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新時期農村廣播的內容創新和管控機制

2017-10-30 09:31堯遙
中國廣播 2017年10期
關鍵詞:內容創新

堯遙

【摘要】農村廣播在覆蓋率、時效性等方面比紙質媒體更具優勢。湖南省常寧市實施的農村廣播民生工程“村村響”,其精準定位和功效在當地獲得了受眾的好評。建設、管理和使用三管齊下的方式,加上三級聯控的廣播服務體系,彰顯出“村村響”工程強大的生命力。農村廣播基于內容的創新和管控機制的有效探索,進一步增強了傳播力和影響力。

【關鍵詞】農村廣播 村村響 內容創新 管控機制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廣播是基層組織的重要輿論宣傳工具,也是基層組織行之有效的工作管理方法。①對于農村民眾來說,廣播可謂是最早普及的大眾媒介之一。②廣播對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廣播媒體在農村的覆蓋率、時效性都勝過紙質媒體,在政策宣傳、新聞傳播、資訊服務、文化娛樂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地位與優勢。③廣播成為基層農民群眾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廣播不僅是重要、便捷的宣傳工具,還是農民朋友開闊眼界、脫貧致富的重要信息來源。除此之外,面對自然災害和公共事件,農村廣播系統的應急功能可以發揮巨大作用,成為保護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的有效手段。

從媒體形態、產業模式到管理體制機制,互聯網思維給農村廣播系統帶來了全新的改變。從最初的有效覆蓋到有效到達,從輿論引導、信息傳達到公共服務,農村廣播在傳播內容上不斷創新。④傳統廣播的音頻傳播價值猶存,如今基于可尋址的智能系統、遠程分區以及點對點式的傳播等新技術的應用,提升了廣播在農村的傳播力、影響力和生命力。

常寧市地處湖南南部,境內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區域內河網稠密,自然地理條件較為復雜。全市共有120多處地質災害點,10多個山區鄉村以及偏遠村沒有通電視,也無手機信號。當地老百姓都有收聽廣播的習慣,一些人表示十分懷念以往一邊聽廣播一邊干農活的時光。針對老百姓的提議和農村實際,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積極響應,在湖南衡陽地區率先啟動建設農村廣播“村村響”工程。

農村廣播“村村響”民生工程是解決廣大農村群眾在信息獲取“最后一公里”問題上的生動案例。經過一年多的建設,常寧全市706個村的廣播系統已經全部建設完成,安裝的廣播喇叭達到7230個,基本實現全覆蓋、無死角。廣播在傳遞信息、凝聚力量、抗擊災害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村村響”廣播工程的“四臺”定位

經過不斷摸索和實踐,常寧市“村村響”廣播系統工程實現了“民生電臺、法規講臺、空中舞臺、應急平臺”的“四臺”精準定位。

1.政策傳達奏響暖民強音

自“村村響”開通以后,常寧市利用廣播在農村宣傳黨的惠民方針,解讀“三農”問題、“二胎”政策,宣傳精準扶貧、“新農合”等信息,聲音傳到田間地頭,很多農民邊干活邊收聽。廣播節目里播放的法治案例、普及的法律常識,成為農民獲取法律法規的“知識講臺”。

2.涉農資訊信息開啟富民之路

針對當地農業生產和民生實際,“村村響”工作人員特地編排了對農科技等信息或專題節目近1000期,宣傳諸如水稻果木病蟲防治、生態種植作物、無渣生姜種植加工等實用知識。除此之外,節目還介紹了各類農產品供求趨勢、價格走向等實用資訊,讓農民朋友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到最新的市場動態。每逢招工季,節目會通過廣播發布企業招聘信息,村民們在家就可以知曉各方情況,很多工廠企業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就找到了合適的員工。

3.文化娛樂節目豐富精神生活

為了適應在農村地區的播放需要,“村村響”廣播還別出心裁地編排了合時宜、接地氣的音樂,針對地方民俗播出小品、相聲、花鼓戲等文藝節目。文化娛樂節目豐富了農民的精神生活。廣播通過傳播正能量信息,宣揚發生在群眾身邊的“好人好事”,構筑農村健康、積極、向善的社會風貌。

4.打造農村生產生活的應急平臺

常寧市“村村響”有效整合了應急、公安、消防、地震、水利、氣象等30多個部門的應急預警與日常宣傳教育資源,在危機發生之前第一時間通知或指導民眾撤離,起到防災避險的作用,把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2015年6月,當地部分鄉鎮突然降下冰雹,十一月又遭遇了汛情,當時都正值凌晨時分,一些村寨不通電話,也沒有手機信號。當地村民告訴筆者,多虧了廣播里及時反復地播報預警信息,村里快速組織群眾轉移,提早做足了預防措施,才避免了人員傷亡和遭災。當地廣播站負責人說,當時的預警程序如下:得知氣象、水利等相關部門的消息,村干部第一時間用手機編發短信,廣播隨即開始自動語音播報,廣播員及時告知村民天氣情況和防汛信息。在緊急插播的通知里,廣播不斷提醒村民們注意安全,告知何時有災情,提醒大家高度警覺,并指導村民做好魚塘、農田排水以及家電斷電等細致入微的防范工作。

截至2016年初,常寧市共通過“村村響”工程發布通知2000余條,第一時間及時轉移、疏散了事發地以及通信不暢的偏遠山村居民,確保了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廣播響在耳畔,溫暖融入人心。

二、建設、管理和使用三管齊下

廣播走入農村千家萬戶是基石,管理是重點,使用則是目的。常寧市將上述三點同步進行、齊頭并舉,投入了300萬元恢復了基層廣播電臺調頻,在人口密集區、地質災害點、林區、庫區、礦區,還包括126個地質災害點、主要林區、II型水庫以及有安全隱患的尾砂庫等地均設置廣播電臺。針對邊遠村寨和信號難以覆蓋的地區,通過建立發射塔和二級平臺,解決了部分信號難以到達的障礙。目前,平均每個村的廣播喇叭安裝都在10個以上,一張較完整的廣播網絡已經構筑起來。

在廣播管理方面,建立了工作管理、崗位職責、設備維護、目標考核、責任追究等相關制度,針對安全播出和應急問題也制定了預案機制。通過實地走訪調研部分村廣播室和市廣播電臺,筆者發現,村組除了專門的廣播室以外,辦公室內還有專門的管理臺賬,下設播控機和密碼,每個村組都有專職的廣播員。在市里的廣播電臺,設有專人負責對接故障報修電話及維修點,通常情況下維護車輛能做到“一般故障一天之內上門解決”;如遇重大故障,能夠做到72小時內排除。鄉鎮(辦事處)由黨(工)委書記對所轄區域的廣播設備負總責,明確村支部書記是廣播終端管護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喇叭設備管護也配備了人員,如此一來,建立起“市、鄉、村”三級聯動、合力維護的機制。endprint

三、三級聯控的廣播服務體系

首先,市一級設有播控機房。市廣電為了農村廣播“村村響”專門成立了大數據機房,并配備專職直播室、播控室以及辦公房間。播控機房對各鄉鎮或辦事處設有分控機構,可對其進行隨時分區調控。常寧市廣播電臺里有專職的采編隊伍,報社、網站和相關新聞機構或部門也可以提供信息。播出時間方面,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段,每天早上7點到晚上11點播出,自開播以來播出時間已近一萬小時。在特色對農廣播方面,每天在早、晚時段播出共一個半小時的固定廣播,包括時事政治、本地新聞、惠農政策等新聞類節目,并加入歌曲、戲曲等文藝欄目,以及貼合當地實際的招工、扶貧、生產、科技、“三農”等資訊,為農村地區的就業致富提供便利。

其次,各鄉鎮下設播控平臺。這一級的播控平臺可直接對下轄各村分頭廣播。每個鄉鎮或辦事處都設有廣播站,宣傳委員對廣播工程實施主要管理。播控平臺可以控制本轄區內的所有廣播終端,各鄉鎮都可以通過此平臺隨時發布消息、通知,召開會議和提示預警。

最后,村一級都有自己的廣播室和播出終端。全市七百多個村,相應的就有七百多個分控平臺。每個行政村都安裝了十個以上的廣播喇叭,能夠實現對村里人口的全覆蓋。此外,村一級的廣播室均單獨設立,并且統一設置在能夠落鎖的房間內,由村支書和專職廣播員掌握村級插播的電話卡和相關密碼。兩名廣播員中,一名為村支書,另一名為專職的廣播員。如此一來,農村廣播三級有效聯動、主題內容明確、建設標準統一、可管理可控制的完整服務體系得以建立。

值得一提的是,鄉村一級還可以利用本機播控平臺播放片區資訊,必要時還可利用廣播系統召開會議、發布緊急通知等。接地氣的“村村響”真正做到了“入鄉隨俗”。

四、三方保障 護航廣播“村村響”

常寧市眾多部門配合,全力保障“村村響”工程,并專門抽調人員組建工作班子,經常召開調度會,多次深入農村實地調研。為了建設好“村村響”工程,全市鄉鎮和26個相關部門參與聯動,其中具體建設、管理和使用由廣播電視臺負責。對此,廣播電視臺面向全國公開招聘,組建了專業采編與制作隊伍,定期進行相關課程的理論學習及實操業務的技能培訓。針對鄉鎮的宣傳委員、專職廣播員,村支書和村一級的廣播員,廣播電視臺分批分期對他們進行業務技能培訓,打造一支素質高、能力強、業務精、肯吃苦的隊伍,使之更好地服務農村廣播工作。

智能設備為農村廣播護航,先進技術成為農村廣播發展的有力支撐。在工程信號傳輸方面,采取的是以有線電視共纜傳輸為主體,無線調頻發射補充的辦法,加上可尋址的智能廣播系統,能有效實現遠程分區廣播和“點對點”式的廣播。目前,可以實現定時自動發出廣播、手機編輯短信轉化成語音、緊急時段進行智能插播等方法的有效聯動。如當地的發射設備位于海拔較高的山頂,就會增配備用電源,確保即使停電廣播也能繼續播音四個小時以上。此外,面對當地復雜的地理環境和氣象條件,特意為氣象、水利、應急等模塊留有端口,以便更好地整合多方應急預警資源,并為其提供設備與技術上的便捷。在每個鄉鎮、村都配備了專門的播出器電話卡,如遇緊急情況,即便各級廣播員不在機房,也能實現遠程控制播放平臺,從而及時發布消息。

“村村響”工程得到多方的支持,運行維護的資金得到保證。經過前期多方籌集,常寧市“村村響”工程建設截至2016年已經投入逾1000萬元。為了保證工程的建設標準和正常運轉,常寧市財政每年專門安排12萬元作為廣播終端電費、10萬元的行政村電話插播器話費,運行維護工程的專職經費達到60萬元。由于所有的建設經費都由市財政和相關部門承擔,整個工程沒有讓村民掏一分錢,常寧的“村村響”做到了真正的為民廣播、惠民廣播。

注釋

①劉永禎:《民和縣應急廣播體系建設的思考》,《新聞研究導刊》,2016年第7期。

②郭永芳:《淺析農村廣播現狀及再發展對策》,《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0年第20期。

③李灝楨:《天津農村廣播的現狀調查及發展策略研究》,陜西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4年。

④孟偉:《2014年中國廣播發展圖景》,《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年第3期。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駐湖南記者站)

(本文編輯:肖婧為)endprint

猜你喜歡
內容創新
互聯網時代媒體科技傳播內容創新的困境和路徑
基于廣告傳媒功能的免費打印模式研究
微信公眾號的特征及內容創新
現代高職院校教研活動改革與創新探討
淺析電視真人秀節目同質化的表現及成因
“十三五”時期出版“走出去”新常態
“網絡營銷”課程教學內容創新淺析
基于職業能力框架重構的會計繼續教育內容創新研究
市級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的定位與創新
五年一貫制計算機應用專業英語教學內容的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