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識形態利益根基的歷史唯物主義邏輯

2017-12-07 23:42朱新春
法制與社會 2017年33期
關鍵詞:社會關系意識形態

摘 要 意識形態根源于社會利益,內在的蘊含著歷史唯物主義基本邏輯。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意識形態是社會意識一個形式。由于社會關系是基本的社會存在,意識形態必然反映社會關系。經濟關系是社會關系的基礎,因而利益關系貫穿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意識形態作為社會關系的反映,必然以利益關系為其核心,并隨著社會利益關系的變遷而變化。意識形態建設應根據社會利益關系的變遷,進行科學決策并積極推進。

關鍵詞 意識形態 社會關系 社會利益

作者簡介:朱新春,貴州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科技哲學。

中圖分類號:B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1.350

德斯蒂·德·特拉西(Destutt de Tracy,1754-1836)是法國哲學家,在19世紀初出版的《意識形態原理》中最早使用“意識形態”這個概念。他想把意識形態學說建設成為一門基礎性的哲學理論,運用從思想到感覺的思維方法,拋棄宗教神學、形而上學以及其他方面權威的偏見。在感覺的基礎上,重新闡發出政治、倫理、法律、經濟、教育等各門科學的基礎,使人們擺脫偏見,為理性的統治做好準備。特拉西建立在感覺基礎上的意識形態理論盡管有其歷史進步性,但本質上是唯心主義的,沒有真正找到意識形態的根源。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建立,才真正為意識形態理論建立了科學基礎,也找到了意識形態產生的真正根源。

一、意識形態是觀念性的社會關系

19世紀40年代中期以后,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等著作以及恩格斯在晚年的書信中,對青年黑格爾學派所代表的德國哲學以及各式各樣先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進行了批判,全面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并以之為基礎討論了意識形態問題。根據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物質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由物質派生的、是第二性的,意識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觀世界的能動的反映。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意識形態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是屬于上層建筑的系統化的社會意識。意識形態作為社會意識的一個部分,主要是以社會關系為反映對象的,并非所有的社會存在。在全部社會關系中,居于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又處于基礎性和主導性的地位。意識形態雖然是對社會關系的反映,但是其集中反映的是社會關系中的經濟基礎方面。因而馬克思主義認為,意識形態作為社會意識的一個方面,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觀念上層建筑。

盡管經濟基礎在社會關系中起基礎性的主導作用,但也只是復雜社會關系中的組成部分。意識形態對經濟基礎的反映,并非簡單地以經濟基礎作為單一反映對象,對之進行直接反映,而是通過整個社會關系方方面面來反映經濟基礎的。社會關系作為客觀的社會存在,是一個具有復雜結構和層次的社會大系統,社會意識形態就是這個大系統的反映。因而意識形態如其所反映的對象,也是非常復雜的,有不同的具體內容和形式。從反映的具體內容來看,有政治關系、經濟關系、文化關系、婚姻家庭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等等;從形式上看,有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等。馬克思曾指出,意識形態是建構社會基本結構的“觀念上層建筑”,是觀念性的社會存在。

在馬克思看來,意識形態是社會關系的全面反映,是觀念性的社會關系。意識形態作為社會關系的反映和觀念形態,不是簡單地反映社會關系的種種現象,而必然回力求透過現象它們的本質和核心的東西。盡管社會關系極其復雜,有不同的具體內容和表現形式,但它們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無疑會有共同的焦點,這個焦點實際上就是社會關系的實質。意識形態作為社會關系的反映,社會關系的共同焦點或者說實質必然是意識形態所聚焦的焦點和中心內容,就是意識形態的根基。下面就對社會關系的實質進行探討和分析。

二、社會關系的復雜性及其利益統一性

社會關系作為一個復雜的概念系統,包含諸如階級關系、政治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文化關系、婚姻家庭關系等等,但生產關系是最重要的、起基礎作用的社會關系。生產關系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本質上是一種經濟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產品如何分配等等物質利益關系。所以,生產關系是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盡管它們不是物,但卻總是同物密切結合著,并以物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資本表面上看是生產的物質性要素,但其本質上卻是社會關系,是在物掩蓋下的一種生產關系。所以馬克思說:“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后者體現在一定物上,并賦予這個物以獨特的社會性質?!辟Y本體現出的社會關系本質上就是利益關系。因此,社會關系盡管很復雜,但是其共同核心則是利益,如果抓住了利益就抓住理解社會關系的關鍵點和解釋各種復雜社會關系的鑰匙。無論階級關系、政治關系以及民族宗教等等關系,都是以利益為軸心。中西方思想家都曾對利益問題進行深入思考,雖然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沒能揭示利益的實質及其在社會關系中的作用,但是都充分認識到利益在社會關系中以及對意識的重要影響。馬克思主義揭示了利益的科學內涵及其對意識形態的及其發展變化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的利益觀主要有以下八個方面:第一,利益追求是人類社會所有活動的根本動力。人們在社會中進行各種各樣奮斗,都離不開利益這一根本目的。第二,利益決定思想,推動者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馬克思曾層指出,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會出丑。利益作為人們思想觀的核心,必然指導人們的社會實踐,因而是生產和生活的原動力。后來馬克思的這一思想被列寧所繼承,他明確指出“利益推動著民族的生活?!钡谌?,利益沖突是階級矛盾和斗爭的直接根源。在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寧看來,階級矛盾和斗爭根源于物質利益矛盾和沖突,是利益沖突的反映。第四,利益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恩格斯根據英法兩國的階級斗爭的實際狀況,指出英法兩國的封建貴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是它們的利益沖突的表現,至少是英法這兩個當時最發達國家的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第五,利益的社會基礎是生產關系,同時又是社會關系的實質。在馬克思看來,社會生產關系就是經濟關系,而經濟關系的核心是物質利益。因此只有從物質利益出發才能真正理解生產關系,也只有從生產關系出發才能說明利益的社會性質。反過來說生產關系就是利益關系無疑也是成立的。第六,利益決定政治活動。任何社會的階級斗爭首先都是為了經濟利益,政治斗爭是階級斗爭的一種高級形式,直接表現是為了奪取國家政權,但根本目的是想通過政治權力來實現和捍衛經濟利益。第七,利益與社會分工是一種辯證關系。利益訴求推動著社會分工,因為社會分工會實現更大利益。但社會分工的發展又進步引起了利益分離與對立。社會分工使工商業從農業中分裂出來,進而導致了城鄉分化。這一方面促進了社會整體利益,但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城鄉利益對立以及個人利益與共同利益的對立。第八,階級利益被標榜為社會共同利益。任何統治階級或者想取而代之的新階級通過意識形態把本階級標榜成社會成員共同利益的代表,以獲得社會認同。因而意識形態是社會制度合法性的思想基礎,它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從而使現存的社會制度獲得認同。綜上可以看出,利益是各種社會關系的實質和核心,是社會歷史發展重要動力,是社會矛盾和斗爭的焦點,更是各種思想意識的根源。endprint

根據馬克思的利益理論,由于利益是社會關系的核心,任何一個社會只有滿足人們基本物質利益需要和協調好各種利益關系,才能存在和發展。利益和矛盾和沖突是引發社會變革的力量,任何社會變革都是社會利益關系的再調整。意識形態則是這種社會利益沖突和調整的觀念形式,但又推動著社會利益關系的變革與發展。

三、意識形態內容的利益中心性

根據前面關于意識形態與社會關系、社會關系與利益之間的邏輯關系的分析,顯然可以推導出,利益是社會意識的核心內涵。事實上,很多意識形態理論家從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出發,對這一問題已有明確而深刻的論述。通過包括馬克思在內的一些意識形態理論家的相關論述,會更加清楚、更加深刻地理解這一問題。

西方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理論盡管五花八門,但都無法擺脫“利益”這個關鍵詞?!兑庾R形態與烏托邦》是曼海姆(Karl Mannheim,1893-1947)在1929年發表的著作,該書從知識社會學的視角對意識形態概念進行了闡發。他把意識形態區分為兩種:一種為了自己派別利益,虛偽地掩飾,丑化對方的特殊的意識形態;一種是不懷私心,群體性的、階級性的,并與社會現實聯結在一起的,反映歷史規律與社會法則的總體的意識形態。從曼海姆的對意識形態的分析,可以看出意識形態是派別的利益的反映。二戰后,意識形態研究在西方形成了熱潮,對意識形態概念作出了種種不同的解釋。西方學者大都把意識形態視為是一定階級和利益集團的政治主張和理論體系,是一種關于本階級利益的信念系統。部分西方學者從社會學和政治學的視角認識意識形態范疇,認為意識形態是一個系統的解釋社會的方法體系,把它作為“是一種維持或摧毀、維護或批判一種社會所采取行動的依據”。也有學者從否定和貶義上來解釋意識形態,認為意識形態只是僵硬的教條和信條的系統。西方還有學者從意識形態與經濟制度、經濟發展關系的視角進行分析,認為意識形態有助于降低社會運行成本,對經濟社會發展有推動作用。不過,在大多數西方學者把意識形態看作是一種虛假的社會意識和政治偏見,是構想出來為狹隘階級利益服務的。有的西方國家如美國,雖然在全球大肆推行其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卻不承認這就是意識形態。

綜上可以看出,意識形態作為社會存在的反映,實際上主要是對社會關系的反映。利益是復雜社會關系的關節點,無疑就是意識形態的根基和聚焦的中心,而意識形態則是利益在思想領域的存在。意識形態并不是單純地反映社會利益,而且還具有社會利益功能,對社會利益格局的協調、構建,促進社會穩定,推動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意識形態建設就極為重要。

在全球化時代和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形勢非常復雜,如何加強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維護社會和諧,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至關重要。盡管意識形態建設是一個復雜而艱巨的任務,但是只要抓住利益這一核心,及時根據社會利益格局的變遷及國家根本利益目標,調整意識形態內容結構及相應的形式,就能夠促進意識形態的發展,使之成為捍衛國家利益、維護社會和諧、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精神武器。

參考文獻:

[1]郝保權.“虛假意識”和“觀念性的社會存在”:馬克思闡述意識形態的雙重邏輯.科學社會主義.2014(1).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5]列寧.列寧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8][法]莫里斯·迪韋爾熱.政治社會學.華夏出版社.1987.endprint

猜你喜歡
社會關系意識形態
淺談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培養
關于信仰、道德、法律關系的探討
傳統商業銀行如何擁抱互聯網金融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紅色文化的價值訴求
伊格爾頓意識形態理論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識形態、文藝、宣傳與百姓生活
文化軟實力發展與我國意識形態安全
二胎題材電視劇的多維解讀
馬克思“人的現實性”的兩個根本性規定
權力范式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