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技術教學中的人文關懷

2017-08-22 21:40董桂生
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 2017年7期
關鍵詞:技術素養和諧發展通用技術

董桂生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中,我們不斷嘗試新的教育教學方法,但始終以人為本,強調人文關懷。如何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滲透人文教育,體現出現代教育的人文主義精神?文章就此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通用技術;技術素養;人文教育;滲透;和諧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21-0133-02

眾所周知,所謂人文教育,筆者認為是指對學生進行人性的教育,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使其人格、人性能夠正確發展,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當然,想要實現人文教育,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環境熏陶、滲透,還要有正確的實踐活動做檢驗。作為一個通用技術教師,怎樣在課堂上進行人文主義教育呢?

一、挖掘教材的社會功能,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更為迅速,為我們的社會創造著財富。隨著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科技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在技術課堂中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時,教師就要強調科技的重要性,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然,科技在帶來很多好處的同時,也會造成負面影響,如環境污染,能源的枯竭,高科技犯罪,等等。比如,筆者在講解技術的作用時,就通過強調技術帶來的積極和消極作用,教給學生分辨的方法,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意識。這樣,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就會恰當地利用科技,使之為自我服務。

二、介紹技術發展史,塑造學生的高尚人格

每一個學科都有自己的一部歷史,技術教育也不例外,技術發展史揭示了人類文明、文化發展的過程和規律。結合課本,我們知道:李冰修筑都江堰;愛迪生發明鎢絲燈泡;諾貝爾發明炸藥;袁隆平培育出兩系雜交水稻,等等,這些人物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不僅實現了自身的價值,也促進了社會的快速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結合他們的發展史激勵學生學習,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奉獻精神。

三、利用教材內容,樹立學生良好的科學精神

科學活動的本質是探索自然和世界,增強人類的幸福感,所以說,科學與技術活動本身就是一種人文事業。因此,結合活動進行技術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凹夹g與設計”課程在教學內容的設計方面和實際生活相聯系,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人文教育素材,這樣的安排使平時的教學產生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比如,在教師節這天,技術老師就可以動員學生自己采購原料,自己動手設計并制作一道營養早餐,并請老師們免費品嘗他們的設計成果,這樣既實踐了課本知識,同時也為老師送上了祝福,實現了師生情感的溝通。在講解技術的兩面性時,筆者講道:蓄電池帶給我們方便和能源的同時,也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一粒紐扣大小的電池,其中所含的重金屬可以造成60噸水的污染;拋棄在土壤里,也會對大塊土壤造成污染。講明這些后,很多學生就會自動加入收集廢電池的行列,并自覺宣傳廢電池的危害。實踐證明,組織這些活動不僅教育了學生周圍的人,更教育了學生本人,在此過程中,學生會產生一種榮譽感,一種熱愛、保護自己的土地的衛士情感,這樣的教育比聽幾堂環境教育課的效果要好很多。學生有了這樣的體驗,才能愛自然、愛生活、愛老師、愛家人。

四、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呼喚學生的人文精神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極大地推動了社會進步,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比如,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但隨之而來的不都只是人類的福祉,還有犯罪和災難,這就要求教師在技術教學中講解規則,并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滲透。又如,向學生介紹最尖端的“克隆技術”和“克隆人”時,就可以說明,“克隆”作為技術是可以發展的,在醫學上有很大的用處,但如果“克隆人”,就會在人文、倫理等方面埋下重大隱患。由此,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在造福于人類的同時,也會給人類帶來一些道德和倫理方面的難題。所以,在科技發展使我們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也應呼喚人文精神,促使人們既掌握扎實的技術,又富有人文情懷,這才是科學發展的最高境界。

五、聯系當前社會的重大話題,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世界已經成為“地球村”,通過不同的媒體,學生不僅能了解國內的事情,還能了解世界其他國家的新鮮事物。隨之,學生也會受到這些觀念的影響。

比如,在講授“技術的未來”這一內容時,筆者讓學生提前搜索有關癌癥治療的許多信息,根據網絡、電視和有關報刊的報道和醫學信息,了解人類對癌癥治療的最新成果。例如,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獲獎,獲獎理由是發現了細胞自噬機制,這個醫學成果就是針對癌癥治療的發現。所以展望未來,人類一定可以不斷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像戰勝肺結核(癆?。┮粯討饎侔┌Y。又如,美國蘋果公司前總裁喬布斯英年早逝,受到全世界“蘋果”愛好者的哀悼,他被美國總統奧巴馬稱贊為創新大師。此時,教師就可以下載有關喬布斯生平和成就的圖片、文章,以及人們對他的評價,并要求學生閱讀,讓他們認識到創新對于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集團,大而至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重要程度:沒有創新,就沒有生存的空間。創新,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發展,也是為了我們的國家、民族乃至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六、利用教學過程,滲透人文精神

教育心理學認為,認知是建構的一個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要依靠學習主體,即要學生自己去體驗和生成,所以在進行人文教育時要由淺入深地進行講授,否則,就會壓抑學生的人性,教學效果也不會太好。因此,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可以通過各種教學活動的具體過程來體驗、培養,讓學生在實踐中自主完成知識的學習和構建。

比如,在講解“設計的一般過程”和“設計的一般原則”后,筆者就要求學生做一個設計作業:自己設計一個臺燈、相架、橋梁模型或掛件等,可以畫設計草圖,也可以做出模型。結果,很多同學受到美的啟發,設計了很多完美的作品。這樣就巧妙地融技術教育于美育、情感教育之中,使技術教育和人文教育渾然一體。實踐證明,只要學生有了對美的體驗和創造,就會慢慢培養起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對于人、技術、社會、自然和諧共存的向往之情。

綜上所述,科學技術教育和人文教育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在通用技術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滲透人文教育,強調科學的育人功能,要從教材內容、教學過程、科技成果、重大話題中全面挖掘人文內涵,并采取有效措施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學技術和人文教學的有效融合,才能實現人的全面、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顧建軍.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2] 技術課程標準組.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 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吳貴生.技術創新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5] 王建平,俞斌,姚洪亮.性心理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6] 楊秀萍,吳群英,張玫之.性生理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編輯:朱澤玲)

猜你喜歡
技術素養和諧發展通用技術
慢生活:快節奏時代的減壓良方
探討通用技術有效教學的實踐
通用技術課堂中開展技術試驗的實踐和思考
通用技術教學中如何有效開展實踐活動的探究
加強校園人本管理 營造和諧育人氛圍
技術文化
翻譯技術在MTI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重視設計制作實踐活動,全面提升學生技術素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