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小學詩歌教學質量的策略

2017-12-20 22:03鐘長平
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 2017年16期
關鍵詞:教學質量詩歌小學語文

鐘長平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進行,教師們也是持著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的態度進行詩歌的教學,詩歌表達的更多是意境,不僅要求學生能夠體會到其中的韻味,也要求教師要進行適時的指導,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的起勁,更樂意學習詩歌,從而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要強化小學生詩歌閱讀教學,組織學生自主合作,適當引入游戲方式,提高教師詩歌修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歌;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6-0165-01

教師傳統生硬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詩歌能力的提高。究其根本,教師往往更多地關注詩歌內容講授和詩歌背誦,忽視了學生對詩歌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的關注,學生主動性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學生自己初步的理解是很重要的一步,在進行詩歌教學的時候,學生的主動性需要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激發,教師要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敢于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進行創意理解,讓學生充分體會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文化魅力。

一、小學語文詩歌的現狀分析

(一)教學目的直接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詩歌教學的模式化及功利化直接導致了詩歌教學淺表化傾向。詩歌教學偏離了詩歌文體特征,基于問題的導向設計教學影響了學生對詩歌獨特的理解和感悟能力的培養,教師注重對應試教育中學習技巧的指導,進行簡單的背誦與默寫等機械的教學方式,阻礙了學生對詩歌的體驗和感悟能力的培養,大大忽視了詩歌的本質,嚴重制約了想象能力、欣賞能力、審美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二)教學環節模式化

小學語文教學一般存在著一定的固定模式,但就是這種固定模式使得小學語文存在著教學的瓶頸,通常的教學環節模式是:教師引出詩歌,介紹作者及其生平,指定學生閱讀,然后進行重點語句的分析,最后全班背誦和做相關練習題,這種古板的教學方式使得那些內涵豐富,意義非凡的詩歌生命力大大降低,現在的大環境使得小學語文教師面臨著巨大的教學壓力,很少進行詩歌教學模式的改進,缺乏必要的措施或者手段來提高詩歌的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不出錯或者是省力往往采用過時的教學方式,不愿意更新,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的學習缺乏彈性、效果不高,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1]。

二、提升小學語文詩歌教學質量的策略

(一)強化小學生的詩歌閱讀

小學語文教學中,每個學生都應對自己的閱讀量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制定符合自身情況的閱讀清單,詩歌閱讀量的積累是學好詩歌的基礎,教師在課堂上號召學生多閱讀詩歌,不僅要在課堂上閱讀詩歌,更要在自己的課余時間進行閱讀,去體會詩歌,不斷的積累。例如,教師可以在假期給學生安排一些必讀詩歌,并且在假期結束的時候進行考核,對詩歌閱讀情況好的進行一定的獎勵[2]。

(二)學生自主進行創作

從語言學習的角度來看,詩歌尤其是現代更適合學生朗讀、感悟,熟讀成誦的詩句會成為學生語言生成的積淀。當學生對詩歌的內容具有深刻的感悟后,背誦詩句成為必然。學生對詩句具有了整體把握的能力,那么學生就會模仿詩歌語言進行表達。教師適當引導,學生的模糊的詩意語言就會成為創作。當然,學生的創作還是低級階段,需要教師不斷的激勵和引導,展示和評價,學生就會產生創作的興趣,從而進行自主創作。例如,學生可以參考《我們愛你啊,中國》這首詩歌,仿照排比的方式、對仗進行片段寫作。

(三)詩歌教學課堂游戲化

小學生還處在非常愛玩的年齡,因此游戲化的教學方式更容易使學生融入課堂。如《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首先教師要對這首詩進行簡單的分析與講解,然后通過面具、口罩、墨鏡等裝備來裝扮學生,隨意站立,然后讓剩下的人猜這些經過裝扮的人都是誰,游戲化的教學方式一大好處就是能夠學習的學習興趣被激發,教師與學生的相處更加的融洽自然,學生能夠學到應有的內容,課堂的氛圍更愉快,學習效果更好,記憶深刻。再如,胡令能的《小兒垂釣》教學:“蓬頭稚子學垂釣,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詩中有“稚子”、“路人”兩個角色,教師可以通過競選的方式來為學生安排角色,學生通過形象的表演來詮釋角色,從而能夠來將詩歌的意義完美的詮釋出來,其中表演突出的同學對他的理解進行分享,使其他同學能夠學習,這種游戲與教學相結合的詩歌教學使得課堂效率大大提高,不僅達到大綱要求的教學目標,提高教學質量,也使得學生真正的理解了詩歌的內涵,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從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四)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小學生在詩歌的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有艱澀難懂的地方,需要教師對此進行必要的點撥,使對詩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感悟更加深刻,引導學生發現美,創造美,從而提高自身的詩歌學習能力,這些都是教師自身能力的體現,是對教師的專業素質與對美的感知度的考驗,教師同時也是美的傳播者,是學生閱讀道路上的指明燈,從而抒發情感,提高詩歌學習能力。例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忽傳”、“初聞”、“卻看”、“漫卷”四個連續動作把作者驚喜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教師在進行備課時就要格外注意這幾個詞,同時注重對詩歌的感情的詮釋,全詩毫無半點飾,情真意切。其中想要傳達的情感是作者終于返回故鄉,與妻子相見時更加的興奮與激動。教師要結合是個背景與作者的心境進行講述、介紹,擴展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感受能力和對詩人的體悟和認知。

綜上所述,詩歌的教學不應該是生搬硬套的,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出符合實際的理解,詩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小學階段就應該重視起來,教師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在教學方式方面不斷的創新,學生在對文意有了基本的理解之后,應該專注于文學藝術,語言形式以及思想感情的表達方面的學習,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徐永杰.怎樣加強職高應用文寫作教學的時效性[J].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10.5.

[2]魏小玲.淺談小學語文詩歌教學[J].青年與社會(中外教育研究),2001.(5).endprint

猜你喜歡
教學質量詩歌小學語文
提高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質量對策探討
我和詩歌的關系(創作手記)
談如何提高初中歷史線上直播的教學質量
七月詩歌
詩歌的奇怪隊形(一)
優化朗讀技巧,提升語文實效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讓多媒體課件為閱讀教學助力
撥動情感之弦,讓語文課堂綻放精彩
詩歌過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