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剃發易服”法令中設計文化之殤

2017-07-18 11:05王旋WANGXuan
設計藝術研究 2017年3期
關鍵詞:滿清滿族漢族

王旋 WANG Xuan

安徽工程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241000 Wuhu Anhui )

“剃發易服”法令中設計文化之殤

王旋 WANG Xuan

安徽工程大學,安徽 蕪湖 241000(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241000 Wuhu Anhui )

甲申國難,清軍入關即強勢推行“剃發易服”法令,為報復漢族人民的激烈反抗行為,清軍由北及南,制造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等慘案,屠殺各族人民數以千萬計?!疤臧l易服”作為滿蒙統治者強迫其統治下各族人民歸順的“設計案例”,映射了設計者與受眾間的深刻矛盾。這一場慘絕人寰的長期屠殺,其根本目的是為在文化上打擊漢族文化與精神,重新設計規劃國家的意識形態,重塑價值與文化觀念等,從而更加牢固地統治國家。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全球化的影響,而今中國人不識漢服,是設計文化之殤后遺留的歷史問題。

剃發易服;文化符號;設計心理

一、滿清的視覺符號傳達設計與漢文化的差異

在人類社會中,群體的歸屬是一種普遍存在的需求,群體歸屬可以讓人們產生歷史責任感以及對文化的認同感。群體間的關系,可以由穿著打扮類外在象征展現出來,并具有明確的識別性。不同民族的發式與服飾特色,象征著不同的民族社會與文化核心,有助于形成共同的且可反映整個社會階級文化的民族觀。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不乏被外族統治的經歷,也曾被要求剃發易服。統治者往往需要一個共同的符號來象征其統治權力,而統一的發式和服飾,就類似于國旗、國徽等具有象征涵義的標志。這一符號的設定,是為潛移默化影響屬地百姓,并增強其對于新群體的歸屬意識[1]106-109。

滿清“剃發易服”法令傳遞的兩個符號信息正是統治階級的象征,一是“剃發”,一是“易服”。但在符號的設置上,初入關的滿清統治者如同一個設計師,而百姓就是設計案例日后的使用者。

滿清統治者的設計任務,是對國家的未來進行規劃,樹立共同的符號作為國家形象,鞏固滿族人對全國的統治,保護其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并削弱被征服民族的反抗意識,意在重新設計規劃國家的意識形態,重塑文化價值觀念。

1.剃發

滿清統治者強勢推行“剃發易服”法令要求,被統治地區各族人民必須改發式為滿清“金錢鼠尾”辮(見圖1),以此來表示被統治者的順服。

圖 1 “金錢鼠尾”辮①

但是,滿漢民族之間本就存在著差異,是一種源于生活習慣與文化底蘊的根本性的區別。在許多文化中,頭部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象征了內在的生命力,是思想、知識、智慧與精神的集中體現,被視為人類生命的尊嚴。而人死亡之后,頭發不會腐爛。因此自古以來,頭發象征了內在的力量與能力,甚至在一些文化中被認為是與地球緊密聯系的[1]248-253。

早在夏商周至東漢時期,“髡刑”即為中國上古五刑之一,被剃去頭發對人們來說就是一種刑罰。推測秦漢成書的《孝經》有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薄白怨胖倚㈦y兩全”,在明朝末期,戰亂連年,百姓翹首以待局勢穩定。滿清人是外來統治者,初入關即令所及之處皆剃發易服,一時間讓人們覺得忠孝盡失。

2.易服

人們的穿著,傳遞著社會地位、民族、個性習慣等視覺信息。而民族服飾可以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與價值觀,是一個民族的象征。順治二年(1645年),滿清統治者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發,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漢服是漢族的傳統服飾,始自“黃帝”,上衣下裳,體現“上衣為天,下裳為地”的思想文化。漢服有直裾、曲裾、玄端、半臂、褙子、襦裙、襖裙、短褐等多種服制,為交領、右衽、束帶;而滿族的服飾,則是左衽、窄袖、立領(見圖2)。

圖 2 漢族服飾(上)與滿族服飾(下)之比較②

從設計角度來說,立體剪裁的滿族服飾,對于平面剪裁的漢族服飾而言,確實是有諸多不同之處,又一時沒有改良的橋架,自然就會增加人們易服的成本。更何況最為重要的是,漢族人民對之還有著文化心理方面的強烈抵抗。

滿清統治者同樣也是將易服為滿族服飾,來作為衡量國民順逆的標準。清初正紅旗封疆大吏韓世琦,“乃蒲州韓爌之孫也。幼被擄,故隸漢軍籍。其母其弟,猶在蒲州。母終身不至其子衙署,以滿漢衣服不 便 故 也。母亦賢矣”[2]。韓世琦的母親因為穿著漢族服裝,所以不愿去見穿著滿族服裝的兒子,而這只是數以千萬計漢族人家庭中的一個案例。

二、失敗的設計說服與解決之道

滿清統治者早在皇太極時期,便為保護滿族本民族特色而努力。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就是蠻力強行將本民族形式上的特色強加于其他各民族受眾,自然難以得到各民族受眾的認同。

1.遭遇抵抗的符號與設計

風俗習慣的影響往往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相較于中華文化五千年的漫長歲月,滿族的習俗文化對于漢族的影響如滴水入海,缺乏了文化的交流過程。

那么,滿族在推廣新的文化符號或載體的時候,就需要有足夠的理由與時間,順應變化而改良,或者說服其他各民族受眾認可從而被接受。但清廷反其道而行之,得到的就是以暴制暴的惡性循環。

就如同設計師無視客戶心理,沒有向顧客介紹產品獨特性,也沒有解釋相對特殊的“語義符號”,客戶群體就無法接受甚至不能理解。

而設計師與客戶本就存在諸多矛盾,來自于文化上的差異本就更應當謹慎對待,這在設計說服上的缺失是不可逆轉的。設計說服,即把設計作為一種交流的語言或方式,運用設計來引導他人的態度和行為趨向預期的方向。設計要注重人與人、物、文化、習俗、環境等各方面的交流。清廷的行為則從根本上,僅僅以改朝換代為由要求百姓從其制,忽視了的就是“過程”。

在 費 爾 迪 南· 德· 索 緒 爾(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 ─ 1913)的理論中,符號是形式和意義的結合。他強調,“語言符號是任意的,能指和所指的具體結合就形成一個任意的實體”[3]。 任 何一個民族都有其 衣、食、住、 行 等各種風俗習慣,即“民俗”。民俗的表現體即為民俗符號——用某一個民俗事物作代表,來表現它所能表示的對象,并由相應背景中的人們做出公認的解釋,指明其含義或概念的一種特殊符號。

民俗符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的通俗性和易讀性。中國傳統民俗符號儲存著大量的歷史、文化和民俗事項信息,蘊含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體現著鮮明的藝術個性,是歷史、文化和民俗事項相融合的產物。

2.強被破壞的需求與利益

社會是一個復雜的有機體,民族是構成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社會是真理與價值的統一融合。列寧有一句名言:“幾何公理要是觸犯了人們的利益,那也一定會遭到反駁。在利益嚴重對立的階級社會,人們更難達到客觀、一致的社會認知?!?/p>

“剃發易服”法令面對的,是已經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的共同社會認知。中國是個包容性極強的國家,經千年而成龐大的“中華民族”。雖然在民族交流的過程中,逐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南北地區各族人民在有著共同的群體歸屬感的情況下,由于環境等因素的差異,其物質文化、生活習俗仍然保留著本質的區別。畢竟各民族對于文化的共同認知,是難以被一下子所徹底打破的。

從設計藝術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的心理過程包括知、情、意3個組成部分。同時,有機個體或群體,對客觀事物(其存在與發展的條件)均有著自己所獨特的欲求。無數的學者去研究人的“需求”,并使之形成從低級到高級、物質與精神等各層次的需求。物質需求是對于“物質存在對象”的需求,精神需求是對于“概念對象”的需要[4]49。

數月之內斬斷千年的風俗習慣與文化傳統,百姓如同發狂的牛,而清廷如同被激怒的屠夫,此時的矛盾也就被極大激化,失去了轉機。雖然反抗最終被鎮壓,但是清政府在推施“剃發易服”法令之初,便忽視了“易服”所需要的“經濟條件”,而“符號”之一的“金錢鼠尾”辮,完全破壞了漢族人民為堅守孝道和文化尊嚴而蓄發的堅持。

對當時的中國而言,在經歷了甲申國難后,百姓的基本生活仍然處在戰爭之后追求“生存”的階段。明清交替之際,戰火紛飛,百業皆廢,在無法滿足生存要求的前提下,一人不剃發易服則牽連家人,一家不剃發則牽連鄉里。在這樣的“連坐”壓力下,又無法滿足生存的基本需求,百姓不得不反抗。

在這一種大環境下,作為設計師的清政府,絲毫不顧以漢族人民為主的華夏子民文化風俗以及急需滿足的需要,連發“剃發易服”令,所及之處必皆從滿族發式與服飾,逆則斬殺。而面對新的暴行,漢族人民的“情感”也會被激發。而情感改變著人腦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改變著認知系統的工作模式。

中國古代早就有“知人論世”和“知人論事”的訓誡,為的是在認識社會中能夠“理解”得較為全面。實際上,對于改朝換代的興衰更替,中華文化顯得很包容。中國歷史上局部或廣大地區受外族統治亦不鮮見,但中華文明依舊屹立世界民族之林?;蛟S正因為是如此,滿族畏懼漢族,而“剃發易服”從根本上說只是滿族渴望徹底征服漢族的一種形式。

優秀的文化本就應該在揚棄之間發展,但“金錢鼠尾”辮,本就不具備漢族人習慣性認知上的美觀,又沒有絕對的功能上的優勢。這在漢人眼里,只有如同受“髡刑”般的奇恥大辱。沒有說服的過程,也就沒有說服的結果,僅以暴力迫人屈服是不明智的,也注定是不能長久的。

這樣有損人之根本利益的行為,使得原本有共同文化認識的不同階層的無數軍民,被迫起來進行激烈反抗,持續了數十年仍舊斗爭不斷,將民族矛盾推向了極點而貽害無窮。

3.以人為本的設計發展觀

隨著時間的推移,滿族“金錢鼠尾”辮也得到了改良(見圖3),辮子越來越粗而頭發在頭部所占比例亦越來越大。

圖 3 清朝發型演變③

清朝中后期,隨著社會的逐漸安定,民族間的矛盾漸趨緩和。民族交往過程中,習俗互相影響,滿族服飾也陸續出現寬袍大袖,漢族人也漸漸接受了部分滿族人的文化。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人為驅除韃虜、消滅帝制推行去辮,清朝遺老自然難以接受,普通百姓也覺得辮子是中國人的臉面,“豈能一剪了之”。

滿漢民族文化交融的結果切實存在且影響深遠。清中期,旗人婦女出現了“纏足”現象,這樣的文化糟粕自然遭到清朝保守階級的不滿,但也屢禁不止。清末也出現了能夠體現女性優美身材曲線與優雅氣質的“旗袍”,并且名揚世界。

社會是發展的,人們的認知也在不斷地被革新,舊文化也自然會被摒棄,關鍵在于如何使得優秀的文化被吸納,真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其解決之道在于,假設新的符號“金錢鼠尾”辮為 A,人們約定俗成的漢族人發式符號為 B,在A、B之間,可以是直接的跨越,但是人們往往難以立即接受,需要在一定的認知基礎上找尋易于被接受的載體,即尋找一個可供過渡的C為A的出現埋下伏筆,為新載體與新形式的出現預留空間。

這一過程,亦在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將用戶的需求、能力和行為方式進行分析,然后用設計來滿足人們的需求、能力和行為方式”[4]169?!叭恕笔侵黧w,與上層建筑系統、自然環境等緊密相聯。

因此,“良好的設計起始于對受眾心理和技術發展的理解,優秀的設計需要良好的溝通”[5],需要人(設計師)與人(客戶)之間在合理的溝通下,共同“設計”出新的事物,而非單方面的自產自銷。設計應當首先以充分了解和滿足用戶的需求為基礎,接著便說服受眾接受設計者的設計理念。

設計師有義務也必須在設計之初,對客戶群體進行一個深入的了解,也需要且必須“換位思考”,在不破壞美觀、功能等因素的情況下把設計作品放在客戶的位置上去設計。

三、文化之殤后的設計藝術反思

清軍入主中原所犯下的暴行,也反映了那個時代漢族人民為了本民族的文化尊嚴,所做出的寧可赴死的壯烈行為的心理選擇。滿清統治者之所以大肆屠戮,是因為漢族人民雖然只是其統治的一部分,但是其人口基數較大,而滿族人是其權力核心需要維護統治利益的一方。

縱使滿清統治者頒布了“十從十不從”政策,但是對漢族人而言,“父不從則子不從,夫不從則妻不從”??此剖欠ㄍ忾_恩的新政策,實則是暴露了其法令推施的目的——打擊漢族人有生力量及其潛在威脅。為了使得本民族文化得以延續并盡可能減少同化的影響,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歷史原因,滿族人極端而堅決。

封建時代,統治階級是行使權力的主體。歷朝歷代藝術文化的發展之蓬勃,與統治階級密切相關。秦始皇焚書坑儒帶來的是災難;明同化年間“斗彩”發展到了巔峰;清雍正年間的風格獨特的青花瓷得到了更深層次的發展,景德御窯廠也在雍正皇帝的影響下,發展到了那個時代的極致水準。

文化是必爭之地,面對文化,權力核心一旦失去“穩度”,則國家將會失去“溫度”?!疤煜麓髣?,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時代交替的進程中,歷朝歷代不論強弱興衰都成了中國歷史的過眼云煙,但是滿族卻成了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文化瑰寶。

而近代中國由于文化之殤,使得眾多國民缺乏民族文化的深度自信,在全球化的過程中,面對外來文化的競爭,應對顯得有些疲乏無力。而要提高中華民族文化的競爭力,也必得國民以文化自覺來重建文化自信。

中國的設計與藝術,之所以經過近幾十年的發展,依舊很難得到本質上的突破,主要是因為在學習外來西方文化的過程中,缺乏了對本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展現給世界的,需要的是可以象征一個民族、一個國度文化特色的載體。

若要挖掘出富有中華民族文化符號的藝術與設計的內涵,就需要我們在對本民族文化具有高度自信與自覺的同時,對內總結提煉創作符號而創新發展;對外則以全人類可以接受的方式去積極展現其蓬勃生機。既要同,又要異,如此才能避免落入世界大同,卻又可以在大同中展現獨屬于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設計藝術,逐步建立設計文化核心競爭力。

注釋

① 圖1來源:佚名.金錢鼠尾[EB/OL].(上載日期不詳)[2017-05-13].https://baike.so.com/doc/5670153-5882817.html.

② 圖 2來 源 :佚 名 .中國 歷 代服 飾 [EB/OL].( 2013-05-02 )[2017-05-13].http://www.nipic.com/ zhuanti/1344922_3.html;佚名.中國古代各朝代服飾大全[EB/OL].(上載日期不詳)[2017-05-13].http://www.xiukee.com/show_284497.html;佚名.清朝 服 飾 [EB/OL].( 上 載 日 期 不 詳 )[2017-05-13].http://baike.baidu.com/item/清朝服飾/7496271?fr=aladdin.

[][]

③ 圖3來源:佚名.清朝發型[EB/OL].(上載日期不詳)[2017-05-13].http://baike.baidu.com/item/清朝發型/5559271?fr=Aladdin.

[1] 米蘭達?布魯斯-米特福德,菲利普?威爾金森.符號與象征[M].2版.周繼嵐,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

[2] 劉獻廷.廣陽雜記:卷1[M].汪北平,夏志和,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57:35.

[3] 崔立豹.“民俗符號”的力量[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13:4-5.

[4] 唐納德?A?諾曼.設計心理學1:日常的設計[M].增訂版.小柯,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 柳莎.設計藝術心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156.

(責任編輯 孫玉萍)

A Design Trauma Reflected in the Order of Changing Shaving and Clothing

At the destruction of the Ming Dynasty, Qing government after taking over the country started to strongly push forward the order“changing, shaving and clothing”.To retaliate against the fi erce resistance of the Han people, Qing army from north to south conducted massacres in Jia Ding 3 times, Yang Zhou for 10 days, and 81 days in Jiang Yin, during which tens of millions of the Han people were killed.Such enforcing order to guarantee surrender and obedience from all ethnic peoples is like a "designing case" which ref l ects the conf l ict between the designer and the receiver.This long-term slaughter is fundamentally purposed to destroy the culture and spirit of the Han people to reprogram the ideology, value and cultural concepts for the whole country, so as to enhance its governance.However, with a passage of long time and inf l uence of globalization, so far Chinese people can barely recognize the Hans clothing.It fi nally becomes a historical problems left as the cultural trauma.

shaving and clothing;cultural symbol; design psychology

J0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7.03.018(0099-05)

2017-05-19

王旋,安徽工程大學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滿清滿族漢族
傳承滿族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
李忠厚
新賓滿族歌舞音樂創作及時空表述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Thermodynamic Geometry of Charged AdS Black Hole Surrounded by Quintessence?
滿清文化旅游消費的大數據分析
讓滿族剪紙藝術走向輝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改成漢族的滿族人
情滿清江源---湖北省黃石市對口支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發展紀實
國家視野中的河湟漢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