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益訴訟的經濟法思考

2017-12-05 10:16方文娟
法制與經濟·上旬刊 2017年8期
關鍵詞:公益訴訟經濟法

方文娟

[摘要]近年來在我國經濟領域中,消費者權益侵害及環境公害等問題越發突出,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公益訴訟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公益訴訟制度應運而生。在立法層面,2013年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賦予消費者協會行使公益訴訟的權利,首次在經濟法領域以法律形式肯定了構建經濟公益訴訟制度的實踐需要。在學理層面,該制度的創設很好地彌補理論空白并促進學理體系的完善。目前,經濟法方面的公益訴訟在運行過程中尚存在一些問題,并缺乏健全的制度體系,因而需要在立法層面上對其進一步完善。文章從經濟法與公益訴訟的契合性分析、經濟公益訴訟制度概述、制度設計及建議等方面著手,對經濟法方面的公益訴訟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經濟法;公益訴訟;經濟公益訴訟

一、經濟法與公益訴訟的契合

公益訴訟在當事人適格、訴權理論、法院角色、判決的既判力等方面與傳統訴訟存在區別,其根源在于公益訴訟的理念在維護一種超越個人、關乎社會的利益價值,以社會整體利益作為表現形式、以經濟秩序和經濟自由為主要內容的公共利益也正是經濟法的價值追求,在作為其組成部分的宏觀調控、市場管理及社會保障等各方面均凸顯了公共利益的本位觀,這也促使“現代型訴訟”之稱的公益訴訟與經濟法有著很強的契合性,因而基于經濟法上權利義務而產生的公益訴訟即經濟公益訴訟應運而生。

但我國目前的訴訟制度在針對經濟法領域侵權方面的制裁存在一定的缺陷,因而會制約對經濟層面的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由于現有訴訟模式無法解決這一難題,因而公益訴訟制度這一新型的訴訟制度的建立十分有必要。其優越性體現在,從民刑及經濟這些不同的角度來嘗試解決上述的違法侵權事件,使得對違反經濟法行為的處理具有全面性和根本性,從而彌補了現行三種訴訟制度之間因不同訴訟程序切換導致的各種問題。

二、經濟公益訴訟理論概述

(一)經濟公益訴訟含義

經濟公益訴訟,是指對于違反經濟法規范,侵犯國家和社會經濟利益的行為,任何組織和公民都可以根據經濟法的授權向法院起訴,由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在訴訟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由專業法官主持的,依法追究違法者法律責任的司法活動。

經濟公益訴訟的原告具有特殊性,為了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法律賦予一切個人或組織有提起經濟公益訴訟的權利。經濟公益訴訟的被訴客體為經濟違法行為。國外以經濟法和經濟公益訴訟法為主要適用法規,國內在經濟公益訴訟立法方面,消費者公益訴訟制度與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規定率先彌補了立法空白,從而成為我國經濟公益訴訟制度新的突破點。

(二)經濟公益訴訟特征

經濟公益訴訟有其自身的價值和獨特性,其有如下特點:

1.目標具有公益性

體現在其法益目標具有很強的公共性和公益性,旨在追求社會公正與公平。不同于民事訴訟、行政訴訟與刑事自訴,它們的法益目標是典型的私益訴訟,雖然刑事公訴維護的是國家利益,但也主要是由于違法犯罪行為侵犯了公民或單位組織的具體利益而引起的。

2.主體具有開放性

在原告范圍上,直接受到經濟違法行為侵害的當事人(社會組織)當然可以提起訴訟,而沒有受到侵害的也有資格進行監督,當國家或者社會經濟公共利益受到或可能遭到損害的,也可以依法行使權利成為原告。此外,被告的資格范圍也拓展至所有對公益或整體的經濟利益造成或即將造成損害的組織和個人。

3.程序具有嚴格性

由上述可知,經濟公益訴訟的宗旨具有較強的公共性與公益性,因此,較之民事等私益訴訟,其在實踐中的施行須具有更為規范和嚴格的程序,從而來實現其宗旨。如在訴訟中不允許隨意撤訴等。所謂“無限制的權力并非好的權力”,適當限制訴訟主體的權力,有利于規范其合法合程序的行使,從而保障良好的訴訟秩序。

4.作用具有預防性

對于造成的實際損害結果,當事人當然可以行使訴權,而在另一方面,針對具有造成危害后果的潛在可能性的行為,也賦予當事人以訴權。根據法理可知,任何法律均具有預防的作用,經濟法層面亦是如此。該功能可以有效地幫助社會公眾免于遭受更大的損害,維護多數群體的利益。由于其侵犯的法益具有廣泛性,因此其預防的效益也就更為突出和顯要。

5.效力具有廣泛性

同理,該類違法行為侵害法益的廣泛性決定了經濟公益訴訟所產生效力的廣泛性,如同其他類型的公益訴訟,其最終的判決效力具有明顯的擴張性和廣泛性。這種制度設計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優點,在于它可以極大地節約訴訟資源和整體的社會成本。因一個訴訟行為所產生的具有涉及他人效力的性質,可以使其他被侵害權益的免于再次花費高昂的費用進行長時間的訴訟。根據乘數理論可知,當被侵害的對象數量越多,其可節約的資源和成本也就越多,社會效益也越明顯。

三、經濟公益訴訟制度設計

(一)案件受理范圍

區別于民事、刑事及行政訴訟案件,經濟公益訴訟案件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其一,在涉及領域方面,經濟公益訴訟主要出現在國家經濟調節方面,關乎國家或社會在經濟層面的公共權益。其二,在涉及的當事人方面,原告方往往是不特定的社會公眾,人數較多;而被告則往往是國家調節管理主體,主要為行政機關。盡管部分案件表面上雙方均為個人或組織,但一般仍因國家調節引起,且雙方在經濟、政治、專業水平以及社會地位等方面實力不對稱。

依據漆多俊先生的觀點,案件受理范圍可分為:1.市場規制中的經濟公益訴訟,包括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2.宏觀調控中的經濟公益訴訟,包括產業政策、國家計劃、政府經濟調節手段等方面;3.國家投資經營中的經濟公益訴訟,包括國家投資、國有資產管理、國有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

(二)原告主體資格

經濟法方面的公益訴訟的主體應當具有多樣性,具體包括:endprint

1.公民個人

從社會角度看,國家和社會是由無數個單個個體組成的,社會公益也應當由公民個人來最終具體地實施和享有,只有當個體的權益得到合法有效地保障,國家和社會的經濟才能更加高效、穩健的發展,因此,公民的原告資格具有正當性和合理性。由上面的論述可以得出,原告主體資格應當具有包容性,即原告主體范圍應當予以擴張,這樣才能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讓廣泛大眾參與到對該類行為的監督中來,并為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而獲得廣泛的支持與幫助,從而更有利于贏得訴訟,享受該制度所帶來的“豐碩成果”。

2.社會團體

雖然憲法基本原則規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實際生活中雙方在各方面實力差異,受害群體在提起公益訴訟時,會處于極其不利的境況,依法成立的社會團體則可以利用團體的社會影響力來與強勢群體相抗衡。社會團體作為公益訴訟案件的原告,一方面,能夠十分有效地解決專業能力不足、資金缺乏、精力不夠等問題;另一方面,還能使社會團體在行使監督權時更好地集中和行使社會資源和司法資源,從而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3.檢察機關

不論從理論層面還是實踐的層面,檢察機關都具有原告資格。從理論上講,以公權制衡公權,是防止權力不當行使的基本模式。當行政權行力突破法律制約的牢籠,侵害到國家或者社會的經濟公共利益時,檢察機關作為行使國家公共職能者,理應對行政權力予以監督和限制。從其法律職權來看,檢察院具有法律監督的職責,因而對此類違法行為,檢察機關具有行使監督職能的必要性和當然性。

(三)舉證責任分配

在經濟公益訴訟中,由于當事人雙方之間在政治、經濟、專業水平、社會關系、信息來源等方面實力懸殊,且侵權行為與損害結果二者的因果關系往往模糊復雜,如果片面主張“誰主張誰舉證”,則明顯不利于保護受害者合法權益。因此,在雙方當事人提供證據的能力嚴重不對稱的情形下,可實行舉證責任的部分或全部倒置。這種舉證責任倒置的正當性,曾為德日和英美法上的舉證距離說和危險領域說所論證。當然,針對一些特殊證據,受害者可以申請由法官、檢察官收集或協助收集,并且還可以學習國外充分發揮專家在舉證責任中的作用。

(四)訴訟費用制度

基于經濟公益訴訟往往涉及公益利益,且時間和金錢成本相對較高,因此,在訴訟費用制度方面,可以吸取國外先進做法作出有利于原告規定:一是在費用數額上,針對不同類型經濟公益訴訟案件所需成本不同,劃定不同層次的費用減免制度。二是在費用來源上,當原告為檢察院時,費用可從國庫中支付;當原告為個人或者組織時,原告敗訴后訴訟費用可進行轉嫁,比如設立相關保險及基金制度?;鹂蓙碓从谌齻€方面:國庫撥款、從勝訴經濟公益訴訟費用或罰款中提留一定比例及社會捐款。此外在程序方面,須由原告主動申請,相關部門對申請材料進行審查、批準以及監督。

(五)獎勵及懲罰制度

1.原告勝訴獎勵制度

為防止“搭便車”效應妨礙經濟公益訴訟制度的有效運行,我國應當借鑒西方公益訴訟的先進制度,實行對勝訴的原告予以獎勵的政策。美國的公益訴訟制度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其在《反壟斷法》中規定有“損害賠償三倍化”等制度。這些制度既能夠在事后彌補起訴人的訴訟支出,也可以從物質層面給予民眾以現實的和直接的支持,并給予其更多的信心。對此,我國可以移植借鑒,從而鼓勵更多公民和組織加入到法律監督的隊伍之中。

2.濫訴賠償制度

立法在給予該新型制度相關“優惠”,提供各種便利的同時,也須防范他人因私人糾紛而提起惡意的訴訟,最終造成司法資源嚴重浪費、他人權益遭到損害、司法公信力被破壞等不良后果。因此,在進行制度設計時,可以納入濫訴賠償制度,對于那些提起虛假訴訟或者惡意訴訟,浪費社會公共資源和司法資源的人,要求其承擔各種費用,并賠償他人或者社會公益所遭受的損失。從淺層次來看,是對當事人濫用訴權行為的制約和規范,起到警示和預防作用。從深層次來看,則是規范訴權的合法合理行使,從而維護該制度的良好運行效果。

四、構建我國經濟公益訴訟制度的建議

(一)建立中國特色經濟公益訴訟制度

我國國情與西方國家不同。從經濟發展層面來看,西方國家大多經歷了一個長時間的工業時代,在他們成熟的運行體制下,西方的經濟及資本制度已經形成了十分完善的體系,在經濟公益訴訟方面的立法也相當地完善,目前主要集中于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及違憲審查等領域。相比于西方國家,我國工業發展相對較晚,經歷的時期短暫,發展也不夠充分,因此,要避免完全的“拿來主義”或全部西方主義,將他們的經濟公益訴訟制度照搬照抄、生搬硬套。相反,應當立足于我國的國情,設立具有本國特色的經濟公益訴訟制度,著重對消費者權益、環境污染、政府濫權以及中小投資者權益等方面進行規范和保護。

(二)拓寬經濟公益訴訟制度原告資格范圍

由上文的論述中可知,我國在設計經濟公益訴訟相關制度時,應當對原告范圍進行延伸,而不能只局限于傳統的三大訴訟中的原告資格。具體來說,應當將公民個人、有資格的社會團體以及檢察機關納入主體范圍之中,從而使行使訴權的主體具有廣泛性和多樣性。這既是適應公益訴訟的特點的需要,也是符合我國復雜多樣的經濟市場的國情的需要。國外在此方面有“直接利害關系人”理論以及“私人檢察長”理論等,但不論是何種理論,在現實的立法中,都呈現出對主體資格予以擴大的趨勢。因此國內在制度設計上也應跟上國際步伐,設計出具有本國特色的原告資格制度,以適用經濟發展的需要。

(三)法院自身改革以適應能動司法需求

在經濟公益訴訟制度的設計方面,法院在自身改革的過程中應當考慮以下層面:第一,態度由消極保守轉變為更加積極主動。這里的積極主動并不是說法院應當主動干預,主動要求他人參與訴訟,而是指在某些方面,諸如案件十分新奇,現行法律尚未規定,或者案件影響重大、民眾關注較高等的經濟公益糾紛,而現行的制度尚不足以很好地解決時,法院可根據立法目的,借鑒國內相似先例,或者參考學者學說等尋求依據和法理支撐,從而提供更好的司法保障。第二,對于案件新穎或者爭議較大的案件,當法官自身專業能力不足或現有法律尚不完善時,可以充分借鑒國外的實踐,引入專家、委員會等相關人才支持制度,綜合參考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結合案件特點,獨立作出裁判。第三,開展司法合作制度。一方面,由于經濟公益訴訟涉及范圍廣泛,該制度恰好能夠解決管轄權問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達到更好的社會效果。

(四)建立激勵與懲罰相結合的運行機制

此處所講的建立激勵與懲罰相結合的運行機制,與上文所論述的原告勝訴獎勵制度和濫訴懲罰機制是相通的。一方面,基于經濟公益訴訟自身特有的訴訟周期長、取證困難、專業知識相差大等特點,建立起原告勝訴獎勵等激勵制度,給予他們充分的社會支持和物質幫助,從而有利于充分調動民眾的積極性和訴訟熱情。另一方面,也需警惕他人鉆法律漏洞,利用訴權侵害他人權益。因此,為了防范惡意訴訟,濫用訴權,浪費社會資源和司法資源的行為,也需要建立配套的懲罰制度,對此權利的行使予以制約和規范。只有做到激勵與懲罰相結合,才能確保經濟公益訴訟的體制更為完善,也能有助于在今后的立法實踐中能夠從容地應對更多、更廣泛的問題。

[責任編輯:岳文可]endprint

猜你喜歡
公益訴訟經濟法
論經濟法的憲法性
經濟法在我國經濟轉型中的作用分析
經濟法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討
我國對外貿易中國際經濟法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版權公有領域侵權責任主體范圍研究
公安高等院校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經濟法解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