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價值觀建設的基本原則、構建思路和實現方式

2016-12-19 18:27丁孝智
商場現代化 2016年28期
關鍵詞:實現方式構建思路基本原則

摘 要:企業價值觀建設的最終目的是有利于推動企業健康、持續發展,其建設原則、構建思路和實現方式直接影響著企業價值觀的建設水平和質量。本文在提出企業價值觀建設基本原則的基礎上,設計了企業價值觀的構建思路和實現方式。

關鍵詞:企業價值觀;基本原則;構建思路;實現方式

價值觀是指能夠對企業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的價值取舍和倫理判斷的總稱。是一個既涵蓋企業精神、企業哲學、企業倫理等在內,又能對這些文化要素發生深刻影響的綜合體系,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和靈魂。企業價值觀建設遵循什么原則、如何建設,對其經營管理和企業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影響。

一、企業價值觀建設需要遵循的幾個原則

1.以人為本原則

以人為本從本質上講是指人們處理和解決問題時的一種基本態度和方式方法。主要包括四個層次:一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要不斷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增強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二是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要將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并為勞動者提供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的良好社會環境;三是在人與人的關系上,通過建立公平、公正機制不斷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尊重人的合法權益和獨立人格;四是在人與組織的關系上,要為人的發展提供平等的權力和機會,使其各得其所、各展其才。近年,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各級各類組織都將人的獨立、自由發展放在核心位置,這對企業開展價值觀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義利兼顧原則

“義利”關系是我國傳統道德極為關心的命題。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第一次大規模的“義利”之辯就已出現在諸子百家的論辯之中,并形成了不同的義利思想。儒家的義利觀本質上是“先義后利”、“義利兼顧”。所謂“見利思義”、“義然后利”。道家重點強調“無欲”與“絕仁棄義”。墨家則將“利天下”、“利人”的“公利”稱之為“義”。后來,雖然也出現了宋明時期朱熹、王陽明等人的禁欲主義義利觀和陳亮、葉適等人的功利主義義利觀,以及近代以來義利觀錯綜復雜的歷史變遷。但不可否認的是,儒家“義利兼顧”的義利觀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依然彌久深遠,由此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儒商和源遠流長的儒商精神。

3.志存高遠原則

古人云:“志不強者智不達”。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缺少遠大的志向,其智慧就難以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志存高遠者就要有成就偉業的遠大理想,能夠在平凡的工作中矢志不移地追求卓越并創造價值。用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的話說:只有心存“建造殿堂”的抱負,才能取得受人尊敬和最具創新力的影響。作為現代企業或企業家,面對巨變的市場環境和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如果不能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缺乏堅忍不拔的意志和求新求變的創新意識,就不可能迎難而上,推進企業攻堅克難,破解一個個技術和管理難題,實現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4.社會責任原則

社會責任不僅是指一個組織對社會應當擔負的責任,也是一個組織以一種有利于社會的方式進行經營和管理的方式。也就是說,所謂企業社會責任,就是該企業不僅要承擔法律和經濟上賦予的責任,還要擔負起有利于社會長期發展目標的義務。企業社會責任包括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社會道德以及公共利益等諸多方面,由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持續發展責任等要素構成。從經濟社會發展和企業經營管理的實踐看,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不僅對提升自身的倫理水平十分必要,也有利于推進企業的國際化水平。因此,近年《財富》和《福布斯》雜志在全球企業排名中均加上了“社會責任”標準。聯合國發布的“全球協議”中也明確提出了企業在人權、勞工標準和環境方面的基本原則。在國際經濟合作中,絕大多數優秀企業都能夠嚴格履行社會責任,并將企業是否履行社會責任作為合作的基本前提。

5.共享發展原則

所謂共享發展包括兩個層面:一是企業與企業之間要建立合作共贏的競爭機制,拒絕惡性競爭;二是要在企業員工之間建立成果共享文化,讓企業的發展成果能夠為全體員工共享。從國際經驗看,合作共享已經成為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要求,許多優秀企業幾乎都會通過與同行的良好合作獲得發展機遇。就企業自身發展看,只有讓全體員工分享企業發展成果并獲得發展機遇,企業才能有更大的發展機會。所以,共享是信任與合作的基礎,通過與競爭對手的共享發展,企業才能夠贏得良好的外部環境;通過建立企業內部共享發展機制,才能夠激活全體員工的創造性,形成協同創新的活力;通過確立共享發展機制,提升企業的整合能力和創新能力,并逐步積淀和凝聚成為企業顯著的競爭優勢。

二、企業價值觀的構建思路

1.堅持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作為企業文化核心的價值觀,必然是中國先進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按照當代中國文化發展要求,企業價值觀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道德要求,塑造合理的行為規范,引導和形成符合社會要求和發展潮流的先進理念和精神追求,不斷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培育和形成企業旺盛的活力和持續的競爭優勢。

2.堅守正確的市場經濟價值取向

市場經濟的價值取向,既有有利于推進社會經濟發展和倫理道德進步的方面,也必然存在諸如功利主義、物質主義、金錢崇拜等消極頹廢思想,而且這些東西容易使人們忽視甚至鄙視精神價值,弱化甚至喪失對理想信念的追求,造成倫理頹廢、惡性競爭、損害公平正義、無視社會責任等不良傾向。由此,符合當代先進文化發展方向的企業價值觀就應該是既要堅持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又要揚棄其不合理的成分,繼而形成公平公正、和諧有序、健康向上的價值取向。

3.符合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

生產力發展方向本質上必然反映的是以人為本的企業價值觀。首先,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是最重要的資本,誰擁有知識優勢,誰就擁有財富和資源。因而,尊重知識、崇尚科學必然成為當代企業價值觀建設的重要內容。其次,競爭是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征,符合公平正義的競爭必然成為企業價值觀的應有之義,只有在充分肯定有序、合理競爭的前提下,才能要求企業處理好與個人、社會、競爭對手,以及勞動者、所有者、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才能形成有利于企業發展的經營環境。其三,企業發展還要重視科學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和生態作為代價,要堅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將科學發展觀滲透到企業價值觀建設的各個環節,培育和形成持續發展、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

4.推進“以德治企”和“以法治企”的有機統一

“以德治企”是對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弘揚和繼承,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必然是企業價值觀建設的道德訴求。企業作為微觀經濟實體,一方面具有經濟人的特質,追求利益最大化無可厚非;但另一方面又不能慫恿企業唯利是圖,必須通過嚴格的法律法規約束,迫使企業自覺維護市場持續和社會倫理規范。毋庸諱言,當前我國一些企業中確實存在一些有悖于社會倫理的問題,如不守誠信、價格欺詐、以次充好、坑蒙拐騙等。這些不正常的現象不僅給企業發展帶來了高昂的道德成本,也對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產生了許多消極影響,因此,大力倡導“以德治企”和“依法治企”的有機統一就自然成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培育企業價值觀的重中之重,并通過倡導這些價值取向,營造新一代企業家成長的良好環境,培育和形成符合現代企業發展要求的“德魂”和“商魂”,提高企業文化的影響力和感染力。

5.在博采眾長中突出共享價值取向

一方面,中國有著幾千年輝煌燦爛的文明,無論是儒家“天地之性(生)人為貴”的人才觀、“義利兼顧”的經營觀,還是法家“依法治國”的法治觀、“執要群效”的組織觀,乃至一些商業經營者在實踐中凝練出來的商業智慧,無不對當代企業價值觀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和啟迪作用,培育現代企業價值觀不能不從中汲取營養;另一方面,置身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經濟環境中,培育企業的價值觀也必須要重視和借鑒國外先進企業文化建設的經驗,如日本企業的團隊精神、美國企業的創新意識、歐洲企業的精品文化等都成為企業界共同欣賞的優秀文化基因,值得中國企業學習和借鑒?,F實中的企業價值觀可能會多種多樣,很難用某一種模式和概念涵蓋一切,但需要強調的是,作為一種優秀的企業價值文化,必然會有一些人們普遍認可和遵行的價值取向,這些價值取向必須無可置疑地被反映在企業的價值文化體系之中。

6.尊重企業價值觀的社會文化基礎

文化背景不同也可能會導致企業價值觀發生差異,需要結合本國的文化基因進行創造性轉換。如有人選取“誠信”、“創新”、“人本”、“團隊”、“社會責任”、“顧客導向”六個中美企業的共享價值要素,探討了兩國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在管理學表層共性下的深層文化差異,以及這種文化差異在踐行企業核心價值觀過程中對企業文化的影響。研究表明,中美兩國的企業界對“誠信”、“創新”和“人本”三種價值觀在基本詞義、民族性格和人際關系等的價值取向上有較大差異,而對“誠信”和“團隊”兩種價值觀的理解則相對比例接近甚至相同。中國企業在“創新”和“社會責任”兩個價值要素上出現的比例分別比美國企業高出28%和20%,而美國企業在“人本”和“顧客導向”兩個價值要素上出現的比例則比中國企業分別高出12%和32%。這些表層共性下的差異性說明企業核心價值觀對于企業文化建設而言并非只是幾個人云亦云的詞句,實際上則包含著企業置身于某種文化環境中對其經營理念的深刻認識和把握。優秀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實際上體現的是一些已經被內化為企業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和價值導向,而這些規范往往與企業所處的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如果離開了社會文化的強有力支撐,企業價值觀也就會變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難以對其員工的思想行為發揮有效的約束和影響。

三、企業價值觀建設的實現方式

如何將企業價值觀落到實處,變成企業經營管理的精神動力,是價值觀培育和建設的目的所在。

1.積極建設企業價值觀的認知系統

企業價值觀的認知系統需要經過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理論到實踐、外化到內化、自為到自覺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企業員工逐步認知、認同、內化、踐行企業價值觀的過程。首先,要深刻認識企業價值觀的作用。價值觀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支配作用,對企業的經營思想、發展目標、企業倫理,乃至全部的生產經營活動具有引導作用,如果一個企業的價值觀不能被大多數成員所接受和認同,那它就不可能影響企業員工的整體思想和行為,因此,必須將價值觀建設作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原則和標準。其次,要理解企業價值觀的科學內涵。企業價值觀是關于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價值觀念和是非標準。企業究竟以什么樣的標準來評價經營過程中的“是與非”、“好與壞”、“美與丑”,這是企業文化建設中不能不解決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又要通過建立科學的價值標準才能得到解決,否則就會出現好壞不分,是非不明的混亂現象。企業價值觀不同于企業經營管理的理論和系統,它主要不是反映企業員工“要知道什么、懂得什么、會做什么”,而是要表明他們究竟“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堅持什么、放棄什么”等。企業經營所持有的價值標準,不僅需要員工對企業經營規律的認知和把握,還需要他們對企業使命和責任作出正確的判斷。只有形成統一的企業價值觀,才能有效化解許多矛盾和誤會,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營造一種相互理解、凝心聚力的工作氛圍。其三,要積極培育和樹立企業價值觀。價值觀是人和企業心理活動的中樞系統,其建立要經過一個觀察、模仿、學習、接受外界影響、教育等內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組織價值觀念植入個體價值觀的過程,是一個相對比較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只有認真完成這個過程,企業的組織價值觀才能與員工個體的價值觀匹配起來,并產生影響企業發展的精神動力。

2.著力培育企業價值觀的內部養成機制

首先,構建有利于企業價值觀建設的組織機構。這類組織機構有可能是職能性的,也可能是學術性的,但其要點是,除了突出新建機構的職能外,還必須重視整合和改造原有機構,重視其他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組織的存在。對這些機構進行引導和轉化,充分吸納各個層面的人員參與到組織機構中來,減少阻力,發揮正能量,盡量使企業價值觀在內部培育中得到來自不同層面人員的支持和認可。其次,充分挖掘和提煉企業價值觀的內涵。雖然企業價值觀的存在往往是客觀的,但它是否是一個積極向上的有機整體卻難以確定。因此,對企業客觀存在的價值觀進行診斷,提煉出具有代表性的、符合企業發展方向和時代要求的價值觀,并加以文字化表述和系統化解讀是十分必要的。有人按照價值分析的教育模式設計了六個程序:確認和澄清價值問題、收集可能有意義的事實、確定可能有意義事實的真實性、澄清有關事實、做出嘗試性的價值決定、檢驗包含于決定中的價值標準。上述程序涵蓋了企業價值觀形成和提煉的幾個關鍵步驟和環節,在價值觀的內部培育過程中,企業應進行全方位的調查研究和充分溝通,在此基礎上提煉表述成簡練的價值觀語句,總結形成價值觀體系,并進行深入解讀、事實驗證和全員培訓。其三,加強企業員工素質建設以推進價值觀培育。全面提升員工整體素質,有利于縮短企業價值觀的內化進程。實踐中人們往往將學習型組織作為培養企業學習氛圍,提升員工素質的重要舉措。通過構建一種有機的、柔性的、網絡式的、人性的、能持續創新的學習型組織,以激發企業員工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動力。其四,在團隊建設中培育企業價值觀。一要明確團隊發展的目標和任務,使團隊建設方向與企業發展目標保持高度一致。二要扎實開展績效考評,以確保企業員工的奮斗目標與團隊建設目標的實效性。三是加強對團隊成員綜合素質的培訓和教育,最大限度地釋放個體潛能。四是努力為團隊成員提供盡可能個性、周到的服務,增強其滿足感。五是為全體員工搭建多類型的交流和溝通平臺,提升人際關系的正效應。六是對一些業績顯著的團隊及時給予鼓勵,對一些存在問題和缺陷的成員及時進行糾偏,形成明確的激烈約束導向機制。

3.構建企業價值觀的外部傳播系統

首先,要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企業的外部環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市場環境,企業要努力做到認真調研、仔細分析、準確把握。只有這樣,才能變被動為主動,及時掌握發展方向,適時調整推進策略,興利去弊,引領企業健康、良性發展。其次,要重視塑造良好的企業外部形象。企業外部形象不僅包括設備、廠房、產品和環境等物質因素,也包括管理、服務和信譽等非物質因素,是社會公眾對企業的一種綜合印象和評價,也有人稱之為公眾對企業品牌、文化和聲譽等原點信息的集成和復合。企業外部形象如何,直接和間接地對企業價值觀產生影響。一種良好的外部形象,可以使員工產生與企業榮辱與共、休戚相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并在統一的價值觀基礎上團結一致、推陳出新,提升企業競爭力。反之,則會導致員工離心離德,影響企業的創造力和競爭力。目前,塑造企業形象的普遍做法是通過實施CIS戰略打造企業整體形象,在公眾心目中形成識別認同。具體可以通過良好的產品和服務塑造企業形象,通過優秀的企業文化建設提升企業形象,通過迅捷的傳播系統和溝通渠道展示企業形象,最終構建全方位的企業外部形象傳播體系。當然,有必要指出的是,企業外部形象塑造一定要避免重宣傳、輕管理,重觀感、輕認知,重策劃、輕實踐等不良傾向,要將塑造外部形象與切實強化經營管理和服務有效結合起來,形成企業名至實歸的良好形象。

4.發揮企業家的價值觀引領作用

企業家的價值取向對企業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美國學者詹姆斯?柯林斯曾經說:一旦將一種訓練有素的企業文化與企業家高尚的職業道德和價值觀融合在一起,企業就會獲得一種神奇的、能創造卓越業績的“煉金術”。因此,積極培育和造就一批具有遠大理想、崇高品德、優良業務素質、不斷創新的企業家隊伍,對提升我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意義十分重大。

5.強化個人價值觀與組織價值觀的動態匹配

個人價值觀是企業員工一種相對穩定的價值判斷和行為取向,對員工日常的言行舉止具有直接的約束性和影響力。[18]組織價值觀則是企業適應現代生產力發展及其市場化要求而產生的一種持續性行為和價值取舍,是一種組織行為最重要的依托。個人價值觀需要以組織價值觀為基礎,組織價值觀則必須要能夠為個人價值觀提供正確的導向。企業員工差異化的價值訴求與企業相對穩定的組織價值觀之間的良性互動,必然會影響和提高企業文化建設水平,并形成企業的競爭優勢。一旦個人價值觀與企業的組織價值觀形成高度吻合,就必然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并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發揮持續的導向作用。當然,無論是員工的個人價值觀,還是企業的組織價值觀,都不可避免地會因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企業還可能因發展階段的不同而存在價值觀的差異,這些則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做出動態調適。尤其在資訊高度發達的網絡化時代,社會的巨變導致員工的個人價值觀與企業的組織價值觀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復雜而緊密,由此則更需要建立一種高效、快捷的價值觀動態調適機制,以提高員工個體價值觀與企業組織價值觀的適應性和匹配度。

6.用實際行動踐行企業的價值觀

價值觀只有落實到企業具體的經營管理活動中才能取得實際效果。企業不僅需要通過各種規章制度和政策措施將其價值觀轉化為企業經營管理的實踐,還需要努力將價值觀滲透于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每一個具體環節和行動,以此深化企業價值觀的引領和導向作用。如美國多米諾公司不惜花費巨資包租專機以實現“30分鐘內將貨物送達任何地方”的價值承諾;英國航空公司為了一位不愿改乘其它航空公司飛機的日本老太太而不計成本安排專飛等。這些企業其實就是在實踐中詮釋或踐行著自己的價值觀,從而讓企業形象在消費中乃至社會大眾心目中得到了高度認可和升華,獲得了遠高于經濟價值的文化價值。所以,無論是世界上任何一家優秀企業,其成功的秘訣往往是與其信守不二的價值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正是通過持續不斷的價值觀建設,才塑造了這些企業良好的企業形象,并走向了成功。

參考文獻:

[1]黃楠森.論“以人為本”的思想淵源和科學內涵[J].倫理學研究,2011(03):11-14.

[2]論語·里仁[O].

[3]老子·十九章[O].

[4]墨子·耕柱[O].

[5]張創開,汪傳發.義利之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義利觀之演變.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12-31,71-117,153-220.

[6]墨子·修身[O].

[7]李東生.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在2011年應屆畢業生誓師大會上的講話[DB/OL].http://magazine.tcl.com/article.aspx?.

[8]戴曉梅.以德治企--企業文化建設的根本依托[J].中外企業文化,2001(7):16.

[9]孝經·圣治章[O].

[10]徐華明.當代中國企業價值觀問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4:21-22,22-25.

[11]賈勤,葉尚平.中美企業核心價值觀內涵跨文化解讀[J].湖北工業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03):94-96.

[12]劉志迎.試論企業價值觀的認識、理解與樹立[DB/OL]http://www.globrand.com/2009/190779.shtml.

[13]馬樹林.“入世”后,中國企業文化建設的態勢[J].中外企業文化,2002(07):7.

[14](美)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M]郭進隆譯,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14頁.

[15]劉彧彧.企業形象力[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6:67,68-130.

[16](美)詹姆斯·柯林斯.從優秀到卓越[M].俞利軍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16.

[17]胡浩.管理價值理論的演進、實證研究進展與組織公民行為[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12):24-26.

[18]王曉春.價值觀契合與企業文化文本:概念、測量及其關系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2:140.

[19]李曉東.解析與建構:企業價值觀解讀[D].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3:75-78.

作者簡介:丁孝智(1962- ),男,甘肅省武威人,廣東肇慶學院教授、復旦大學博士,研究方向:企業文化、企業戰略管理

猜你喜歡
實現方式構建思路基本原則
動產抵押權的實現方式淺析
企業應急管理體系建立的探討
大學教學管理中的“拾遺補缺”
關于創新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實踐與探索
第三方物流企業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構建模式探討
淺議小學語文作業優化設計
論網絡言論自由的限度及其基本原則
淺析高速公路收費服務建設與實現方式
如何推動企業文化的實施落地
我國陪審制的困境及其改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