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江蘇通信機制研究

2018-03-28 17:56王澤京
學理論·下 2017年10期
關鍵詞:古代江蘇

王澤京

摘 要:江蘇的郵驛、烽火及民信局是古代中國通信的有機組成部分,為古代江蘇及全國政令訊息的傳輸,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密切人們之間的聯系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古代江蘇通信機制的弊端亦十分突出,因此,時代呼喚江蘇大地上出現一種高效、方便、經濟的新的通信方式。

關鍵詞:古代;江蘇;通信機制

中圖分類號:K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0-0174-03

江蘇的通信歷史淵源流長,迄今,相關江蘇通信的研究成果頗豐,但學界多把目光集中于新中國成立后這一時段。①對此前江蘇地區通信狀況的研究相當薄弱,②本文擬對“古代江蘇的通信機制” 做一番探析。

一、古代江蘇的郵驛

在遠古時代,人類因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之需,逐漸創造了信息的傳遞方式。公元前6世紀,“波斯國王大流士以京城蘇撒為中心,開辟了四通八達的驛道通信網。驛道十分寬敞,沿途設有驛站,隨時有信差備馬以待,從蘇撒到小亞細亞的撒底斯,全程有三千公里。通過驛站信差日夜分段傳遞,只要七天,信息就到達?!盵1]1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通信是古代文明重要內容?!兑捉洝飞险f“: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狈从沉松瞎派鐣r期通過打繩結傳遞信息治理國家狀況?!皬囊笮娉鐾恋闹泄俏闹?,有了關于傳報邊境軍情的通信記載?!盵2]41自周朝至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建立大清郵政、裁驛歸郵。我國古代郵驛存在了約3 000年 [3]593。

江蘇地區郵驛源于東周。春秋末期,“邗城(今揚州)即配備了郵傳人員”[4]695?!秴堑赜洝份d,吳王壽夢在“都亭橋置都驛,招四方賢客”[5]89。秦朝時期,“以首都咸陽為中心,在各地建立了郵傳機構,結束了周朝郵傳通信的混亂局面,開始向集中統一的方向發展。秦代的郵傳路線,“從都城到秣陵,經江乘(今棲霞山附近)延伸到蘇南和浙南”[6]13。漢朝郵驛繼承秦制并有了進一步完善?!巴ㄐ沤M織主要是驛置和郵亭。漢朝時,蘇州地方有高遷亭和高麗亭。漢著名音樂家蔡邕曾經過會稽高遷亭,“見屋檐竹東間第十六可以為笛。取用,果有異聲……獨絕也”[7]2004?!秴强ぶ尽份d:“高麗亭二:一在閶門外,一在盤門外,舊高麗使人入朝,作此亭以館之,今猶仍舊名”[8]96。

曹魏時期,郵驛由法曹管理,隸屬于丞相府。當時,“吳國郵驛比較健全,除中央有通信機構外,地方上有郡都亭,負責接待官員使者;交通干線上設有郵亭;交通工具則使用馬、船和侍車”[9]96。吳國的郵亭“多設于交通干線上,從會稽經曲阿(今丹陽)到建業,路上已知的亭就有布塞亭、永昌亭等。從尋陽步出可到置馬亭等。這些亭多是郵亭”[10]101。梁代文學家庾肩吾《亂后行經吳郵亭》詩云:郵亭一回望,風塵千里昏,青袍異春草,白馬即吳門。西晉,郵驛承襲曹魏制度,東晉沿襲西晉,“建有適應南方水陸運輸需要的水驛,從潯陽(今九江)到建康的水路,速度很快,一日夜行300里”[6]13。

自唐、五代十國至宋,江蘇地區郵驛比前代有了較大發展,主要表現在二個方面,第一,驛所區域擴展,唐宋年間,“由汴(汴梁,今開封)入淮,多取道洪澤,境內設洪澤驛和巡檢司,洪澤驛是境內(現淮安市境內,筆者注)見于記載的最早水驛”[11]110。南唐元元年(937),“在大致相當于現在南通市區地域設置靜海都鎮制置院,始設靜海驛?!焙笾茱@德五年(958),設靜海軍,同年定名通州,“靜海驛改稱通州驛”[12]89。無錫設置郵驛、驛站、鋪遞的,“宋朝有太平、南門、北門三驛”[13]9。第二,郵驛規模擴大。當時的姑蘇驛,在滄浪亭附近,已是一家大型的驛館,宋代,“江都驛已比較完備,城北進賢坊設有縣驛,東路設有6鋪,西路設有9鋪,南路設有8鋪,北路設有10鋪,郵驛四通八達”。[4]695

元王朝是一個軍事強國,郵驛具有舉足輕重地位,“全國有驛站1519處?!痹蕉纤魏?,“淮安路轄有4驛:山陽縣淮陰驛,有馬85匹,馬夫69名,水陸驛夫139名;清河縣清口驛,有馬89匹、馬夫73名、水陸驛夫145名、差夫40名;桃源縣桃源驛和宿遷縣鐘吾驛”[11]110。成吉思汗入主中原后,揚州沿江一帶飽受戰爭摧殘,當時“為設置揚州、瓜洲和邵伯等驛站,曾從江南調撥1 000多戶壯丁,充當站戶服役。至元二十四年(1287)五月,揚州水陸驛站分置,使臣乘船可從通州直達揚州”[4]695。元初,在“云山閘口(今西津渡街)設鎮江驛”[14]49。元政府在今無錫境內就有“石塘灣、塘北、張塘、九里、洛社、五牧、潘葑、新安、州前、南門、東葑、馬牧、五里、長埋鋪[13]9等鋪站。在今常州地區設“19鋪,司兵59名”[15]705。南京建有“金陵水馬站、大城港鎮水站、龍灣水站、江寧馬站等,各站隸集慶路親管”[6]14。

明清時期,江蘇郵驛經歷了由盛轉衰的歷程。明清郵驛沿襲舊制。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后,建立了以應天為中心的郵驛網?!懊饔罉纺觊g動用10萬民工整治運河,沿途設置水驛41所,同時從應天府經山東到順天府設置陸驛29所,在山東德州到北京間增設運遞所,明朝派10萬大軍沿途保護,形成了溝通南北聯系的兩大郵驛干線”[9]21。

明萬歷十一年(1583),鹽城縣境內“設有急遞鋪10處[16]36-37明永樂十三年(1415),在徐州(彭城)城周圍,“設有許多寺供傳遞政府文書,中途換馬休息的驛站。以城東彭城驛為中心,向東、北、南方向幅射,由水路,陸路組成一個頗有規模的傳輸網?!笆剐熘莩蔀樘K、魯、豫、皖、浙五省通衢交通樞紐的條件之一”[17]31-32。1567-1572年,“海州設有顧家莊鋪、王家溝鋪、高橋鋪、石潭鋪、駝峰鋪、興莊鋪、房山鋪、興國莊鋪、青伊鋪”[18]69-709處鋪站。明初,“清河縣設有驛站3處:清口驛在治東5里,明洪武四年建,有房22間,驛丞宅一所;洪澤驛在治南60里,明洪武年建,萬歷年裁;金城驛在治北60里?!笨h境東“還設有南直隸淮安府的淮陰驛,分水鋪和陸館,水鋪有房21間,陸館有房53間,另有牌樓一座,驛丞宅一所?!鼻搴涌h“設有急遞鋪15處[11]111。

清朝基本上沿襲明制,不過在驛站的管理體制上進行較大改革,即“裁驛丞,歸州縣”,由原來的驛丞管理驛務,改變為由州縣管理驛務。具體辦法是城內或離城較近的驛站由州縣兼管,撤銷驛丞;如雍正三年(1725),裁江南驛丞4人,雍正七年(1729),裁盂城驛丞。乾隆二十年,“各省裁汰驛丞,直隸3人,江蘇17人,安徽20人,江西1人,浙江9人,福建15人,湖北4人,湖南6人,山西4人,陜西2人,甘肅28人,四川1人,廣東3人,云南6人,貴州3人,共裁122人”[19] 。清代的驛道,以皇華驛為中心,向五個方向延伸。其中東南方向:東南方向:—路經泰安縣、郯城縣入江蘇,經十四處驛站后抵達元和縣姑蘇驛。向南至吳江縣入浙江……另一路從江蘇銅山縣入安徽……入廣東”[20] 。至清光緒六年(1880),江蘇省置有江東驛、金陵驛、龍江驛、江寧驛、云亭驛、龍潭驛、江淮驛、東葛驛、棠邑驛、姑蘇驛、昆山驛、平望驛、毗鄰驛、京口驛、云陽驛、炭渚驛、淮陰驛、東岸驛、利國驛、桃山驛、房村驛、趙屯驛、鐘吾驛、龍江水馬驛、大勝驛、江寧馬驛、彭城驛、泗亭驛、下邳驛、錫山驛等驛40處[21]13。宣統三年(1911),郵傳部接管驛站。民國元年(1912),江蘇下令裁驛歸郵,數千年的江蘇郵驛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

二、古代江蘇的烽火

“烽火”,又稱“烽燧”,早在商代,“即出現‘烽火報警傳遞軍情的通信方式。西周時期,“軍事上的烽火通信,已經成為正式的制度”[1]10。 “江蘇地區“烽火”出現較早。1981年、1984年蘇州市博物館考古人員先后兩次對蘇州市西南上方山“六號墩”進行發掘[22] ?!疤K州城西南上方山一代,出土了大量灰燼、木炭、禽獸骨等殘骸,壁面上還有大量煙炱和洞中有泥條盤筑的土灶,還出土了陶器和原始瓷器等人類活動的痕跡,這類土墩系春秋時烽火臺的遺跡”。春秋時期,“自江陰黃山席帽峰至昆山千燈鎮等處均筑烽火臺”[23]28-29。

秦漢時,烽火傳遞軍情制度進一步趨向完善,具備了“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寨的規模?!辈募訌姽芾?,“分級設官、卒管理,遇有緊急軍情,前烽舉火,后烽呼應,在很短時間內就能將敵情傳到后方”[24]8?!度龂尽菚放崴芍钻U《揚都賦》注曰:“烽火以炬置孤山頭,皆緣江相望,或百里,或五十、三十里,寇至則舉以相告,一夕可行萬里。孫權時合暮舉火于西陵,鼓三竟,達吳郡南沙”[25]1148。自宜昌至蘇州沿江設烽燧于孤山頭,日落時舉火于湖北宜昌,午夜即可傳至江蘇常熟。東吳在宜昌至蘇州烽火制度的設施,對防御魏國進攻,起了重要作用。至今,鎮江高資鎮還有鄭家山煙墩,四擺渡戴家門有煙墩灣村,大港鎮韓橋有煙墩山等地名,可用佐證[14]49。元朝時,為防御海盜侵擾,“通州及如皋東部沿海設煙墩10處。明洪武七年(1374年)增設9墩,每墩各設防軍5名”[12]90。

因烽火傳遞具有操作簡單、接力、迅捷等特點,“至明、清兩代,許多地方還在使用這種通訊方式”[26]570。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年),倭寇經常侵擾通州、鹽城、贛榆沿江沿海地區,明政府在通州、如皋一帶“再次增設煙墩45處,總數達64處之多。狼山路上的倭子墳,是通州古代煙墩遺址。原姚港路西側有一攔港煙堠,也是通州古代煙墩,“文化大革命”期間,被當地農民鏟平”[12]90-91。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戚繼光駐鹽城期間,“特地在范公堤外,建造了上百座‘煙墩。每墩駐軍10人不等,平時備好五個月的糧食和柴薪,儲藏充足的火藥和弓箭?!泵魈靻⒘辏?626) “另設沿海報警用烽墩18座,每墩房屋1間,軍士5名”[16]36-37。此外,明政府“在贛榆縣的興莊、拓汪、青口、林子和灌云縣的龍苴等處筑有煙墩數十處,以溝通軍事聯絡,共御外侮”[18]69-70。

盡管烽火傳遞信息速度很快,但因其不能傳報詳細軍情,故“隨著社會發展和政治軍事需要,烽火報警逐漸被郵驛等通信方式所取代”。[26]572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三、古代江蘇的民信局

古代中國,郵驛只傳遞官方文件訊息,民間通信由民信局經營。主要經營民間書信、物品的傳遞和辦理匯款,民信局又稱為民局、信局、民營信局。民信局產生于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年)。當時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不少大商人間需要一種業務上的聯絡,更重要的是貨物的集散和資金的匯兌,都需要有一種聯營的組織來承擔”[1]110。于是民信局便應運而生了。

江蘇地區民信局,“最早開設于清乾隆年間”[21]13。不過,清中前期,江蘇民信局發展緩慢,道光、咸豐、同治年間取得較快發展。江蘇民信局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2條民間通信網:一條以蘇州民信局為中心,可至上海、杭州和常熟。常熟寄往外地信件和匯款,由蘇州民信局轉發。另一條以鎮江民信局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從江都寄往外地信件和匯款由鎮江轉發。光緒二十二年(1896),大清郵政建立后,由于官辦郵政的打壓、排擠,民信局經過短暫的繁榮興盛后,即開始走下坡路,甚至在江蘇民信業興盛時期,部分地區的民信業就已經呈現衰落態勢[27]。1918年,全國交通會議商定,為統一郵權,下令取締民信局,后因全國各地民局數度聯民上書呈請緩辦,或準。1935年,蘇皖郵區根據交通部文件,通令取締民信局,至此江蘇民信局全部關閉歇業。

四、結語

古代江蘇地區郵驛、烽火及民信局為古代中國通信的有機組成部分,為古代江蘇及全國政令訊息傳輸,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密切人們之間的聯系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古代郵驛制度的弊端十分突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郵驛是政府官辦官用。其二,郵驛是非營利性機構,政府每年都撥大量銀兩來維持驛站,成為國家財政的沉重負擔。烽火通信制度雖然具有快捷等特點,但卻不能傳遞詳細信息。民信局承擔了民眾通信的任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民間通信的難題。但民信局布局分散、本小利微,也難以形成全國統一的通信網絡。因此,江蘇大地上呼喚一種高效、方便、經濟的新的通信方式。光緒二十二年(1896),大清江蘇郵局正式建立,江蘇通信步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參考文獻:

[1]臧嶸.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

[2][漢]鄭玄.周易鄭注·系辭下, 清湖海樓叢書本.

[3]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交通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交通[M].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

[4]江蘇省揚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揚州市志[M].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上海分社,1997.

[5][唐]陸廣微.吳地記[M]. 曹林娣,校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6]南京郵政局志編纂委員會.南京郵政局志[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

[7][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六十[M].[唐]李賢,等注.北京:中華書局1965.

[8][宋]范成大.吳郡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9]中國郵政簡史編纂委員會.中國郵政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10]劉廣生.中國古代郵驛史[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86.

[11]江蘇省淮陰市淮陰郵電志編纂委員會.淮陰郵電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

[12]南通郵電局.南通郵電志[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13]無錫郵電志編纂委員會.無錫郵電志[M].上海:三聯書店,1992.

[14]鎮江郵電局.鎮江郵電志[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

[15]常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常州市志[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16]賴銘雙.鹽城郵電志[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96.

[17]徐州郵電史志編纂委員會.徐州郵電志[M].徐州郵電史志編纂委員會,1989.

[18]王長欽.連云港市郵電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19][清]昆岡.欽定大清會典事例[M](光緒朝)卷31.

[20]高靜靜.清前中期驛遞系統存在問題及對策[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4.

[21]江蘇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江蘇省志·郵電志[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

[22]錢公麟,丁金龍.江蘇蘇州上方山六號墩的發掘[J].考古,1987(6).

[23]蘇州電信局蘇州郵電志編纂委員會.蘇州郵電志[M].蘇州:古吳軒出版社,2001.

[24]翟寬.新編集郵詞典 [M].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91.

[25][晉]陳壽.三國志·吳書[M]. [宋]裴松之,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

[26]中國郵電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郵電百科全書·郵政卷[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94.

[27]蘇全有,徐臨源.江蘇民信局興衰述評[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猜你喜歡
古代江蘇
水韻江蘇
水韻江蘇
水韻江蘇
水韻江蘇
淺談我國古代的管理思想
中國古代山水畫色彩研究
中國古代與現當代語境下的語文寫作教育觀比較研究
日本古代的貢舉制度
古代書院藏書探析
圖說江蘇制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