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動
——推動初中歷史課堂更有效

2018-02-24 19:01李麗娜
新課程(中學) 2018年12期
關鍵詞:南京大屠殺先學知識點

李麗娜

(江蘇省徐州市第十三中學,江蘇 徐州)

新課程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改變“一言堂”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更是合作者。這就要求課堂教學以“主動”“探究”“合作”為主要形式,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這個目標的落實與互動式教學相一致?;?,突出學生的主體性,突出學生的能動性,運用多元互動,促使學生在互動中提高學習興趣、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初中歷史教學時,如何實現多元互動,下面,結合教學案例,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學生與教材互動,促使學生學會學習

教學活動是“教”和“學”的結合體,其中“學”是核心要素,“教”服務于“學”。因此,教學活動中的互動,首先應是學生與教材之間的互動,教學中,教師通過設計學習活動和學習任務,促使學生與教材的互動,促使學生學會學習,學生會學、樂學,課堂教學才有效。

首先,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任務,引導學生對某一個知識點的注意,提高學習的欲望、探究的樂趣。如《走向全盛的唐朝》的“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的教學時,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呈現出充滿朝氣、開放的、偉大的朝代的情境,再提出問題:這幾幅圖反映的是哪個朝代、哪一時代的情境?然后提出自主先學任務:閱讀教材,結合導學案,完成自主學習環節的自主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思考:唐太宗說過,“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p>

(1)你能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嗎?

(2)這句話說明了唐太宗認識到什么問題?為什么他能認識到這個問題?

(3)這句體現了他的什么思想?

教材的閱讀、學案的完成、材料的分析、問題的思考,都僅僅以教材為基準,以學生的自主先學、主動探究為主要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有效課堂的構建奠定基礎。教學國民政府“北伐”張作霖的相關內容時,通過先學這部分內容,通過教師的簡單點撥,啟發學生歸納1927年4月并存的三個政權,這樣,也促使學生與知識點的互動。

其次,學生與教材的互動,通過教材插圖的運用,助力歷史知識簡單化、直觀化,促進有效課堂的生成。如“鴉片戰爭”的相關內容的教學時,讓學生從插圖中,體會出鴉片的輸入給中國造成的災難,以及從禁煙的插圖,體會虎門銷煙的意義,讓學生根據插圖得出結論,構建與之相關的知識。插圖的運用,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二、學生與教師互動,和諧課堂氛圍

有效課堂,除了學生會學、樂學是主要標志,教師的“導學”的有效,和諧的師生關系的營建,也是決定性的因素。在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才可能與教師互動。

師生互動,注重導入環節中的互動很關鍵?!傲己玫拈_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課的導入環節,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教師應注意“撒網”,學生的學習才會有收獲,不僅捕到魚,也掌握“捕魚”的方法,并從中獲得捕魚的欲望。

如“全國抗日戰爭的開始”的教學,在課之初,教師首先播放歌曲《南京,南京》,欣賞歌曲之后,再與學生一起賞析這首歌曲的前半部分的歌詞:黑色覆蓋著記憶,風停止了呼吸,夕陽用余暉為死去的人舉行葬禮……提出問題:這首歌曲的揭示的背景是什么、反映了當時南京的什么形勢?面對這樣的形勢,人們應該怎么做?由歌曲的導入,為本課的教學的背景的鋪墊,順理成章引出課堂教學的主題。在導入環節,用多媒體呈現出“南京大屠殺”的有關歷史材料,播放視頻《南京大屠殺》,播放影片之后,再引出問題:南京大屠殺是怎么回事?“七七事變”的時間、地點、事件、目的以及結果是什么……這樣,歌曲的聆聽、影片的觀看、問題的提出,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

如果說課堂之初的導入是“撒網”,那么課堂結束的總結就是“收網”,在課堂結束之際,教師提出總結性的問題,讓學生將一節課的所收獲的知識,盡納“網”中,也形成知識體系。如“全國抗日戰爭的開始”的課之結束時,教師通過和學生一起歸納這節課的要點,或者繪制思維導圖,促使課堂再次進入高潮,師生和諧互動。如提出問題:(1)七七事變的時間和地點,以及影響是什么?(2)國共合作的時間和事件的影響。(3)淞滬抗戰的開始的時間、持續時間、地點以及影響。(4)南京大屠殺的開始時間、持續時間、地點以及被害的人數……這樣,問題的提出和歸納,不僅利于師生有效互動,更利于學生回顧知識,構建知識網絡,提高課堂效果。

三、學生與學生互動,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新課改倡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倡導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凸顯,學生互動,學生的參與度高,是課堂有效的主要標準。為此,教學過程中,學生與教材的互動、師生的互動,歸根到底還是為了生生的互動。

生生互動,首先注重自主先學的資源的共享。課前學生的自主預習,對于不同的個體,預習的方式和情形不盡相同,查找資料,獲得的材料來源也不盡相同,對預習的知識點的感悟也不盡相同,而課堂之初,教師有必要停下趕進度的腳步,留下5~8分鐘時間,給學生展示自主學習的收獲。如“太平天國運動”的教學時,課堂之初,讓學生對課前的預習收獲進行交流和共享,較之于教師呈現材料、分析材料,效果明顯改變,學生不僅交流預習所學,也實現知識的相互補充,彼此借鑒,提高學習效果。

生生互動,主要落腳點在問題的不同看法的交流,對問題的探討的層面上,彰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利于學生“存同求異”。如“太平天國運動”的教學中,教師提出探究性的問題:(1)如果沒有“天京變亂”,轟轟烈烈的天國運動是否會走向勝利?為什么?(2)《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有哪些異同點?……探究性問題的提出,促使學生在交流中互動,探討性問題,成為互動的基礎。

初中歷史知識點多、內容雜亂,時間跨度大,歷史事件多,意義難以分析和把握,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不僅是課改的需要,更是歷史學科的特點而決定,教學中,教師應從新理念出發,創新課堂模式,改善課堂環境,讓互動成為課堂的亮點,成為有效課堂的催化劑,促進每一個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提升歷史教學效果。

猜你喜歡
南京大屠殺先學知識點
一張圖知識點
一張圖知識點
第四頁 知識點 殲轟-7A
基于先學后教 培養自學力
南京大屠殺80周年誰的記憶與誰的哀慟
“先學后教”教學模式在復習課中的應用
關于G20 的知識點
先學后教探索數學課堂新模式オ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僑界寄哀思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