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大的一盤散沙

2017-08-09 19:43漠月
絲綢之路 2017年13期
關鍵詞:巴丹吉林巴丹吉林沙漠沙漠

漠月

騰格里、烏蘭布和、巴丹吉林,上蒼給予它們共同的特征是什么?不言而喻。

金黃,是它們亙古的色澤。沙漠,是它們存在于地球這個大家庭的身份標識,某種時候是一種壯懷激烈的宣言。假設它們是巨人般的三兄弟,誰為長?東西長270公里,南北寬270公里,4.9萬平方公里,面積相當于一個半臺灣,巴丹吉林沙漠給出的答案是,排行世界第三、中國第二。那么,騰格里和烏蘭布和便要俯首稱弟了。無怨無悔。圍繞身邊,心甘情愿,仰望和陪伴如此偉岸的兄長,似乎是一種幸福。已經千萬斯年了,可是這樣的堅守,永遠沒有終點,還要繼續堅守下去,從遙相呼應直到融為一家。其實,多年前我就知道,三大沙漠已經會師了,如同三兄弟結盟,成為命運共同體。這,也可以認為是巴丹吉林的一種外延。面對這樣的事實,作為人類的我們應該呈現怎樣的表情,啞然、沉默?還是無奈、沉重?如同一個天才雕塑家,面對天大的一盤散沙,竟然也束手無策?

當然不止如此。

我們不只有沉默和沉重,還有智慧,包括幽默。我們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因為有外延,就必須有內涵。外延與內涵,是一個同樣古老的哲學范疇。哲學是什么?哲學一詞源于古希臘,原本就是智慧的意思,是一種辯證關系的達成。那么,接下來的問題肯定是,巴丹吉林的內涵是什么?同行的朋友告訴我說,奇峰、鳴沙、群湖、神泉、古廟,堪稱巴丹吉林的“五絕”。這,或許就是巴丹吉林的內涵。

還有傳說。它為什么叫巴丹吉林?

對于巴丹吉林之名稱的來歷,一說巴丹吉林由蒙古語“巴岱”和藏語“吉讓”演變耦合而來。另一說是幾百年前,有一個叫巴岱(巴丹)的蒙古族牧民不僅在此居住,而且在廣袤無際的沙漠里發現了許多湖泊和草地。后來,他將家人都遷移到這里,世世代代繁衍生息,過著天堂般無憂無慮、豐衣足食的日子。因此之故,后來的人們以“巴丹吉林”命名了這個沙漠,意為巴丹的湖泊。這個傳說在當地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美譽度極高。不過,據考古學家考證,遺留在沙漠里的陶瓷碎片屬于石器時代,證明數千年前這里就有人類活動。有這個烏托邦式的傳說,以及考古認定的物證作為前提,再聽同行的朋友將巴丹吉林稱贊為天堂大漠,我也就不足為奇了。對此,我也表示認同。從世俗的層面講,天堂是人們最理想的歸宿,甚至為之不惜窮盡自己的想象力;從哲學的角度講,卻正因為它的虛無。這種虛無衍生而出的文學品種之一,可能就是寓言。即便是成人世界,也需要寓言,這并非自欺欺人。真的是這樣,面對巴丹吉林,聽著朋友們不厭其煩的介紹,其時我的腦海里翻騰的就是這些意念。

然而,巴丹吉林是真實的,并非寓言。

據說,巴丹吉林沙漠也正是因為奇峰、鳴沙、群湖、神泉、古廟這“五絕”,才從無名到有名到著名,越來越吸引人們的眼球。處處神奇,處處魔幻,處處美景,整個發現的過程,想必充滿了幾代人的艱辛和曲折,并非一蹴而就。美的存在與發現,既是客觀的,也是主觀的,如同真理具有相對性和絕對性。我這樣表述,巴丹吉林的朋友們也許會不以為然,繼而反駁:事實勝于雄辯。是的,這里已經被命名為沙漠世界地質公園,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的沙漠”,入選“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是的,公園入口處高聳的地標筑碑上,刻有“巴丹吉林沙漠,必魯圖峰,1611.009米”的字樣。不斷有三五成群的游客在這里駐足,他們來自周邊地區,興致盎然地閱讀碑文、攝影留念。時至中午,陽光普照,地表溫度在不知不覺間升高,時不時有干燥的熱風拂面。如果有一場小雨就好了,會很愜意呢。問題是,這里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年蒸發量卻高達4000毫米,如此強烈的反差,令人驚詫,局外人是難以想象的。舉目眺望,晴空萬里,云朵都稀薄得可憐。我這種其實并不算矯情的想法在巴丹吉林,簡直是太奢侈了,反倒成了一種被人啼笑的把柄。參加《醉美巴丹吉林》采風活動的朋友們頭頂烈日,大雁一樣排成一行,也在這里留下自己的影像。男男女女穿著各種各樣的休閑裝和運動衣,花紅柳綠,像一道突兀的風景。他們的身后就是巴丹吉林沙漠,就是有“沙漠珠峰”之稱的世界沙漠最高峰——必魯圖峰。他們差不多都是我的老鄉。他們從小到大都與沙漠有著掰扯不開的情緣。他們個個笑容可掬,樸實而親切。

有那么一瞬,我的眼睛濕潤了,想流淚。

朋友們樸實而親切的笑容,讓我更加相信一種直覺,自己離故鄉越來越近了。

我的出生地在阿拉善左旗,比阿拉善右旗左了那么一點點。左也好,右也罷,情感的維度卻完全一致,因為我們擁有一個共同的故鄉:甘肅省民勤縣。民勤縣雖然與阿拉善左、右兩旗都接壤,給我的感覺卻是距離阿拉善右旗更近一些。它們唇齒相依,攜手相顧,用現在時髦的話說,抱團取暖,誰也離不開誰。因此,我意識深處對于巴丹吉林,心理和情感方面的認同遠遠大于地理意義,盡管地理的作用不可小覷,因為人畢竟還是環境的產物。但是,“近鄉情更怯”。我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后,曾經有過三次故鄉之行,最近的一次也差不多在10年前了。那一次,我和甘肅《飛天》雜志社的同仁從武威出發,穿越民勤縣,行程的最后一站是青土湖。登高遙望,天高云淡,四野茫茫,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巴丹吉林沙漠,有如一條黃色的巨龍橫亙天邊,大有先聲奪人之勢,然后才是騰格里和烏蘭布和。

1996年秋天,因為受邀為阿拉善電視臺撰寫專題片《拯救——阿拉善生態紀實》的解說詞,我和攝制組經過雅布賴山脈。我們沿著幾乎是拔地而起、然后連綿起伏的雅布賴山脈行駛,才知道雅布賴山脈確實像一道陡峭而厚重的鐵墻鐵壁,將巴丹吉林沙漠阻擋在了它的西北之側。山腳下遍布的是造型奇特的花崗巖石,山脊上隆起的是質地堅硬的玄武巖石,山上、山下的石頭,如兩軍對壘,劍拔弩張,然后僵持了千年萬年。它們在歷史的風云際會中沉默了,終于凝固成了石頭。它們吸納包容了太多遠古的信息,因此沉默中又有一種撼人心魄的力量。然而,畢竟時過境遷,當年北方諸多少數民族游牧、狩獵和爭戰的痕跡,已經蕩然無存。與此同時,我也才知道舉世聞名的曼德拉巖畫所在地就在這里。正是曼德拉巖畫,將遠古時期這里游牧民族的生活情景具象(甚至更抽象)地鐫刻出來,被我國著名巖畫研究專家蓋山林贊譽為“美術世界的活化石”。是的,它們活著。但是,當時可能是受到有關生態方面特定語境的影響,我就隱隱地有一種擔心:有朝一日,巴丹吉林沙漠像一頭狂怒不羈、橫沖直闖的獅子,越過了雅布賴山脈可怎么辦?這可是巨大的生態災難啊,甚至不可逆轉,更何況我這樣的擔心并非空穴來風。如果我們不是那么容易忘卻,這樣的災難已經發生過,而且距離我們并不遙遠。譬如我國新疆地區古樓蘭的消失,最終就是被沙漠淹沒的。消失的當然不僅僅是一座古老的城堡,還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甚至文明。這才是最可怕的。

還有不得不說、非說不可的一件事情。在庸常世俗的生活中,我是個極簡主義的鼓吹者,日子過得越簡單越好。還是1996年秋天那次,我和攝制組在雅布賴小鎮住留一夜。雅布賴小鎮的清靜和簡潔,讓我流連;在這樣的邊塞小鎮夜宿,是暗合了我的心境的。在高高的有如哨兵一樣整齊排列的白楊樹的襯托下,處處是原汁原味不走樣兒的鄉音。仿若回到久違的故鄉,看見任何一個陌生人的背影,甚至一片飄落的楊樹葉子,都能夠輕易地勾起我的鄉情。街邊小飯館里一碗酸溜溜的漿水、一盤黃亮亮的蒿子涼面,都浸透著故鄉的滋味,讓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故去多年、大善大德的老母親。所有這些,留給我的印象不可謂不深。這次采風又小憩這里,我偶然聽見有人滿懷深情地說起白楊小鎮時,第一反應竟然與眼下的雅布賴小鎮高度契合。問及,果然,這里就是他們離開多年之后念念 不忘的白楊小鎮。我暗自笑了,多少有些得意。街邊還有沙棗樹啊,它們雖然不及白楊樹那樣挺拔,甚至灰頭土臉的樣子,可它照例寄托著濃濃的故鄉情。在我已有的文學作品里,沙棗樹還真是出現不少。譬如,我把母親比喻成一棵沙棗樹,我就是這棵樹上的一顆棗;我苦,母親更苦。情之所愿,我便想在這篇文章里補上這樣一筆,應該不算多余吧。那一次,因為時間緊、任務重,我們始終沒有能夠進入巴丹吉林沙漠,與之擦肩而過,也算是留下了一樁遺憾。

于是,相隔20年之后,我又來了。

哦,巴丹吉林!你竟然是我埋藏心中20年之久的一個夢!直到決定啟程、邁出向巴丹吉林走去的第一步的那一刻,我才警醒和覺悟。什么叫不容錯過?這就是了。

巴丹吉林,天大的一盤散沙。這是我突然的覺悟之一。由此推及,將巴丹吉林比喻為一座天大的沙盤也很形象。無論怎樣比喻,它都是用比針眼兒還小的粒粒細沙構建而成?,F在,就讓我們掬起一捧沙粒,眼瞧著粒粒細沙從指縫間水般悄無聲息地漏下去。沒有轟然作響,卻可以想見遠古,想見日月星辰,想見滄海桑田,無聲勝有聲。是的,仿佛上蒼手執一個巨大的沙漏,然后輕輕地旋轉向下,輕輕地流淌,積沙成塔,它的底端便是巴丹吉林。

不,是海。

沙海。沙的波,沙的浪,沙的濤。波浪翻滾,波濤洶涌,一旦風息浪止,瞬間凝固,成為海的雕塑。巴丹吉林不就是凝固的大海嗎?問題是,凝固只是它的表象,動才是它的本質。它在動,甚至是無時不刻都在動,只是我們不可輕易地覺察罷了。它在動中雕刻著自己的細部,讓表情在微瀾中變化多端,令人難以琢磨。這何嘗不是它的絕妙之處?面對巴丹吉林,我由不住地思索這樣一個看似特別幼稚的問題:這聚集成高山和大海一樣的粒粒細沙,究竟從何而來,難道真的是經過了上蒼之手嗎?猶似大山與一粒微塵之間的距離,誰能說得清?帶著這樣無解的疑問,我跟隨朋友們深入巴丹吉林沙漠腹地,走向它的核心地帶。

藍的天。白的云。黃的沙。

海海漫漫。還有曠野的空闊和寂寥。更有我們窮盡想象力都無法細致描述的壯觀和蒼涼,盡管時有熱風撲面而至。所有這些景象,似乎都能夠讓人無端地想起“滿目山河空念遠”的詩句。這也是一種移情現象嗎?不得而知。我們乘坐的越野車從沙漠世界地質公園入口處進入,經過旁邊金字塔形狀的沙漠博物館,經過蒙古包形狀的游客接待中心。從這里出發,我們必將走進一個曾經人跡罕至的世界。即便是現在,比較而言,它也還遠離都市的喧囂,沉寂于祖國的大西北一隅。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巴丹吉林的幸運。但是,這樣的沉寂還能夠保持多久?我依然固執地認為,這的確是一個問題,問題的背后其實有著太多的隱憂。只是,巴丹吉林無言,很平靜地敞開自己博大的胸懷,伴隨朝陽和夕暉,吐故納新,迎來送往。

有人說,巴丹吉林沙漠是上帝畫下的一道曲線。它是那么優美,無與倫比。

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在這樣的茫茫沙海里,簡直就是一只微不足道的甲殼蟲。大排量的越野車時而輕盈地盤旋,時而笨拙地跨越。尤其是它在陡峭的沙山上攀爬、俯沖和側滑的時候,險象叢生,讓乘坐者有靈魂出竅、精神虛脫之感。不過,它有一個詩意的表達:“沙漠沖浪”。那么,“沙漠沖浪”就是在“上帝畫下的曲線”上舞蹈了。只是這樣的舞蹈,太過驚心動魄,太過驚險刺激。乘坐者如果沒有一顆健康狀況良好的心臟,估計是承受不住的,就不是在“上帝畫下的曲線”上舞蹈了,其結果恐怕不容樂觀。我將這樣的擔心說給陪同的朋友聽,他們的回答同樣令我汗顏:玩的就是心跳!到巴丹吉林不經歷一次驚心動魄、靈魂出竅的“沙漠沖浪”,等于沒來。隨后,他們又安慰我說,這又恰恰來自于沙漠的柔軟,加上駕駛員超拔的技術和對環境的了如指掌,幾乎沒有發生什么意外的可能。即便是這樣,我在興奮和好奇之余,還是免不了緊張和恐懼,甚至錯愕,所謂五味雜陳。伴隨著沙漠的起伏和越野車的轟鳴,我脆弱的神經開始遭遇翻江倒海般的襲擊。起初,我還能夠辨識形狀各異、千姿百態的沙坡、沙峰、沙棱、沙壩、沙谷、沙壑,后來隨著逐漸深入沙漠腹地,我的眼前就只剩下渾黃一片,以致產生幻覺:世界是一個巨大而遼闊的海平面!

每每這時,峰回路轉,讓我回歸人間。

一段驚心動魄的行走之后,越野車停泊在一道相對平坦的沙梁之上。極目遠眺,湛藍湛藍的天空下面,是浩瀚無垠的沙海,向著無際的天涯涌流而去,勢不可當;到了夜間,大概就是“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了。給予我們人類的警示是,它一旦被徹底激怒了,沒有什么力量能夠讓它改變方向。人定勝天,在這里只能是一個荒誕的諾言。這同樣來自于沙漠的柔軟。就像美艷的罌粟有劇毒一樣,柔軟往往是一種陷阱,這是常識。沙漠用它的柔軟堆積出千姿百態,便已經呈現出和崇山峻嶺一樣的堅硬,只是我們意識不到罷了。其實,柔軟到極致就是堅硬到極致。譬如水,譬如眼前的巴丹吉林沙漠。它今天是千姿百態,明天也許是百態千姿。喜怒無常,有形而無形,就是沙漠本質的性格特征,巴丹吉林也不例外。人是環境的產物,此話不謬。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更是軟弱(不是柔軟)的,唯一的選擇就是適應。也許真正適應了,人才能夠真正變得強大。

不止有警示,還有驚喜。

驚喜不斷。這真是再好不過了。這樣的驚喜源自比沙漠還要柔軟的水,源自綠色,源自生命的昭示。我的擔心似乎是杞人憂天,看來是要大打折扣的。極目遠眺之后,再眼睛向下,好風景和詩意不只在遠方,身邊就有。難怪朋友信誓旦旦地說,巴丹吉林是有生命的沙漠,并非死亡之海。朋友的話,很有道理。我沒有反駁,因為我是那么真切地看到了水。水讓我感到格外親切,也讓我感到了因為自負的羞愧。我們深入巴丹吉林沙漠的第一站,就是巴丹湖,這里也是巴丹吉林沙漠的門戶。巴丹湖邊,綠樹成蔭,有我們司空見慣的白楊樹和沙棗樹(我在這里又看到沙棗樹了,感覺更親切),也有少量的柳樹和榆樹。還有不事張揚、一生都默默無聞的駱駝刺。湖的周圍則是林立的綿延的大山一樣的沙脈。圍繞湖水往外延伸的是草地。正值初夏,小草青青,花兒嬌嫩,蝶舞蛙鳴,偶有水鳥貼著水面飛過,驚起細小的漣漪,或曰微瀾,緩慢地擴散開去,之后重新歸于平靜。其實,哦,千萬別忘了,大漠深處,不僅有湖泊和綠洲,有牛羊和駱駝,還有人家。在湖邊,白色的氈包、房屋點綴其間,像極了蒼天遺落的星星。沙山、湖水、草地、牛羊、駱駝、氈房,或大或小的一片樹林,抑或幾棵樹,甚至孤獨的一棵樹,它們遠離塵世,奇妙而自然地融洽在一起,就是天賜的緣分,就是命運共同體,今生今世不分離。朋友介紹說,巴丹吉林沙漠深處已經探明的湖泊有144個,未知的湖泊還有很多,這個發現的過程同樣很艱辛,有時候甚至是一種機緣巧合,刻意不得的。故巴丹吉林又有“沙漠千湖”之稱。當地牧民把沙漠里的湖泊稱為“海子”。巴丹吉林里的海子不僅眾多,而且各有特色,從它們的名稱上就能夠體現。隨便舉幾個例子吧:巴潤伊克日圖(南雙海子)、音德日圖(神泉)、諾日圖(有湖的地方)、蘇敏吉林(有廟的湖)等等。不過,我又在想,我作為一個極簡主義的鼓吹者,將自己放逐這里,會是一種什么樣的結局,會不會落荒而逃?

巴丹吉林還有“佛緣圣地”之說。

我們來到蘇敏吉林,這里是巴丹吉林沙漠的核心區。著名的巴丹吉林廟就坐落在這里。

那么,請允許我多費些筆墨,描敘一下巴丹吉林廟的過往和今生吧。巴丹吉林廟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當時取名為“噶勒丹彭茨克拉布吉林”,藏語意為“上天賜給吉祥如意的湖水”,屬于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寺廟。該廟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規模不大,其風格與其他藏傳佛教的寺院基本沒有什么區別。因為坐落在沙漠深處,方才顯得格外突出和特別,引人入勝,故有“沙漠故宮”之稱。它的莊嚴、肅穆和幽靜,因了地域的偏僻和環境的特殊,更勝一籌。建廟的過程異常艱苦,其本身就是關乎行善積德的大修行。所用基石、磚瓦、木頭等材料不僅要靠駱駝馱進去,而且使用了大量的人力。這不是傳說,這是實情,無需想象。自古深山藏古寺,不足為奇。但是在人跡罕至、極其封閉的沙漠深處,這樣的古寺就彌足珍貴了。據悉,巴丹吉林廟是阿拉善地區原貌保存得最完整的寺廟之一,另一座是延福寺,在阿拉善盟府所在地巴彥浩特。我這樣講,許多人能夠立刻意識到隱含的內容,會聯想到多年前那場史無前例、令人發指的浩劫,號稱“文化大革命”,拆廟毀寺是其天理難容的惡行之一。巴丹吉林廟正因為沙漠的庇護,才躲過劫難,免遭破壞。巴丹吉林沙漠的柔軟和堅硬,是不是由此可見一斑?如今,這里正在規劃,不久的將來,是一處集禮佛、避暑、觀光、旅游于一體的多功能休閑勝地。是的,巴丹吉林曾經的安然與幽靜已經被打破,現代化的浪潮長驅直入,人類的足跡越來越密集,各種各樣的垃圾也會越來越多。曾經的佛緣圣地巴丹吉林,還能夠保留一方真正的凈土嗎?對此,我只能表示懷疑。達摩克利斯之劍,總是高懸在我們人類的頭頂。

目不暇接。關于巴丹吉林,要說的還有很多很多:曼德拉巖畫、長犄角的駱駝、陶布秀爾、沙嘎、搏克夏力賓。這就是巴丹吉林的內涵:天大的一盤散沙啊……

猜你喜歡
巴丹吉林巴丹吉林沙漠沙漠
向日葵
巴丹吉林高陡沙漠區低頻震源勘探技術攻關
沙漠之旅
走進沙漠
沙漠戈壁中的 活力新城
走進沙漠
穿越沙漠
巴丹吉林和騰格里沙漠降水特征初步分析
中國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曼德拉山巖畫考察
淺析巴丹吉林地區的騎馬人巖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