與補償策略

2017-07-04 08:59李佳
北方文學·下旬 2017年6期
關鍵詞:中國文化翻譯策略走出去

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

摘要: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結晶,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翻譯家對語言文字和文化內涵的處理決定著翻譯的質量,是影響文化傳播的重要因素。根據文本的權威性、服務對象等,我們可將文本區分為高等地位文本與低等地位文本,面對翻譯中的文化缺省現象,基于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分析不同地位的文本,選擇適當的翻譯方法如直譯加注、釋義法、意譯法等進行文化補償,以達到翻譯效用的最大值。

關鍵詞:中國文化“走出去”;文化缺??;翻譯補償;不同地位文本;翻譯策略

一、引言

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迅猛,排在世界前列。而 “文化力量”卻依舊弱小,文化的輸入遠大于輸出。因此,國家大力推崇“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以促進中國文化在全球范圍內的有效傳播。

二、功能對等理論

功能對等理論是由尤金·奈達所提出的。他指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的信息”。奈達認為,功能對等強調的是語言之間、文化之間能通過尋找翻譯的對等語,以恰當的方式重新組織信息的形式和語義結構而進行交際。

三、高等地位文本的補償處理

高等地位文本一般為統治階級服務,傳達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具有統治階級授予的最高權威。這一類文本包括政府工作報告、憲法公告等。這一類文本大多以行政公文的形式出現,是國家權力的象征,講究時效性、政治性、準確性,在文體,句式,用詞和功能等方面都有別于其他文本。因此,在對外傳播過程中譯者通常會選擇采用直譯或直譯加注的方式進行處理,以保持“原汁原味”。

(一)直譯加注

高等地位文本的高權威性不容許譯者隨意措辭,以免扭曲原義。最恰當的處理方式是直譯,并進行加注處理。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三嚴三實”,該詞屬于縮略語,是中國特色詞匯。在譯文中,譯者將“三嚴三實”直譯為Three Stricts and Three Honests,并在段末加上標注:To be strict with oneself in practicing self-cultivation, using power, and exercising self-discipline; and to be honest in ones thinking, one ‘s work, and ones behavior.對于中國人來說,“三嚴三實”的內容不言自明,而外國文化中并沒有這樣的概念,所以譯者需要另加標注,幫助目的語讀者建立連貫的語義框架。

(二)增譯法

增譯是在譯文中明示出原語讀者視為當然,而譯語讀者卻不知道的意義。增譯過程即將原文表層上省略的成分再現出來,譯出它的弦外之音(樂金聲,1999:20)。如“約法三章”屬于特色政治詞匯,可被看作文化缺省處理。譯者將“約法三章”譯為:three-point decision in curbing government spending.除了譯出詞匯的本義,譯者還增譯了“約法三章”實施的目的。

(三)釋義法

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認為,為了能夠讓目的語讀者和源語讀者一樣接收到原作的信息,在翻譯過程中,意義的對等是最重要的,而形式是其次。因此,譯者通常采用釋義法來打破形式的限制,還原句子的本來意味,幫助目的語讀者理解原文。例如,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四風”一詞,譯者沒有按照字面的縮略詞翻譯,而是將其譯為“formalism, bureaucratism, hedonism, and extravagance”,譯者通過釋義法將“四風”的本義展現給目的語讀者,彌補他們的文化空缺,建立連貫理解。

四、低等地位文本的補償處理策略

與高等地位文本不同,低等地位文本所代表的不一定是某一階級的意識形態,代表的可能只是一家之言,一般不會被授予權威。這一類文本包括小說、戲劇等。低等地位文本的文化內涵與高等地位文本有較大差異,在詞匯、句式、功能方面也有其獨特之處。低等地位文本中采用的詞匯和句式往往豐富多彩,同時,文本中通常運用較多的修辭手法,以便于充分表達感情。小說、戲劇、詩歌等主要用于表達思想,抒發情感,是一種思潮在一個特定時代傳播的工具。低等地位文本大多是非正式的,因此譯者可以依據譯者個人風格,采用相對靈活的處理方式。

(一)歸化法

歸化法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在中國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尤其值得推崇。如臺詞“等改完了劇本,你再唱你的《西廂記》或再唱你的‘陳世美”。譯文:(1)After finishing the script, you can play out your “Lovers Tales” and “Wicked Husband”.(2)After finishing the script, you can play out your “Casablanca” thing. 《西廂記》和“陳世美”都是中國文學獨有的文化因素,在這里象征愛情。譯文(2)將兩個詞合譯為“Casablance”,既傳達了原作的文化內涵,又巧妙地采用了和原作同樣的修辭手法,完美地彌補了文化缺失。

(二)意譯法

文化翻譯補償往往伴隨著譯者對于文本表層意義和深層意義的選擇,例如:中國經典古詩《清明》中,“清明時節雨紛紛”一句中“清明”一詞,吳鈞陶譯成“the Pure Brightness day”,許淵沖譯為“the Mourning Day”,一種直譯一種意譯,前者將“清明”的表層意思逐字地譯了出來,而后者考慮到英語國家中沒有“清明”這一節日,于是將其譯為 “哀悼日”,直白地將“清明節”在中國的文化意蘊翻譯了出來,顯然,許淵沖的翻譯更能為英語國家讀者所接受。

(三)音譯法

音譯法在漢英翻譯中并不常用,但這一翻譯方法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必然會扮演重要的角色,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影響世界的有效畢竟途徑。英語中漢語的借詞也有不少,比如最常見的kowtow(磕頭)、kungfu(功夫)、t--ofu(豆腐)等,這些詞匯都帶著獨特的中國文化內涵走向了世界。在翻譯低等地位文學作品時,我們也可以適當地選擇音譯的方式進行翻譯,例如:巴金的《憩園》的英譯本中,對于“老爺”一詞的翻譯,譯者采用了兩種不同的方式,一種意譯為“master”,另一種則直接音譯為“laoye”,之所以能夠這樣翻譯,是因為在某些情況下“master”無法完整地表達出漢語稱謂“老爺”的意思。

五、結語

只有大力推進文化傳播,中國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的大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是翻譯家不可推卸的使命。在理論的指導下,分析文本,選擇適當的翻譯策略,既能夠最大程度地忠實于原文,又能夠為目的語讀者所理解和接受,這是每一個譯者的翻譯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陳紅玉.談翻譯中的文化缺省現象[J].青海大學學報,2003,21(2):91-93.

[2]李建軍.文化翻譯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3]葉小文.中國文化“走出去”[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3):5-9.

[4]樂金聲.欠額翻譯與文化補償[J].中國翻譯,1999(2): 18-20.

作者簡介:李佳(1994-),女,湖南省婁底市人,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學。

猜你喜歡
中國文化翻譯策略走出去
《作者自述》兩個譯本的對比賞析
以《最藍的眼睛》為例看異域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旅游景點名稱翻譯的原則與策略研究
后現代主義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漢語疊詞及其英譯
國際會展用語特點及口譯策略
淺析當代形式下中國文化在德國的影響及滲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