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及提升策略初探

2017-12-09 14:23華亮
市場周刊 2017年12期
關鍵詞:網絡媒介媒介思政

華亮

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及提升策略初探

華亮

隨著互聯網深度嵌入生活,網絡媒介素養成為當代公民素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良好的網絡媒介素養能夠幫助大學生群體在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全面發展。本文闡述了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指出了我國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的提升對策。

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思政教育

一、網絡媒介素養

媒介素養(media literacy)概念的提出肇始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英國學者李維斯(F·R·Leavis)和丹尼斯·湯普森(Denys Thompson)的著作《文化與環境:批判意識的培養》就以保持本國文化傳統、語言、價值觀和民族精神的純正和健康為出發點,將媒介素養教育的目的歸結為“甄辨與抵制”,即通過媒介素養教育來防范大眾傳媒的錯誤影響和腐蝕。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將媒介素養闡釋為人們面對不同媒體中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信息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國內學者張志安、沈國麟指出,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所用的能力。

隨著互聯網深度嵌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媒介素養也成為當代公民素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網絡媒介素養是指認識、評判、運用網絡媒介的態度與能力。它包括對網絡媒介的認知,篩選、甄別信息的能力,以及對網絡信息的解構能力,和對網絡虛擬性的清醒認識等。它關系著使用者是否會使用,能否使用得好網絡媒介。

二、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中存在的問題

《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國內網民中大學(含大專)及以上學歷的占20.4%,比上一年增長了0.8個百分點?!洞髮W生藍皮書:中國大學生生活形態研究報告》中顯示,2013年大學生中筆記本電腦擁有率就已達71.4%,手機擁有率更是高達98.5%。媒體作為信息來源渠道的比率依次為網絡89.2%、手機73.2%、報紙23.5%、電視19.7%、廣播12.7%。相比傳統三大媒體的日薄西山,手機、筆記本電腦等移動終端的普及使得互聯網成為大學生最主要的信息來源。伴隨網絡發展成長起來的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卻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網絡依賴

有調查顯示,大學生對于“不接觸網絡媒介的期限”占比最大的是1天,還有16.8%的學生表示一天都不能離開網絡。如果一個月不接觸網絡,約有半數的受訪者表示勉強能適應,但是心里仍然想上網,有22.7%的受訪者表示會焦慮不安。而超過半數的受訪大學生表示反對無手機課堂。本應作為學習、生活輔助的網絡媒介占用了大學生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出現了本末倒置的現象。

(二)信息甄辨能力有待提高

新媒體技術將以往傳統媒體壟斷的話語權交到了公眾手中,每個網民都可以在網上發聲,整個網絡充斥著各種輿論。大學生年輕氣盛,涉世未深,社會閱歷淺,面對海量的信息難以在第一時間辨別真偽。進而造成對事件的誤判,在輿論中隨波逐流,失去立場,甚至加入到以訛傳訛的謠言大軍中去。2014年,福州一在校大學生僅憑網友所述的信息和照片,就在微博上撰寫發表惡性斗毆事件的博文,并被快速傳播轉載,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公眾恐慌。后經當地警方調查辟謠,該學生也因散布網絡謠言遭行政處罰。

(三)道德責任意識薄弱

互聯網的交互性使得網民從單一的信息接收者轉變為集接收、制造、傳播功能于一身的角色。與使用熟練程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學生的網絡媒介道德規范責任意識薄弱。例如利用網絡私自傳播未經授權的作品、出版物,這實際上屬于盜版侵權行為,有的甚至傳播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更是違反了國家法律法規;出于獵奇心理,對輿論焦點當事人進行“人肉搜索”并散播個人信息,屬于侵犯他人隱私行為;甚至為了嘩眾取寵,炮制假新聞,這些都有悖于媒體職業道德。

三、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

大學生掌握一定知識和專業技能,是接觸和使用網絡媒介的生力軍,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是人才培養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其必要性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是大學生成才發展的重要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要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給人類信息傳播方式及影響帶來了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網絡傳播內容豐富,傳播迅捷程度和開放程度讓傳統媒介望塵莫及,資源共享,互動性強,這些優點大大地拓寬了大學生的發展空間,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自學能力,同時給予大學生更多的信息選擇權和自我話語權。然而,網絡媒介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大量的信息意味著篩選信息需要花費更多時間,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習效率;網絡媒介的低門檻使得內容良莠不齊,真假信息魚龍混雜,多元化的價值取向也容易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造成沖擊;網絡媒介營造了一個有別于現實生活的“虛擬世界”,長期沉迷網絡,會令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與世隔絕”,與社會脫鉤;過度依賴網絡社交軟件,也不利于大學生心理、人格的健康成長。

因此,具備一定的篩選、解讀和有效傳播信息的網絡媒介素養,能使大學生不在網絡信息的海洋中迷失自我,更好地認識社會,走向社會,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根據時代和形勢的變化,掌握高校思政工作的新動態,不斷改革和創新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方法和內容,充分發揮引領作用。

網絡媒介伴隨著終端深入到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環境和面對的問題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單一:主要利用思政課程向大學生“灌輸”內容。而網絡媒介形式多樣,社交論壇、微博、微信、直播平臺等,不僅滿足大學生旺盛的求知欲,還極大地填補了年輕人情感交流的渴望,因此被大學生群體廣泛接受和使用。如何挖掘利用網絡媒介作為教育載體,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法,更容易被大學生接受,是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新挑戰。此外,網絡構筑的理想世界與理性的現實世界相互映襯形成強烈反差,網絡媒介深度使用群體大學生容易迷失自我,這是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新挑戰。網絡媒介素養教育可以合理地指導大學生如何適當處理現實與虛擬世界的差別。因此,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成為高校思政教育領域有待攻克的新陣地。

(三)網絡媒介素養教育是凈化社會輿論環境的有力舉措

媒介帶給公眾信息的同時也在影響受眾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對社會輿論起著引導作用。良好的媒介環境可以傳遞懲惡揚善的風氣,傳遞正能量,有助于提高公眾的素養,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而高素質的公眾對媒介環境起到監督作用。國內傳媒業市場化以來,不少媒體一味迎合受眾,低俗化娛樂化的內容充斥著大眾的視野。網絡不僅充斥著膚淺的娛樂文化,自媒體缺乏嚴謹和客觀卻非常博人眼球的報道也讓公眾對公信力產生懷疑和抗拒。

提高公眾媒介素養水平,讓新聞繼續“飛一會兒”,使虛假、片面的謠言不攻自破,讓真相水落石出。社會服務是大學的四大功能之一,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可以讓他們理性看待問題,明晰價值判斷,為混沌的輿論場注入清流,從而有效地凈化社會輿論環境。

四、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提升策略

(一)大學生開展自我教育,提高自我認識

受時效性和篇幅的限制,網絡信息呈現出碎片化的特質,長期接觸碎片化信息帶來的“淺閱讀”逐漸削弱了大學生獨立思考、深度思考的能力。因此,大學生首先要對網絡媒介保持清醒、理性的認識,提高自身的意志力和自制力,開展自我教育和管理,塑造正確的網絡價值觀。大學生應堅持學習,多參與實踐活動,增強對網絡媒介的認識。自覺抵制泛娛樂化對思想帶來的侵蝕,不盲目跟風,摒棄低俗趣味,自覺規范自己在網絡上的言行。

(二)高校重視網絡媒介素養培育,加大教育力度

高等院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高校應將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到人才培養系統工程中,搭建相關培養平臺,同時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高校宣傳、學生工作、團委等部門應協同合作,在校園內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營造校園輿論氛圍。對在網絡上活躍、受眾甚多的“校園意見領袖”,學校要納入管理范疇,引導培養,使其自覺約束言行。同時應加強網絡安全教育,規范行為,提高大學生對網絡違法犯罪的識別防范能力。

(三)社會加強網絡監管力度,發揮引導作用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制機制,重視新型媒介運用和管理,規范傳播秩序。應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網絡安全提供法律依據,也為網絡行為制定規范和準則,不讓網絡成為“灰色地帶”,促進網絡健康有序發展。網絡媒介素養培育的重要性應引起廣泛關注,建立成熟完備的教育體系,讓網絡媒介素養培育成為大學生成長的“必修課”?;ヂ摼W企業應規范運營加強管理,與政府部門協同作戰,合力監管,大眾傳媒要切實做好“把關人”,成為正確輿論向導。同時,社會也應繼續樹立道德觀念,弘揚文明新風,營造和諧、健康的網絡文化氛圍。

[1]陸曄.媒介素養教育中的社會控制機制[J].新聞大學,2016,(01):57.

[2]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2017-09-22.

[3]袁慧,李錦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實施路徑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02):117-120.

[4]李金娥.新媒體視域下的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J].文學教育,2019,(09):122-124.

[5]張新洲.大學生藍皮書:中國大學生生活形態研究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9-22.

G641

A

1008-4428(2017)12-121-02

華亮,女,文學碩士,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新聞傳播。

猜你喜歡
網絡媒介媒介思政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城市老年人網絡媒介素養提升路徑研究
思政課“需求側”
辨析與判斷:跨媒介閱讀的關鍵
高中語文跨媒介閱讀內容的確定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書,最優雅的媒介
攝影做媒介引無數愛心扶貧手
基于網絡媒介的中醫藥信息傳播效果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