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媒介環境分析

2018-01-06 13:51王文薈
考試周刊 2018年3期
關鍵詞:網絡媒介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摘 要:大學生作為網絡媒介的擁護者,不僅樂于身處這種融合空間,同時還推動著虛擬和真實空間的“場景化”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的網絡媒介環境復雜多變,在融網階段,大學生思想方式、行為模式、表達方法等方面具有六個典型特征:網絡流行語盛行;獨立思考減少;媒介責任缺位;價值觀動搖;道德憂慮;理想信念模糊。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媒介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購物、網絡支付、網絡課程、網絡交友、網絡約車等等網絡活動方式將虛擬生活空間和真實生活空間不斷融合在一起。大學生不僅樂于身處在這種融合的空間中,還推動著虛擬和真實空間的“場景化”發展??梢哉f,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網絡媒介的擁護者,他們正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和建設。而作為高校重點難點工作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樣需要面對復雜多變的網絡媒介環境,在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

一、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階段劃分

筆者認為從網絡媒介發展和應用的角度,可以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分為五個階段:1. 無網階段;2. 觸網階段;3. 用網階段;4. 控網階段;5. 融網階段。無網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書籍、報刊、廣播、電視等媒介載體開展教學和研究,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力量強大,且大學生接觸到的大多是經過嚴格審批的信息。觸網階段,網絡媒介的強大功能被越來越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關注,他們開始思考和研究利用網絡媒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此同時,不同的思想觀念也開始充斥在網絡中,大學生能接觸到各種不同的信息。用網階段,網絡媒介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針對大學生網絡行為越來越普遍的現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開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例如校園BBS、輔導員博客等,大學生在受到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影響的同時,也開始在網絡上為自己發聲??鼐W階段,海量的網絡信息給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消解、減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相關部門和教育工作者強調網絡環境的可控性,通過篩查、刪減信息,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融網階段,大學生對網絡的深度使用和長時間使用已經成為常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充分研究和利用網絡媒介,將其與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結合起來,實現二者的融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和廣度。

二、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媒介環境

在融網階段,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就必須關注當前大學生思想方式、行為模式、表達方法等方面的特點。

1. 網絡流行語盛行現象

網絡流行語作為網絡文化的載體之一,承載著廣大網民的表達意向。諸如“細思極恐”、“主要看氣質”、“洪荒之力”、“蒜你狠”、“辣眼睛”這樣的網絡流行語,包含主觀情緒情感、價值傾向、道德評判、文化變遷、社會心理、民生訴求等豐富而又深刻的內涵,卻又僅僅通過簡單的語言文字就可以表述出來,符合大學生的語言習慣,受到大學生的普遍使用。

2. 獨立思考減少現象

信息爆炸時代,大學生通過網絡媒介了解到數量巨大而趨于分散的信息,這些碎片化的信息一方面打破了時空界限使知識變得隨手可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習效率;另一方面海量信息也分散了注意力,使得信息在人的大腦皮層上留下的信號刺激越來越微弱,弱化了大學生的主動記憶能力、主動搜索能力和主動鏈接能力,即獨立思考的能力。

3. 媒介責任缺位現象

媒介傳播的信息應當符合真實性、正確性、客觀性、公正性等專業標準,媒介必須在現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圍內進行自我約束。一些媒介公司和自媒體平臺,在運營過程中違背了傳媒倫理道德和法律規范的要求,震驚全國的“羅一笑”事件,便是典型的例子。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廣大網絡用戶,常常因為看不到真實的信息和事情的真相,盲目轉載、跟帖、引用了虛假、失真的信息,這種盲目跟風正是網民的媒介責任意識缺位的體現。

4. 價值觀動搖現象

2015年1月地理學家李小文去世,同一時間歌手姚貝娜兩個人辭世;2015年10月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同一時間明星Angelababy舉辦了價值2億的婚禮,正是利用這種巨大的反差與價值觀動搖的縫隙,連明星離世都被炒作成功了,創造出經濟價值。這正是由于價值觀的導向出現了問題,壯大了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享樂奢靡的思想毒瘤。

5. 道德憂慮現象

從“魏則西事件”、“女子虎園下車事件”、“王寶強離婚事件”到“辱母殺人案”、“白百合出軌門”,這些不單是生活事件,還是道德大考驗,能折射出現實和網絡兩個層面的諸多道德亂象。該類事件引發熱議的深層原因,是人們對虛擬和現實生活環境產生了道德憂慮。因此,在遇上該類事件時,很多網民帶上了自己的感情,未清楚事情始末,就大量瘋狂發文、甚至深夜罵人,宣泄著對違背道德一方的憤怒和不滿。

6. 理想信念模糊現象

開放的網絡環境,對一部分大學生造成了不良影響,模糊了他們的理想信念。一些別有用心者利用網絡散布不良思想,誘導一些大學生接受錯誤的言論和觀點,以實現他們傳播反黨反政府信息、灌輸邪教理念、實行文化侵略等目的,利用大學生純真、正直、熱心、勇敢的特點,利用大學生向往美好、向往公平正義的心態,引發大學生的共鳴,最終導致他們理想信念的模糊。

參考文獻:

[1]駱昌日,何婷婷.近十年來我國網絡流行語的演變及傳播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5(2):108-115.

[2]錢魏.十字路口上的搜索引擎媒介責任構建—以“魏則西事件”后百度整改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5):48-49.

作者簡介:

王文薈,江蘇省南京市,中國藥科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endprint

猜你喜歡
網絡媒介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新時代網絡媒介下市場營銷的創新
網絡媒介批評發展概述
大學生之歌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創新研究
我國報業經營的網絡媒介拓展策略
論趙本山的網絡媒介形象——以新浪網為例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他把孤兒院辦成大學生搖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