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覺文化下的“美術”與圖像識讀

2017-10-28 04:56趙曉琳
小說月刊 2017年23期
關鍵詞:事物美術圖像

趙曉琳

(山東師范大學 山東 濟南 256000)

語言固然能給人們直觀的信息,但是在視覺藝術面前卻總是少了些許情感成分,比如我們可以通過繪畫表現人們的表情和動作,而語言只能進行描述。不言而喻,我們在小說中、雜志中都可以看到插圖對文字的影響,這一現象表明了我們對視覺文化的依賴以及對感情的表達形成程度的要求越來越高,文字的呈現方式是由單到多的,譬如我們要對某一事物進行描述時,是先描述該類事物的共性以區別于其他事物,再描述其特征目的是區別本類事物中不同個體之間的差別。但圖像卻是由多到一的,我們看一幅作品時映入眼簾的是許多以符號為主的片段式信息,而后我們將這些碎片拼湊在一起最終形成于一個含有共性的信息。

我們去解讀作品、欣賞作品的維度有很多,可以從圖像學、符號學、解釋學的角度進行分析,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視覺文化中圖像信息是由多到一的呈現形式,這同樣可以運用到我們的美術課堂中去,以此讓學生領悟藝術的獨特魅力。

1 圖像學——領悟作品主題

我們在分析藝術作品時往往會對作品中的某一符號產生定勢思維,例如看到類似于鴿子的圖形時我們可能會認為這幅作品的主題是和平,看到槍支子彈時會認為這是戰爭主題,這是社會生活的產物,我們不去探討這種定式習慣的好與壞,但我們依舊可以借助這些信息初步判斷,把握這個方向對我們來說尤為重要,倘若我們對作品的主題判斷錯誤或許對這幅作品的解讀再深刻都會顯得蒼白無力,因此有些事物并不是我們所見即所得的。文藝復興時期揚·凡·艾克的作品《阿爾諾芬尼夫婦像》中就對女性單手遮肚子這一解說有分歧,有人說是因為懷孕了,又有人說是象征著有生育能力,這時我們在對作品進行分析的時候也要適當的聯系作品本身的歷史文化因素,聯系社會生活的定勢思維,就像帕諾夫斯基對藝術作品詮釋的三個層次:從生活經驗中獲得對事物表面的意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事物的解釋不同;人的言行舉止可以傳達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性格特征。

正確的解讀方法是圖像識讀的關鍵,美術教學中的欣賞課就是提供學生解讀作品、體會感受的一條途徑,但這并不是一條捷徑,因為我們面臨的是一條寬廣的平原,似乎并沒有一條被前者們踏出來的確定的路子,也是因為其不具體性才使得我們的道路走得很艱曲折?!靶蕾p”可以是作品的表現形式,也可以是情感思想,亦或者是深層寓意,無論哪種角度我們都能找到滿足我們視覺享受的寄托,中小學美術的四大課型中“欣賞·評述”就給我們規范了這樣一種方式——不僅要學會欣賞還應該會表達,符合當今時代提出的核心素養理念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學習知識的主體。教育領域中的人文性也要求培養有思想、能獨立的人,建構主義所倡導的不是我們傳統的教師學生之間簡單的互動關系,而是基于現代技術層面上對事物更深層次的理解,就如我們在賞析作品時側重的是對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含義,但我們也不必過于糾結畫作中的信息表達,如果是這樣的態度去欣賞作品那就不是享受而是一種負擔。

2 符號學——藝術作品的意蘊向導

符號學概念中最重要的思想是一件事物代表另一件事物3,就是能指與所指的理解,符號學揭示的是世界多元化的趨勢,是一種求異的思想,例如在學習中建立自己的知識圖式時要求我們內化的知識要與我們的認知相同,語文課上學習“蘋果”這個名詞,假設學生從來沒有見過、沒有體會過這個東西是什么時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可能會在自己的意識里建立一種只有自己能理解的主觀意義,當信息被再次提取時我們不由的會在腦海里顯現出自己詮釋的那個意義,這個意義與我們現實中真實存在的可能相差萬里,每個人都有對事物不同的理解和定義,這就成為了我們內化信息的方式之一。

藝術家創作作品時會以自己的方式確定一種展現情感的表達方式,由于我們的生活具有共同性,在推敲寓意時會較容易的理解表面含義,例如立體畫派代表人物畢加索,我們在作品中很少能具體的辨別某一符號代表的哪一事物,但我們依然可以判斷作者在創作時的心情,他的《哭泣的女人》中沒有看到對一個女人哭泣的寫實刻畫,我們通過色彩和他對女人面部凌亂的線條中我們可以猜測他在創作時煩悶的心情,而作品《夢》在他的筆下女人柔美的身體表現出他對這個女人充滿了偏愛,作畫時的心情絕不是郁悶煩躁的心情。

小學教材中涉及到的涂鴉課程其實也隱含了符號獨特的表現形式,涂鴉雖然是凌亂的、沒有章法可言的,但是它是獨立存在的符號,這種存在方式更像是作品被抽象化了的表現形式,除去色彩來說,向人們表達的信息有共通之處。同時學生可以通過自我建立起來的圖式判斷作品表達含義的真偽,就像學習語言中的“諷刺”手法和“反諷”手法,我們不能排除有些作品是通過順從事物的反面現象表達對該現象的諷刺,我們常見的宣傳海報多具有此類手法,真實的表現現實中令人嗤之以鼻的現象,學生能夠觀察到的維度越豐富,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方法就越多。

3 解釋學——文化角度的探究

文化習俗是解釋學的重點闡釋方向,而文化不是一個能夠量化的概念,我們接受文化就是融入社會的方式之一,世界文化多元化就是社會習俗的多元化,我們在引導學生解讀作品時就要適當的考慮作品的文化差異,在分析中西方繪畫差異時我們往往借助中國傳統的國畫和西方典型的油畫作比較,我們可能會以中國畫寫意為主和西方模仿自然為主的表現手法作對比,中國畫強調的是傳神西方則是再現自然,這與國家傳統的政治制度是息息相關的,我們也可以說每一時期的繪畫都為該時期的政治制度服務。而這一差異應用到藝術中就是表現風格的不同。

在賞析藝術作品時教師不能引導學生僅僅評價繪畫技法上的逼真程度,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會習慣性的在評析學生作品時用“像”與“不像”,例如有的學生在寫生練習時會拿出尺子畫一條筆直的線,這種方法就像比較人與機器人一樣,一種是死的,一種是有生命力的。在表達自己思想情感時不必急于求成,人的思想情感不只是從美術學科中獲得的,與文化的積累、社會實踐的參與程度相關,但前提都是在有意義的實踐下。

4 改變藝術創作認知

貢布里希在解讀視覺文化時提到創作繪畫作品是先學會畫其次是學會看,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阿爾布雷切特·丟勒,在成名之前僅是一個無名畫匠,在學徒的這段時間通過對成名畫家的研究和觀察,在技法上形成自己的風格是有一個歷久彌新的過程。

培養學生圖像識讀意識并不僅僅是掌握美術知識與技能,而是能夠通過一種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感情,我們在教學中想盡多的傳授學生感受美術作品的意蘊,但我們也應該注意到藝術審美觀的形成是需要時間的,就像種子那樣想要發芽必須先扎根土壤讓根基吸收人類文明中的古月精華,結于藝術璀璨明珠。

[1] [英]理查德·豪厄爾斯著,葛紅兵等譯.視覺文化.南京;譯林出版,2014.2.

[2] 錢龍玉.如何提升小學生的圖像識讀能力.吉林教育出版社,2017,30,85.

猜你喜歡
事物美術圖像
改進的LapSRN遙感圖像超分辨重建
有趣的圖像詩
創意美術
創意美術
創意美術
奇妙事物用心看
遙感圖像幾何糾正中GCP選取
春天來啦(2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