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衍生品不等于藝術仿品

2017-07-12 07:13朱雅勵西南大學400715
大眾文藝 2017年8期
關鍵詞:仿品獨創性衍生品

朱雅勵 (西南大學 400715)

藝術衍生品不等于藝術仿品

朱雅勵 (西南大學 400715)

傳統藝術不斷地被現代藝術所顛覆。傳統藝術與前衛藝術并不對立,藝術就在不斷地沖突變革中向前發展。藝術衍生品是與商業結合的產物,可以在市場上流通。將藝術原品的經典元素和理念賦予新的形式在衍生品上,能使藝術傳播的更為廣泛。藝術與我們大眾生活息息相關藝術游于大眾文化之中,藝術衍生品和藝術仿品成為藝術傳播的必然產物。

藝術衍生品;藝術仿品;傳播

一、藝術衍生品和藝術仿品的概念

為了區分藝術衍生品和藝術仿品首先我們要從概念和定義去理解。藝術衍生品是結合了藝術和商品的雙重特性和價值于一身,具有藝術家個人藝術符號的藝術實用性產品。從字面上理解,衍生品是從原生事物中派生出來的事物,顧名思義就是藝術原創作品中派生出來的衍生品。在這一藝術活動中也賦予了藝術衍生品的藝術附加值,使藝術原創的二次加工同時也商品性質密切聯系在一起。藝術衍生品在我國藝術市場它仍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藝術仿品則是山寨出來的作品,俗稱依葫蘆畫瓢。對原作而言仿品通常就是我們所說的仿制品。這種仿制品和原作比較,是遠遠不能達到藝術品本身具有的藝術價值。藝術市場也有大量藝術仿品的存在,其實仿品已見慣不怪了,這也逐漸成為大眾所接受的社會文化。伴隨著中國藝術市場的發展,藝術仿品也一直跟其腳步在發展。這些現象的產生也是藝術品的社會化和商業化部分的表現。

二、藝術衍生品和仿品的共同點

近些年藝術存在的方式在不斷變化,從個人的獨特創造到文化產業的產品批量。但是藝術衍生品和藝術仿品的誕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藝術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為生活增添了生活情趣。隨著社會生產的迅猛發展和機械復制時代的產生,尤其是商業化的影響,使得藝術逐漸走向商業化走向產業化。在藝術史上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一個突出當前的經濟和文化現象。藝術衍生品和藝術仿品的產生都是因為需求的出現,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簡單的觀賞已經不能滿足大眾的需求,更多的是希望能擁有,大眾期望通過購買藝術品提升品位和物質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但面對藝術品的高昂價格,普通消費者往往會選擇藝術衍生品或者藝術仿品來滿足自己的藝術需求。藝術的魅力和感染力,是永久的生命力,藝術品也需要通過傳播與推廣,來達到與社會大眾交流的目的。不僅僅局限于線下,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線上發展也是十分火熱的,隨之藝術市場也不斷擴張。

藝術是人的自覺生產勞動,又是自覺地創造性的、與一般勞動的區分。人類在勞作中創造了美,審美意識也與此同產生。用“ 自由的精神” 來代指藝術的馬克思認為,“ 把藝術視為生產, 即藝術生產, 既然藝術在本性上是實踐的, 藝術活動的主體、客體、工具、范圍、方式和結果必然受社會發展的客觀條件的制約和客觀規律的支配?!彼囆g衍生品和藝術仿品的傳播方式大致是一樣的。簡言之, 藝術衍生品和藝術仿品都是通過技術從而進行復制和傳播從而獲得價值。就是在這個基礎上藝術才有可能被批量化、規?;厣a出來, 由此形成產業。

三、藝術衍生品和藝術仿品之間的不同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藝術衍生品和藝術仿品似乎都成為商人牟取暴利的通道,兩種概念相互混淆一種是創造性的,而另一種則是賦予形性質的。但是藝術衍生品是否就是將藝術品直接印在商品上呢?人工的直接復制的不是藝術,藝術品雖然給藝術衍生品發放同行證,但卻沒有給藝術仿品發放通關密碼。

藝術衍生品和藝術仿品雖然都來源于藝術原品,但是藝術衍生品與藝術仿品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從創造本身來看藝術仿品是沒有藝術獨創性的,并且背離了藝術的精神實質,藝術仿品也無法取代藝術原品。任何優秀的藝術仿品可能成為審美觀照的對象。卻始終缺少我們所說的那種藝術領域所尊崇的“獨創性”。隨著藝術仿品的廣泛傳播,也使得藝術失去了原創性,失去了原始的風韻。但是藝術衍生品的產生則給了我們全新、全面的方式欣賞和理解藝術。藝術衍生品的產生是基于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所以它必須得到原作藝術家授權,接著從藝術作品原作中發掘、提取出代表性特質和精髓,經過再創作在運用得到的產物。當設計與藝術的重新結合,具有了藝術品內涵的衍生產品便重新煥發了生機與活力。

從價值上來看,是否藝術仿品就能滿足大眾的需求呢?由于審美經濟的發展,傳統的無個性的藝術品已經無法滿足大眾的需求,藝術衍生品發展時代是不可避免的。藝術衍生品源于大眾的需要藝術精品原作永遠是可遇而不求。我們也應該看到,許多人選擇藝術衍生品看重的不僅僅是作品本身,更多是因為再創價值的體現,這也使得藝術衍生品的創意比原作本身更重要。這是藝術仿品所不能帶來的情感體驗。例如現在《神奈川沖浪里》這幅圖已經廣泛應用生活周邊,又例如故宮藝術衍生品從“金榜題名筆”到“頂戴花翎官帽傘”的不斷開發,藝術衍生品讓藝術與普通大眾的間隔不再這么遙遠,缺少藝術獨創性的藝術品我們稱其為藝術仿品就不具備這種價值,從而會導致其審美價值和商業價值劇烈下降。只有在失去這種“獨創性”已不復存在的藝術原品基礎上,它的價值才會得以體現。 這是藝術衍生品與藝術仿品最大的不同。因此藝術衍生品不等同于藝術仿品,而是給藝術品帶來了新的生命。

四、藝術是需要“獨創性”

藝術仿品雖然可能會帶來情感“愉悅”但是那是必將是短暫的,藝術仿品即便滿足了視覺審美的需要,卻仍然觸犯了藝術的精神實質。這一事實決定了模仿行為相對于藝術最初創作行為在美學價值方面的卑微地位。 “藝術有而且也必須有自己的歷史”。如果藝術只是不斷的仿造而不考慮去創作,那么我們的審美過程必定只會帶來厭倦,藝術的長河也便很快會枯竭。 “尺寸決定物體,尺度決定藝術”這在仿品中是很難掌握的,尤其是它們沒有相對要素的話。將藝術品看成失真的復制品會改變后來觀賞原作的方式。仿品不僅歪曲了藝術原品,而且使其與發生背景分離。歷史如果忽視藝術定位,能夠創建真正給人以審美享受的藝術品只能是鳳毛麟角;對于同出一轍的藝術品,只有具備獨創性才能承認它們的精神審美價值的可能。如《文心雕龍》中所寫“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我們應該正確對待藝術衍生品和藝術仿品,正有了藝術仿品的存在,藝術衍生品不等于藝術仿品才能得到更好的解釋。

[1]王一川.遠近幽深[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6.

[2]Irina D.Costache.理解藝術的藝術[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5.4.

[3]張斯越.藝術衍生品在藝術大眾化和藝術市場的應用[D].湖北:湖北美術學院,2012.

[4]王文麗,王瑞.關于藝術產業化發展的簡要分析[J].市場論壇,2008(9).

[5]陳琳.解讀藝術復制品[J].大眾文藝,2009(9).

朱雅勵(1993.10- )女,漢,湖南,碩士,藝術學理論,西南大學。

猜你喜歡
仿品獨創性衍生品
論非獨創性數據庫的鄰接權保護模式
明朝成化時期斗彩雞缸杯研究
外匯衍生品業務發展忌“一刀切”
祛魅金融衍生品
衍生品
如何鑒定瓷器的真偽
中國小說與史傳文學之間的關系
文學作品的抄襲認定法律問題
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席成金
古董驚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