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式科學啟蒙教育課程的園本實踐

2018-02-23 12:11肖菊紅周惠英
早期教育(教育教學) 2018年1期
關鍵詞:科學探究幼兒

肖菊紅 周惠英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主要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幼兒科學啟蒙教育要體現“既符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于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對象和問題,又有利于拓展幼兒的感知和視野”[1]的總原則。因此,如何以尊重和支持幼兒探究天性為基點,構建探究式科學啟蒙教育課程來支持幼兒的科學探究與學習,讓幼兒真正成為體驗與發現的主人,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一、三個視角,厘清課程的核心價值

探究式科學啟蒙教育課程指的是以幼兒探究素養的培養為出發點和歸宿,根據幼兒的興趣和原有的知識經驗,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幼兒主動地參與各種科學探索活動,讓幼兒在教師創設的情境或現實生活情境中,通過觀察、思考、實驗、操作、游戲等方法與途徑,自主尋求答案或信息,自主建構意義與理解,獲取新的科學知識和經驗的一系列教育活動的總和。

(一)順應自然探究的天性

探究是兒童一種天生的本能,他們好奇、好問;他們生氣勃勃、充滿活力地在游戲中探索,在生活中發現。教師應順應幼兒的這種天性,給予支持、鼓勵、幫助和指導,引導并促進他們進一步去探索和發現,使幼兒的這種本能得到積極、主動、有效的發展。探究式科學啟蒙教育課程強調從幼兒感興趣的問題出發,關注、呵護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我們只有把幼兒視為課程實施的主體,才能真正認識到“尊重和支持幼兒的探究天性”“讓幼兒像幼兒那樣探究學習”,回歸教育的本真。

(二)關注親歷探究的過程

“做中學”強調讓兒童有機會親歷探究自然奧秘的過程,這使他們在觀察、提問、設想、動手實驗、表達、交流的探究活動中,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建構基礎性的科學知識,獲得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探究式科學啟蒙教育課程重在激發幼兒對周圍世界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使他們體驗探究和發現的樂趣,感受獲得科學知識的過程和方法,而不是重在教授大量的科學知識。它強調要珍視幼兒親歷科學探究的實際過程,感受科學探究的方法,并有效地形成和發展幼兒探究解決科學問題的初步能力,從而提高幼兒的探究素養。

(三)滿足自主探究的需要

自主性是幼兒探究式學習的本質屬性,為此,探究式科學啟蒙教育課程把自主探究活動作為核心,突出趣味性、游戲性、可操作性等特點,強調幼兒自主探究活動中教師不做過多預設,不做太多干預。探究式科學啟蒙教育的根基建立在生活中、游戲中、活動中,這種課程讓幼兒通過嘗試、觀察、記錄、發現、思考、實踐、驗證,從而獲得科學探究的樂趣、感受和經驗,讓幼兒在“玩中學”“做中學”“活動中求發展”。

二、四個維度,確立課程建設的支架

(一)靈動的環境激發幼兒探究熱情和欲望

靈動的環境是指真實、豐富、和諧的環境,它就像一個場,能對幼兒產生無窮的磁力。第一,我們因地制宜地設置小小探究園,讓幼兒園一墻一角、一草一木都發揮其獨特功能。第二,以船的結構全面規劃布局小科學家工作室,設置整體展示、水、空氣、光、電、磁等六大區域;創設百鳥園、科學家博覽會、成長小樹;安裝科技小裝置,投放探究材料。第三,注重營造和諧平等的師幼關系和互助式的同伴關系。第四,透過科技長廊、大廳等的環境創設及科技節活動,渲染探究文化。第五,巧妙利用社區資源,通過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拓寬幼兒探究的視野。

(二)適宜的內容滿足幼兒探究興趣和需要

適宜的內容是豐富、多樣、可探究的,我們以“體驗與發現”這一核心價值追求作為預設和生成的依據,從幼兒的興趣、需要和現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結合幼兒園的實際,加以合理的開發、選擇和設計,使之成為幼兒探究的源頭活水。

(三)恰當的途徑深化幼兒探究感受和體驗

觀察、操作、記錄、資料查閱是幼兒探究學習的主要途徑,教師需要從幼兒的年齡以及科學活動的特點出發,恰當地加以選擇和運用,讓觀察活動成為幼兒自身所需,讓動手操作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讓記錄成為延續幼兒探索的起點,讓資料查閱夯實幼兒探究的根基,從而逐漸有效地實現自我建構科學知識和經驗,形成和發展幼兒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幼兒的探究素養。

(四)適度的支持升華幼兒探究信心和勇氣

教師為幼兒搭建學習支架,提供巧妙的支持,為幼兒的科學探究注入動力。點撥是幼兒探究的潤滑劑,教師通過觀察、等待、介入、分享等方式給予幼兒適時的點撥,通過提問、建議、傾聽、反饋等手段,給予幼兒必要的引導與支持;數碼攝影是幼兒探究的助推器,使科學探究游戲化、趣味化、形象化、自主化;成長檔案是幼兒探究的記錄儀,記錄孩子科學探究的過程與發現,留下孩子探究的足跡。

三、三個層面,構建課程的基本要素

(一)課程框架:一體兩翼

我們從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出發,師幼共同建構富有彈性的探究式科學啟蒙教育課程,即以“科學探究”為切入點,基于幼兒,立足園本,創生自然、開放、動態的探究式科學啟蒙教育課程,構建形成以“主題性科學探究活動”為主體,以“偶發性科學探究活動”“日常性科學探究活動”為兩翼的課程體系。

主題性科學探究活動指的是圍繞科技節主題“啟航”“奔馳”“飛翔”預設的科學探究活動,三大主題三年一循環,螺旋上升,使課程內容得到持續、動態化的完善。主題是探究式科學啟蒙教育課程的核心架構,主題的形成既來源于幼兒的興趣和需要,也來自教師的思考和選擇,并能整合園所和社區資源,具有較大的意義和價值。偶發性科學探究活動指的是教師從幼兒偶發事件中捕捉一些幼兒感興趣的科學問題或現象生成的相關科學探究系列活動。日常性科學探究活動指的是日常生活中隨機性的科學探究活動,有種植飼養、小科學家工作室和班級科學區等活動,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能力水平自主選擇。

(二)課程范式:四環節四策略

幼兒學科學的過程其實是一個知識的探究和創造的過程。為此,我們對傳統科學教學活動的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進行了創新認識和架構,創生出“四環節四策略”的探究式科學啟蒙教育教學操作范式,包含情境創設、動手操作、體驗交流、生活拓展四個環節,每個環節都體現了解放、游戲、體驗、輕結果的特點。其中,解放是基本準則,其實質是“做中學”;游戲是基本途徑,其實質是“玩中學”;體驗是基本內容,其實質是感受與領悟;輕結果是基本要求,其實質是“探究過程即價值與結果”?!八沫h節四策略”操作范式是科學啟蒙教學的新方法、新思路、新經驗。它不在乎幼兒最后獲得的知識是什么,而是更看重他們在整個探究過程中的表現,包括觀察、想象、記錄、討論、質疑等,注重讓幼兒在情境中游戲、在探究中建構、在體驗中感悟、在生活中發現,充分發揮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課程評價:多元個性化

探究式科學啟蒙教育課程評價遵循“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幼兒,以幼兒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滿足不同幼兒發展的需要,滿足幼兒情感、技能、探究發展的需要”“承認和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不用統一的標準評價不同的幼兒”[2]的原則,主張正視幼兒的個性和差異,倡導多元評價,借助數碼攝影手段,依托《主題活動評價表》和《幼兒成長檔案》,把過程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結合起來,把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結合起來,把教師、家長和幼兒的自我評價結合起來,助力幼兒在探究式科學啟蒙教育活動中獲得體驗與發現,幫助幼兒實現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虞永平.學前課程價值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歡
科學探究幼兒
幼兒美術作品選登
設問引導探究
幼兒優秀作品欣賞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優秀幼兒園親子活動展
一類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科學拔牙
幼兒畫刊
相似圖形中的探究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