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高職院校通識課程的開設

2018-01-05 07:40潘朝暉
讀與寫·教育教學版 2017年12期
關鍵詞:通識課程可能性通識教育

摘 要:當前,我國正處于“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型升級過程中,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應該適應這樣的轉型升級。因此,在高職的教學內容中應該開設通識課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素質。

關鍵詞:通識課程 通識教育 可能性 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12-0039-02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國的高職教育獲得了飛速的發展,逐漸成長為中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為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貢獻,尤其是為我國的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質技術人才。當然,在高職教育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的問題。諸如專業的設置與社會需求不對口;培養的學生不能適應企業的要求;教師的素質不符合職業教育的要求;教學方法跟不上社會的發展等等。鑒于高職教育在全國教育中所處的地位,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和討論是十分必要的。

在論及高職院校是否應該開設通識課程的問題時,主要的意見無非是兩種:一種是支持開設,另一種是反對開設。反對的理由是考慮到高職原本的學制就比本科要少一年,在三年時間中要分相當部分的學時給體育、政治和英語等國家規定的公共基礎課程,同時,為了讓學生能盡可能的符合企業的要求,學校都要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這種實習的時長幾乎在一個學期左右,有的學校甚至第三學年開始就安排學生進入企業。在此種情況下,留給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時間并不是很多。有的學校的課表排得密密麻麻,學生幾乎沒有時間去參加社團活動,這對于學生的全面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如果還要開設通識課程,非但不能達到既定的目的,反而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支持者的理由是考慮到通識課程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即便現狀是課時很緊缺,但如果把通識課程作為教學計劃的一部分,學校自然就需要考慮與其他課程的關系,從而合理地安排通識課程的教學。如果以課時緊張為理由,不開設通識課程,那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將是一個十分嚴重的缺漏。

通識課程,就是有關通識教育的課程。那么什么是通識教育呢?根據《教育大辭典》(1998年8月上海教育出版社)我們大致可以把通識教育概括為:關于教育目的和內容的一種教育思想以及據此實施的教育,通常屬于若干學科領域,提供內容寬泛的教育,它主要關注學生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區別于給予學生某種職業能力訓練的專業教育。就國家的政策導向而言,從國務院到教育部都是鼓勵甚至是要求高職院校開設通識課程的。早在199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加快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皼Q定”指出“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培養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的技術應用型人才?!薄袄碚撝R”中應該包含了本專業職業能力以外的公共性知識,諸如哲學、法律、心理學等通識課程。2000年,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在“意見”中提出“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征是……畢業生應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等特點”。在“制定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要處理好知識能力與素質的關系”。如果說1996年國務院的“決定”中的“理論知識”還包括專業能力的理論知識那么在教育部的“意見”中提出的“知識面寬”、“知識能力與素質的關系”就明確指向了通識教育。2006年,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又提出“要針對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育學生樹立終生學習理念,提高學習能力,學會交流溝通和團隊協作,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014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科學合理設置課程,將職業道德、人文素養教育貫穿培養全過程?!睙o論是教育部“意見”中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還是國務院“決定”中的“人文素養教育貫穿培養全過程”,顯然都需要借助通識教育。2015年,教育部頒發的《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中也明確提出了“加強思想道德、人文素養教育和技術技能培養,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發揮人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優勢,加強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間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學生文化素質、科學素養、綜合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卑褜W生的人文素養教育和技能培養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

就高職院校的教學實踐而言,開設通識課程也是可能的和必要的。

先從可能性分析,雖然目前高職院校的課程開設已多,但正如前文所言,目前的教學計劃是在沒有把通識課程納入的情況下制定的,如果先把通識課程納入教學計劃,然后再科學地安排,相信一定可以為通識教育尋找到合理的位置。某些職業院校在第三學年就安排學生進企業頂崗實習,學生連基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未掌握就匆忙讓學生進入企業,此種行為說明這些學校并未科學合理地制定教學計劃,在課程設置上其實是不符合教學規律的。更有甚者,有的學校聯系的企業與學生所學專業幾乎沒有聯系,只是為了實習而實習,嚴格來說,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因此,相當部分的學校其實完全有余地去開設通識課程。根據調查,一些高職院校圍繞通識教育開設了系列的選修課程,并把時間拓展到晚上和周末。在內容的選擇上也根據各自學校的具體情況作了周密詳細的設計,比如江蘇一所藝術類高職的通識課程,總共有五大模塊,分別為:文化傳承與文史經典、哲學智慧與批判思維、藝術修養與審美養成、科技進步與倫理關懷、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其中文化傳承與文史經典模塊是中國文學和中國歷史方面的經典研讀課程;哲學智慧與批判思維是哲學和宗教經典的研讀課程;藝術修養與審美養成是藝術理論與審美理論的研讀課程;科技進步與倫理關懷是關于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系以及人類生命的科學與倫理問題的研討性課程;

(下轉第86頁)endprint

(上接第39頁)

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是關于西方文明及其他重要文明的研討性課程。圍繞這五大模塊開設了三十多門課程,每門課程折合2學分,供全體學生選修,規定每位學生通識課程方面必須修滿6學分方予畢業。經過一段時間的推行,學生們的反應較好。他們覺得有較多的課程可以選擇,可以學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更可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由于選課有人數限制,很多學生沒有能選成功,只能等下一學期,所以學生們希望能提供更多的選擇。任課教師的反饋也是正面的,他們普遍反應,由于是學生自己選擇的,相對必修課而言,學生的學習興趣明顯提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都有明顯的改觀,課堂中師生間的交流討論也明顯增加了。

其次就必要性而言,高職院校開設通識課程也是迎合了社會發展的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其中工業化的進程更是世所罕見。在三十多年的時間中,中外合作、合資企業,外商獨資企業,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我國也從一個工業落后的國家發展成為世界主要的工業大國。在此過程中企業需要大量的產業工人,也正是這種需要促進了我國職業教育的大發展。但目前我國正面臨產業的轉型升級,需要從中國制造發展為中國創造。工業的轉型升級需要更高素質的人才。面對這種需求,高職院校應該適時的調整自己的教育內容,把原來注重技能培養調整為既重視技能又重視素質,以適應新的社會需求。同時,從高職院校的教育實踐出發,相當部分的畢業生并未在所學專業的行業中就業。這既有學生個人選擇的因素,也有企業經營狀況起伏的原因。一直備受推崇的高職院?!坝唵问健比瞬排囵B,在實際的運作中也可能遇到行業發展周期性因素的影響,在當前全球化、數字化時代,企業的經營所面臨的情況是十分復雜的,相比較而言,高職人才的培養有固定的周期,這兩者之間并不總是合拍的。因此,在學生入學時確定的“訂單”到畢業時未必就能兌現。如果高職院校在教育過程中重視通識教育,培養出較高素質的人才,那么這些學生也能適應突如其來的變化。因此,通識課程的開設也是對學生的未來負責。

綜上分析,高職院校完全應該開設通識課程,并且深入研究有關通識教育的問題,培養既有高技能又有高素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陳榕.淺談當前高職教育發展存在的若干問題及對策[J].龍巖學院學報,2006.24.

作者簡介:潘朝暉(1972-),男,江蘇宜興人,副教授,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公共基礎部教師,主要從事通識教育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歡
通識課程可能性通識教育
應用型通識課程的開發與建設
通專融合視野下高職教育集群型課程模式建構
觀念可能性與現實可能性
小學數學《可能性》智慧教育案例設計
通識教育與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認證模式T的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通識課程《美術鑒賞》雙語教學實踐與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