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秦漢語分數表達方式的演變

2017-10-21 19:11曾慧媛
知音勵志·教育版 2017年1期
關鍵詞:先秦萌芽期發展期

曾慧媛

許多論著在歸納古代漢語分數的表達方式時多在同一平面做靜態列舉,而只有上溯其源,展現先秦漢語分數表達方式從西周時期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演變的歷時關系及逐步呈現出的復雜多樣化、精要化、定型化的態勢,才可能進一步研究語言發展變化的規律。

【關鍵詞】分數表達方式;先秦;萌芽期;發展期;成熟期

關于古代漢語分數的表達方式,許多古漢語語法專著都有歸納,但都只對各種分數表達方式在同個平面上作靜態地列舉,并沒有展現其發展演變的歷時關系。從時間上看,先秦漢語分數表達方式在戰國至秦代時期已經初步完善、成熟。因此,本文將以此作為時間結點并上溯其源,以傳世文獻和金文兩種基本語料為考察對象來呈現先秦分數表達方式從萌芽到發展成熟的過程,并探求它們之間前后繼承嬗變的關系。

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有數詞。殷商時期的語料主要是甲骨卜辭。管燮初(1953)認為:刻辭中的數詞有基數和序數,還沒有分數。

1 西周時期——分數表達方式的萌芽期

1.1 傳世文獻語料

張玉金(2006)對傳世文獻進行斷代,認為《周易》(卦爻辭)、《詩經》(雅頌)、《尚書》(周書)、《逸周書》(部分)屬于西周時期。其中出現的分數表達方式是為:

A式:分母+之+分子。

大縣城方王城三之一,小縣立城方王城九之一。(《逸周書·作雒解》)

《逸周書》中《作雒解》是西周早期傳世文獻,此時期是分數表達方式的萌芽期,已出現分母前,分子后并用助詞“之”連接的簡潔方式。

1.2 金文語料

管燮初(1981)對分數只統計到了四次,語料為西周晚期銅器銘文。郭錫良(2004)指出,西周金文中稱數法最明顯的變化是已經有了分數的概念。用的也是同一語料。

公宕其叁,女則宕其貳;公宕其貳,女則宕其一?!墩俨Ⅲ?/p>

“其叁”、“其貳”、“其一”即為十份中之三份、二份、一份。即B式:其+分子。

這兩種方式應是我國最早最原始的表達分數概念的方式。形式上都比較簡潔。

2 春秋時期——分數表達方式的發展期

2.1 傳世文獻語料

春秋中期以前的《尚書》(文侯之命、秦誓)、《春秋》中未見分數?!对娊洝分械摹堆拧?、《頌》多數產生于西周時期,少數產生于春秋初期,未見分數;《國風》普遍比《雅》、《頌》晚,大約是春秋初期至春秋中期,里面有一例:

摽有梅,其實七兮?!瓝坑忻?,其實三兮?!??!对娊洝L·召南》

此例只用分子“七”“三”表示分數方式。這種方式與B式均省略分母“十”,不同之處是在“其”的后面加上了名詞“實”,構成定中短語,形成的是省略分母,單獨用分子表達分數的樣式——C式:(分母)+分子。

2.2 金文語料

D式:半

春秋金文中無分數形式,只在數詞中出現了一個“半”,表示把整數均分,即整數的二分之一。只1見。

一斗七升大半升蓋。(秦公簋)(《集成》①4315)

由此:春秋時期的分數表達方式既有繼承又有所發展,形成C、D兩種新的方式,初步呈現多樣化態勢。但使用頻率還是不高。

3 戰國秦代——分數表達方式的成熟期

戰國至秦代時期文字語料因書寫材料不同而種類繁多,而傳世文獻語料中的分數形式極其豐富多樣。

3.1 傳世文獻語料

3.1.1 春秋末至戰國初期:《老子》、《論語》、《左傳》、《國語》、《墨子》,分數方式八種。

A式:分母+之+分子;(9見。此式出現頻率最高)如:

二十之一,庶幾免于戾乎?(左傳·文十八);體;若二之一,尺之端也。(墨子·經說·上)

B式:其+分子;如: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道經·二十五章》); 民參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左傳·昭三》)

B1式:分母+分+名詞+而+動詞+其+分子;如:

三分天下有其二。(《論語·泰伯》); 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二。(《左傳·襄公十一年》)

B1式先用“分母+動詞(分)+名詞(賓語)”的小句(或短語)代表分母部分,再用“動詞+B式”的小句(或短語)表示分子部分,并用連詞“而”連接,形成復句敘述方式。比B式更笨重復雜,但分數概念卻更明晰。應是B式變形擴展的結果。我們稱其為B?式:它與B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運用動詞“分”來強化等分概念。連詞“而”作為修飾詞可省。

C式:(分母)+分子;(5見)如:

有能捕者,賜什三。(《墨子·號令》)二,吾猶不足。(《論語·顏淵》)

《墨子·號令》中分母雖為“什”,但已可不省略。

D式:半;如:

成國不過半天子之數。(左傳·襄十四)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國語·晉語八)

E式:分母+動詞(有)+分子;(3見于《老子》)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亦十有三。(《德經·五十章》)

E式掙脫B系列形式中分母部分的迭加與繁復,并用動詞“有”來連接分母與分子,用以強調主語的占有份額,這種新的嘗試,也是分數表達法的一次精要化。

F式:分母+分+之+分子;

出現頻率也較高,共7見。1見《左傳》,6見《墨子》中《七患篇》、《備城門》;如:

出門,使以三分之一行。(左傳·哀八)旱則損五分之一,兇則損五分之三。(《墨子·七患篇》)

G式:分母+名詞+之+分子;出現頻率最低,只1見。

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左傳·隱公元年》)

這一時期分數表達法的特點是:(1)分母、分子位置固定。(2)用數詞表示分母的方式增多;(3)表等分的“分”字出現在分母后;(4)嘗試用連詞“而”或表占有關系的“有”字連接分母與分子。(5)出現E、F、G三種新方式,更為多樣化。此外,G是A的繼承發展,僅出現一例;C式最簡,用頻仍不高;A式最為常見。A、G、F三式,均用助詞“之”連接分母與分子,表明選擇用語法意義更為虛靈的“之”連接分母與分子,表示分母是數的整體,分子是數的部分關系已然成勢。

但F式在此時的高頻出現,違背了事物發展規律。F式絕大部分出現在《墨子》中。陳直先生認為“(《墨子》)除《經上下》等四篇外,其余各篇皆為戰國末期下至秦代之作品”②。由此論定,“分+之”兩字共現的方式——F式在戰國初期雖已出現,但僅《左傳》一例。

3.1.2 戰國中期:《孟子》、《莊子》

B式:1見; 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孟子·梁惠王上)

C式:10見;如:

周人百畝而徹,其實皆什一也。(孟子·滕文公上)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莊子·達生)

D式:1見;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立,……在外者半。(莊子·田子方)

E式:2見;均在《孟子·告子下》。連接分母分子的動詞變成了“取”。

吾欲二十取一。(孟子·告子下)

F式:1見; 其存人之國也,無萬分之一?!肚f子·在宥》

因此,戰國中期分數表達法主要有C、E、B、D、F式五種,無新形式,只E式中的動詞變成了“取”。C式用頻較前明顯增多,最常見。其余均只見一到兩次。形式仍然多樣化,精要化已見端倪,定型化不明顯。

3.1.3 戰末秦代:《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管子》。

《荀子》中未見;《韓非子》中共兩種:

E式:1見;以往的E式用動詞“有”、“取”強調占有的等份,這里用“無”否定占有。

故當世之重臣,主變勢而得固寵者,十無一二。(《孤憤》)

A式:1見;孝子愛親,百數之一也。(《難二》)

《呂氏春秋》僅2見:

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季夏紀·音律》)

這種方式很復雜,大致可以看成是B?式的擴展。不同的是分母、分子部分都加了“分”表等份。注意“之”在這里不是助詞,和后面的“其”一樣是個代詞,代替前面的分母。

《管子》成書一般認為是在戰國末期至西漢初年。其分數形式與之前,豐富許多,為體現分數形式的發展延續性,我們也將其納入考察范疇。頻率大體是:F式最多,共31見,其次是C式, 15見;然后依次是B?、D、E、A、I、H式;其中還出現了一些變式,無G式,由此可見F式的大量出現是在戰國末期甚至更晚,并有取代其它方式的趨勢。

3.2 戰國時期的金文

戰國時期數量詞匯系統開始不斷完善,利用度量衡的單位詞來表示分數的方式也開始大量出現在戰國晚期鑄有重量或容量單位的器物中。在戰國中期的秦國銅器中,有如下銘文:

D式:一斗五升大半(十五年高陵君鼎12317)

H式:分母+分+(單位詞);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為升。(商鞅量10529)

“商鞅量”銘文中也有出現“分”。意思是“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積為一升”。同時還加入了等分的容量單位量詞。形成“分母+分+單位詞”的分數方式——H式。

戰國中晚期,以三晉記重、記容銘文為例,除H、D式外,還出現了I式。如:

H式:梁廿又七年,大梁司寇趙亡智鑄,為量容四分。(廿七年大梁司寇鼎2609)

D式:梁廿又七年,大梁司寇趙亡智鑄,為量容半 。(廿七年大梁司寇鼎2610)

“鑄 少半” (梁十九年亡智鼎2746)

少半,即少半 ,參分指三分之一 。那“四分”指的應該是重量單位“ ”的四分之一;“半 ”是二分之一“ ”等等。

I式:分母+分+(單位詞)+分子

四兩十六朱四分一。(武士頭像金飾件③);

“四分一”即四分之一朱(銖),“四分朱一”即是四分之一朱(銖)。I式與前式不同在于后面出現了分子,比H式層次更清,表示單位的量詞亦可省。

分數表達形式在戰國中晚期的金文中加入動詞“分”來強化等分概念的形式很多,形成用“分”來連接分母、分子的敘述方式。這也表明動詞“分”的高頻使用是在戰國中晚期。

綜合傳世文獻和金文可見,戰末至秦代分數表達方式依然多樣化,精要化,而用數詞表示分母、分子,用“分之”或“分”連接的形式與之前相比大大增加,定型化趨勢明顯。

綜上所述:首先,在春秋末至戰國初期,傳世文獻中分數表達法共有八種。其中,A式產生于西周早期,B式產生于西周晚期;C式產生于春秋初期到中期,D式產生于春秋晚期;B?是B式的發展,產生晚于B式,大約在春秋末到戰國初,E、F、G式出現時間相對較晚,大約是戰國初期;A式在這一時期使用頻率很高,戰國中期金文中出現H式,其中,C式與戰國初期相比使用頻率明顯增高,應是當時最常見的方式。戰國晚期傳世文獻A式較多,金文中出現I式。分數方式多樣化、精要化特征非常明顯,逐步走向定型、成熟。

其次,只有當A式與I式大量使用之后,才引發F式的廣泛運用。所以, F式直到戰末秦代時期才成為當時分數表達的主要方式。

最后,C式,因過于簡單,忽略掉動詞與分子之間的關系,易造成理解上的混淆,引起誤會。這表明過繁或過簡的方式都不利于靈活明確地表達分數。只有F式綜合了各式優點:表達上避免了歧義,方式上更為完備,語音上也更朗朗上口,因而生命力最強,到戰末秦代以后用例明顯增加,之后迅速取代其它方式,成為分數表達的定型結構一直保留至今。

注釋

①本文中《集成》均為《殷周金文集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中華書局.

②墨子·備城門》等篇與居延漢簡[J].陳直.中國史研究,1980:117.

③國家計量總局.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參考文獻

[1]管燮初.殷墟甲骨刻辭的語法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1953:33.

[2]管燮初.西周金文語法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77.

[3]張玉金.西周漢語代詞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6:20-21.

[4]郭錫良.先秦稱數法的發展.漢語史論集(增補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5]易孟醇.先秦語法(修訂本)[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381.

[6]胡長青.先秦分數表示法及其發展[J].古漢語研究,1996(03):45-49

[7]徐力.春秋金文詞匯系統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8]李剛.三晉系記容記重銅器銘文集釋[D]. 吉林:吉林大學,2005.

[9]劉翠翠.戰國金文詞匯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作者單位

宜春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 江西省高安市 330800

猜你喜歡
先秦萌芽期發展期
再發展期|宋元明清
萌芽期|春秋戰國
冠縣春季低溫霜凍與早熟大櫻桃凍害氣候分析
虛擬現實產業進入高速發展期
我國天然氣進入大發展期
不同玉米品種萌芽期抗旱篩選
根域加溫對塑料大棚內葡萄芽萌發及生理特性的影響
先秦“五正色”的數據參數分析
愛有別還是愛無別
“詩言志”的審美闡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