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故事廣播在全媒體時代的變革與突圍

2017-07-21 22:00趙玉珍
采寫編 2017年3期
關鍵詞:廣播劇評書電臺

趙玉珍

“新聞學的本質是故事”,這一新聞理念現在正得到包括廣播在內的眾多媒體同行的認同。來自美國《哥倫比亞新聞學評論》組織的調查結果也表明,當今年輕人的興趣正在發生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在電視普及、網絡無處不在的情況下,受眾更希望媒體能把他們帶到故事中去?!爸v故事”的寫作手法讓媒體中有具體的人、具體的情節,形象而不抽象,聽眾容易接受,更容易被打動。

隨著媒體數量和形式的更加多樣,受眾對媒體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廣播電臺趨于專業化。故事廣播目前已成為廣播電臺中獨樹一幟的專業電臺,如何講故事、講好故事,是對故事廣播提出的專業要求。當然,它也是吸引受眾非常有效的方式之一。

一、故事廣播的誕生和發展

我國最早的故事廣播是廊坊電臺長書頻道,正式成立于2002年5月1日,主要播放各類評書故事。2005年3月27日,一個另類的故事廣播——合肥故事廣播正式開播,除了引人入勝的驚險、武俠、懸疑、愛情、驚竦等各類故事連播節目以外,還有多檔故事綜藝節目,“故事”作為節目的主線,當時在收聽市場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作為中國西部首家故事廣播——陜西故事廣播以“故事立臺”,以“講述古今傳奇、演繹精彩人生”為基本特色,向廣大聽眾奉獻一道豐盛的“故事盛宴”。隨著專業化頻率的不斷發展,故事廣播已成為廣播頻率專業化當中的一個重要形式,故事廣播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在中華大地上,到目前為止,全國已經擁有30多家。

二、目前故事廣播的運作方式

目前,全國“故事廣播”呈現三足鼎立的運作模式。

1. 有傳統有實力的電臺:以自辦節目為主,有資源生產力的,如中央臺、北京臺、天津臺、上海臺、黑龍江臺、鞍山臺等等。

2.有能力有創新力的電臺:以主辦活動為主,自辦、購買節目兼顧的,如合肥臺、北京系列臺(交通、文藝、新聞、故事)等。

3.有經營盤活力的電臺:以自己特色購買節目,編排受眾喜愛的節目,如廣東臺、廊坊臺、撫順臺等,全國大部分是這樣的情況。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電視劇跟著《小說連播》走,如《新星》《夜幕下的哈爾濱》《尋找回來的世界》《上海的早晨》《凱旋在子夜》《穆斯林的葬禮》《平凡的世界》《北京人在紐約》等等;到了九十年代,廣播電視并駕齊驅,各領風騷。到了現在,《小說連播》卻追隨著電視劇走,如《貞觀長歌》《新結婚時代》《闖關東》《北風那個吹》等等。

有一個北方的“故事廣播”廊坊臺,屬于有經營頭腦,根據自己地域特點來盤活評書節目的電臺。廊坊電臺是早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文藝之聲開播之前就以“評書廣播”出現的故事電臺,他們的節目常常被北京的出租車司機們鎖定。節目設置的框架很簡單便利:就是半小時評書,半小時醫療廣告,很有規律,好搜尋。司機們可以根據需求,把中央臺、北京臺、廊坊臺故事吸引力的程度來編排鎖定自己一天想要聽的節目。

可以說,只有幾人辦起的廊坊“評書廣播”是全國大多數電臺可以借鑒的一種運作模式,因為他們同樣創造了社會經濟雙效益,他們的運作模式就是盤活、購買、編排聽眾喜愛的節目。

合肥電臺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專利權”意識, 2004年底他們向中央臺文藝之聲取經后,就向國家廣電總局正式注冊了“合肥故事廣播”,被國家廣播電視電影總局賀詞中視為中國第一家“故事廣播臺”。

三、故事廣播發展中的問題和制約因素

(一)同質化現象凸顯,缺乏優秀的節目來源。隨著全國第一家故事廣播電臺——合肥故事廣播的建立并取得巨大成功,全國各地的廣播電臺紛紛效仿。在短短的4年時間里,以故事廣播為定位的電臺頻率就增加到了30多個,包括相當數量的省級電臺都參與其中。然而,在投入了大量的資源開設新頻率后,很多電臺頻率都面臨著同一個問題:優秀的廣播劇越來越難找了。故事廣播相當于電視臺的影視頻道,一部好的電視劇可以對一個電視頻道的收視率產生巨大的影響,同樣,對于故事廣播來說也是一樣。在故事廣播中,節目主持人的作用被大幅度削弱,廣播劇的選材和演繹者的水平直接決定了頻率收聽率的高低??墒?,名家演繹的經典小說、評書數量畢竟有限。而且,不同于普通頻率的小說連播節目每天只需要準備半小時到一小時的節目。故事廣播每天每一套廣播劇的節目時間一般都在2個小時左右甚至更長,而且每天必須準備2—3套不同題材的廣播劇。因此,故事廣播對廣播劇目的消耗速度是驚人的。普通頻率需要2—3個月才能播完的廣播劇,對故事廣播來說也許半個月就放完了。此外,由于廣播具有本地化收聽的特征,聽眾在收聽廣播劇的時候也會更加傾向于收聽本地名家的本地方言演繹,導致故事廣播的選材范圍更為狹窄。很多故事廣播在開播一兩年后就會尷尬地發現,節目消耗的速度遠遠高于節目制作的速度,只能選擇重播。這樣,頻率的影響力一落千丈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二)和聽眾缺乏互動交流,忠誠度低。傳統意義上的小說連載、評書等節目的主要播出模式都是采取“我播你聽”的方式,在這種方式下,聽眾都是被動接受節目的信息,使得聽眾的參與感大幅降低,從而大大降低了聽眾對節目或者頻率的忠誠度。即使精彩的故事引起了聽眾的共鳴,但苦于無法及時交流,聽眾不能暢快淋漓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心情,節目收聽效果自然受到影響。長此以往,受眾對節目的認可度和忠誠度必然下降。前面說過,故事廣播的收聽率很大程度取決于播出的廣播劇的題材與演繹者。主持人的作用在故事廣播中被降到了最低。聽眾跟電臺主持人之間的溝通更是近乎于零。在強調廣播主持人與聽眾互動的今天,弱化主持人的作用無疑是把聽眾往競爭對手那里趕。而且,就像電視連續劇,每一套廣播劇的受眾不一樣,即使同一個聽眾群體,對廣播劇題材的愛好也不一樣,也許某個故事的廣播劇的聽眾群體,在換一個故事后就會分道揚鑣。因此,每次新舊廣播劇的更替,都會對故事廣播的聽眾群體產生巨大的影響。

(三)受眾定位較窄,不利于頻率的廣告拓展。由于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對于高端的聽眾群體來說,所承受的工作壓力更大、業余時間則是更少、娛樂方式也更為多樣化,能長時間收聽廣播的機會也越來越少。因此,讓這類人群每天連續花一小時到兩小時去聽一套廣播劇,而且還必須每天收聽,明顯是不現實的。能有這種空閑時間的聽眾群體只能是個體戶、離退休人員、家庭主婦等空閑時間比較多的中低端人群。在實際調研中,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故事廣播大部分聽眾群體屬于以25歲以上人群為主,其中50—69歲年齡段的中老年聽眾對故事廣播的偏好程度最高。

四、拓展思路,拓寬視野,讓故事廣播講好故事

(一)和戲曲娛樂廣播相結合,走綜藝頻率的路線。我們知道,傳統的廣播劇播出模式是“我播你聽”,節目和聽眾的互動基本沒有。這種模式弱化了主持人的作用,大大降低了新舊廣播劇交替時聽眾的忠誠度。但如果要改變這種模式,又會改變廣播劇的固有特征,導致節目變質。戲曲類節目和娛樂類節目則不一樣,主持人在這些節目中,可以發揮重要的引導作用,而且聽眾的參與程度也相對較高。但娛樂節目和戲曲類節目在爭取聽眾連續收聽的效果上要弱于廣播劇。此外,戲曲娛樂類頻率的聽眾群體和故事廣播的聽眾群體也比較接近。前文說過,故事廣播的主要收聽群體是50—69歲的中老年人,他們對戲曲的愛好明顯高于40歲以下的年輕人,而且,這部分聽眾的參與度,由于他們對戲曲的愛好而非常高,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故事廣播和聽眾互動性較差的不足。所以,這幾種類型節目的綜合播出剛好可以做到互為補充,達到聽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而廣播劇播出次數的減少,也有利于舒緩故事廣播對廣播劇的需求壓力,使頻率有精力去創作或者尋找更優秀的節目。而數據也顯示,走綜合路線的故事廣播的受眾群體要比走純故事路線的故事廣播更為寬廣。

(二)充分發揮故事廣播在弘揚文化方面的作用。曾有專家說,故事廣播在電臺的各個頻率中是最有文化的頻率,也最能在文化的普及方面做出貢獻。各種文學典籍、名著以及現當代文學,都可以通過故事廣播以評書、相聲、小品、戲曲等各種方式加以弘揚。比如:新疆電臺故事廣播從2007年開播以來,就通過單田芳的評書、《好書搶先聽》、《水磨書場》、《文化中國》等各類書場,讓聽眾通過生動的故事內容,了解了不少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廣播是想象的藝術,講故事應該是廣播的強項,廣播沒有畫面,更容易使聽眾展開豐富的想象。相對于其他媒體,伴隨性是廣播的最大優勢,因此,只要節目的內容能夠符合高端聽眾的品位以及收聽習慣,故事廣播在高端人群中開拓市場也并不是一件難事。當然,相對于走綜合路線的故事廣播,走純故事路線的故事廣播對節目質量與節目編排有更高的要求。但是一旦成功,所帶來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也是巨大的,因為這種成功是競爭對手難以復制的。

(三)嘗試跨媒體發展,使節目資源利用最大化。目前,隨著互聯網等新媒體的興起,廣播的資源已經不局限于那一臺小小的收音機了。網絡廣播的出現,使廣播的覆蓋不再局限于發射塔的發射范圍,而是延伸到了全國,甚至國外。理論上,只要網絡覆蓋到的地方,都可能存在廣播聽眾。此外,網絡上無窮無盡的資源,也為故事廣播提供了大量的節目素材。大量的網絡文學、笑話以及音頻視頻,都可以為故事廣播的節目創作所利用。除了廣播以外,電視上也有大量的節目資源可以供故事廣播利用,比如央視的《百家講壇》、全紀實頻道的《文化中國》等節目都很適合在廣播里播出,目前,新疆電臺故事廣播就在播出《文化中國》。對故事廣播而言,內容是節目的靈魂,創新是節目發展的原動力。在這個基礎上,全國各地的故事廣播可以建立同盟,把各自的節目資源整合起來,建立節目倉庫,充分共享。

新疆電臺故事廣播,目前已經和全國的各故事廣播聯動,建立了部分節目共享庫,各個臺都有自制的小說,一般都以劇目交換的形式播出各自的原創劇目,不但節約了經費,又在資源上進行了充分共享,避免節目播出一次,永久入庫的尷尬現象。而其中最優秀的節目,還可以出光碟,出書刊,辦故事會、故事雜志,把故事送上網、手機終端、電話平臺等,從而擴大資源覆蓋面,提高資源利用率。

(四)突出地方特色,拓展故事廣播產業鏈。每個地方都有地域特色,尤其是新疆地區,具有鮮明的少數民族地域特色,它孕育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聽眾一般對離自己比較近的事情感興趣。故事廣播有很多優秀播音員、主持人資源,對自己身邊的作品有生動的理解,講的又是百姓身邊的故事,自然對聽眾的吸引力比較大。另外,我們提到了弘揚文化的職責,在自制小說的播出過程中,對本地區、本民族文化不但是一種宣傳、更是一種解讀和引領。同時還會吸引一部分高端聽眾參與其中。對故事廣播在更廣闊領域的探索,開出一條通道。

新疆電臺故事廣播自制的小說《白豆白麥》《金隅》等在本臺播出的收聽率有大幅度上漲,在中國廣播小說研究會的評獎中均獲全國小說類一等獎,可謂名利雙收。

只要你的心里時刻充滿了對故事的好奇和探索,縱然目前在網絡等新媒體的沖擊下,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處境比較尷尬和艱難,但廣播所具有的伴隨性和與人產生的心靈共鳴,是其它媒體所不能取代的,因此也有其獨特的優勢。只要故事廣播全方位深度挖掘其精髓——故事,讓它以獨特的感染力把故事講到聽眾“愛不釋耳”的程度,故事廣播依然能在眾多媒體中占據重要的“一席之地”。

(作者系新疆人民廣播電臺故事廣播綜合部主任)

猜你喜歡
廣播劇評書電臺
鼴鼠電臺
耳朵里的聲音大戲:新中國廣播劇風雨歷程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成果推介·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中國廣播劇音樂研究成果簡介
中國曲協評書藝術委員會在渝舉辦系列活動
2018中國廣播劇年會在遼寧丹東召開
To Be Continued
網絡評書,能否讓評書重新繁榮
舊時王謝堂前燕,于今將往何處飛?
臺灣地下電臺為何屢禁不絕
荔枝FM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