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語文教學中提倡“文學作品的個性化解讀”之我見

2018-01-29 10:22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平望中學吳燕慧
作文成功之路·小學版 2018年3期
關鍵詞:周萍莎士比亞文學作品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平望中學 吳燕慧

在真實的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發現很多學生對閱讀欣賞興趣淡薄,甚至會萌生厭倦心理,這充分證明了青少年學生缺乏思想情感的體驗經歷,長此以往會對學生的解讀能力產生巨大的阻礙。所以,教師必須引領學生就課本中的經典文學作品展開詳細的探討,并將其視為一次又一次的個性化閱讀歷練,按部就班地讓學生切身地感知作品的美。而學生也一定要努力突破“依賴教師”的瓶頸,培養自身的審美及批判意識,自主地形成對文學作品進行剖析的明確思路,構建起與作者進行思維溝通的橋梁。

一、鼓勵學生進行獨立的閱讀,啟迪智慧

高中是學生學習生涯中的轉折階段,很多學習能力也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成型的,對文學作品的個性化解讀能力也是如此。作為教育的唯一對象,教師必須將學生視為所有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鼓勵他們宣揚自己個人的人生姿態,培養起獨立閱讀的能力,為深刻的解讀學習奠定堅固的思想基礎。

比如,在接觸《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由于該文章出自中國四大名著——《紅樓夢》,所以教師便可同學生一起預擬一個詳細的關于《紅樓夢》原著的閱讀計劃。具體的閱讀方法學生自己決定,但一定要選取最符合自身性格的方案,否則獨立閱讀也只是無濟于事。當學生自主地讀完整本書后,他們對林黛玉的性格就有了大致的掌握,不至于在學習的過程中毫無頭緒。所以獨立式閱讀能夠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為個性化解讀搭建出一個良好的平臺,同時更對眾人耳熟能詳的文學作品的理解發揮了鋪墊作用,達成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對品味過程中將信將疑之處勇敢地提出質疑并探究

語文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積累、更新的過程,高中階段這一特征尤為顯著。很多學生認為語文是一門文科,所以它的教學側重點在于記憶,其實并不然,語文學習最能夠鍛煉的就是學生的邏輯思維與口語表達能力,所以教師當下的首要之務就是提醒學生更改以往的錯誤思維,重視起對語文的探究質疑,讓個性化解讀教學開出美艷的花朵。

比如,在針對曹禺大師刻畫《雷雨》這部話劇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吸取以往的前車之鑒,打破傳統教學中的封建思想,從“愛”的角度入手,啟發學生對文本做出大膽質疑,為以后的探究鋪路。文中的主要人物是周樸園、魯侍萍、繁漪、周萍、周沖、四風,他們倆倆之間都有感情的交織,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周樸園對魯侍萍的愛是一種什么樣的愛?繁漪對周萍的愛、周萍對四鳳的愛、周沖對四鳳的愛又是怎樣的呢?為什么有如此多的愛層疊,卻還是逃脫不了悲劇的命運呢?顯然,最后一個問題能充分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因為這與我們日常的生活規律是背道而馳的,所以在解讀的過程中,學生也一定要突破常規的限制,敢于進行大膽的想象,盡可能地表現出自己的獨特個性,將質疑的效果發揮到極致,從而品味出屬于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三、提倡合作性學習,分享解讀的成果

語文課本中編排了很多值得學生進行解讀的文本對象,這也給高中生的“高壓力、高強度、高要求”學習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性。所以為了不辜負編書者的一番苦心,教師必須要做好個性化解讀教學的鋪墊工作。除卻上文提及的閱讀與探究,為了凸顯語文學習的開放性與獨特性,教師仍須提倡學生進行合作性學習,因為對于同一文本的解讀,不同學生的想法可能是大相徑庭的,而學生之間的交流則有益于他們進行對比,最終分析得出最佳的結果。這一方法旨在培養高中生對有效信息的收集與整理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協調交流、分享合作等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教學西方偉大詩人和藝術家莎士比亞的代表作之一——《哈姆萊特》時,為了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教師可以讓評講之前讓學生按照自我意愿的規律進行分組,每組4-6人不等,然后教師將每組的分工公布如下:①記錄莎士比亞的生平及你印象最為深刻的幾件趣事;②結合你的實際感想談一談莎士比亞的詩歌成就;③你所熟悉的莎士比亞在戲劇領域的卓越成就;④出自于莎士比亞之手的著名喜、悲劇有哪些;⑤就你最喜歡的劇本談一談自身的感悟;⑥莎士比亞創造的人物形象中,最令你感動的是誰?原因是什么?這六個問題分別給了小組成員自己的任務,當他們經過合理的分工并通過合作將這些問題的答案歸攏在一起時,他們對莎士比亞的了解也非常深刻了。而這些學習活動對《哈姆雷特》的解讀特別有幫助,因為只有擁有深刻的了解才能讓學生的思維變得寬廣靈活,從而有助于“特異思維”的噴發,學生也對丹麥王子哈姆雷特身上的悲劇色彩更加的感同身受,進而在一瞬間觸發了學習的喜悅之心,讓個性化解讀的情緒達至高潮,用強烈的表現欲望去詮釋出內心的想法。

【結 語】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學階段是學生綜合素質形成的關鍵時期,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緊扣有鑒賞價值的文學作品并將其作為評講的案例,與學生一起展開頻繁的互動,逐一地解決學生在理解過程中的疑難雜癥,并讓高中生的個性化理解能力得以充分的施展。但在推進“文學作品的個性化解讀”教學的進程中,教師仍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語文學習心理及表現行為,及時地消除他們的負面情緒,從而在兼容并舉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造性與發展性,完美地實現激趣、陶情、理解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沈靜.語文教學中的文學作品多元解讀問題概述【J】.中國教師,2015

【2】譚邦和.多元解讀-文學作品接受過程的策略選擇-兼及中小學語文課程中的文學作品教學【J】.中國民族教育,2016

猜你喜歡
周萍莎士比亞文學作品
當文學作品扎堆影視化
莎士比亞(素描)
為什么文學作品里總會出現“雨”
“素養為本”的高中化學課型研究
《雷雨》劇本內容梗概
向威廉·莎士比亞致敬
親情與謊言 `
文學作品與數學
臺灣地區莎士比亞研究的一點啟發與反思——讀《從純真年代到理論年代:檢視國內莎士比亞研究的碩博士論文》一文有感
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選譯30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