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歷史虛無主義研究回顧與反思

2018-03-28 17:56武紅艷
學理論·下 2017年10期
關鍵詞:歷史虛無主義回顧反思

武紅艷

摘 要: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通過消解主流意識形態的歷史根基從而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領導的唯心主義歷史觀。我國學者從1989年著手歷史虛無主義相關研究,到目前為止經歷了研究起步階段、研究興起階段、研究猛增三個階段。學術界對歷史虛無主義泛起的背景、本質和特點、思維邏輯和表現方式、危害及抵御對策方面的研究成果顯著。但是對歷史虛無主義與各種社會思潮的關系研究太少,我國歷史虛無主義影響群體研究局限于高校師生,而且基礎理論和調查數據不足,造成研究過程與論證隨意,缺乏科學性與嚴謹性,內容上呈現較高程度的相似性問題。今后的研究應該深入各種社會思潮關系研究與基礎理論研究,擴大影響群體研究范圍,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及對策研究提供更科學有力的支撐,實現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發展。

關鍵詞:歷史虛無主義;研究;回顧;反思

中圖分類號:D0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0-0072-04

在近代中國,歷史虛無主義是同“全盤西化”論相呼應而出現的一種錯誤思潮[1]?,F代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歷史虛無主義者采取揶揄、影射的手段誘導網民自我聯想、自我推斷、相互傳播,手段更加隱蔽、影響更加難以控制,這些傾向和現象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研究。為了更好地厘清我國歷史虛無主義研究所取得的成績和不足,本文以中國知網中檢索到的有關歷史虛無主義研究論文為研究材料,主要包括期刊、會議、碩博士、輯刊與報紙五大類。以“歷史虛無主義”為篇名進行高級精確檢索,檢索結果顯示最早文獻出現于1989年,截至2016年年底關于歷史虛無主義的文獻共有599篇,其中期刊論文477篇,報紙90篇,碩士論文23篇,國內外會議8篇,博士論文1篇。從論文發表數量及時間分布、論文研究主題以及論文作者身份、論文關鍵詞分布情況、論文研究學科分布情況等方面對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現狀進行了定量分析和定性考察,以期更全面、更深刻地明確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現狀,從而為以后的研究提供指導參考。

一、我國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歷史回顧

根據歷史虛無主義研究論文發表時間與數量分布(見圖1)以及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發展歷程中的關鍵性事件,可以把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發展歷史大致劃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起步階段(1989—2004年)

從研究文獻數量看,初顯階段的16年間文獻共16篇,年均數值僅1篇。從研究內容來看,最早關于歷史虛無主義論述的是孔利發表的一篇論文《對待傳統文化不能抱歷史虛無主義態度》(《學習與研究》1989年第10期)和沈重在《南昌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發表的《歷史虛無主義與“全盤西化”論——從中國歷史文化視角再評〈河殤〉》。兩篇文章都是從文化的角度探討歷史虛無主義和“全盤西化”問題。其后的9篇文章也都是與“全盤西化”、對待傳統文化態度、文學創作、檔案學、法學、建筑學等有關的相關性研究,沒有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單獨性進行直接論述。盡管這一時期學術界尚未專門研究歷史虛無主義,但這些零散的相關性研究為下一階段的研究做了準備。

(二)歷史虛無主義研究興起階段(2005—2012年)

歷史虛無主義研究在2005—2012年處于興起階段,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第一,研究成果穩步增長。從表1數據可以看出,歷史虛無主義研究不僅在期刊論文和報紙方面呈逐年增長趨勢,而且在碩士論文和國內會議方面也有涉及。

第二,研究層次和學科分布逐漸擴大。從研究層次來看,這一階段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由初顯階段的基礎研究(社科)和政策研究(社科)擴展到大眾科普、職業指導(社科)、行業指導(社科)、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社科)和高等教育等研究層次。發文數量最多的是基礎研究(社科),其次是政策研究(社科)。從研究學科分布來看,歷史虛無主義研究從原來的中國文學、文化和文藝理論的學科研究轉向了史學理論、中國政治與國際政治和政治學研究。從研究內容來看,出現大量關于歷史虛無主義本質、特點、成因、危害等基本概念的研究。還有從哲學理論和現實對基本概念進行深入研究,例如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進行區別分析其本質,將其危害對象定位于高校師生群體,并提出針對性、實用性對策,將它作為一種社會思潮,研究其在中國歷史的演變??傊?,學術界開始在此階段對歷史虛無主義進行真正理論和現實意義上的探討研究。

(三)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猛增階段(2013—2016年)

一方面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重視理想信念教育,注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問題,另一方面是在自媒體時代,各種社會思想潮流發生碰撞,而歷史虛無主義作為一種錯誤思潮以隱蔽性欺騙性方式解構社會主義主流思想。從2013年開始,學術界對歷史虛無主義研究在基礎理論上更加深刻,在研究范圍上更加廣闊,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相結合,使我國歷史虛無主義研究進入了更加深刻發展階段。

第一,研究論文數量猛增。由表2可見,2013—2016年,4年間研究文獻總計519篇,是上一階段8年間文獻總量的6.65倍,年均數值猛增為129.75篇。

第二,研究內容和范圍更加具體和擴展。在研究具體內容方面,關于歷史虛無主義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研究不斷加深,例如李方祥的《歷史虛無主義的傳播特點分析》(《紅旗文稿》2016年07期)將歷史虛無主義的特點具體到傳播特點;關于危害對象不僅定位于高校師生還具體限定到對意識形態、政治信仰、思政教育、“綱要”課教學、歷史觀等方面的消極影響,有代表性的是葛玉良、張曉娜在《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和對策》(《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年第6期),黃騰華在《歷史虛無主義對“綱要”課教學的沖擊及其應對》(《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年第8期)。在研究范圍方面,從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歷史虛無主義的慣用手法、思維特點等方面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例如吳照玉在《馬克思、恩格斯如何批判和克服歷史虛無主義》(《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年第5期)和李方祥的《維護毛澤東的歷史地位是抵制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關鍵》(《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年第12期);林書紅的《新媒體傳播中歷史虛無主義“導向”不容忽視》(《理論導報》2014.12)增加了新媒體傳播、微博、影視劇、MOOC等方面的虛無主義研究;于沛的《后現代思潮與歷史虛無主義》(《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6月19日第B04版專版)還研究了它與后現代思潮的關系和啟示;肖三、王樂、李清津在《實現中國夢必須汲取蘇聯歷史虛無主義教訓》(《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第31卷)中論述在實現中國夢的視角下認識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

二、我國歷史虛無主義研究涉及的主要內容

(一)歷史虛無主義界定研究

分析樣本文獻可以發現,對于歷史虛無主義本質的研究,學者們大致是從以下兩個角度探討。

一是從思維邏輯、哲學角度探討本質。關于歷史虛無主義的思維邏輯觀點有研究者將歷史虛無主義的思維邏輯概括為三點,即以歷史偶然性來否定革命的必然性;夸大歷史枝節以偏概全;標榜抽象的人性否定具體的人性[2]。有研究者在剖析歷史虛無主義思維邏輯的基礎上得出歷史虛無主義邏輯意圖在于解構主流意義邏輯的本質特征[3]。亦有學者明確指出歷史虛無主義在這種錯誤思維邏輯的指導下違背了實事求是的歷史研究的根本原則,違背了全面、客觀的歷史研究方法和反對階級分析的歷史研究方法,從哲學認識論上與馬克思唯物史觀相悖,其實質是唯心主義歷史觀。正如梁柱所說,歷史虛無主義也正是通過它的反歷史、反科學的研究方法,表現出它的唯心主義歷史觀的實質[4]。

二是從產生背景、表現方式中總結實質。學界認為歷史虛無主義的背景研究主要涉及國際和國內背景。大都從蘇聯解體后西方“和平演變”政策矛頭轉向中國和西方文化思潮涌入方面闡述歷史虛無主義產生的國際背景,從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社會環境復雜化為歷史虛無主義者提供契機方面闡述國內背景。雖然學者們關于歷史虛無主義在我國產生背景具體說法稍有差別,但最終都指明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是敵對勢力用來西化、分化中國的思想工具[5]。如我國學者梁柱結合蘇聯解體、西方“和平演變”的國際背景分析了當代中國歷史虛無主義的主要表現——頌揚改良,否定革命的歷史進步性;宣揚民族虛無主義;頌揚侵略有功,否定中國人民反侵略的救亡斗爭;顛倒對歷史人物功過是非的評價;否定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成就,從而進一步揭示在我國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是反對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1]。

綜上所述,學術界對于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研究可以歸納為: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通過消解主流意識形態的歷史根基從而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領導的唯心主義歷史觀。

(二)歷史虛無主義危害與對策研究

歷史虛無主義之所以在學術界越來越受到重視,是因為它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危害巨大。對此,學者們的認識基本一致,但具體論述危害與對策的方式角度有所差異,主要從三個視角進行研究。

一是從宏觀角度論述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及對策。例如張曉紅,梅榮政在分析歷史虛無主義本質基礎上指出危害,即通過否定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削弱民族歷史依據;通過抹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消解民族文化認同感;通過否定馬克思的科學性和中國建設成就,危害社會主義國家政權。關于如何抵御歷史虛無主義危害方面有學者提出運用唯物史觀,科學認識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加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教育[6]。也有學者提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是有效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三大著力點[7]。只有切實做到尊重歷史、堅定自信,才能傳播中國優秀文化提升國家話語權,黨和人民才能汲取歷史精神營養,才能強有力地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

二是細化歷史虛無主義危害方面及對策研究。對政治方面的危害,有學者認為最大的政治危害是否定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通過極力貶損和否定革命,詆毀和嘲弄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進行的反帝反封建斗爭,從而達到顛覆人民政權的政治目的[8]。關于政治方面危害有三個主要對策。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方法論。二是學習歷史,尤其是中國近現代史和中國共產黨歷史。三是要以事實批駁歪曲歷史的言論,否認美化侵略戰爭的錯誤言論。對歷史方面的危害,有學者認為歷史虛無主義打著“學術研究”旗號,其目的就是企圖通過否定中國革命歷史、黨的歷史、新中國歷史和革命領袖、英雄人物等,完全顛倒整個中國革命史、黨的歷史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尊重歷史是抵御歷史虛無主義在歷史方面危害的根本途徑。既要正確認識歷史,具體就是加強唯物史觀教育,重視國史黨史教育,又要科學對待歷史,也就是堅持歷史自信,即正確對待黨史國史上的失誤和曲折、必須將書寫“大歷史”與敘說“小故事”結合以講好中國故事,將歷史教育日?;?、生活化[9]。對文化方面的危害,一種觀點認為文藝創作中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危害突出表現在對中華民族經典文化的解構上。珍視經典名著,敬畏經典名著,是一個民族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標志[10]。而歷史虛無主義則反其道,“戲說”“惡搞”解構經典歪曲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內涵,從而解構中華民族人文精神。還有觀點認為歷史虛無主義滲透于文藝作品,必然使其精神價值枯干委頓,失去引領人民前進的資格和作用,導致公民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混亂。在抵御歷史虛無主義對文藝的危害方面,有研究者提出要在文藝界開展歷史唯物主義文藝觀的學習和宣傳,要把文藝批評和文藝爭鳴切實地開展起來,要積極開展新時期以來文藝思想史和文藝創作史的研究,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最終把歷史虛無主義從文藝界清除出去[11]。

三是限定危害群體以提出更有效用的對策。例如學者周桂細將歷史虛無主義危害對象限定到整個國民群體上,他認為歷史虛無主義危害國民的文化自覺和民族自信,摧毀國民的民族精神。鑒于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他同時提出中國國民需要收起歷史虛無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論調,認真學習、研究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以平等的態度尊重各民族文化[12]。而更多的群體研究是關于大學生影響及對策研究。研究者一致認為大學生具有實踐經驗不足,求真求新的群體特點,結合歷史虛無主義的欺騙性、隱蔽性的特點,從而指出大學生更易受到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動搖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淡化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感、阻礙大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有研究者從大學生思政教育角度論述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和對策,他們認為歷史虛無主義造成了大學生的政治信仰混亂、影響大學生對黨的認同、使大學生質疑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否定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提出高校黨委和思想政治隊伍應旗幟鮮明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組織校內外的專家學者宣講紅色中國歷史,利用新媒體資源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營造生動活潑的馬克思主義主旋律校園文化氛圍,有效開展社會實踐,從而消除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的影響的對策[13]。亦有學者以大學生思想為研究對象,提出三方面對策——營造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大環境、奪取網絡空間話語權、發揮高?;鶎狱h組織戰斗堡壘作用[14]。

總而言之,近年來國內對于歷史虛無主義對群體的研究日益深化,研究范圍日益細化,但還是存在群體研究多集中于大學生群體,其他相關群體研究相對較少的問題。

三、我國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反思與展望

(一)反思

不可否認,近年來我國歷史虛無研究有了很大進步,尤其是對其危害和策略的提出,有利于提高公民非傳統安全意識,從而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踐行。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關于歷史虛無主義基礎概念的研究理論相對薄弱;對危害群體研究存在局限性和調查研究不足,理論與實踐結合度相對較差;對其對策研究多停留于宏觀層面,微觀層面研究略顯不足。

1.關于歷史虛無主義基礎研究相對薄弱

近年來我國關于歷史虛無主義的研究成果雖不斷增多,專門從馬克思基本原理的角度分析其基礎理論的研究卻相對有限;學者們對于其基本理論研究雖嘗試從表象研究逐步深入其內核實質,研究較之前有所深化,但其理論深度還有很大發展空間與現實需求。

2.對危害群體研究存在局限性

通過文獻檢索我們可以看出,關于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對象全部集中于高校師生群體,在虛無主義對基層民眾尤其是青少年人群不良影響方面存在空白。

3.微觀層面對策研究略顯不足

綜合各種抵御歷史虛無主義的文獻觀點,可以發現主要有以下六種對策:即馬克思唯物史觀教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黨史、國史和傳統文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運用法制手段抵制歷史虛無主義;利用網絡新媒體加強宣傳。而這些對策觀點的提出多是理論上的宏觀論述,缺乏實踐上微觀層面的具體有效對策和相關對策實施效果的考察研究。

(二)展望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歷史虛無主義研究要想取得新的進展,今后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深入探討。

1.加大學理研究力度以提供有力的理論武器

研究者需做好深挖理論的工作,對于歷史虛無主義的理論依據、邏輯謬論、演變路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及其發生的社會土壤和影響效應等問題進行體系化、規范化研究。這就要求哲學、政治學、歷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等眾多學科領域專家、學者加強交流、合作,深化理論知識。

2.擴展危害群體研究范圍以細化危害性與對策

增加對社區居民、農村村民群體的不良影響研究,在做社會調查時既要細化定性研究,同時更要偏重定量分析。分析其不良影響和對策時,要注重微觀層面的分析和具體效用研究。但在實質性深入性研究方面相對欠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研究的系統化、深入化和科學化需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理論武器。

參考文獻:

[1]梁柱.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泛起、特點及其主要表現[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10):120-128.

[2]李玉中.談談歷史虛無主義的手法[J].理論思潮,2016(10):19-21.

[3]王增智.試析目前中國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特征及扼制途徑[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4):152-158.

[4]梁柱.歷史虛無主義是唯心主義的歷史觀[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1):61-66.

[5]姜迎春.論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成因、表現及其危害[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14(5):38-42.

[6]張曉紅,梅榮政.歷史虛無主義的實質和危害[J].思想理論教育,2009(7):42-47.

[7]呂薇洲.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三個著力點[J].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論叢,2014(2):9-13.

[8]梁柱.要從政治高度認清歷史虛無主義的嚴重危害[J].理論導報,2016(1):46-47.

[9]周良書.堅持歷史自信終結歷史虛無主義[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12-05(07).

[10]仲呈祥.清除文藝創作中的歷史虛無主義刻不容緩[J].紅旗文稿,2015(21):8-10.

[11]董學文.讓文藝上的歷史虛無主義沒有藏身之地[J].紅旗文稿,2016(3):4-6.

[12]周桂鈿.大國國民需要摒棄歷史虛無主義[J].人民論壇,2016(8):38-39.

[13]葛玉良,張曉娜.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和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6):73-75.

[14]劉明石.歷史虛無主義對大學生思想的危害及對策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6(4):41-42.

猜你喜歡
歷史虛無主義回顧反思
解構和超越歷史虛無主義
歷史虛無主義網絡傳播特征初探
站在唯物史觀的高度解析歷史虛無主義
城市可持續交通行為研究述評
貼近實踐貼近學生創新方法
道教研究的歷史虛無主義困境及出路
我國環境會計研究回顧與展望
記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一次歸類、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學生早戀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時期中學美術課教學方法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