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學3.0與健康管理2.0將促進健康中國戰略的早日實現

2018-03-04 06:47張成崗鞏文靜李志慧高大文
轉化醫學電子雜志 2018年12期
關鍵詞:菌群腸道醫學

張成崗,鞏文靜,李志慧,高大文,高 艷

(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輻射醫學研究所,全軍軍事認知與心理衛生研究中心,北京100850)

0 引言

當今世界,多個國家已經或正在逐漸深陷慢病失控的泥潭之中[1],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愈加嚴重[2-4],與當前所處的高科技快速發展的良好形勢背道而馳,甚至令人擔憂國際社會在醫療衛生與健康相關領域的努力和發展是否正在持續變好還是變得更差(例如癌癥高發似乎已經變得司空見慣,雖然令人恐懼卻難以有效預防和治療)。面對慢病防控難題,理論上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具有借助現代高科技進行解決的能力。然而,事與愿違的慢病高發現狀,卻在反復地強烈提示我們,可能迫切需要重新調整我們的醫學思維模式,才有望從根源上解決慢病防控這一國際難題。

眾所周知,我國慢病發病人數仍在持續增加過程中[5],例如2017年我國高血壓患者已達2.7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已達2.9億(《中國心血管健康指數(2017)》),慢病的發病年齡也在不斷提前且逐漸變得年輕化,如果得不到及時救治和防控的話,那么,這些慢病患者以及正在成為慢病患者的人群,必然仍將持續地成為“慢病失控”這場戰爭中的“炮灰”。在針對目前慢病失控現狀的分析過程中,結合國內外大量相關報道以及我們的研究[6-12],我們逐漸意識到“慢病源于菌群”這個關鍵因素,而且由于當前醫學界尚未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導致醫學界對于“慢病起源”的認識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和誤判,是導致人類在“慢病防控”這場戰爭幾乎全面失敗的根源所在。相反,一旦認識到這一點,并且形成了新的、正確的慢病防控理念和科學方法,那么,就有望通過將當前的醫學體系升級到“醫學3.0”的新階段,從而打贏慢病防控這一仗,我國人民也將快速迎來“健康中國”的春天。

1 慢病是人類輸得最慘的戰爭

據報道,我國已經有將近3億慢病患者,居民慢性病死亡占總死亡人數的比例高達86.6%,造成的疾病負擔已占總疾病負擔的70%以上,并且日益顯現出低齡化趨勢[13-14]。 回顧歷史,以戰爭為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是1000多萬人(歷時4年多,平均每年死亡250萬人)[15],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約7000萬人(歷時6年,平均每年死亡約1200萬人)[16]。由此可見,慢病幾乎可以說是人類輸得最慘的一場戰爭。雖然兩次世界大戰均已結束,然而,我們距離真正解決“慢病防控”這場戰爭的問題,究竟還需要多少時間?5年、10年,還是50年、100年?從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情況不容樂觀。就慢病而言,正是由于其發病緩慢,病程長久,患者是逐漸而不是迅速走向死亡,在這個歷時漫長的過程中,讓患者和家屬們總是在充滿希望的等待,經歷無奈的心路煎熬,被慢病結束了生命,家屬逐漸習以為常,即便是怨天尤人,卻也無力回天,尤其是被告知需要終生用藥的患者,也不得不在生活質量嚴重下降(例如通過藥物和插管維持生命)的尷尬狀態下艱難地生存著,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我國GDP的支出中相當大的比例(4.36%)用于慢病患者的醫療費用支出[17],顯著降低了我國城鄉居民生活的質量和幸福感、獲得感、滿足感,也同時導致了醫療衛生領域從業的挫敗感和危機感。

與此相對應的則是社會管理問題的復雜性,醫患關系的矛盾較為突出,醫院方面也有不少困難之處,醫保費用的支出也導致國家財政壓力劇增,同時,作為主管部門的衛健委也面臨巨大壓力,例如雖然完成了為數不菲(5億)的家庭醫生的簽約(國家衛健委官方數據),但是“簽而不約”的問題卻還需要大力解決[18-19]。兒科醫生的缺乏導致嬰幼兒的慢病防控形勢嚴峻,醫生多點執業計劃能否順利實施以及醫生集團的成立與是否能夠順利發展、公立醫院的定位以及與社會資本的關系如何處理、民營醫院如何規范發展等問題,都是我國在慢病防控與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計劃中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各方力量也都在竭盡全力努力之中;然而,這些努力是否能夠真正提高我國的慢病防控水平呢?從目前發展態勢來看未必如此,究其根源應該是還沒有找到“慢病的真正起源”,因此,當前的醫學界在找到慢病起源之前企圖實現慢病防控的各種努力,幾乎是“事倍功半”的“情懷式努力”,而不是真正的解決問題式的“科學式努力”與“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那么,接下來怎么辦?這就是本文即將討論的關鍵所在,也是我們期望看到的人類真正有能力解決慢病防控難題,確保人類打贏“慢病防控”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的新的開始,也必將是一場“事半功倍”的健康管理、顯著減少慢病的新的開始。

2 弄清楚慢病起源是慢病防控的關鍵

顯然,只有真正、徹底、科學地弄清慢病起源,才能在醫學正確發展的基礎上戰勝慢病。為了便于內容銜接和對于本文的理解,首先簡要介紹一下目前關于慢病起源的新認識與新實踐,根據國內外相關領域研究進展以及我們實驗室大量研究,逐漸指向“慢病源于菌群”的新思路、新觀點,具體指的是導致慢病的主要因素源于紊亂的腸道菌群,即便是在人們正常攝食的情況下,這些“病根(異常菌群)”仍然會持續不斷地向人體傳遞和輸送異常菌群所產生的代謝產物,導致慢病通過即便是安全健康的食品以及正常的攝食過程而反復出現和發展。然而在此研究過程中,更重要的是我們發現導致人體攝食的饑餓感并非來源于低血糖、胃排空和大腦攝食中樞等常規知識,而是“饑餓源于菌群”,因此,只有下決心、徹底糾正腸道菌群的紊亂和異常,慢病防控的嚴峻形勢才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實現“腸道菌群健康,人才能健康”的大健康目標。根據我們的研究,慢病人群中的人類基因突變和蛋白表達異常主要是由于腸道菌群異常導致的代謝產物異常在人體內形成累積效應,破壞了人類基因的正常表達所致,而并非人類基因是導致慢病的元兇。鑒于相關內容已在《科技導報》等期刊發表[6-7,12,20-22],并將體現在“醫學遺傳學 2.0”的新論文中(將另文發表),此處不再贅述。

3 中醫(醫學1.0)及其文化背景

由于我們目前基本上已經知曉“慢病源于菌群”以及“饑餓源于菌群”的新知識,因此,反觀生活中的很多常識性說法,并非沒有道理,即我們的研究能夠很好地解釋“吃五谷,得百病”、“病從口入”以及“糞毒入血,百病蜂起”等常見說法,只不過在我國古代時期,古人并不知道腸道菌群以及微生物等現代科學(生物學)的知識,而只是隱隱約約地、通過直覺和頓悟宏觀地(猜測并)意識到“大量慢病幾乎都是吃出來的問題”,即古人雖然有很好的悟性,但是缺乏科學實證,因此雖然發展出了“過午不食”等有利于健康的養生理念,包括在民間常用的道家辟谷之法,但是直到近年來的研究逐漸揭示出腸道菌群對于人體健康的重要性之后,很多慢病相關的問題才能夠被現代科學理論和相關技術(例如針對腸道菌群基因組DNA 的序列測定)得以細化和證明[23-32]。

此前我們對于以中醫為代表的傳統醫學做過系統的分析和討論[33],并將其宏觀性歸納為“醫學1.0”版本或階段,這是因為傳統醫學的基本框架體系主要是以《黃帝內經》等為代表的“陰陽五行”、“相生相克”、“藏象學說”等理論架構,對于“天人合一”以及“人與環境的統一和平衡”等方面,主要是宏觀地進行描述,同時輔以針灸、艾灸、拔罐、推拿、按摩等中醫手法,針對人體的穴位和經絡進行調理,結合古人經過長期實踐所發現的中藥并經過合理炮制減毒處理后給人體使用,在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保障方面以及治病救人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中醫的不同流派也很多,各家手法和技術各有千秋,尤其是很多方法通過后人傳承,甚至以赤腳醫生的方式在基層醫療保障體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自一百多年前民國時代開始,西學東漸,加之在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大潮,使西方科學技術對中國的影響越來越顯著。1990年正式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HGP),加之西醫的科學研究體系中在儀器設備方面具有精準、可靠、穩定的檢測技術以及很多西藥具有“藥到病除”、“立竿見影”的效果,西醫和西藥逐漸在我國醫藥領域占據主流地位,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中醫中藥的地位受到很大程度的壓縮和挑戰。然而,時至今日,由于慢病高發和失控的現狀存在甚至加劇,迫切需要重新評估中醫中藥和西醫西藥在保障我國人民身體健康的地位以及重要性。以往認為通過終生吃藥即可控制慢病癥狀例如“三高”的認識,從健康的長期受益來看,已經讓我國人民群眾付出了巨大的慢病高發代價,從而不得不倒逼我國的醫療體系乃至醫學理論與教育體系的升級,迫切需要從源頭、從理念、從理論到實踐等角度進行深度改革和推進。

之所以我們將中醫定義為醫學1.0版本或醫學1.0階段,這是因為中醫源于我國古代先民們對于自然界的宏觀而又樸素的理解與行動,以“天人合一”的樸素理念來思考和規范人類的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言行舉止,很多內容以《黃帝內經》中黃帝和岐伯的對話形式體現出來,而且很自然地,這種“天人合一”的理念天然地具備了樸素的哲學思想,例如中醫的“望、聞、問、切”等診斷技術,實際上是中醫師通過與患者的問答互動,判斷患者的身心與環境是否“相合、匹配(matching)”的情況。至于后來通過大量研究,形成了中草藥以及藥食同源的理念,強調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養生(在西醫中與健康管理理念比較接近),仍然是在中醫宏觀思路的框架下的自然延伸而已。這種情況從古至今延續和傳承了數千年時間,到了20中葉和下半葉,在西學東漸的過程中,由于西醫以及西方思想文化逐漸進入中國,中醫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和沖擊;然而,由于中醫具有強大的群眾基礎,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逐漸證明中醫中藥的科學性、安全性和有效性[34-39],中醫藥在很多慢病方面的調理、改善和治療效果比西醫西藥有一定的優勢[40,-41],因此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但是,中醫如何真正實現現代化、被現代科學理論與技術所認可和接納,仍然面臨巨大難題,因為傳統中醫藥在符合現代科學理論、并能夠通過現代科學研究獲得實證和驗證方面,還需要大量工作要做,然而毋庸諱言,這也是中醫走向可持續發展的一條必由之路。本文所討論的醫學3.0期望能夠為中醫現代化提供一定的參考思路。

4 西醫(醫學2.0)及其文化背景

隨著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的開始,我國不得不被動地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以及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對話、對決與交融的局面。在西方列強依靠近代科學技術所制造的堅船利炮的攻擊下,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很快敗下陣來,從前的閉關鎖國政策也不得不被動地走向開放,被迫允許與西方列強通商、交流,西方的醫學體系也陸續進入中國。由于西方醫學建立在解剖學等近代科學技術的基礎上,在外科手術等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在西藥方面由于療效明確,中藥能夠更加使用近現代語言的知識和科學語言體系講得清、說得通、道得明、療效快,而獲得了認可和大量使用,從而逐漸形成了醫學2.0(即西醫)體系。20世紀隨著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快速發展,伴隨著DNA雙螺旋結構的解析[42-43]、現代遺傳學的快速發展[44-45]以及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46],西醫和西藥的研發速度和效率也在進一步提高[47],為世界人民和中國人民的疾病治療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這是不可否認的,尤其是西醫的教育、培訓、管理等現代化、科學化的思路和體系,不僅成為現代醫療制度的基本架構,而且也為與中醫的聯合發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之所以將西醫稱為醫學2.0階段或醫學2.0版本,是從醫學的發展階段以及其與中醫的對比過程中進行分析和研判的。和中醫(醫學1.0)貫穿了“天人合一”的樸素(哲學)理念不一樣,西醫(醫學2.0)研究和應用的重點主要集中在人體本身,以現代醫學為例,通常認為人體出現慢病之后,需要通過手術治療、西藥(靶向)治療,尤其在國際學術界完成針對人類基因組DNA系統的測序解析之后,認為人類基因表達異常和基因突變是慢病的元兇,因此近20~30年間,國際上陸續建立了大量慢病與基因突變的相關數據庫(大量信息被收集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即NIH的網站中,https://www.nih.gov/)。近年來的新藥研發也主要以靶向與疾病密切相關的特定基因突變、糾正相關基因的異常表達為主,促成了“精準醫療”的出現,并正在向“基因編輯”等方面縱深發展[48-52]。

誠然,在部分惡性腫瘤的治療過程中,隨著靶向、精準用藥的進行,部分患者的確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生命延長(但是并不意味著生活質量的提升,更不一定談得上幸福感的增加),表現出了一定程度的有效性[53-54],然而,由于腫瘤本身也只是眾多慢病中的一種,這種精準醫療的思路和模式對于肥胖、糖尿病等慢病的療效往往顯著下降,例如在追求延長惡性腫瘤患者的生存期的治療過程中,必然會由于用藥和醫療器械的使用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在“治病救人”、惠及蒼生的普世價值觀和人性善良理念等“情懷式努力”的激勵下,以及藥品研發成功上市之后能夠獲得顯著經濟效益的驅動下,目前仍有大量企業夜以繼日地進行著新藥研發,我國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的新藥研發項目也在積極推動著藥物研發領域的發展(當然同時也還包括了對于中藥研發的支持)(http://health.nsfc.gov.cn/)。

然而,在西醫西藥研發和應用表面上“蓬勃發展”的過程中,如果以療效來判定和分析的話,我們不得不面臨十分尷尬的局面,即目前的醫學和藥學的發展路線是否能夠有效阻擋我國慢病的快速發展現狀?答案是不容樂觀的。歸根結底,無論是西醫還是中醫,都沒有弄清楚慢病的真正起源,這是問題的關鍵,也是醫學1.0和醫學2.0的致命傷和最大危機之所在。從前面對于“弄清慢病起源才能促進醫學發展”的討論過程中,我們已經知道,和急性病不一樣,慢病的發生發展具有緩慢、持續、逐漸加重的特點,根本上源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導致了人體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腸道菌群的異常之后,即便是正常飲食和保證食品安全的情況下,這些異常的菌群所產生不良的代謝產物仍可持續進入人體,導致人體慢病的發作,通常先以消化系統(損傷)為主,其次影響肝腎、神經免疫內分泌等系統,最終導致人體出現惡性腫瘤等嚴重慢病,與我國古人所說的“吃五谷,得百病”以及“糞毒入血,百病蜂起”的道理是一樣的。

非常意外且極其難以令人想到的是,基于我們的研究發現,迫使我們攝食的饑餓感實際上是人體共生微生物菌群尤其是腸道菌群向人體傳遞的,即“饑餓源于菌群”,結合“慢病源于攝食(吃飯)”,兩者相結合,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慢病源于菌群”的合理邏輯判斷[7,12]。當然,最重要的是實證,基于這一點所形成的柔性辟谷技術已經證明,通過生物技術控制腸道菌群向人體傳遞的饑餓感,正常人以及大量慢病患者(尤其是受到肥胖和超重嚴重影響的人群)可以進入到連續7~14天不餓不食、只喝水不攝食、正常作息的狀態之中,人體通過自行分解和消耗庫存糖原和庫存脂肪提供能量,同時可獲得生理性減肥,改善高血壓、高血糖、痛經、蕁麻疹等慢病癥狀改善的良好收益[9-11,22],反過來佐證了“在通過控制腸道菌群消除人體饑餓感的情況下,暫停攝食的確能夠改善慢病,更有利于健康”的觀點,從而推動了“醫學3.0”概念的出現和發展。

和中醫類似,任何醫學都有其背后的文化思想體系的支撐,這一點符合“思想決定行動”的論斷?!癟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是美國特魯多醫生(E.L.Trudeau)的墓志銘上刻著的一句話[55]。初看起來,這句話不無道理,既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同時又表達了對(慢病)患者的關懷和安慰,是將人文關懷體現在醫學領域的良好體現。與此相應的是,近年來出現的以“臨終關懷”為核心的舒緩醫療、姑息醫學等也在踐行著這個思路[56-59],其目的是讓處于彌留之際的重癥患者能夠平靜、安詳地離開這個世界,同時往往伴隨著牧師的安慰和引導,有的時候還有祈禱等宗教儀式活動,把對于即將走向另一個世界的生命進行安慰的同時,也將人性的關懷傳遞給了在世的家屬,告知大家尊重生命、關懷生命。

然而,我們在此處需要討論的問題是:人,為什么會生???進一步,人,為什么會來到這個世界?更進一步剖析,人,來到這個世界,難道是為了面對痛苦嗎?如果答案是“是”,那么,問題就出現了。什么問題呢?顯然,這個與西醫的文化基礎即“宗教”中所說的“原罪”具有密切的聯系和相關性。之所以要深入討論和分析并力爭去理解這個問題,有利于我們深入理解決定并驅動“西醫”運行的“核心代碼”之架構,找到特魯多醫生墓志銘上這句話的文化根源。

原罪,或稱原罪論,是部分基督教神學家主張的神學理論,認為人天生有罪,會受到懲罰,人的痛苦是這種懲罰的表現和結果,這種原罪可以通過懺悔和祈禱得到改善或解脫[60]。相對于西方宗教來說,東方的文化體系對于人類的存在以及生命本身是不一樣的理解,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往往主張“天人合一”、“生死由命,富貴在天”、“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等說法,尤其在推崇養生的道家看來,認為人體處于“神仙狀態”是人類健康的標志,由于人體腸道內的污穢阻礙了成仙的道路,所以通過“過午不食”甚至傳統辟谷等方式來減少人體中的污穢(即“糞毒”),通過“喝風飲露”的方式去獲得身心的健康甚至“成仙”。

由此可見,在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及其宗教體系中對于“人”的認識,幾乎是完全不同的理解。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并不認為人一定會生病,只是在大量生活實踐中提煉并歸納出了“吃五谷,得百病”以及“糞毒入血,百病蜂起”等樸素的認識,同時強烈地建議通過中醫藥以及藥食同源、不妄勞作、控制煙酒等良好的生活方式進行健康養生,讓人體遠離慢病,實現“天人合一”的健康目標;而西方的文化與宗教體系中對于人“生而有原罪”的原生態之認識,實際上引導人們通過信仰宗教和獲得肉體、精神上的“解脫”,尤其是既然生病了,那么就通過手術和藥物來治療身體上的疾病,同時配合心理疏導試圖去解決問題。如果還不能夠治好的話,那么,宗教領域的說法則是“生病(之痛苦)源于原罪”,從而要求人們通過信仰、修行去減少原罪的痛苦和折磨,或者自己修行,或者在牧師指導下進行修行,當然也是以尊重生命為前提的,因此就形成了很多人對于特魯多醫生上述名言的理解、贊同與接受。

事實上,拋開“原罪”這一宗教含義的觀點來說,尊重生命和關愛健康仍然只是一種情懷,然而情懷(以及人文關懷)并不能用于治病,只能用于心理安慰,從醫學3.0的觀點來看,不論是否進行安慰,慢病的根源(異常的菌群為病根)仍然還在那里,在人體腸道里,并未得到真正的消除和改善,所以形成了姑息醫學、舒緩醫療的提法,這種情況實際上是現代醫學在無奈的情況下,醫患雙方主動放棄慢病治療的一種妥協之舉。

5 醫學3.0是針對中醫(醫學1.0)和西醫(醫學2.0)的自然升級

顯而易見,我們之所以提出醫學3.0,是在對于中醫及其文化基礎、西醫及其文化進行深入剖析和深入研判基礎之上的一個重要的發展,這是因為基于我們的新的科學研究所形成的“菌心說”學說(簡稱為“菌心學說”,gut flora-centric theory,GFCT),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解釋西方文化所說的“原罪”之物質基礎,同時又有助于解釋東方文化所說的“成仙”問題,這是因為我們的研究發現,“慢病源于菌群”以及“饑餓源于菌群”結合“吃五谷,得百病”的理念是一種自然對接,能夠幫助我們獲得這樣的理解,即當胎兒出生之后,所在環境中大量多種多樣的微生物菌群就會攜帶著其遺傳物質(DNA)和新生兒發生密切而又頻繁的相互作用與交叉對話(cross-talk),這些菌群會在短時間內遍布嬰兒的全身內外表面,其中以共生于胃腸道黏膜這個局部生境為主。

在這些菌群DNA“企圖”、無意識、自發性地進行復制、繁殖并克隆自己的后代的自然動機的驅動下,這些菌群就會反復、持續不斷地直接向嬰兒這個宿主傳遞企圖獲取碳源和氮源等信號的壓力,嬰兒的胃腸道黏膜將會受到菌群的損傷和破壞,從而被人體解讀為饑餓信號(以及一過性的低血糖反應)。人體(含嬰幼兒、成年人以及老年人)為了避免菌群傷害胃腸道黏膜而不得不被動攝食,當食物進入胃腸道之后,腸道菌群暫停對宿主胃腸道黏膜的破壞,轉而分解食物,總體上表現為攝食的動作和過程,這是我們在2013年12月19日第一次提出的對于“攝食(吃飯)的動機和起源”的解釋,也是“菌心學說”創立的開始[6]。

根據這個新學說,我們就能夠很容易地理解西方文化以及宗教體系中所說的“原罪”的根源依據,即“原罪”看起來應該指的是人體出生之后,從環境中進入人體內外表面尤其是胃腸道(黏膜)的菌群出于克隆、復制自己的后代的“饑餓感”的第一表現;在后天生活中,如果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導致菌群紊亂之后,人體就會因為菌群失衡而罹患不同慢病,讓肉體感到痛苦,從而形成所謂的“原罪”的后續表現,即“壞”菌群在折騰“好”人體,直至人體從好變壞、從健康走向慢病狀態。反之,如果不能夠(徹底)糾正導致慢病的異常菌群(DNA)的話,這個人的慢病就會持續發生發展,最終將患者拖向慢病的泥潭甚至死亡的深淵。而在此過程中,西方文化和宗教體系所說的“原罪”壓力以及“懺悔、祈禱、請求原諒”等就會持續,甚至伴隨這個患者因病而終,并且表現為難以得到“解脫”,甚至還會被宗教解釋為需要經歷新一輪的“輪回”而繼續“遭罪”。

由此可見,基于“菌心學說”的“醫學3.0”實際上對于西醫(醫學2.0)背后的文化基礎提供了一個新的(合理)解釋,尤其是隨著我們不斷地觀察到慢病患者的健康狀態能夠通過糾正異常的腸道菌群而得到(顯著)改善,健康人群只要長期(甚至終生)做好腸道菌群的健康維護工作,理論上即可不得慢病,從而有望能夠告別“原罪”的壓力以及對于所謂“原罪”的恐懼感,顯然有利于實現通過科學研究弄清楚“人為什么得慢病”、“人怎么樣能夠不得慢病”這樣的科學問題,而不是類似于以往數百年甚至數千年間,持續地陷入到“原罪”壓力的困境中難以掙脫出來的困境。

相應地,使用“菌心學說”來解釋和揭示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健康和養生的理解,也同時變得十分容易且符合邏輯。既然道家所說的人體中的污穢主要是腸道菌群及其代謝產物所構成的排泄物的集合體即“糞毒”,而結合我們的研究發現“饑餓源于菌群”,通過一日三餐向腸道菌群提供菌群所需要的、人體不吸收的特定食物,人體即可在短期例如一兩周時間內只飲水、不餓不食地正常工作和生活,從而形成了“柔性辟谷”技術,該技術實際上是對于中國傳統的道家養生中最重要的“辟谷”方法的科學升級,甚至不妨可以將“柔性辟谷”技術稱之為“辟谷2.0”,必將為我國人民的身心健康做出更多貢獻[6-7,22]。事實上,我們研究所在上世紀80年代就曾經承擔過上級下達的“辟谷”研究任務,旨在為特殊生理環境工作人群提供醫學支撐,獲得了一批重要數據(內部資料)。

既然說西醫(醫學2.0)的文化背景與西方宗教中的“原罪”有關,而前面我們已經論證了迫使人們進行攝食的饑餓感來源于腸道菌群(DNA)的復制和克隆之自然壓力,而這種壓力本質上是一種能量推動下的生物化學反應過程,從而我們不妨可以提出“原罪源于菌群”這樣的認識,看起來也是有道理的。然而,如果這樣認識的話,就有可能導致相關宗教內容陷入悖論之中,即既然“原罪源于菌群”、而且“饑餓源于菌群”、“攝食源于菌群”、“慢病源于菌群”,豈不就形成了“原罪源于攝食”這樣的異常邏輯了,即“正常攝食難道就是原罪的持續和延伸”?可是不攝食就會餓死人,那么,究竟應該怎么辦呢?雖然中國傳統文化在道家養生體系中主張可以通過“辟谷”之“喝風飲露”來獲得健康,但是人體每天生活的能量從何而來呢?營養學的研究很明確,普通人每天的代謝率通常是1600千卡左右(運動員的更高或翻倍)[61-62],然而如果沒有來自于食物向人體補充熱量,豈不違反了自然界的邏輯?

其實要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并不難,關鍵的問題在于“菌群”本來就是這個地球的原初主人[63-64],人類只是后來者,即“菌群先來,人類后到”,腸道菌群依托人體攝食,通過饑餓感向人體傳遞攝食的動機,是一種人與菌群共生狀態的自然表現(這一點與中國傳統文化中主張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更接近,即“菌群”是環境中“天然”存在的活物質,具有復制自己的DNA的能力),而且通過“菌心學說”能夠很自然地解釋,即如果沒有腸道菌群向人體傳遞饑餓感的話,那么人體就不會因為感覺到饑餓而得到保障肉體生存必須的正確的攝食信號,從而很容易走向能量持續消耗而導致人體死亡的結果。

換言之,在人體(理論上也應該包括動物)的肉體架構的設計過程中,自然界預留了一個十分重要的開關即“菌群”,具體表現為在嬰兒出生后,自然界(自然而然地,而且必須)通過將腸道菌群接種、植入到人體胃腸道之中,通過菌群天然所具有的DNA復制壓力向人體傳遞饑餓感而攝食!一開始我們對這個問題也并不十分理解,現在看起來這一點顯然是自然界的巧妙與合理之處,可謂“巧奪天工”,即微生物菌群可以直接在自然界“攝食”(不區分白天黑夜),而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借助于太陽而“攝食”(因此主要是在白天),但是動物和人類(尤其是人類)只能通過接收到腸道菌群傳遞的饑餓感這個信號之后。而“被動攝食”,動物形成了按需攝食的習慣(例如野外的肉食動物可以飽食一餐之后連續若干天不攝食、駱駝在沙漠中也可以連續一兩周甚至更長時間不攝食)[65],而人類則形成了一日兩餐或一日三餐的攝食習慣。

久而久之,當人們的攝食活動變成了一個生活習慣,而且加上人們對于不攝食就容易出現低血糖、會饑餓、甚至會餓死的恐懼和壓力,導致人們幾乎“不用過腦子地”去認真思考“人為什么要攝食”這個基本問題。然而,只有當我們通過大量研究并結合前人數據完成了對于“饑餓源于菌群”的反復證真和確認之后[66],我們才第一次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和嚴重性,即恰恰是由于人們沒有發現“饑餓源于菌群”這個重大問題之前,而導致中醫長期處于“醫學1.0”階段、西醫長期處于“醫學2.0”階段,同時與之相伴的則是中國傳統的健康與養生文化難以被現代科學接受和認可,而西醫所依賴的文化體系與宗教基礎則只能讓醫生和患者徘徊在“原罪”的祈禱與懺悔的循環之中。

因此,現在看來,不僅到了可以通過“醫學3.0”促進中醫現代化的時候,而且也到了可以基于“菌心學說”來協助西醫走向新階段。這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將是人類醫學的一個新的開始甚至是新的紀元,是對于此前人類醫學文化與健康文明的一次大討論、大升級,尤其是從醫學的核心代碼角度上的升級,從而也必將顯著地推動著“醫學3.0”時代的到來,同時也必然引發我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自信與升級的新思考。

6 醫學3.0和健康管理2.0必將引領大健康時代的到來

醫學的發展,很顯然也是時代發展需求的必然結果。沒有需求,就沒有發展,一旦不能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多,就越說明需要創新和發展,甚至推倒重來和顛覆性創新的出現。和任何學科的發展過程類似,由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以“治病救人”為主旨目標的醫學,不論是西醫(醫學2.0)還是中醫(醫學1.0),都需要在臨床實踐中得到人民群眾的檢驗和時代、歷史的考驗。前文述及,近年來我國人民群眾的慢病高發,雖然是與社會發展、物質豐富、營養水平提升相伴而來的,但是,慢病高發乃至失控卻使得醫學界乃至政府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考驗,從而迫使有志于慢病防控和健康管理的仁人志士不得不重新思考:醫學的出路在哪里?人民的健康怎么辦?這是我們之所以提出和發展“醫學3.0”的時代基礎。

回顧歷史,以我國為例,在20世紀的后20年以及21世紀的前20年,前后共計40年的時間里(正好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無意之中、幾乎相當于使用了“加速(試驗)”的模式,以付出了大量慢病患者的生命為代價,最終換來了醫學的進步,促使我們逐漸意識到“饑餓源于菌群”、“慢病源于菌群”以及“菌心學說”這些新觀點。這一點,和藥物研發中的“加速實驗”很相似[67],例如通常為了測評某種藥物在室溫例如23℃的穩定性,可將其置于40℃或者更高溫度的環境下放置一段時間檢測其穩定性,反過來推算該藥物在室溫條件下保存的有效時間。之所以這種情況沒有能夠在歐美等國發生,這是因為在這些國家中慢病的發展相對比較平穩,并沒有像我國人民經歷從三年自然災害所致饑餓導致死亡的事件到后來食物豐富之后吃出來的“富貴病”[68-69],這樣的大起大落,實際上加速了慢病表型的快速出現,即腸道菌群遭遇到了營養失衡的大起大落兩個峰值的階段,包括我們實驗室的研究團隊成員也曾經經歷了肥胖(BMI>33)和糖尿病的壓力和焦慮[33]。 正是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國內外的大量科學研究,尤其是2004年美國學者Gordon教授發現肥胖與腸道菌群有關、以及后續大量報道腸道菌群與多種慢病甚至包括自閉癥、抑郁癥、惡性腫瘤等有關以來[31-32],我們結合自身的研究、測試、體驗、組織開展大量慢病防控工作,最終基本上證明了“饑餓源于菌群”、“控制腸道菌群即可控制人體饑餓感從而控制攝食動機”,從而形成了“菌心學說”和柔性辟谷等技術,為“慢病源于攝食、饑餓源于菌群”的新的醫學邏輯提供了充足的證據鏈,逐漸形成了“腸道菌群優先原則(gut flora principle priority,GFPP)”的新的健康管理和慢病防控理念,為在更大范圍內推廣應用、惠及大眾健康奠定了重要基礎。

如果說目前我們有望獲得慢病防控的勝利,那么,這場勝利可謂是來之不易,是以付出了大量慢病患者的生命為代價而換來的,我們要比以往更加珍惜這樣的成果??茖W的每一個進步都意味著需要從此前的失敗和犧牲中走出來,關鍵問題在于這種失敗和犧牲必須物有所值,而不只是成為簡單的犧牲品,不論是慢病患者還是從事慢病研究的醫學科技工作者,必須要能夠冷靜、系統地進行分析、總結、歸納、提煉、思考、反思,甚至在必要的時候加上自己的親身體驗,方才能夠知曉慢病的真正起源,而不至于被大量SCI論文的發表所誤導,導致大量寶貴的時間、經費和精力的投入勞而無功。

在醫學走向3.0版本的新時代,由于“慢病源于攝食”、“饑餓源于菌群”等系列觀點的提出和不斷驗證,我們當然就能夠知道慢病的起源,通過大量傳播之后,人們將充分理解和掌握“慢病源于菌群”、“饑餓源于菌群”等“菌心學說”的核心理念及其相關技術(尤其是針對腸道菌群的調控方法),從而能夠獲得長期的健康,不再為慢病而發愁,同時也能夠從新的角度去理解藥物(尤其是中藥)、營養品、保健品的功過是非與優缺點。

顯然,藥物尤其是西藥具有起效迅速、立竿見影的優點,在急性病的治療方面顯然應當是首選,而中藥則具有起效慢、鞏固作用好而持久的特點,因此對于慢病而言,應該優選中醫中藥,尤其是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通過藥食同源的方法保持身體的長期健康是首選,起效迅速的西藥不宜作為人體的長期保健用藥,這是因為長期使用西藥的話,其毒副作用對于人體(肝、腎等器官)的傷害會逐漸超過其對于慢病的治療效果,會讓人體在健康方面得不償失,尤其是通過西藥控制了癥狀之后往往只是表象即“治標不治本”,而人體的自身調控能力卻在持續地受到破壞。除過藥物之外,營養品和保健品也需要從前述的“腸道菌群優先原則(GFPP)”的角度進行重新考評和分析,如果能夠通過科學研究證明營養品和保健品的確能夠改善和糾正異常的腸道菌群,那么,在確保安全性的前提下,科學、合理地向慢病患者推薦使用,將成為健康管理領域有價值的可選項之一。

隨著“醫學3.0”的逐漸推進和應用,我們應當構筑新的醫學教育體系和評價體系,使用GFPP等新觀點看待人體、看待慢病、看待健康。我們需要對人體結構和功能進行重新劃分,即人體可被宏觀而又科學地分為“兩膜三區”,即“血腦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1)”和“血菌屏障(blood bacteria barrier,BBB-2)”,這兩個膜將人體隔離為三個部分即三個區塊,分別是腦區(brain)、身區(body)、菌區(bacteria)。 這種分隔方式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被醫護人員和社會大眾所接受。從我們提出的新醫學觀點來看,人腦通過BBB-1從血液中獲取葡萄糖,菌群被BBB-2從人體而隔離,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人的“身、心、腦·三位一體”的新的解剖結構和邏輯架構,其中身體通過人類基因組操作系統(operating system 1,OS/1)來支撐人體這個平臺的存在,腸道菌群通過微生物基因組操作系統(OS/2)向人體傳遞饑餓感(以及欲望和對于物質的情感,后續將專文討論),而人腦則通過符號、文字、語言、知識等操作系統(OS/3)來分析、思考并形成意識、意志、思想、精神、信仰等高級信息活動的能力和結果。

以上針對人體結構和功能進行新的理解的這種分析方式,并沒有像傳統醫學和解剖學方式對人體的各大系統、組織器官進行詳細區分和劃分,這是因為我們通過大量研究觀察到,如果沒有來自于OS/2的異常信號(含代謝產物)進入人體的話,那么,人體將會通過自身的自洽式管理獲得長期的健康,反過來的理解則是一旦菌群紊亂之后,OS/2的信號異常就會導致人體即OS/1接受到異常的代謝信號(含代謝產物)而出現各種慢病和異常。因此,惟有保持好OS/2這個“人體饑餓”信號源的正常與健康,即把握好GFPP與BBB-2這個關口,人體才能夠獲得長期的健康。

在具體的慢病防控實踐方案中,柔性辟谷技術則是這種健康管理理念的直接體現和應用,即在柔性辟谷期間,通過向腸道菌群提供其增殖所需要的碳源(植物多糖和膳食纖維等)阻斷其向人體傳遞的饑餓信號,此時OS/2完全處于自我平衡狀態,向OS/1的輸出信號近乎為零(near zero),然后人體即OS/1就會類似于駱駝在沙漠中的生存方式一樣,主動、直接啟動自身的庫存糖原和庫存脂肪的分解和消耗模式,為人體代謝提供熱量,表現為生理性減肥過程的自然實現以及相關慢病癥狀的顯著好轉。更有意思的是,由于OS/2在柔性辟谷期間不再向人體輸出代謝需求信號(即饑餓和攝食等信號),OS/1對人體的生理生化代謝開始自我管理,而OS/3即人腦系統則開始了更多的思考和意識加工的過程。我們已經發現這個事實,即在柔性辟谷期間,人的內心會逐漸趨于平靜,大腦對于復雜問題的分析、思維、判斷、邏輯思考等綜合能力顯著提升,究其原因,很有可能與在這個階段,大腦即OS/3系統暫時不需要指令人體即OS/1去處理和面對來自于OS/2的各種各樣的復雜的代謝信號(其中很多信號表現為攝食以及對于物質的異常需要和過度追求)。當然,除過柔性辟谷技術之外,還可以發展出眾多針對腸道菌群微生態即OS/2系統進行調理改善的方法,必將推動健康管理領域的新發展。

由此可見,“醫學3.0”通過對人體結構和功能進行新的理解和定義,為以往數千年來長期困擾人們的慢病和健康問題,甚至是相關的文化基礎等復雜問題帶來了新的認識的契機,與之相應的是,現代營養學應該考慮同步發展、升級,即“營養處方”不僅需要滿足人體營養,而且還需要考慮菌群的營養,而“運動處方”的作用靶點在于讓人體和人腦之間的協調更加完美,同時還可以產生快樂激素更加有利于胃腸道粘膜的改善而促進良好菌群的定植[70-74]。 當然,最重要的健康“處方”,還應當是“教育處方”,即正確的思想,這是至為關鍵的地方。相信基于上述討論,人們對于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問題,例如為什么會饑餓?為什么要攝食?應當怎樣攝食?胖的時候怎樣吃?瘦的時候怎樣吃?等等,都會有一個新的、全面的認識,尤其是掌握了柔性辟谷技術之后,能夠隨時安全地啟動人體內部的庫存糖原和庫存脂肪的消耗,當然是事關健康尤其是肥胖和超重人群身體健康改善的大問題。在已經超重的情況下,繼續正常攝食無異于縱容慢病的延續,此時,采用柔性辟谷技術,從“按時吃飯”調整為“按需吃飯”,顯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對于我國大量飽受肥胖和超重折磨的人們來說,不啻是一個福音乃至健康生活模式的新開始。

至于“醫”和“藥”本身,在“醫學3.0”的體系和框架下,也需要重新定義,即按照上述將人體重新定義為“兩膜三區”的新理解方式之后,我們可以逐漸形成“健康偏離度”的概念并完善其定義,可將一個人的健康狀態從可逆性的角度定義為“健康正偏離、健康、健康負偏離”等三個狀態,即體檢指標正常的人群屬于健康狀態,通過體育鍛煉、運動(例如打太極拳等)等方式獲得了更好的健康狀態,可稱之為“健康正偏離”,而體檢指標異常的人群則屬于“健康負偏離”,可以爭取通過系列健康管理方法進行糾正,促進其逐漸從“健康負偏離”回歸到健康狀態,這樣就能夠形成后續“健康管理2.0”的新階段,具體來說,就是讓人體(OS/1)、菌群(OS/2)、人腦(OS/3)三大系統都能夠正常、良好、協調地工作,表現為一個人的“身、心、靈·三位一體”之整體健康、系統健康的新狀態,不為慢病發愁,不為藥物所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精神陽光,當然就能夠獲得充分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了。

7 醫學批判與批判醫學

從“醫學1.0(中醫)”和“醫學2.0(西醫)”發展到“醫學3.0(新醫學)”的新階段,經歷了一個極其復雜而又痛苦的過程,類似于“數學的三大危機”[75],只有成功地度過慢病之巨大危機后,醫學才能夠獲得前所未有的新進步,人們的方法學、世界觀、認知論才能獲得質變而不是量變式的新發展。沒有慢病,就不會有醫學的出現;沒有痛苦的折磨,就難以擁有快樂的源泉。追溯到數千年前人類的醫學發展歷史,甚至于更早期到上萬年前乃至數十萬年前人類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由于慢病而死亡的人數早已是不計其數了,為了解決慢病帶來的痛苦,醫學界做了大量努力,現在也的確到了應該適當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了。

試讓我們反問一下,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上有這么多的慢病嗎?即便是動物界有明確的弱肉強食等現象存在,但這種情況主要是(食物)生態鏈的表現,并不是動物出現大量慢病的結果。自從有了人類之后,問題就逐漸趨于復雜了,先后歷經了從原始初民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等不同的發展階段,從農業文明發展工業文明乃至現代的信息時代,人類也正在逐漸邁向“智能時代”乃至“智慧時代”,現代科技不斷快速發展,時代不斷快速進步,醫學既不可以、也不應該拖累人類文明快速發展的后腿,通過與“工業4.0”相伴隨的“醫學3.0”的努力,我們醫學科技工作者應該有能力減少慢病、促進健康,加速“健康中國”新時代的到來,否則必將有愧于歷史。

以上述討論的醫學之“鳳凰涅磐”式的發展為例,我們非常需要進行必要的“醫學批判”,在辯證法與科學邏輯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和前進。我們應該相信什么?不應該相信什么?很顯然,至少我們不可以(完全)盲從當前的(西方)醫學體系,就像東施效顰一樣,結果反而還把中國的傳統醫學幾乎要丟了,不僅學藝不精[因為(西醫的)師傅本身就沒有解決(慢病防控)問題],而且還把原來的(東方)技藝弄丟了,甚至嫌棄了,最終的結局是老百姓反過來埋怨“慢病來了,醫生哪兒去了”這樣的不良后果。由于中醫和西醫各有千秋,理論和理念各有不同,中藥和西藥各有優勢,因此,應該使用“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方式和觀點,避免打壓任何一方,應該尋找西醫和中醫的優點并予以發揮,讓雙方進行互補,共同致力于我們人民的大健康事業,而不是厚此薄彼,畢竟“志同道不合”,用西醫的尺子丈量中醫的鞋子,顯然是不合適的。

在后續的醫學教育以及健康管理方面,應該尤其注意,應當要教會醫學生正確地理解世界和看待問題,辯證地進行分析,而不是盲從任何一方,一定要通過合理的知識和思考、思辨甚至反思,從而達到正本清源的效果。在醫學領域以及自然科學領域,我們不應該只是盲從和盲信,尤其是盲從那些西方醫學也沒有解決好的問題和方法及其思路。目前醫學界雖然發表了大量的SCI論文,其中絕大多數論文的依據仍然是“人類基因是慢病的元兇”,按照“醫學3.0”,在這些論文當中,能夠真正觸及慢病起源,能夠真正惠及大眾健康的科學方法,又會有多少呢?換言之,即便是方法正確、邏輯貌似合理,例如“A通過B作用于C而導致疾病D的發生”這樣的證據鏈,如果一開始的假設即“慢病源于人類基因”是錯誤的,那么,這樣的研究只能說是“南轅北轍”,在處理醫學和慢病的關系問題上越走越遠,甚至于比事倍功半帶來的后果還更加嚴重,這是因為一開始的“醫學方向”就走錯了,于是陷入醫學越發展疾病越增多的怪圈之中。

8 (醫學)科學的發展需要合理突破其固有的保守性

在“醫學3.0”的提出、形成、發展與完善過程中,由于我們的很多思路、理念和傳統的意識相比,具有一定程度的顛覆性,因此,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大量阻力甚至被誤解是不言而喻的,和此前“日心說”對于“地心說”進行升級時的境況非常類似[76]。作為科學之一的醫學,和科學的發展過程類似,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是保守的,符合“科學是保守的”這樣的原則,保守既是有利的(能夠防止“偽科學”的出現),同時又是可能存在問題的,尤其是當一個顛覆性創新成果出現的時候,往往會受到巨大的障礙和阻力。通常人們對于宗教勢力具有典型保守性的認識比較容易理解,因為相對而言宗教以及宗族勢力具有“排外性”,是為了確保相應的宗教架構體系不被其他的力量所左右。

然而,從人類歷史的發展階段來看,由于人類比動物天生具有創造性和探索性(動物只能處于重復的生命循環過程,并不具備創造性和對于自然界的理解力),而科學家天生就具有好奇心和創造能力,因此,人們對于世界尤其是新生事物的認識和探索總是從突破已有的局限開始,例如人類的出現本身就可以被理解為是為了突破動物的局限性而被自然界賦予了強大的探索和幾乎無限的創新能力,而原始初民由于在出現的早期過程中,尚無足夠多的科學知識的積淀,對于自然界的認知處于蒙昧狀態,甚至對于天上打雷、地上下雨、山洪暴發、地震頻發以及各種天災異常等現象充滿了恐懼感,并通過雷神、天神、土地爺、灶王爺等不同的神話人物形象進行隱喻式表征。在西方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也是經歷了類似的情形。隨著人類對于自然界認識的逐漸清晰和科學化,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歷史、生物學、遺傳學等自然科學以及人文社科并結合哲學體系的發展和完善,人類逐漸從早期的蒙昧時代走向科學認知世界的新時代,在不斷地使用科學技術突破傳統認知中宗教的知識范圍,例如“日心說”的提出動搖了“地心說”的基礎以及西方宗教的認知局限[77],萬有引力的發現使得載人航天和星際旅行得以實現,質能方程的建立使得人類掌握了核能源并走向和平利用[78],計算機的發明創造和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人類快速進入到信息化時代[79],DNA雙螺旋和遺傳密碼的發現使得人類逐漸進入到現代生命科學研究的新時期[80-81],這些都是人類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所獲得的發展結果。

及至現在我們討論“醫學3.0”的時代,是由于認識到“饑餓源于菌群”的新發現,使得我們能夠在短期(例如一兩周時間)能夠暫時不餓不食而能夠正常工作并獲得健康受益[12,22],加上前述對于人體結構和功能的“兩膜三區”的新認識以及對于以OS/3為代表的知識操控能力的增強,人們即將獲得更大的生存能力和自由空間。這些都是建立在批判思維和辯證法的邏輯基礎之上的,不啻于一場新的關于人類自身認識的革命,即我們作為人類雖然需要食物,但是一旦知道我們人類對于食物的需求并非源于主觀性、而是具有客觀性使然(是受到腸道菌群即OS/2驅動的結果),而且能夠通過諸如柔性辟谷技術控制OS/2對于人體即OS/1的控制,并且還能夠促進OS/3即人腦進入到更加良好的思維狀態,類似于當年通過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擺脫地球引力一樣[82],讓人體在短期內通過消耗自身的庫存能源(糖原和脂肪)正常工作,人們就能夠輕松地進入到在一定的邊界條件下(即控制好腸道菌群對人體的控制),可以擺脫食物的困擾而能夠更加健康地生活的新方式,同時又把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辟谷現象進行了科學升級,發展到了“辟谷2.0”的新階段,也算是我們實驗室若干年來的科學研究能夠為我國醫療衛生和健康事業作出的貢獻。

質疑、懷疑甚至邏輯批判,都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必然過程,也是任何一門學科、任何一個新的規律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的挑戰和考驗?;仡櫼话俣嗄暌詠?、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以來,我們向西方醫學學習了什么?掌握了什么醫學理論和醫學技術?實現了什么醫學目標?解決了哪些醫學問題?毋庸諱言,我們學習了西方的很多現代理念,包括健康管理、慢病防控,系統地學習了相關理念和技術,學習了藥物研發能力,學習了相關的科學原理,為我國實現現代化以及現代科技的發展帶來了強大的動力與活力。然而,在慢病失控的現實面前,我們需要反思,甚至需要檢討,當然現在隨著“醫學3.0”的提出、發展和完善,我們可以反過來知曉當前西方醫學的體系要么建立在“人類基因突變導致慢病”、或者說由于不清楚以及不理解“原罪源于菌群”而得病,這是其邏輯依據。因此,我們所提出的“醫學3.0”不僅會促進我國的傳統醫學(醫學1.0)發展進入新階段,而且也會通過協助西方醫學體系(醫學2.0)升級到“慢病源于菌群”這一慢病起源的物質基礎獲得新的發展,即人類慢病源于菌群異常,而菌群異常源于人類對于共生菌群的知識儲備不足以及操控能力不夠,尤其是不清楚“饑餓源于菌群”以及“慢病源于攝食”的硬道理;反之,在通過科學、合理的方式控制好腸道菌群的紊亂和異常之后,人們即可獲得對于健康的長久的控制權,不再為慢病所拖累。

9 合理的邏輯思維與科學知識是突破傳統思維局限的關鍵

當然,我們還必須感謝西方醫學以及源于西方的現代科學技術,這是必須虛心承認和謙虛認可的。以我們的研究團隊為例,如果不是從一開始就能夠接受到現代科學技術的教育并受到良好的生命科學研究訓練,如果不是在大學和研究生階段接受到西方醫學和現代科學包括數理化天地生等學科的良好訓練,如果不是在從事現代醫學科學研究過程中取得一定成果并發表系列學術論文,換言之,如果沒有受到過可靠的現代科學技術訓練,不具備生物學、遺傳學、微生物學、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物信息學、基因組學與蛋白質組學、心理學以及認知神經科學等綜合性現代科學知識的話,并且加之長期對于傳統醫學、黃帝內經以及“藏象學說”等充滿興趣并從內心深處愿意進行大量思考,尤其是如果不是使用自己的身體由于面臨肥胖的壓力而進行大量測試的話,也是很難將“慢病、攝食、饑餓、菌群、菌心”等多個關鍵詞串聯在一起,并通過大量抽象思維進行了跨越式的交叉思考。當然,極其重要的是,我們所在單位即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尤其是輻射醫學研究所提供了史無前例的支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容許我們實驗室進行大量原始創新的探索[83],如果沒有吳祖澤院士、沈倍奮院士等老一輩科學家以及家庭成員和大量朋友的大力支持和鼓勵,我們也很難堅持下來形成“菌心學說”的原創性發現。

由此可見,在良好的天時、地利、人和條件下,我們趕上了一個新時代,我們這一批醫學科技工作者應當以擔負起人民健康之重托為己任,努力奮進,砥礪前行,踐行為人民健康服務之第一宗旨與使命。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健康中國,舍我其誰?以前缺乏有效的醫學理論和技術手段,這個時期也就逐漸過去了,現在新的理論也有了,新的技術方法也有了,那么,接下來我們就完全有能力、有信心去推動我國啟動類似于“阿波羅登月計劃”一樣的“全民健康工程”的計劃項目了,在新的醫學理論體系(醫學3.0)的指導下,以相關系列技術為核心,協調、組織好各方力量,統一意志,統一規劃,統一行動,集中精力,聚精會神,打一場漂漂亮亮的“慢病殲滅戰”,完全有可能還華夏大地一個健康的春天!

回顧以前的慢病防控相關研究,之所以很多以往的“健康工程計劃”難以落實,主要原因是理論不成熟,只有當理論成熟了,通過工程計劃進行實施才能夠成功,就好比萬有引力是載人航天的理論依據,質能公式(E=mc2)是原子彈研發的理論基礎一樣,只有成熟的理論才能夠催生出成功的工程實現。顯而易見,醫學3.0的理論體系已經具備了指導慢病防控的能力,與之相應的則將是“健康管理2.0”工程計劃的實施與落地,顯然必將加速促進“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實施與落地。

10 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升級

在多年來從事醫學研究的生涯中,和其他研究者一樣,我們不斷地、甚至是越來越多地感覺并意識到自然界的有序性(即“in order”)的客觀存在,而且,也只有理解和符合自然界的有序性,才意味著我們人類能夠正確地存在和發展。在自然界的有序性方面,自然界本身是有序的,例如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排列的有序性通過元素周期表被體現出來[84]、天體運行與排列的有序性被萬有引力定義出來[78],相應地,由于自然界的物質和能量所派生出來的萬事萬物,也都具有明確的有序性,而人類的使命則在于通過科學和智慧不斷地發現和揭示這些有序性(即規律),并在其基礎上加以合理利用。類似地,生命領域更是自然界的有序性的充分體現,也具有天然的有序性,有序性的正確理解就會產生正確的行動,否則就會因為失去有序性的約束(即“失序,disorder”)而受到自然界的懲罰,直到人們認識到被“失序”而懲罰之后,必須不斷地重新調整自己的思想、方向以及方法,重新進入到符合自然界有序性(特點和規律)約束和支持的軌道上來。

從傳統文化角度來說,這種有序性不妨被理解為與“道”的含義具有一致性,符合道理即“有序”,不符合則“失序”,有序會促進發展,失序則會阻礙發展,因此,人類的進步實際上是在不斷地探索著自然界有序性的過程,并實現對于自然界有序性的理解和駕馭,這一點反過來很有可能是人類存在的意義所在。人類需要清楚地認識到自然界有序性,而且必須“順從(follow)”自然界的有序性的約束,否則就會被懲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通過慢病、犯罪和戰爭等負能量事件表現出來。正如同萬有引力體現了天體運行的有序性一樣,微生物菌群的自主復制能力也充分體現了生命的有序性,而腸道菌群在人體腸道里邊的繁殖則體現了人菌互動的有序性。只有當我們認識到“饑餓源于菌群(在腸道中的繁殖,本質上是自然界‘有序性’推動下的生物化學反應的表現)”這一點之后,我們才能夠深刻理解并通過諸如柔性辟谷技術對于菌群向人體傳遞饑餓感這一有序性的控制權的重新獲得,從而能夠輕松地控制人體的饑餓感,進而到達健康管理和慢病防控的新階段。

當然,不僅物質是有序的,而且意識也是有序的,精神更是有序的,這些都集中表現在OS/3的有序性方面,可以宏觀地理解為“天道”,我們將在后續論文中逐步討論,以便梳理清楚“天道酬勤”之理解,至少從我們的研究來看,“勤”只是一種態度,而符合“天道”則是關鍵,而且能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反之,如果違背了“天道”,那么,就必然難以“酬勤”,所以說,方向正確、思路正確是第一位,這一點在醫學的慢病防控過程中是關鍵中的關鍵。

因此,站在“醫學3.0”的角度看,通過理解人體的有序性,而且能夠實現慢病防控目標的基礎上,反過來看待幾千年來人類所經歷的這場慢病防控戰爭,其中的教訓最終告訴我們的是:只有遵循自然界的有序性,我們人類才能夠正確地生活,否則就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具體表現為慢病、犯罪和戰爭等不同形式的負能量事件,直到人類能夠在認知層面意識到錯誤且進行糾正而避免。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并且認識到我們人類在物質方面的失序性必須通過在精神和意識方面的有序性來克服和糾正的話,那么,我們也必將快速進入人類文明的新時代,距離真正的和平時代與大同的世界也就為期不遠了,從而能夠從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和醫學科學的層面顯著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宏偉藍圖的落實[85]。

11 換位思考促進對于“人菌共生、人菌共贏”的新理解

事實上,在幾千年來人類抗擊慢病的斗爭過程中,微生物菌群讓人類吃盡了苦頭,諸如烈性傳染病(西班牙大流感[86]、天花[87]、霍亂[88-92])等曾經讓人類付出了成千上萬、不計其數生命的代價,導致了我們人類對于微生物菌群充滿敵意的認識。然而,現在看起來,就人類的完整性而言,腸道菌群作為OS/2的體現者,反而恰恰是人體整體的 OS/1、OS/2和OS/3的“三位一體”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不僅根本離不開,而且也不可能離開腸道菌群,甚至不妨說我們人體本身也還是隸屬于地球的微生物菌群生態系統的宿主的一部分!因此,我們人類一定需要重新正確地處理好與腸道菌群的矛盾關系,應當“化敵為友”,“化干戈為玉帛”,在人類與菌群方面,我們不應該動輒“兵戎相見”對腸道菌群使用抗生素,而是應該“和為貴、和而不同、善待萬物”,以“眾生平等”之理念促進人類和平的新理解,讓和平之花(flower of inner peace)綻放在世界之巔,實現“人菌共生、人菌共贏、和平共處”的理想目標。我們人類應該充分理解,并充分尊重這些在幾十億年之前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的微生物菌群的客觀存在[93],人類應該虛心,并且虔誠地接納這些菌群是我們人類身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人類心理活動的物質基礎也是源于腸道菌群的,即“欲望源于菌群”,這也是“菌心學說”中的重要觀點,后續將撰文介紹),從而促進人類去規范自己的思想與言行,在自然界的有序性的約束軌道中前進,必須生活在“in order”這個“邊界條件”之中,應“順天”、“順菌而行”,而不是“逆天”、“逆菌而生”,要講科學、講道理,而不只是簡單地順從常識,例如“餓了就得攝食,不攝食就會餓死”這樣的常識已經傳承了幾千年,然而直到2013年我們才明白原來是“饑餓源于菌群”這樣的道理,而且只有在我們掌握了通過控制菌群即可控制人體饑餓感的科學方法之后,才形成了“菌心學說”這樣的全新的科學發現,這才是真正的“順天”,即以人類的智慧來實現對于“天意”和“天道”的真正理解,否則,“順菌者昌,逆菌者亡”。之所以近幾十年來我們國家慢病高發,其實就是由于我們此前的無知而“得罪”和“傷害”了腸道菌群(例如使用大量抗生素)[94],而使得我們人類遭受到了“本是同根生”的腸道菌群的嚴重報復。

回顧醫學發展歷史,尤其是近年來西學東漸以及“西醫替代中醫,然而西醫本身又不能解決慢病防控問題,中醫也由于被忽視和忽略而得不到健康的發展”的歷史過程,實際上是醫學界的一種“巨嬰式思維”的表現,一些人推崇西醫,然而卻忽視了西醫并非慢病防控之良方,而真正的慢病防控策略則在于中醫。在這個過程中,無意之中丟棄了中國傳統醫學文化的精髓,這一點類似于邯鄲學步,東施效顰,雖然學習到了西醫良好的診斷技術,但是卻并不清楚只有診斷、沒有治療并非醫學之目的,同時在對待中醫方面,往往忽視中醫對于健康管理的有效性,反而總是以智子疑鄰的方式對待老祖先留下來的健康管理方法,其實殊不知慢病高發與人類科學發展的局限性有關,尤其是人類對于菌群的無意破壞和有意剿殺最終導致了人類慢病的高發,反過來體現了慢病高發幾乎可以說是一種人類處于“慢性自殺狀態”的表現。

因此,隨著“醫學3.0”時代的到來,我們不僅應當更加尊重中醫(醫學1.0)和西醫(醫學2.0),感謝中醫和西醫對于維護世界人民身體健康的貢獻,而且更需要繼承和吸收其精華并發揚光大,同時去其糟粕,避免誤導公眾,尤其是在后續的醫學教育過程中,應當教育青年學者必須具備科學精神,尤其是質疑態度和批判精神,必須能夠合理地挑戰權威,甚至向傳統學科挑戰,并且在“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過程中進行證真,不要輕易否定和打壓(例如動輒扣上“偽科學”的大帽子),同時也不要輕易肯定,從而讓真正的科學研究能夠行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當我們逐漸知道了慢病的元兇源于菌群之后,就一定不要繼續成為慢病的幫兇,否則就很容易成為歷史的罪人。錯誤的思想可以殺人,不論是自殺還是他殺;而正確的思想則可以成人,不論是他成還是自成,總之都需要“學以成人(learning to be human)”,這一點恰好是于2018年8月中旬在北京大學舉辦的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http://wcp2018.pku.edu.cn/)的主題思想,說明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正在向哲學的縱深體系走過來,也將是醫學科學、生命科學乃至自然科學深度對接人文社科和哲學的新的開始。

事實上,這種舍棄中醫而迷信西醫的“醫學巨嬰”式思維和現象的出現,根源于在人類認識自然規律的過程中,(醫學)科學精神的缺失和不足,缺乏了質疑權威和挑戰權威的勇氣,缺乏了使用自己做試驗、進行實踐的勇氣,缺乏了尊重中國傳統(醫學)文化的自信,沒有從內心深處相信中國人也能夠為世界作出重大貢獻。自從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八十多年時間里,尤其是“五四運動”以來的一百年時間里,中國在向西方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的過程中,雖然學習、領會和掌握了不少現代科技的知識和內容,促進了中國從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發展為新中國,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展為現代強國,先后實現了“站起來”和“富起來”的愿望,然而,沒有想到的是由于“富起來”發展得比較快而導致物質和營養豐富,反而加速了肥胖和糖尿病等“富貴病”的出現,因此不得不迫使我們進一步反思下一步該怎么辦,如何實現“強起來”的愿望。

12 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醫學思維將獲得新的發展機會

今年適逢我國進行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分析和總結的時刻。在過去的40年時間里,由于大量慢病患者的離世,迫使我們不得不形成新的醫學發現,開始迎來慢病防控的新勝利。雖然這是一場苦澀的勝利,是一個尷尬的“以命置換”的勝利,但是我們已經能夠知曉慢病的真正起源等重要的道理了,因此,接下來在醫學3.0的道路上以及相應的健康管理2.0的道路上,我們將努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加速促進中國實現“強起來”的愿望和夢想,而且,我們需要深深地意識到,這種“強起來”的需求和意義,不僅會表現在身體健康、遠離慢病的基本方面,而且更要在思想上和精神上“強起來”,不再“讓精神缺鈣”,從而幫助我們走出具有中國特色,并逐漸引領世界醫學未來的新思路、新思想,告別以往“巨嬰”式的,只是單純向西方跟風學習甚至崇洋媚外的思維模式和思想意識狀態,在新的醫學理論體系的基礎上更好地傳承、繼承、發展并發揚我國傳統醫學以及現代西方醫學的優勢,去偽存真,在辯證思維模式以及大量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將人體“一分為三”(肉體即OS/1,菌心即OS/2,人腦即OS/3)實現結構和功能重新理解的基礎上,在新的歷史時期,為世界醫學之林作出開拓性、引領性的新貢獻,讓中華民族再一次偉大,再一次強大,讓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夢想早日成真,再一次擁有一個真正健康、富強、美麗、幸福的“強起來”的新中國!在此方面,最重要的標志之一就是我國人民健康的極顯著回歸,慢病的極顯著減少,人民的幸福感、滿足感極顯著提升,方能體現出我們這一批醫學科技工作者能夠實現我們的使命和愿望,即真正實現“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初心”和目標。

當然,在身體獲得長期健康之后,人類天生具有的創新思維就會引導我們走向這一條新的思考道路:為什么會有人類?我們從哪兒來?我們到哪兒去?為什么人類會一代一代地傳承?這種傳承的意義是什么?甚至更具體地,人類存在的意義是什么?人類與動物、與植物、與微生物的本質區別是什么呢?一百年之后的人類、甚至一千年之后的人類,其形體與解剖結構、其思想意識與思維能力、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究竟會是什么呢?顯然,此類問題關系到社會學、人類學等重大問題,也更加關系到作為科學之母的哲學問題,我們將在以后逐漸深入討論。

13 未來的醫學或將存在于仿真計算之中

雖然和其他領域一樣,目前的醫學領域正處在“大數據”的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蓬勃發展階段,然而,當從醫學1.0、醫學2.0升級到“醫學3.0”之后,就不再只是量變問題,而將會表現為質變,意味著我們人類即將能夠分別通過控制OS/2及其對OS/1的影響,從而有利于 OS/3的工作模式,而獲得長期的“身、心、腦·三位一體”之大健康目標,只要我們能夠結合產前診斷防止單基因遺傳病(OS/1的問題)的出現,預防先天性疾病嬰兒的出生,并在正常出生、正常生長發育過程中的嬰兒到青少年、成年乃至老年的全過程之中,充分地保護好其腸道菌群并處理好菌群即OS/2與人體即OS/1的交叉對話關系,那么,健康長壽就不會再是一個夢想,“生老病死”就可以被逐漸升級為“生老富貴與健康長壽”的新階段,而且我們將能夠通過優化對于OS/3的教育,讓每個人都能夠正確、平靜、客觀地面對死亡這個過程,這是因為在醫學3.0時代,死亡實際上只是構成這個人體的碳、氫、氧、氮等物質和元素的組合的結束,然后回歸到自然界之后,被用于下一個DNA指令集(OS/1或OS/2)重新組合的開始,從而我們每一個人就可以輕松地面對“向死而生”這樣的難題了,也不會出現面臨舒緩醫療、姑息醫學的情懷式糾結與痛苦?!叭f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能量守恒,物質不滅,地球上的元素總是處于被不同的生命體DNA的排列組合過程之中,人們個體的壽命通常被確定為100年左右的時間,既知如此,何必糾結,人類的歷史總是由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在推動而前進,然而,只要我們能夠在有限的生命階段形成正確的思想,為后來人正確地認識這個世界提供有價值的線索和道路,那么,即便是我們的肉體離開了這個世界,我們的思想和精神仍會永存,并用于豐富整個人類思想世界中的遺傳代碼,以OS/3+的新方式向后代繼續傳承,從而體現為充滿正能量的思想者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在思想和精神世界中獲得永生,如同黑暗中的燈塔一樣,照耀并指引著后來人前進的道路。

如此一來,一旦人類獲得了理解和控制慢病的科學理論、技術、方法和實踐,那么醫學科學的發展就必將進入一個新階段,即目前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慢病研究的數據都將被逐漸集中到“慢病(醫學)大數據庫”之中,并被后來人用于構建慢病的數學模型,很有可能類似于核試驗通過模擬仿真計算即可實現一樣[95],以后的人們只需要進行“慢病發生、發展”仿真計算和模擬即可,從而可以幫助后人知曉我們這一代人以及我們的前人們在醫學領域(中醫和西醫)中曾經的探索過程和結果,而且并不需要類似于目前大量使用實驗動物去模擬各種各樣的慢病(實際上是在折磨動物,與動物福利的主張相違背)[96-98],因為在人類文明發展到這個新階段,慢病應該基本上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我們的后代們只需要從將來的高科技知識體系中回顧和仿真出當前的慢病高發場景了。

相應地,在“醫學3.0”時代,醫學教育和醫療改革也面臨升級和新的挑戰,如何在新的歷史時期實現新醫學宣傳教育、新的健康管理模式、新的醫療實踐落地等,怎樣實現新時期醫生的規范化培訓,如何升級目前的培訓計劃、培訓課程和師資力量的安排等,都是擺在面前的迫切任務。無論如何,新的醫學時代一定會催生新的健康,形成新的健康文化,并顯著促進新的文明的出現,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并積極參與到即將到來的“健康中國”新時代。

14 醫學領域更應該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大量研究已經并正在不斷地證明人體是有序的,分別表現為肉體的有序性、菌群(菌心)的有序性以及人腦(思想意識)的有序性。一旦失序,必將為人們帶來傷害和痛苦。在一個人以及一個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就是理解自然界的秩序即有序性的過程。一旦我們能夠正確地理解自然界的有序性、人所具有的“兩膜三區”的有序性以及有序性的維護方法,那么,我們的人生就不會痛苦,而會由衷地感覺到快樂和幸福。人們對于自然界以及人類自身的正確理解將引發正確的言行,相反,錯誤的理解必將導致人類受到(自然界的)懲罰。這一點也是人和動物的最大區別,畢竟人不是為了痛苦而來到世界上的,而是為了理解這個世界,并且在理解世界的基礎上來改造自然界,從而達到愉悅的精神狀態。

事實上,我們通常所說的“理解萬歲”實際上指的是“理解即幸?!?即期望能夠理解自然界的規律和人體以及社會運行的正確道理。不論是肉體的痛苦還是內心的痛苦甚至精神的痛苦,都是人們不理解自己和自然界的表現而已。因此,如果要獲得長期的幸福、健康和快樂,達到“身心醫學”甚至“身心靈醫學”的高級健康狀態,我們就一定需要重新理解人體和人類,需要重新定義社會,需要重新定義醫學,從而迫切需要進入醫學3.0時代。在醫學3.0時代,以及與之相伴的健康管理2.0時代,將是一個新的大健康時代的開始。十九大吹響了我國進入新時代的號角,同時也呼喚著新的醫學理論、醫學方法與醫學實踐的遂行相伴??v觀人類醫學的幾千年發展歷史,先后經歷了醫學1.0和醫學2.0的發展階段,從2013年開始逐漸開啟了醫學3.0的新階段,其代表性的標志是“饑餓源于菌群”的重大發現以及“菌心說”學說的提出、創立與完善,以新醫學理論體系的方式,開始為大眾服務,為人民服務,為健康服務。

回顧我國的近代史,從180年前的“鴉片戰爭”到今天的“藥片戰爭”,歷經將近兩個世紀、整整三個甲子的時間,在自然界的發展歷史過程中是瞬間的,也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卻是非常重要的時期,尤其是對于我國人民而言更為重要。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之前的一百多年時間里,我們的國家飽受各種創傷,包括鴉片這樣的毒品、饑餓與營養不良的折磨、慢病的痛苦以及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令中國人民蒙難。從1978年到現在的40年時間里,我國開始快速發展、加速發展,國家實力空前增強,經濟和文化事業顯著進步,正在向著大國邁進,然而,和若干年前的“華佗無奈小蟲何”類似,目前我國的慢病高發正在拖新中國健康事業大發展的后腿,既然中醫(醫學1.0)曾經并且現在仍然繼續為國人健康默默地作著巨大的貢獻,西醫(醫學2.0)的手術以及臨床檢測非常有效,但是“藥片”可用于急性病的治療而不適合于慢病的長期治療,新醫學(醫學3.0)主張通過“腸道菌群優先原則”的方式引導醫學走向健康管理的快車道(健康管理2.0),那么,接下來醫學界需要面臨一場大討論,類似于1978年《人民日報》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我國醫學界需要重新進行正本清源的分析、討論和辯論,然后在正確的醫學道路上重新開始,重塑、重構、重建真正適合于我國人民慢病防控和健康事業發展的新的醫學體系,那么,我們這一代醫學科技工作者的使命就能夠完成,我們的后代子孫也不會和我們以及我們的先輩、先民一樣飽受慢病的痛苦和折磨,從而真正走向健康的春天。

歷史,總是由后人寫成的,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歷史,是前人做的、后人寫的,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也會被后人記錄和記載。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總是從愚昧走向文明,從戰爭走向和平,從痛苦走向幸福,從慢病走向健康。如果歷史注定應該由我們這一代人來結束“慢病”這場戰爭,那么,我們就應該責無旁貸地擔負起這個歷史責任,尤其是既然已經知道了慢病的起源即“慢病源于菌群”、醫學3.0的體系和相應策略之后,我們就可以以類似于“阿波羅登月計劃”的方式,組織起來,形成致力于解決“慢病防控”的國家意志和全球行動,打一場漂亮的“慢病殲滅戰”,讓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后代真正生活在一個健康、幸福、美麗、和平的新中國。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則不妨以這句古話來反向激勵:“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15 總結與展望

雖然我們當前處在慢病高發這樣的“最壞的時代”,但是這樣的時代往往也能夠催生和醞釀出“最好的時代”的種子與萌芽??偠灾?“革命即將成功,同志臨門努力”!在“醫學3.0”、“健康管理2.0”以及“菌心學說”的新思路、新框架的科學基礎上,在政府相關機構和部門的有效組織和積極推動下,我們期望我國的慢病防控形勢得到徹底好轉,否則,廣大人民群眾和納稅人養育我們這一批醫學科技工作者的目的和作用就會大打折扣。既然我們從事醫學科學研究的大量科研經費來自于辛辛苦苦、努力工作的納稅人的貢獻,那么,現在也的確到了我們可以向納稅人回報健康原理和方法的時候了,即在健康管理和慢病防控方面,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一句:中國醫學界能行,中國醫學界真的能行!

猜你喜歡
菌群腸道醫學
“云雀”還是“貓頭鷹”可能取決于腸道菌群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醫學縮略語(二)
發酵桂閩引象草替代部分日糧對雞腸道菌群的影響
功能性便秘患兒的腸道菌群分析及治療干預
70%的能量,號稱“腸道修復菌之王”的它,還有哪些未知待探索?
夏季謹防腸道傳染病
常做9件事腸道不會差
醫學的進步
“水土不服”和腸道菌群
預防新型冠狀病毒, 你必須知道的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