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名記者及其成名作的分析和比較

2017-07-21 10:15孫蓓玲
采寫編 2017年3期
關鍵詞:鄒韜奮白巖松受眾

孫蓓玲

內容提要:本文探討了不同時代的著名記者鄒韜奮和白巖松,從他們的代表作《生活》周刊的“小言論”和《新聞1+1》出發,探討了二者的異同及其成因。

關鍵詞:鄒韜奮;白巖松;新聞1+1;小言論

中國新聞史上曾涌現出一大批名記者,他們憑借自己有價值的報道,快速拉近新聞與受眾之間的距離,使新聞傳播效果最大化。名記者既可提高媒體資源的利用率,也能夠吸納更多的新聞資源。由于名記者往往具有超出常人的新聞敏銳度和卓絕的見識,擅長瀽瓴高屋,因小見大,能夠貢獻出極富意義的重大新聞。同時用自己的實際經驗推動新聞傳播理論的研究。本文通過對不同時期的兩位記者鄒韜奮和白巖松進行研究,分析其特色和異同,探究這些特色和異同的原因。

一、名記者人物介紹及其代表作

(一)愛國志士,民主先鋒——鄒韜奮。鄒韜奮曾被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1926年,鄒開始接任《生活》周刊主編,通過犀利的筆風,對黑暗勢力進行抨擊,主張爭議輿論。鄒在任期間,《生活》周刊的根本目標即團結抗敵御侮和反對內戰,這一目標的確立也將該周刊推上了抗日救國前衛媒體的位置。

鄒韜奮考慮時代特點和讀者需求,對《生活》周刊進行了很大程度的改革,更改辦刊宗旨,確立“暗示人生修養,喚起服務精神,力謀社會改造”的新宗旨,長此以往,《生活》周刊逐漸變為“主持正義的輿論機關”,求有裨益于社會上的一般人,無情批判和揭露了貪污腐化問題。

(二)新聞評論員——白巖松。隨著電視的出現和普及,新聞的發展形式也變得更加多樣化了,從而造就了一批優秀的電視新聞記者,其中就包括在這個時代家喻戶曉的白巖松。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的時事評論直播節目《新聞1+1》是白巖松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白巖松做這樣一檔評論節目,體現出來的是“隱形節目主持人”和“顯性新聞觀察員”,作為一個新聞評論節目主持人,用電視這樣在信息傳播上具有很大優勢的媒介,同時實現著自己作為當代著名記者的社會影響力。

二、《生活》周刊和《新聞1+1》評論的異同和特色

(一)名記者代表作的特色。

1. 鄒韜奮《生活》周刊上評論的特色。鄒韜奮在其新聞工作生涯中發表過近千篇新聞評論作品,在抗日斗爭和民主運動中,鄒為當時輿論的引導,樹旗文壇起到了巨大的影響作用。他的評論文章中,并無一絲言之無物的空論痕跡,他擅長用事實來說明論點,又用生活之中比較常見的事情引為由頭,讓他所撰寫的新聞既言之有物,又能夠雅俗共賞,廣為傳播。比如有一文叫做《硬吞香蕉皮》,就是用奉系軍閥吳俊升吃香蕉皮的趣聞,來抨擊官僚愚昧無知,而又文過飾非的丑態。行文明快犀利,憎惡分明,用筆尖作為武器,用盡辦法打擊反動勢力,激發人民抗敵情緒,鼓舞我國人民的抗敵斗志?!熬拧ひ话恕笔伦儼l生后,他揭露日本侵華真相,僅僅在一個星期之內就發出了四篇評論,從不同側面發表自己的看法,用詞精當,比如“路旁白骨,村中絕戶”、“茍有人心,能無悲惻”。

在前期,鄒韜奮在《生活》周刊上的評論多側重于個人的修養;而在日本侵華后,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際,抨擊了當時的執政黨派的不抵抗政策,呼吁國內統一對外的抗戰,組織社會人士捐款,并大力宣告若忘卻國恥,則國恥永無雪恨之時。夾敘夾議,讓事理相互糅合,在文字上下功夫,把大道理淺說。如其自勉之言所述:竭我知能,盡忠代謀。

2.白巖松《新聞1+1》的評論特色。白巖松對于新聞觀察的眼光獨特,通常他會以最直觀的角度予以切入,用平實近人的語句鋪陳問題,以其自身感受為評論的開端,善于在生活中發現問題,抓住熱點。出于其自身對民生、社會最真切的關心以及豐富的生活體驗,他的新聞評論往往能對時代的脈搏準確把握,貼近真實的百姓生活;對待社會熱點問題,總是試圖剖析事件背后隱藏的內容,探根究底,尋求問題解決之道,并對人性加以拷問。在語言上嚴肅、嚴謹,但并不抽象,把敘事抒情和析理相結合。

比如2012年,“神州九號”返回地球時,白巖松巧妙避開了專業問題,從普通百姓的角度對問題進行描述分析,認為收風箏的過程需要慢慢來收這根風箏線,無形之間拉近了普通大眾與先進的世界科技成果之間的距離,通俗易懂。而通過樸實的語言及平實的風格來進行新聞的播報,讓更多的觀眾愿意去關注這樣的一個新聞評論節目。

(二)兩者評論的異同。鄒韜奮的小言論是報紙業蓬勃發展的產物,而白巖松的電視新聞評論,是當代電視業發展的產物。傳播媒介的不同必然導致二者的評論存在很大的差異。

首先,報紙的新聞評論,邏輯要嚴密、思維要清晰,論證要有趣味性和科學性。而電視新聞評論,聲像具備,可以直接利用的形式越來越多,可以更好地進行欄目中的互動行為,比如白巖松在節目中常常先以平民化的角度來闡述一個深刻的觀點,繼而以節目連線的方式,對事件進行第一時間的報道,不僅有效地增加了信息量,保持了新聞的時效性,也可以讓受眾從深層次理解正在評論的新聞事件,將新聞背后的價值分析透徹。

其次,鄒韜奮在行為中插敘有趣的事例,讓讀者讀來感覺生動活潑,不感覺枯燥。鄒韜奮的評論常常讓人讀來有小說的感覺,引人入勝卻又從不捏造事實。而白巖松作為新聞評論員的言論不僅代表自己的觀點,也代表了媒體的主流輿論,他要承擔更多的話語責任,他的評論更加嚴謹,在受眾不同的心理需求和期待之下,要考慮到多元化、多樣化的需求。要將新聞不斷地深度剖析,發現更多的規律性和可以借鑒的意義,分析更多的情況,引導輿論方向。

當然他們之間也存在相同之處。鄒韜奮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用報紙發表個人的看法和觀點,不僅闡述新聞事件本身,也突出了自己的感受和態度。在抗戰爆發前,他呼吁大眾對個人修養的塑造,針砭時弊,對當時政府和社會上的事件進行評論,引發關注;在“九·一八”事變之后,他就將報紙作為抗日的武器,推動、影響著群眾成為反日斗士。白巖松在當今這個和平年代,關注民生、國家發展和社會上的各類問題,從一件件小事出發,既發人深省又不脫離實際,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社會良好民風的形成。他們都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趣味盎然而不低級,引導輿論但不空洞,以一個平凡新聞工作者的角度,平實地敘述,就像在和自己的朋友談敘一樣,縮減了受眾與社會熱點問題之間的距離。

三、產生這些異同的原因和總結

(一)原因。隨著時代發展,媒介形式的更替是造成他們之間差異的主要原因。面對受眾參與度的改變,信息來源的擴大,如何形成主流的導向性輿論,將更多的信息價值帶給受眾?評論內容含金量的增加,評論觀點的深入,是傳播過程中非常關鍵的一點。但是,新聞評論的作用卻是殊途同歸,他們都無法脫離群眾,需要用適當的方式來將其觀點進行有效的傳遞,給予受眾影響,不同時代采取不同的方式,都是為了實現更好的新聞傳播。

(二)總結。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名記者存在對媒體的組織運作和社會信息的順利傳播都有著極強的意義,推動著社會信息的公開,使新聞傳播效果最大化,以為信息社會的透明和社會和諧起到正向推動作用。無論是鄒韜奮的“小言論”,還是白巖松的新聞評論,都是以順應時代發展的方式關注社會動態,用自己的感受和知識讓大眾在了解新聞事件之后,對事件的看法有一個更全面的參考,從而推動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參考文獻:

[1] 孟暉,賀桂花.論鄒韜奮《生活》周刊“小言論”的特色[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26(3):72-75.

[2] 宋付力.新聞評論員白巖松的主持風格研究[D].河南大學,2013.

[3] 田鋒,殷艷芳.論鄒韜奮新聞報刊活動的大眾性[J]. 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

[4] 黃蕓芳.鄒韜奮新聞評論的說理藝術[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10(2):41-43.

[5] 魏夏君.CCTV《新聞1+1》評論研究:特色、問題與對策[D].河南大學,2013.

[6]王秋.淺談名記者的新聞傳播價值[J].洛陽大學學報,2006,21(3):51-53.

[7] 陳黎.鄒韜奮新聞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14.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生活廣播)

猜你喜歡
鄒韜奮白巖松受眾
鄒韜奮“永不背叛大眾”
淺析新媒體時代下受眾觀的演變
白巖松眼中的青春
一見鐘情結良緣
你,是我永遠的追隨
生命不息 著述不止
論網絡傳播中受眾的逆反心理
曲藝受眾分析
白巖松的“身教”
白巖松的第一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