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理性精神”引領哲學教學

2017-12-10 15:53陳丹
師道·教研 2017年11期
關鍵詞:理性精神理性哲學

陳丹

近兩年在哲學的教學中遇到一個問題:學生感覺哲學學習的難度很大,原理理解很困難,遇到題目不知如何表達,得分也總與期望值有較大距離。然而,這些問題在三四年前卻沒有這么突出。這引起了筆者的思考:為什么教材沒有大的改變,學生的感覺卻有如此大的變化?哲學真的這么難學嗎?

一、“理性精神”培養與哲學教學的關系思考

初步分析學生遇到的哲學學習中的“理解難”“運用難”問題,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當今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的整體氛圍較以往浮躁,人們更愿意接觸快餐式的文化,不太喜歡靜下來“仰望星空”發發呆,讀讀哲學想想理兒。學生在這樣的大氛圍下也無法獨善其身,他們也一樣更喜歡輕松愉快的娛樂休閑文化,如搞笑節目、真人秀、流行曲、肥皂劇等,而不太熱衷理性思考、邏輯推理、批判反思。反映到學習上就是思維惰性,他們希望學習也能如同吃快餐,希望學習能有捷徑,有套路。而另一方面,2016年廣東高考開始采用全國卷,從近三年的情況來看,全國卷對考生的理性思維方面的要求更高,對邏輯思維能力、辯證思維力、批判思維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的文化生活是相對膚淺浮躁的,而高考卻要考查他們的深度思考理性精神。這一對矛盾就決定了上述問題的產生。

問題即是課題,前文所述的思維惰性等問題均與學生的理性精神欠缺有很大關系,這也成為不少教師要突破的教學瓶頸。如果教師能從“理性精神”方面自覺且有計劃有系統地從培養學生,相信學生的哲學就能學得更好。鑒于此,我們的哲學課堂需要比以往更加注重理性精神的培養。

二、用“理性精神”的培養引領哲學教學的路徑探索

1.“趣味性+理性”——開啟哲學大門

首先,理性精神的培養要以趣味性為起點,做到趣味性和理性精神的統一。我們的哲學課堂要充滿哲學味。然而哲學味是什么?不是高深莫測,故弄玄虛,晦澀難懂而應該是思辨的味道、理性的味道、生活的味道。這個時代的背景和中學生的個人認知特點都不會接受學究式的哲學味。古希臘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早在2400年以前就為我們確立了教學談話的范型———“精神助產術”(又稱“產婆術”)。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術”基于其獨特的哲學觀和教育觀,他認為:理想的教育方法不是把自己現成的、表面的知識教授給別人,而是憑借正確的提問激發對方的思考,讓其通過自身的思考,發現潛在于自己心中的真理。所以作為高中教師,我們也要讓哲學課上有豐富的哲理故事,鮮活的生活故事,啟發學生愛上哲學,開啟哲學之門。

其次,要著重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高考是高中的哲學教學不可回避的課題。學生在備考過程中最困惑的是對哲學原理方法論貌似都很懂,也感覺生活到生活中處處是哲學,可是卻不大會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和方法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矛盾,面現實情境中的問題,不太會做出理性的解釋、判斷和選擇。如前文所述,這與全國卷對考生邏輯思維能力、辯證思維力、批判思維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很大關系。期中邏輯思維能力是目前學生最需要補的短板。

2.“生活化+理性”——走向美好人生

要堅持生活與哲學不分離,從生活中尋找生動的素材,啟發學生在生活中體悟哲學,把看似深奧的哲學道理融匯到生活設計之中。

我們在高三一輪復習設計《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這一內容時,有兩個主要環節就是將生活與哲學緊密結合起來,一是情境引入環節,我們以我國人口政策的演變為背景,設計有梯度、有思維含量的問題鏈,啟發學生思考,通過思考這些問題對全框關聯到的重點知識進行復習。本框的復習從國家生育政策的變化這一背景引出問題,啟發學生的思考,通過對現實問題的思考和討論使學生進入復習新考點的情境,加強政治認同,培養理性精神。課堂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逐步理解與掌握重點,通過對問題的思考和探究,樹立理性精神,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真理觀觀察、理解、分析各種社會現象,理性對待各種爭端,并進行理性評價。另一個環節則是讓學生嘗試完成一道涉及本框重點知識的經典高考題,此題依然是以現實生活中的“《現代漢語詞典》收錄西文字母詞引起的爭論”為背景,讓學生說明“爭論有利于認識的發展”。通過這道題的訓練讓學生學會用所學知識正確認識生活中的各種爭端,培養學生理性包容的精神。

責任編輯 王思靜endprint

猜你喜歡
理性精神理性哲學
基于“韋伯命題”的視角理解“四個全面”戰略的實踐意義
大健康觀的哲學思考
“本轉職”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歸
理性的回歸
對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減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