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鄱陽漁鼓藝術的表演形式分析

2017-12-28 14:45程南希
教師·中 2017年11期
關鍵詞:表演形式藝術特點

程南希

摘 要:在當今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接觸的“快餐文化”越來越多,而逐漸忘卻了一些古老的藝術。鄱陽漁鼓藝術表演形式正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在江西省歷史的長河中,鄱陽漁鼓藝術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分支,曾經發揮了非常重要的影響。關于鄱陽漁鼓的歷史,眾說紛紜,有的人說是從本土發展而來的,有的人說是從外省流入的?;诖?,作者將根據鄱陽漁鼓的音樂表現形態,采用文獻分析方法或者田野調查方法等對鄱陽漁鼓的歷史淵源進行簡要分析,再分析其與道教信仰之間的關系,論述鄱陽漁鼓內涵以及藝術特點,將鄱陽漁鼓的藝術題材傳遞給后人,希望后人能夠加以傳承。

關鍵詞:鄱陽漁鼓;藝術特點;表演形式;道教信仰

鄱陽漁鼓藝術源自唐朝,在明清時期發展達到鼎盛。明清以來,通過人們的不懈努力,鄱陽漁鼓藝術逐漸演變成一個具有地方藝術特色的戲曲品種。鄱陽漁鼓戲曲藝術飽含著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與勞動,凝聚了當時人們的記憶和情感向往,組成了一段具有鮮明特色的歷史文化,經過時間的長河不斷涌入到人們的記憶中和情感中。鄱陽漁鼓藝術在“向無曲譜、只沿土俗、口耳相傳、人亡鼓息”的生存模式下,經歷了一系列的歷史發展,所面臨的挑戰也更為巨大[1]。鄱陽漁鼓藝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其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國家的贊頌是不變的主題,鄱陽漁鼓藝術以原汁原味的表演形式入選為我國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這是對當地人民藝術表演的進一步肯定。

一、簡要分析鄱陽漁鼓藝術

鄱陽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城,鄱陽漁鼓藝術作為鄱陽歷史文化發展中的一個亮點,對鄱陽漁鼓藝術進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國與國之間的文化界限越來越模糊,各種文化傳播形式也變得越來越多樣。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表演形式也逐漸面臨著消亡挑戰,要想將一些傳統的舊文化合理地保存下去,必須發揮其歷史價值,加大文化宣傳力度,讓人們能夠充分了解到文化藝術的魅力和不可替代性。鄱陽漁鼓藝術表演形式就是其中的一項典型代表。漁鼓,又被稱之為“道情”。從字面意思來看,漁鼓藝術的發展與道教文化或者道教故事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逐漸淡化對道情的意識,而是以漁鼓的形式來進行文化表演。道情在江西省的各個地區所用名稱均不相同,一般流傳在贛北與贛西的交界地區。其中,以鄱陽漁鼓最為出名。鄱陽漁鼓藝術經歷了人民群眾的批判性和研究性改造,再結合鄱陽地區的文化特色形成了具有鄱陽地方特色的漁鼓藝術。筆者通過調查研究不難發現,鄱陽漁鼓經過發展形成了以下兩個流派:二下響派、三下響派[2]。二下響派流行于萬年和樂平等地區,三下響派流行于都昌和浮梁等地區。

由于民間藝術通常是以口口相傳的方式來進行傳播,所以鄱陽漁鼓和當地的小調和戲曲等民間音樂種類的淵源都比較深。具體淵源根據筆者的調查研究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①鄱陽漁鼓是從湖北境內傳入到鄱陽之后,吸收了當地的漁歌逐漸發展形成的。②鄱陽漁鼓是清末時期隨著道情藝人劉水德到鄱陽賣藝而傳入的。③鄱陽漁鼓下的二下響派和三下響派均有各自的來源,二下響派吸收了鄱陽當地的民歌小調,三下響派則是在清道光年間因為逃避水患而來鄱陽賣藝人傳入的。從鄱陽漁鼓的傳播形式來看,現階段的鄱陽漁鼓與傳統的藝術品種形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和外省的音樂品種形式磨合之后,仍然保留著民歌小調所遺留下的痕跡。上述音樂表達形式通過何種傳播形式,對鄱陽漁鼓產生重要的影響或者以何種表達形式在鄱陽漁鼓的音樂中留下痕跡,正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熱點[3]。

二、鄱陽漁鼓與道教信仰之間的關系

鄱陽漁鼓是深受道教影響的一種典型戲曲藝術代表,隨著我國歷史的變化,一些深受道教影響的戲曲形式逐漸衰落,因此對其相關研究迫在眉睫[4]。但是,目前學術界對鄱陽漁鼓的研究尚停留在簡單的介紹層面上,對于鄱陽漁鼓與道教信仰之間的聯系很少研究。鄱陽漁鼓中最為重要的一項藝術表演形式為道教表演形式。宗教文化發展過程中,主要以民間文化表演藝術為外殼,以講經明理為核心,不僅僅反映出了歷史宗教對民間文化的深遠影響,更加反映出了民間藝術與道教信仰之間的密切關系。從上述角度不難看出,鄱陽漁鼓戲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作為道教影響下的民間藝術標桿具有重要的價值,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鄱陽漁鼓戲的研究能夠深化民間戲曲藝術與道教信仰之間的認知度。自宋元以來,道教在江西地區發展迅速,漁鼓道情也在江西鄱陽得到了廣泛的發展和傳播。漁鼓藝術表演形式傳入到鄱陽之后,經歷了幾百年的發展,逐漸將民間小調和鄱陽漁歌音樂融為一體,最終形成了鄱陽漁鼓。擊漁鼓唱道情是道士宣傳教義的一種重要方式,隨著歷史的演變,此種宣教方式逐漸變成地方戲曲的傳唱形式,在江西鄱陽以及山東萊州等各個地方被保存了下來。從現階段來看,漁鼓表演形式既有效保存好了道教信仰與鄱陽漁鼓戲曲之間的活性關系,又為研究道教信仰與民間戲曲的密切關系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2)從鄱陽漁鼓戲曲的歷史發展來看,鄱陽漁鼓戲曲的發展經歷了早期道教漁鼓到后期道教漁鼓的變化歷程[5]。即使歷史在不斷地變遷,人們對鄱陽漁鼓戲曲的伴奏樂器以及文化表演空間等方面仍然保存著與道教信仰之間的密切關系。 因此,鄱陽漁鼓戲曲在文化層面保留了大量的道教歷史文化價值。對鄱陽漁鼓的藝術表演形式進行相關研究能夠幫助相關學者更好地認清楚道教傳播歷史與民間藝術表演形式之間的關系,從而讓藝術家能夠了解清楚鄱陽漁鼓戲曲的內涵和特征,將鄱陽漁鼓藝術表演形式演繹得淋漓盡致。

(3)能夠幫助人們更加了解道教文藝的歷史演變進程。眾所周知,鄱陽漁鼓戲曲史從漁鼓演變而來,漁鼓是道士傳道授業的一種表達形式,與道教信仰有著密切的聯系[6]。但是,由于史料記載頗為匱乏,所以學術界對鄱陽漁鼓與道教信仰之間的關系沒有深入研究,因此對鄱陽漁鼓與道教信仰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從而為人們的下一階段學習提供數據參考。

(4)研究鄱陽漁鼓與道教信仰之間的關系在闡釋道教信仰存在于地域文化特色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地域文化特色主要指的是當地的人文風情,人們生活在那片土地上所從事的生產活動和精神文化活動等。鄱陽漁鼓戲曲作為當地的一種典型文化表演形式,與當地群眾的道教信仰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人們對于道教信仰是以何種形式通過鄱陽漁鼓戲曲表演形式對民眾產生影響是人們迫切想了解的,因此對上述問題的答疑解惑需要將鄱陽漁鼓戲曲看作一項深受宗教文化影響的藝術表達形式。在實地調查或者客觀描述的基礎之上,對鄱陽漁鼓戲曲的文化解釋能夠對鄱陽漁鼓戲曲進行深入化的認識[7]。

總而言之,對鄱陽漁鼓戲曲看成是一種深受宗教文化影響的文化事業進行研究,能夠更加清楚地對歷史構架進行分析。鄱陽漁鼓戲曲發展經歷了從早期道情漁鼓到后期漁鼓轉化的歷史過程,即使經歷了時代的變遷,但是在其基本文化表演形式方面仍然保存著與道教信仰之間的密切關系?;诖?,鄱陽漁鼓戲曲保存了當時歷史階段下的道教信仰特征,與此同時將其定位在道教信仰的視角下,能夠對研究其他地域的漁鼓戲曲與道教信仰之間的關系提供一個新的角度,最終能夠讓人們更加清楚地了解漁鼓戲曲的藝術表演形式,更好地傳承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

三、近現代以來鄱陽漁鼓藝術表演形式的變遷

近現代以來,經過一些民間藝人的加工與改造,鄱陽漁鼓集采茶戲、大鼓和民歌小調等于一體,從而形成了具有鄱陽水鄉特色的藝術表演形式。二下響派吸收了大量的鄱陽大鼓和漁歌等音調有所發展,三下響派則是在二下響派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口遷徙

有學者指出,人口遷徙帶來的文化交流與傳播等促使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進行整合,對于整體音樂狀況來說也是如此。從參考文獻記載不難看出,由于黃梅地區的災荒,黃梅的采茶戲藝術人就流入到江西鄱陽地區。災荒在一定程度上與鄱陽漁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結合《趙南元談采茶戲》不難看出,黃梅采茶戲因為黃梅過去連年洪水成災,導致大量的藝術外流。從上述研究資料不難看出,鄱陽三下響漁鼓是在黃梅采茶戲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趙南元收集了大量的鄱陽民歌資料和曲藝資料,為鄱陽漁鼓的傳承和發展等做出了巨大的貢獻[8]?;诖?,不難看出,鄱陽漁鼓的外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人口遷徙的影響。

2.外來藝人

對于傳統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來說,遠距離的傳播主體一般都是外來遷徙人員,此種藝術表演形式被稱為“移民音樂文化”。移民音樂文化被稱為一種流動著的音樂文化形式,簡而言之,移民遷徙到哪里,民間藝術文化形式就流傳到了那里。在鄱陽漁鼓的傳承譜系里,第一代人是帥師信,他是河北人;第二代人是徐天福,他是景德鎮人。上述人員均是遷徙人員,他們的藝術行為對鄱陽漁鼓藝術的形成產生了比較深遠的影響。由于民間藝人的文化活動比較頻繁,鄱陽漁鼓戲曲中不僅有不同省市之間的跨曲種的相互交流,也有省市內部之間的互相吸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民間藝人均會采用黃梅采茶戲來演唱道情。不同的曲藝音樂在經過實踐的磨合中,最終能夠得到當地的共同認知,最終形成各種音樂表演形式的新變體。

3.音樂信息

在一般音樂的傳播過程中,其傳播本質體現了信息的流通,信息在流通中,先以某種符號的形式來表現,傳播活動中的符號作為特定信息的手段,能夠作為傳遞出信息的基元,表現為有意義的代碼,如聲音和文字等代碼形式。在音樂傳播活動中,傳遞信息的基元就是樂音音響符號最能夠體現其變遷性[9]。

(1)鄱陽漁鼓的二下響派與鄱陽縣的民間小調有著密切聯系。著名漁鼓藝人周天潤吸收了采茶調和地方小調的某些音調,并將其融合在大鼓和漁鼓之中,使得鄱陽漁鼓和鄱陽大鼓之間的唱腔有著新的發展。在查閱了鄱陽縣的民歌小調之后,不難發現鄱陽漁鼓的二下響派在民間小調上的音程關系上有著諸多相似之處,鄱陽漁鼓的每一個樂句中都有骨干音形成的四度音程結構。

(2)鄱陽漁鼓三下響派與黃梅采茶戲有著密切聯系。上文中提到,由于災荒,有大量的民間藝人逃荒至贛東北地區,使得藝術表演形式大量外流,尤其是鄱陽漁鼓三下響派是在 黃梅采茶戲中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經過對比分析之后,筆者不難發現,鄱陽漁鼓三下響派中的黃梅采茶戲七板在音樂結構布局方面保持著高度一致。

(3)鄱陽漁鼓三下響派與景德鎮采茶戲。鄱陽漁鼓三下響派與景德鎮采茶戲的共通點主要體現在“漏板”上,所謂的“漏板”唱法主要指的是板后起唱方法。通過對比研究不難發現,黃梅采茶戲和鄱陽大鼓戲在某種唱段中具備第一腔節在板后第一眼演唱的特點,黃梅采茶戲更是以“漏板采茶”為顯著特征。景德鎮采茶戲的正調演出整本大戲時最為常用的腔調是詞調和凡字調。詞調中老黃梅采茶戲是由老七班演變而來的,鄱陽漁鼓三下響派與景德鎮采茶戲在音樂上均受到了黃梅采茶戲的影響,為此,鄱陽漁鼓戲曲在這落地生根。

四、鄱陽漁鼓的基本表現形式和基本特征

1.鄱陽漁鼓的基本表現形式

鄱陽漁鼓的基本表現形式有兩種:走唱和坐唱。其中二下響派主要采用的是坐唱表現形式,三下響派主要采用的是“走唱”和“坐唱”表現形式,與此同時保留了一邊乞討一邊賣唱的形式。走唱和坐唱表現形式的共同特色是: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具有較大的靈活性,能夠給表演者和聽者帶來了更為方便的藝術表演形式。在表演過程中主要依靠面部和眼部的神情來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和內容,再將表演和歌唱等形式融合成一體。

2.鄱陽漁鼓的主要特征

鄱陽地區物產資源豐富,該地區的人們自古以來就能歌善舞,各種各樣的民歌與山歌漁鼓等隨處可見。鄱陽漁鼓藝術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鄱陽漁鼓的取材非常廣泛,說唱的內容也比較豐富。鄱陽漁鼓中的相關內容大多源自民間故事和民間傳說,繼而使得漁鼓藝術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除此之外,鄱陽漁鼓的詞句以7字和10字的表現形式為主,歌詞通俗易懂,因此很容易被融入到地方特色中。鄱陽漁鼓的節奏韻律在使用過程中 ,既和諧又朗朗上口,豐富的唱腔形式以及宛轉悠揚的曲調均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鄱陽唱腔的板式成套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其一,平板;其二,慢板;其三,快板。其中,快板中的主要表現形式有急韻和快韻兩種,急韻能夠更為準確且快速地表達歌唱者的心情,快韻能夠快速表達歌唱者的思想與情感。各種表現形式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均能夠體現出鄱陽湖的地理特色和文化特色。結合說唱和表演形式之后,鄱陽漁鼓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能夠向戲曲藝術有效過渡, 從而為鄱陽漁鼓藝術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五、現代鄱陽漁鼓的變遷

根據筆者對鄱陽漁鼓藝術文化形式的了解,不難發現,鄱陽漁鼓在抗日戰爭時期曾名噪一時,但是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卻逐漸冷了下來。新中國成立之后,諸多部門曾多次組織了專人對鄱陽漁鼓進行整理和創新。 在有關部門的領導之下,現代鄱陽漁鼓的傳播主體以及傳播媒介等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從此變得越來越豐富。

我國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出現了帶有指帶導向性和指帶政策性的音樂文化、專業藝術和傳統音樂等精英文化,在通俗文化在內的多元音樂文化 市場下,傳統音樂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鄱陽漁鼓也未能置身事外,從現階段來看,鄱陽漁鼓面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不利條件:首先,諸多唱本和資料在“文化大革命”中化為灰燼;其次,老一輩藝術家去世之后,現有的老藝術家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間所學的記憶不夠完整,再加上于編創漁鼓需要別人將現有的故事等敘述給他們聽,所以很難找到合適的幫手,以至于沒有新的曲目問世;最后,現在的年輕人大多認為唱漁鼓戲曲降低了自己的身份,學起來比較麻煩又復雜,因此都不愿意去學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不強。原本民間藝人擔負著創作與傳播的使命,但是筆者在田野調查過程中,發現現存的民間藝人根本就不愿意重赴漁鼓行業,而是選擇按摩或者算命等職業。與此同時,鄱陽地區的老百姓能夠哼唱幾句鄱陽漁鼓的基本曲調,上述均歸功于政府為了保護瀕危曲藝品種而做出的相關努力。根據筆者的研究以及整理發現,政府的保護措施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創作曲藝、搶救保護、傳承曲目、傳播推廣等。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鄱陽漁鼓藝術是先輩們遺留下來的精神財富,作為歷史文化遺產,需要做好繼承工作和創新工作。鄱陽漁鼓藝術與諸多傳統民間藝術一樣,面臨消亡的威脅,只要對鄱陽漁鼓藝術進行創新才能夠繼續發展下來。鄱陽漁鼓藝術作為一種文化表演藝術形式,在歷史長河發展中,具有其自身特色,如“口耳相傳”“人亡鼓息”等?;诖?,需要后世人們對鄱陽漁鼓藝術有效繼承且發展創新,從中探尋到鄱陽漁鼓藝術的科學保護方案,使得鄱陽漁鼓藝術能夠在21世紀發揮出自身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促進文化和經濟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米瑞玲,劉瑞芝.衡陽漁鼓及其社會功能淺析[J].音樂時空,2013(12):55-56.

[2]程宇昌.明清時期鄱陽湖區漁民文化初探——以鄱陽縣古漁村管驛前為例[J].農業考古,2015(3):248-255.

[3]鄺 嘉,苗學猛.地方曲藝的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以祁東漁鼓為例[J].讀書文摘,2014(10):13.

[4][5]周 琳.桂林漁鼓音樂的功能價值與保護性傳承[J].藝術百家, 2013(S1):260,262.

[6]孫正廣,彭 萍.傳統曲藝形式漁鼓的基礎研究及數字化保護——以萍鄉為例[J].大眾文藝,2016(20):26-27.

[7]汪玲莉.湖北漁鼓發展現狀與傳承保護問題研究[J]. 美與時代(上旬刊),2016(7):35-37.

[8]曹振華. 小作品有大乾坤——評漁鼓戲《打板橋》[J].戲劇叢刊,2012(3):20-21.

[9]劉玉龍. 風雨“漁鼓人”——安徽界首漁鼓傳承人現狀調查及其思考[J].大眾文藝,2012(10):177.

(作者單位:南昌師范高等??茖W校)

猜你喜歡
表演形式藝術特點
朝鮮族民間舞蹈的表演形式
淺談工筆女畫家蔣采萍的繪畫
淺析貝多芬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
文學作品與舞蹈的藝術融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