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上直播平臺氣象科普內容體系構建研究

2018-03-06 12:59祁文霞張麗杰毛婷婷周亞蘭王翠翠
科技資訊 2018年23期
關鍵詞:內容體系構建思路

祁文霞 張麗杰 毛婷婷 周亞蘭 王翠翠

摘 要:氣象科普內容體系是氣象科普體系的重要部分,科普方式種類眾多,不同的災害需要不同的科普信息,氣象部門和相關網站在網上進行氣象科普是一種便捷快速地傳播科普內容的途徑。本文主要研究網上直播平臺氣象科普內容體系的構建,本文首先將網上直播平臺體系分為三大部分,詳細介紹了網上直播平臺針對應急信息的科普內容。本文提出了基于災害應急階段劃分的科普內容,并根據每一個階段提出具體措施,最后根據中國天氣網等直播平臺,以“莫蘭蒂”臺風為例,研究我國氣象科普內容體系,列舉出此次災害中國天氣網的科普內容及表達形式,并提出做好氣象科普的建議。

關鍵詞:氣象科普 內容體系 構建思路

中圖分類號:P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8(b)-0117-04

Abstract: The meteorological popular science content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popular science meteorology system.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popular science methods, and different disasters require different popular science information.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s and related websites conduct meteorological popular science on the Internet is a convenient and rapid way to disseminate popular science content.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eteorological science content system of the online broadcast platform. The article first divides the online broadcast platform system into three parts, and details the popular science content of the online broadcast platform for emergency information. The article proposes a science-based content based on the division of disaster emergency phases, and proposes specific measures according to each stag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hina Weather Network and other live broadcasting platforms, the example of “Moranti” typhoon is used to study the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ystem in China. This episode of the popular science of China's weather network and its form of expression, and put forward recommendations for meteorological popular science.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popular science; Content system; Construction ideas

如今的網絡資源豐富,人們上網頻繁,因此氣象部門和相關網站在網上進行氣象科普是一種便捷快速地傳播科普內容的途徑。對于國內外氣象科普的研究更是層出不窮。一部分研究發現,美國的氣象學會提出了關于大氣及其相關學科富有活力的研究,該研究通過推動立法來增進公眾對大氣等相關學科的了解,除此之外,一些重點領域的氣象科普已經成為了政府行為[1]。還有一部分研究發現,為提高我國公民應急能力,政府會組織很多科普活動,推動氣象科普進學校、進教室、進課本、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走進生產,走進生活,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2]。目前我國有很多氣象網站,進行網上直播,向公眾進行應急信息科普?;诖祟惉F象,本文研究了網上直播平臺氣象科普內容體系,旨在分析網上直播平臺對災害科普的重要性。

網上直播可以實時監控和報道氣象情況,以及出現災害后的應對措施,以減少損失和人員傷亡。網絡傳播有很多優點,網絡傳播的無限,溝通的可互動,需求的個性,時間的即時等,使人們更加便捷地獲取各種信息,它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使人們科學地安排生產生活。以中國天氣網的直播平臺為例,直播內容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還會及時發布災害情況,使人們第一時間進行防御。如今的網絡氣象科普也運用發達的網絡,如微信、手機短信、知天氣、墨跡天氣媒體等傳播渠道,使人們能夠更快捷地獲取更豐富、及時的天氣信息。與報紙等媒體對比起來,網上直播在報道災害性方面有著不可超越的優勢,因為災后的現場影像資料具有非常高的新聞價值,這需要媒體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及時準確地記錄事實,環節災區民眾的心理恐慌,協助社會各界開展災后援救的工作,因此網上直播尤為重要。

1 網上直播平臺的氣象科普類型

網上直播平臺體系構建可以分為以下三大部分。

1.1 針對不同災害類型的科普

不同的氣象災害有不同的應急方法,因此網上直播平臺在科普時,應注意將氣象災害知識分類科普,可以提高科普的有效性,此外,各氣象災害發生的地區和季節也有不同,因此更需要將氣象科普分類進行。中國天氣網將氣象災害分為多個類別,分別報道,使得直播內容更具有實時性和有效性。氣象科普的內容應廣泛涉及氣候系統知識,而不僅是大氣科學。其重點應是氣象防災減災、如何應對氣候的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中與人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科普知識,最關鍵的是要將氣象科學轉變為通俗易懂的氣象知識[2]。

1.2 針對不同群體的科普

氣象科普應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普通群眾也是受災的主要人員,并且,他們的氣象知識也是最欠缺的,不同群體的理解能力和反應能力也是不同的,因此網上直播平臺進行科普時應注意方式方法,那些普通受災群眾必須了解的信息,要通俗易懂,這樣才能服務于最需要應急信息的群體。對于專業氣象人士,為了使他們更好地分析實時局勢,應盡量運用專業術語,以方便專業氣象人士做出判斷,給予解決方案。氣象科普應該讓公民參與進來,氣象科普的“深度參與理論”[3]強調以氣象科普對象為中心,使參與者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大氣科學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氣象科學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同時氣象科普者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氣象科普參與者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在深度參與氣象科普環境下,氣象科普者和科普對象的地位、作用已發生很大變化。這能夠使得更多的科普對象參與進來。

1.3 針對不同受災地點的科普

針對不同的受災地點應有不同的應急科普信息,例如,高校的科普信息傳播應具有針對性的對策,高校是人口密集的地方,一旦有災害發生,損失也會很嚴重,因此高校的應急科普信息應做到位。高校大學生既是氣象科普工作的對象,同時也是促進氣象科普的主力軍,高校大學生氣象科普工作對現下的氣象科普工作深入開展和未來的廣泛推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5]。高校的氣象科普工作能夠促進大學生對大氣科學專業的了解,尤其對氣象科學的最新動態更要了解。通過氣象科普,使得更多的學生了解氣象知識,將更有利于高校大學生了解、理解甚至參與到氣象科技工作的事業中來,因此,高校氣象科普工作是推動氣象科技工作的極其重要組成部分。

2 基于災害應急階段劃分的科普內容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我們將氣象科普的信息內容分為4個階段:預防與應急準備階段、監測與預警階段、應急處置與救援階段和事后恢復與重建階段,如圖1所示。氣象部門在每一個階段都應有不同的氣象科普內容,為受災人員提供可靠的信息,使他們有效應對災害。

(1)在預防與應急準備階段: 廣泛應用媒體資源,氣象部門應建立健全與各傳播媒體的合作機制。經過交流磋商、信息對接、技術研發、優化流程等多種形式,與電視、電臺、通信等運營商單位深化合作關系,建立快捷、高效的氣象預警信息發布渠道。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融合,充分發揮各類媒體的自身優勢和傳播技巧,實現氣象信息在傳播中的形式互補、時間互補、空間互補,最大化延伸信息覆蓋面。比如,借助新媒體,組建微信交流群,積極增加各類人員之間的交流,確保氣象信息第一時間得到處理,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城市氣象災害防御體系。

(2)監測與預警階段:氣象部門的預警工作應及時、有效、清晰、準確,氣象部門的檢測系統精度應提高,這樣網上直播才能隨機應變,向公民提供更加準確的信息。中國天氣網等天氣直播平臺應與氣象部門建立密切聯系,合理發布各類災害預警信息,使預警信息的效用最大化。應利用各種現代化和傳統手段,實現氣象預警信息傳輸的多元化,全覆蓋,將災害預警傳出去,接收好,徹底解決預警信號的“最后一公里”問題。網上直播科普氣象災害預警,最大化地將災害預警科普宣傳工作落到實處。

網上防御直播應針對突發性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建立預警信息全網快速發送的“綠色通道”,提高預警信息的時效性,擴大信息覆蓋面。氣象部門應制作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切實發揮防災減災指導意義的直播;建立由氣象部門到廣播電臺、電視臺以及移動電視等傳媒的無縫隙對接,確保突發性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的第一時間,通過廣播電臺所有頻率、電視臺所有頻道以及移動電視媒體,政府應擴大預警信息覆蓋率。規范在中小學、政府辦公、社區、醫院、車站等公共場所公益性電子顯示屏的建設和管理,確保預警信息的實時廣泛發布。

(3)應急處置與救援階段:應急處置與救援階段,受災現場較為混亂,網上直播可能受限,但應最大可能地將實際情況反映出來,以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及救援,也可以現場進行氣象科普,使救援少走彎路。救災階段的直播可以鼓舞人心,引起全社會的共鳴,會激勵更多的志愿者前來救援。

(4)事后恢復與重建階段:事后恢復與重建是一個時間久,任務重的階段,網上直播平臺應該繼續追蹤報道,給予受災人員以鼓勵,災難的發生,除了帶來經濟財產的巨大損失外,往往還有人們心靈和精神上的嚴重創傷,甚至這種傷害絕不亞于經濟財產損失,直播可以使全社會的公民關注事件的整個發展進程,以便伸出援手。

3 臺風“莫蘭蒂”網上直播宣傳

3.1 莫蘭蒂介紹

2016年9月15日3時5分,今年第14號超強臺風“莫蘭蒂”以15級強度在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沿海登陸,造成極為嚴重的損失。此次臺風是今年以來登陸我國大陸的最強臺風,也是1949年以來登陸閩南的最強臺風,鼎盛時強度達到17級(70m/s),近中心氣壓一度低至883hPa,刷新世界氣象紀錄。此次臺風有四大特點:一是風力兇猛;二是海況惡劣;三是暴雨傾盆;四是洪水暴漲[4]。這次臺風造成的危害主要在福建省人口最集中的閩南地區,導致城市受淹、房屋倒塌、基礎設施損壞、水電路訊中斷,特別是廈門全城電力供應基本癱瘓、全面停水,泉州、漳州大面積停電,經濟損失極為嚴重[4]。

3.2 中國天氣網針對此次臺風的科普內容

中國天氣網利用直播平臺對每一次大型的災害進行詳細的跟蹤報道,在網上公布內容有:預報預警、災害實況、影響、科普等,我們就科普內容進行了分析,了解到科普內容多樣,科普傳達方式生動有趣。主要科普內容分為以下類別:一是針對相關部門的科普。例如,對水利部門的科普為:水利部門要對山塘、水庫、堤圍等水利設施進行全面檢查巡查。海洋、海事水產、航運等部門要通知出海船只回港或就近避風。二是對在外作業人士提供的科普。三是對居民群眾的科普,對居民群眾的科普最為普遍,也最具體,這也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提醒群眾居民采取相應的措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中國天氣網以直播的形式向公眾傳遞應急措施,高效且有效,并且大多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向公眾展示,更易讀懂也會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使得科普效果更佳。中國天氣網針對此次臺風的科普內容如表1所示。

4 建議

4.1 豐富科普內容

進入網絡時代,公眾對氣象科普的需求不再是簡單地文字信息和電視傳播,還有對氣象科普內容多樣性的需求,公眾也會對探索大自然現象有一種向往,因此他們對科普知識的需求也更加廣泛。由此可得,氣象知識的傳播內容在網絡平臺的傳播應是多方面的,既要有個性,又要具備專業性,還要內容詳細、圖文并茂,才能激發公眾對氣象科普知識的興趣,滿足各類群體對氣象科普知識的渴求。豐富氣象科普內容,對其進行創新,不應該強迫公眾去學習科普內容,而應像講故事一樣深入淺出,把枯燥的專業知識傳遞給公眾,人們才會感興趣,進而去了解、理解、應用,從而達到科普傳播的效果。

4.2 針對性地科普氣象信息

氣象科普應該針對人口聚集地做具體的科普,以高校的氣象科普為例。高校氣象科普內容應該圍繞高校的相關部門應該采取的具體措施。由于對高校氣象科普工作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高校氣象科普工作的地位難以得到保證,高校氣象科普工作的保障體系也就難以建立。許多客觀因素造成大學生對氣象科普工作的重視度不夠,相關氣象部門的氣象科普制度不夠健全、氣象科普隊伍不能滿足工作需要、氣象科普經費的投入不足、氣象科普基地建設欠缺、氣象科普工作成果難以得到承認、氣象科普工作評價體系有待探索等問題。因此,做好高校大學生氣象科普工作不僅要充分認識其重要意義,更應該在建立和健全科普工作的保障體系上下工夫。

4.3 加強氣象工作者的隊伍建設

氣象部門是傳遞各類應急信息以及氣象災害情況的重要部門,網上直播平臺應注重與氣象部門的配合,及時發布災害情況,由于相關氣象部門參與氣象災害的實時報道與跟蹤,因此,在直播時針對氣象部門的科普內容較少,但是在平時相關平臺應發布與氣象部門息息相關的科普內容,以提高應急信息發布水平。氣象科普事業的發展與其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有很大關系,建設強大的氣象科普隊伍應引導氣象科技人員參與科普工作,將最新的科普內容傳播給公眾,還應鼓勵相關部門設置針對科普的人事制度和工作崗位,最后,應邀請已退休的氣象專家加入科普團隊,引導社會公眾探索氣象科技。為更好地發揮科普工作隊伍的作用,可借鑒國外經驗,如美國科普志愿者服務是把對社會的志愿者服務與個人價值實現結合在一起,同時向志愿者提供專項的培訓和教育,使自愿者圓滿完成博物館特定崗位的工作的同時,自身的綜合素質也得到提高。在管理上,則通過制定激勵晉升機制來穩定科普志愿者隊伍,減少人員流失。

參考文獻

[1] 曹成銘,施威,李忠明.國外氣象科普體系建構理論嘆息及其啟示[J].新聞傳播,2017(4):4-6.

[2] 王玉潔,孫睿,王德民,等.氣象科普推廣體系建構與實施[J].干旱氣象,2015,33(4):711-720.

[3] 陳正洪,楊桂芳.氣象科普的“深度參與理論”[J].科普研究,2012,7(4):37-40,93.

[4] 福建省超常規防抗超強臺風“莫蘭蒂”全力以赴減輕災害損失[J].中國應急管理,2016(9):47-50.

[5] 王延鴻.高校大學生氣象科普工作及其研究的思考[A].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公共氣象服務論壇[C].2009.

[6] 王海波,孫健,邵俊年,等,我國氣象科普政策法規現狀研究及對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8):25-29.

[7] 黃華,謝輝鈺,劉美,等,縣級氣象科普創新體系建設經驗與思考[J].農技服務,2017,34(6):5-6.

[8] 李春華.氣象科普社會化探析[J].農業災害研究,2014,4(1):53-54.

[9] 施展宏,施威.氣象科普事業的起源、演進及其完善[J].中國集體經濟,2015(1):74-75.

[10] 劉波,王海波.氣象科普在輿論引導和突發公共事件應對方面的重要作用研究[J].科協論壇,2017(12):21-23.

[11] 王巧英,黃晨,吳金秀.校園氣象科普的重要性、現狀和新途徑[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9):52.

[12] 謝慷,繆旭明.浙江省基層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應急管理,2009(5):43-46.

[13] 童星,陶鵬.論我國應急管理機制的創新——基于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理念[J].江海學刊,2013(2):111-117.

[14] 余志虎.應急管理的過程和內容設計——基于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案例分析[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6(5):99-103.

[15] 余納新,韓傳峰.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城市災害應急管理指標分析[J].災害學,2013,28(3):152-157.

猜你喜歡
內容體系構建思路
我國氣象科普內容體系構建研究
幼兒體育活動及其內容體系的思考
企業應急管理體系建立的探討
基于黨的十八大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研究
校園足球運動訓練內容體系的創新構建
企業價值觀建設的基本原則、構建思路和實現方式
系統科學理論視角下行政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第三方物流企業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構建模式探討
中學“微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模具CAD/CAE/CAM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