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農業經濟結構優化與調查研究

2017-08-21 09:36劉永亮
財經界·學術版 2017年12期
關鍵詞:結構優化農業經濟調查

劉永亮

摘 要:在國內現代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的時代背景之下,國內經濟建設已經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而農業經濟作為推動國內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也應當基于當下國內的經濟環境,實現其結構的優化革新。對此,本文基于對國內農村經濟結構優化的調查研究,針對國內農業經濟結構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幾點有關優化農業經濟結構,推動農業發展的個人見解,以期能夠為業界同仁相關工作的開展給以一定的理論支持。

關鍵詞:農業經濟 結構優化 調查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而農業經濟也是支持我國發展的支柱型經濟產業??缛?1世紀,在國家“十二五”規劃指導之下,農業經濟結構改革已經走上了穩步發展的道路。依托于市場經濟改革不斷深化的市場環境與先進農業技術的創新應用,國內農業生產前景極為廣闊,且現代化技術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升。對此,必須加強對現有農業經濟結構的優化,不斷轉變其經濟增長模式,并依托于國內現代化建設背景,推動農業經濟穩定的可持續發展。

一、國內農業經濟結構優化成果調查

21世紀以來,國內各地都已經將農業經濟結構的優化當作了農村工作的重心,并且有效結合當地的優勢資源,在尊重農業生產者個體化差異與多元化需求的基礎之上,根據優質高效的基本標準,實現了對區域農業生產資源的有效整合,進一步提高了國內農業產品在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有效實現了在保障糧食作物生產同時,提高經濟作物所占比重的目標。同時還依托于各地優勢農業資源,培育了具有鮮明區域性特征的龍頭產業,為國內農業經濟結構的優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就國內種植業類別結構的優化來看,現今國內糧食播種面積已經下調了400萬余公頃,主產區玉米播種面積大幅度減小,而非主產區卻有了一定數目的上升。而南方與東北以及內蒙古等區域的小麥播種面積也有了大幅度下調。另外國內棉花、油料、糖料、蔬菜等作物的種植面積得以大幅度拓展,其中尤以蔬菜面積調整最大。東部沿海地區進一步下調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大力推進創匯型農業的發展。中部地區加強了糧食作物質量的優化,進一步對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進行了有效拓展。而就西部地區來看,借助其地理資源,將重心放在了發展生態農業之上,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者的實際收益。

二、國內農業經濟結構問題分析

(一)農業生產效率不高

就國內農業生效效率來看,雖然伴隨著先進農業技術與農用機械的不斷普及,其生產效率已經有了大幅度提升,但與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業生產效率相比,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部分地方政府在農業資源分配的過程中,存在較為明顯的傾向問題,用于農業生產發展的資金投入配比較少,某些鄉鎮農業基礎設施配備仍然不健全,導致國內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仍然采用傳統家庭式的作業模式,極大的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而現今國家對農業用地所有權的規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生產者從事農業活動的積極性。

(二)非農產業發展受限

雖然國內已經大力推進了“城鎮社區化、農村城鎮化”的建設步伐,但由于基本國情限制,農村人口的比重仍然遠遠大于城鎮人口,屬于較為典型的勞動力無限供給模式,現有的耕地不能滿足當下農村人口的實際需求,由此勞動力流失極為嚴重。另外部分鄉鎮企業所從事的生產活動也只是簡單的初級加工,技術含量較低,且市場核心競爭力不強,由此難以直接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受限

通常來說,國內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文化素養普遍偏低,更遑論專業技能了,由此其轉移主要有農村工業以及外出務工兩種模式。但前者由于規模、市場機制等的限制,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極為有限。而后者受農村剩余勞動力職業素養與執業能力的限制,其能從事的工作也大多為重復型體力勞動,經濟效益不明顯。而由于市場經濟背景下,國內企業的不斷轉型,其對基礎勞動式人力的需求也大幅度降低。再加上國內戶籍限制的影響,其自由流動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

三、優化國內農業經濟結構的對策

(一)革新家庭經營制度

為實現對國內農業經濟結構的優化,首先需要改變農村固有的家庭作業式自然分工模式,依托于當下市場經濟改革環境,構建成為以生產要素為基礎的社會分工模式,以此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者的實際收益。其次還需要對土地的所有權與使用權進行明確,盡可能避免土地糾紛問題,以維護農業生產者實際權益入手,提高其生產積極性。另外還應該對現有農村土地的流轉機制加以優化,盡可能避免由于大量農村人口外出務工而導致的土地撂荒現象,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切實增加農民受益。

(二)優化政府行政管理機制

地方政府必須推進對自身行政管理機制的優化,促進其組織結構朝著扁平化方向發展,對處理問題的流程加以完善,提高辦事效率。同時政府部門還應該結合市場經濟背景引入競爭機制,進一步提高其辦事效率,并且將三農問題列入工作重心之中,不斷推進農業經濟結構的優化,減小農村與城鎮之間的產業經濟效益差異,切實促進農民增收。

(三)加快農村金融體制創新

農業經濟結構如果要實現從小農經濟到專業化生產的轉變,必須投入較大的資金成本,但由于農業作物生產時間較長,且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因素的制約,由此存在較大的風險,所以單單依托于農業生產者自身的經驗是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農業經濟結構的調整的。為滿足于其結構調整對資金成本的需求,地方政府必須加大對其投資力度,同時積極吸引外來資本,以此提供充分的資金支持。一方面可以引導國內商業銀行在農村之中開設全新的金融服務,另一方面也可以全面推動農村信用社的優化創新。

(四)完善農業科技機制

依據農業部新農村建設相關文件,必須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提高農業生產活動的信息化與機械化水平,依托于現今科學技術,不斷提高農業生產力。首先必須加大對農業科技研發的支持力度,提供充分的科研經費。其次還需要結合市場經濟環境與農業生產實際需求,開發具有較強適宜性的技術與設備,盡可能降低生產成本,并保證設備具有簡易型與可操作性。另外還應該進一步發揮出農業站點對農村生產的輔助作用,為積極為農業生產者解決疑難問題,運用科技機制,推動農業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

四、結束語

總之,結合國內市場經濟環境與農業經濟背景,必須加強第一產業與第二產業的融合,促進傳統的小農經濟作業模式朝著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并整合現有經濟資源,發揮出政府部門應有的職能,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價值,以此在促進國內農業經濟結構優化的同時,為國內經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趙玉姝.農戶分化背景下農業技術推廣機制優化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4

[2]黃敬前.我國財政農業科技投入與農業科技進步動態仿真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3

[3]田維波.我國農業發展的空間結構演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西南大學,2012

猜你喜歡
結構優化農業經濟調查
依靠科技創新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研究
基于Hyperworks Inspire的結構拓撲優化設計
中韓貿易結構優化策略探析
醫療保險制度的經濟社會效應和結構優化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