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烏蘭牧騎在新時代的重新定位及功能轉化

2018-01-29 14:44
內蒙古藝術 2018年4期
關鍵詞:烏蘭牧騎農牧民文藝

(內蒙古藝術學院文化藝術管理學院 呼和浩特 010010)

2017年1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隊員們回了一封信,信中指出:“烏蘭牧騎是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在新時代,希望你們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大力弘揚烏蘭牧騎的優良傳統,扎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群眾,推動文藝創新,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雹?/p>

這封回信振奮了烏蘭牧騎隊員的精神,也使社會各界再度聚焦烏蘭牧騎,重新認識和研究烏蘭牧騎。烏蘭牧騎進入了發展的“新時代”。

一、烏蘭牧騎的發展歷程

1957年6月,根據牧區長期聽不到廣播,看不到電影、演出、展覽、圖書的實際情況,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局以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為試點,組建了一支流動性強、隊員一專多能、裝備靈活輕便的小型綜合文化工作隊。這支被命名為“烏蘭牧騎(紅色的嫩芽)”的文藝團隊,走蘇木,串嘎查,活躍在廣袤的蘇尼特大草原上。每到一地,除了為當地的農牧民帶來短小精悍的演出節目,還宣傳政策,宣傳科技、衛生知識及日常生活小知識,輔導當地農牧民業余創作、演出,為農牧民理發、修理收音機、放映電影等,深受農牧民的歡迎。

早期的烏蘭牧騎滿足了廣大農牧民的基本文化需求,豐富了他們的精神生活,保障了他們最基本的文化權利,成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烏蘭牧騎在內蒙古大草原上蓬勃發展,烏蘭牧騎經驗在全國得到了大范圍推廣。同時,由于服務基層的“紅色”精神,烏蘭牧騎多次獲得“文藝輕騎兵”“全國文藝戰線上的一面旗幟”等高度評價。

改革開放后,隨著文化體制的改革,曾經紅紅火火的烏蘭牧騎,因為政府不堪公共財政的負擔削減資金支持,加之廣播、電視、電影、網絡、圖書等文化設施在基層的發展、缺乏自主創新的動力和激勵機制等多種原因,逐漸失去了“烏蘭牧騎”這個品牌在全國的影響力,大部分旗縣級烏蘭牧騎一度出現了資金短缺、人才老化及斷檔、生存困難等問題。烏蘭牧騎的昔日輝煌不再。

進入新世紀,尤其是2009年以來,隨著國家對文化建設的重視,內蒙古政府逐步將烏蘭牧騎事業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倡導烏蘭牧騎充分發揮民族文化品牌優勢,“走下去”和“走出去”②,為烏蘭牧騎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60多年來,在黨和政府的支持和鼓勵下,內蒙古的烏蘭牧騎從最初的1支隊伍增加到75支,隊員從9名發展到3000多名。他們奉行演出、宣傳、輔導、服務的傳統職能,走遍了全區的蘇木嘎查,累計行程130多萬公里,為農牧民和各族群眾演出服務36萬多場次,觀眾總數達2.6億人次,年均總演出7000多場[1]。60多年來,全區烏蘭牧騎創作和演出了數萬個節目,其中《鄂爾多斯婚禮》《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等一批精品節目,一直深受農牧民群眾的歡迎,極大地豐富了廣大農牧民的文化生活。

二、烏蘭牧騎的傳統定位及功能

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都經歷了程度不同的改革和轉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烏蘭牧騎在六十多年的發展中創造過輝煌,受到過沖擊。盡管如此,烏蘭牧騎在內蒙古乃至全國文化事業中的定位始終未變,一直承擔著“演出、宣傳、輔導、服務”的四大功能。

從成立之初的“紅色的嫩芽”到“紅色文藝輕騎兵”,烏蘭牧騎被賦予了“紅色”的使命、“紅色”的形象。那么,烏蘭牧騎究竟是為什么而“紅”的呢?烏蘭牧騎的“紅色”,既體現為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同時又體現為傳播新思想、弘揚主旋律的黨的思想文化陣地屬性。

(一)扎根基層,服務群眾

通過上文概述可知,烏蘭牧騎是為了滿足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蒙古廣大農村牧區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建立的,因此,烏蘭牧騎與生俱來肩負著一種職責,承擔著一個使命——扎根基層,服務群眾。

首先,烏蘭牧騎常年奔波在內蒙古大草原的蘇木、嘎查、浩特,為廣大農牧民送歌獻舞,滿足他們基本的文化需求。正像習近平總書記信中所寫,一代代的烏蘭牧騎“迎風雪、冒寒暑,長期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為廣大農牧民送去了歡樂和文明,傳遞了黨的聲音和關懷”③。即使在農村牧區廣播電視已經遍布千家萬戶、多功能文化站基本普及的今天,每支烏蘭牧騎隊伍每年依然要深入基層活動6個月以上,為基層群眾演出100場以上[2]。

其次,烏蘭牧騎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演出內容和表現形式緊緊貼近廣大農牧民的生活。他們經常以農牧民熟悉和了解的風土人情、日常生活、身邊人物等為創作素材,采用好來寶等農牧民喜聞樂見的表演方式,演出的節目具有濃郁的地域特點和民族特色,深受農牧民的喜愛和歡迎。此外,無論農村牧區的演出條件是否艱苦,烏蘭牧騎一直堅持演出時與農牧民同吃同住,一方面便于與農牧民進行深入交流,另一方面可以深度體驗生活,從而更好地為基層群眾創作和演出。

(二)傳播新思想,弘揚主旋律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內蒙古的廣大農村牧區交通不便,信息不暢,農牧民往往不能及時、全面了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因此,從成立之初,烏蘭牧騎便承擔著向廣大農牧民宣傳政策的光榮使命。他們通過自編自演的節目,采用農牧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將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社會主義思想、愛國主義精神、時事政治、民族文化等內容用農牧民容易接受的語言和形式反映和表達出來,在滿足農牧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基礎上寓教于樂,豐富了農牧民的思想,拓寬了他們的知識面和視野[3]。同時,對農牧民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民族團結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在培養群眾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4],對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團結,維護邊疆安寧也有重要的意義。

(三)輔導群眾文藝創作和演出

蒙古民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間有許多業余文藝愛好者,茶余飯后或牧閑季節經常自發進行藝術創作和表演。烏蘭牧騎每在一個地方演出后,就會有當地的業余文藝愛好者向他們請教,請他們指導,久而久之,輔導群眾的業余演出和創作活動就成為烏蘭牧騎的一個重要功能。

(四)綜合服務

在下基層演出期間,因為一直與農牧民同吃同住,所以烏蘭牧騎隊員自然而然就會幫助農牧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理發、照相、修理收音機和農具等,后來又拓展到幫農牧民從城里代購圖書、代購藥品及生活必需品等等,服務的功能逐漸確定并一直擴散和傳承下去。

三、新時代烏蘭牧騎的重新定位及功能轉化

隨著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烏蘭牧騎也要與時俱進,重新調整自己的定位與主要功能,從而推動文藝創新,做好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繼續擔當“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

(一)新時代烏蘭牧騎定位的重新表述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構成美好生活需要的高層級的、重要的組成部分。而解決區域之間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文化設施、文化活動、精神文化產品供給的“不充分”,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真正發揮效能是一條重要的途徑。

那么,什么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呢?《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將公共文化服務定義為: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產品、文化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服務④。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框架是“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干,以全民為服務對象,以基層特別是農村為重點”[5]。

通過前文的分析,烏蘭牧騎“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定位完全符合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要求,烏蘭牧騎的活動方式也符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屬性。此外,烏蘭牧騎“傳播新思想,弘揚主旋律”的定位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第三條“公共文化服務應當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從2010年開始,內蒙古自治區就明確將烏蘭牧騎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確定其全額撥款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性質,規定其主要任務是向農牧民和基層群眾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公益文化服務⑤。

(二)新時代烏蘭牧騎的功能轉化

隨著經濟的發展,內蒙古廣大農村牧區生活條件逐步改善,物質越來越豐富,交通越來越便捷,信息越來越發達;與此同時,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農牧業產業化發展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農村牧區的人口結構、生產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烏蘭牧騎需要根據新的形勢對其傳統功能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和創新。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及烏蘭牧騎在新時代話語體系中“公共文化服務”定位的確定,烏蘭牧騎的主要功能也要相應進行轉化。那么,新時代烏蘭牧騎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呢?一般來說,面向美好生活的公共文化服務表現在四個層面:滿足基本文化需求、引導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塑造政治文化認同[6],因此,烏蘭牧騎也應從傳統的“演出、宣傳、輔導、服務”多功能綜合體回歸到文化藝術和文藝院團的公共文化服務本身,即轉化為“公益演出、精神傳播、文化傳承、藝術教育”四個方面。

1.公益演出

盡管如此,對于烏蘭牧騎來說,每場平均2000元的演出經費依然捉襟見肘。因此,在新的時代,有關部門還需要出臺一些資助性和獎勵性政策和措施,如設立烏蘭牧騎發展專項資金,鼓勵烏蘭牧騎隊伍創作、排演優秀作品,培養“一專多能”的藝術人才;增加對烏蘭牧騎的經費投入,資助烏蘭牧騎演出設備的安裝、運營、維護等方面的費用,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提高對烏蘭牧騎的演出補貼或增加政府采購的金額,鼓勵烏蘭牧騎為基層群眾提供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等等。只有生存發展得到保障,烏蘭牧騎才能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輕裝上陣進行公益演出,真正成為內蒙古公共文化服務的“輕騎兵”。

2.精神傳播

藝術是精神的載體,而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早期的烏蘭牧騎,借助藝術演出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傳播社會主義思想、愛國主義精神、民族文化等內容。進入新時代,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組成部分,烏蘭牧騎在其藝術創作演出中要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前進方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傳播當代中國的價值觀念,傳播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新思想和正能量,從而啟迪基層群眾的思想,豐富他們的心靈,引導農牧民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進而凝聚他們的力量,更好地進行生產和建設。如阿拉善左旗烏蘭牧騎就在下鄉演出的基礎上,開設了微信公眾平臺,利用信息化手段推送主旋律、正能量的演出視頻,線上線下同時進行時代精神的傳播[7]。

烏蘭牧騎若想真正發揮精神傳播的功能,就必須創作出能夠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具備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這就要求烏蘭牧騎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傳統,扎根基層,深入生活,以農牧民的日常生活、思想感情及他們所關心的問題等為創作素材,采用農牧民熟悉和喜愛的藝術形式,寓時代精神于藝術精品中,在滿足他們精神需求的同時起到精神傳播的作用。

3.文化傳承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內蒙古是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的交界地和匯集地,也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在這里,農耕文化與草原文化和諧共處、共同繁榮,各民族文化融合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內蒙古文化。烏蘭牧騎在進行藝術創作與表演時,勢必要吸收各民族文化藝術的營養。同時,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烏蘭牧騎還擔負著內蒙古的民族文化藝術傳承的任務。如烏蘭牧騎創作和表演的《頂碗舞》《美麗的草原我的家》等作品,都是在挖掘內蒙古民族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加以藝術化的表現,然后通過一代又一代烏蘭牧騎的打磨和創新,形成與時俱進、聞名世界的藝術精品,再通過烏蘭牧騎以及其他文藝團體的反復表演,從而使內蒙古的民族文化基因得到了有效傳承和發揚。

傳播是文化傳承的手段之一。近些年,烏蘭牧騎隊伍經常走出內蒙古,走出國門,在國內的其他省、市、自治區及亞洲、歐洲、非洲、美洲的許多國家進行過表演,將內蒙古的長調、呼麥、馬頭琴等草原文化藝術傳播到世界各地。如鄂托克旗烏蘭牧騎就曾將呼麥、馬頭琴、頂碗舞、筷子舞、鄂爾多斯長調、短調民歌以及原生態祝頌等節目帶到云南昆明,讓云南人民感受到了濃郁的蒙古族文化元素魅力[8],通過弘揚蒙古族藝術達到了傳承民族文化的目的。

4.藝術教育

2015年下發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中明確規定,廣泛開展公益性文化藝術活動,培養健康向上的文藝愛好,擴大和提升文化消費需求⑥。因此,“進行藝術教育、培養基層群眾的文藝愛好”也是烏蘭牧騎公共文化服務的功能之一。烏蘭牧騎的藝術教育應該分為兩個層面:一,通過文藝表演、藝術講座、參觀排練等形式,向廣大基層群眾普及藝術知識,提高他們的藝術欣賞水平,便于他們更加深入理解節目所蘊含的精神和文化內涵,與此同時提升他們的藝術素養,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滿足他們的文化消費需求;二,與基層文化館站共同承擔輔導農牧民業余文藝愛好者、民間文藝社團組織的工作,協助他們創新節目內容和表演方式,幫助他們提高專業水平,使他們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有益補充,共同營造基層文化藝術活動繁榮發展的氛圍。如翁牛特旗烏蘭牧騎就在演出之余,為基層提供業余文藝培訓服務,幫助農牧民建立自己的鄉村業余烏蘭牧騎,還幫他們排演節目,組織演出,提升了廣大農牧民業余文藝愛好者的專業水平,為活躍基層文化藝術活動儲備了力量[9]。

2)注漿壓力變化。注漿過程中,壓力要在控制范圍內,防止出現過大或過小現象,若壓力過低,要檢查是否漏漿或查找漿液是否通過地下某管道流走;壓力過大,應檢查是否管路或混合器被堵塞,施工時需要控制注漿壓力小于規定的注漿壓力值。

綜上所述,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烏蘭牧騎也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在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和全新社會話語體系出現的背景下,烏蘭牧騎也要與時俱進,對自己的定位進行重新表述,重新明確自己的功能,做好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讓“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高高飄揚。

注釋:

①見2017年11月21日新華網,《習近平總書記給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的回信》。

②見2010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文化廳、財政廳、人社廳、編辦《關于加強新時期烏蘭牧騎工作的意見》。

③見2017年11月21日新華網,《習近平總書記給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的回信》。

④見2017年3月1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

⑤見2010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文化廳、財政廳、人社廳、編辦《關于加強新時期烏蘭牧騎工作的意見》。

⑥見201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

猜你喜歡
烏蘭牧騎農牧民文藝
1942,文藝之春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藝高級感?
烏蘭牧騎進校園
瑪奈烏蘭牧騎
光榮的烏蘭牧騎
□文藝范
新疆吉木乃:“三平臺”助力農牧民增收致富
黨的生活·黨員電教與遠程教育(2017年4期)2017-04-22
內蒙古農牧民收入增長變化對消費結構的影響問題探析
節日暢想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