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幾點思考

2018-03-28 17:56葛英杰
學理論·下 2017年10期
關鍵詞:生態文明教育大學生

葛英杰

摘 要:生態文明作為文明發展的嶄新范式,已被納入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之中,成為人類社會發展重大的戰略任務。大學生作為實現這一任務的主體,必須接受系統的生態文明教育,增強生態文明素養。然而,當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還存在某些問題,需要采取相應的方法來應對,以提高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

關鍵詞: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生態文明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7)10-0254-03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包括生態文明建設在內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把生態文明作為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福祉以及國家發展的長遠大計來考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也強調:“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1]??梢哉f,尊重自然、愛護環境,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任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肩負著大學生科學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培育與引導職責,更應在增強生態文明教育上發揮著推動者與先行者的作用。因此,要完成生態文明建設這一偉大工程,就需要加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使之成為生態文明的關注者、傳播者以及建設者。

一、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現狀

大學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承載者。然而,大部分高校并未把生態文明方面的素養作為大學生的必備素質加以重視。同時,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缺乏明確的定位,與此相關的課程設置也明顯缺失。多種因素導致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雖有所提高,但總體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積極性不高,環保意識較為淡薄。筆者曾對本校2015級和2016級1 436名同學進行問卷調查,通過統計結果可以看到:90后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的定義模糊不清,所占比例達到20%;對生態倫理的含義直接回答不知道的比例是18%;對我國森林資源情況以及世界氣候大會的內容不甚了解或所知甚少的比例分別占30%和48%;在諸如是否把生活垃圾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時,做出肯定回答的是359人,占25%;做出否定回答的人數是144人,占10%;65%的同學認為理論上很有必要但實際上很難做到。在被問到是否避免吃野生動物和使用一次性餐盒或筷子時,明確給出肯定回答的同學僅占12%,而無法確保做到的同學占到88%。由此可見,90后大學生們的生態文明知識相對欠缺,生態倫理意識缺失,對全球性的環境問題關注不夠,生態危機意識匱乏,積極參與生態建設的能動性不足,甚至出現“知行背離”的現象。面對這些缺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自覺地擔當起重任,通過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提升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

第二,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消費觀、價值觀需要適當調整。首先,部分大學生受到傳統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的影響,堅持人定勝天的理念,把人看成宇宙的中心和精華,主張人類可以憑借理性和意志征服和控制世界,為我所用。雖然人的主體理性精神是人類尊嚴的體現,但過分夸大人的主體性,忽視自然的內在價值,對待自然生態毫無敬畏感和責任感,肆意地踐踏和無節制地索取生態資源,都會得不償失。其次,多數90后大學生受到消費主義價值觀的熏陶,崇尚購買更多的商品,不去追問是否合適和需要。這一代人是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面對琳瑯滿目的產品、五花八門的廣告,快捷方便的支付手段,自控能力較差,身陷攀比和奢侈的漩渦不能自拔,從而帶來資源以及能源的浪費,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再次,以往過分強調科學技術的積極作用,使大學生更加確信科技萬能論。在當代世界,科學技術雙刃劍的負面效應日益突顯出來。一些大學生想當然地把科學技術作為解決包括生態問題在內的一切社會問題的金鑰匙,對于生態倫理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面對這些認知上的歪曲性和片面性,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要適當地加以引導,使青年人樹立起健康合理的消費觀。

第三,高校中適用于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課程設置缺失。伴隨著智能電子設備的普及,90后大學生經常是通過電視、電腦、手機或廣播來獲取有關生態文明方面的信息、知識或理論,具有零散性和非系統性的特點。一般來說,大多數高校都沒有設置針對非生命科學專業學生的系統課程,這明顯不利于大學生從總體上把握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知識,從而建立起科學的生態文明觀。同時,非環境科學專業的高校教師也要通過培訓、進修學習等方式不斷彌補生態文明建設知識的不足,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承擔著全校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塑造職責,更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的生態文明素養,竭力發揮好生態文明教育傳播者的作用。

二、增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主要途徑

針對當前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淡薄、生態價值觀扭曲以及生態課程設置缺失等不足,一方面,需要高校教師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適當地在課堂上增加生態文明方面的知識,激發起大學生的生態意識和環保熱情,從而樹立合理的生態價值觀,自覺地擔當生態文明建設的主人翁;另一方面,還需要學校及時增設生態文明方向的課程,系統而有計劃地向大學生傳遞生態文明的理念,增強生態文明的教育力度。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第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實行創新式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方法,把生態文明知識滲透進課堂,激發大學生的生態意識,形成合理的生態價值觀。

首先,在理論教學方面,可以選擇一些經典性的生態倫理著作,結合相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來強化大學生的生態哲學觀、倫理觀、價值觀以及法制觀教育。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為例,在講授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然觀時,可以結合《寂靜的春天》《瓦爾登湖》等作品來闡述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馬克思主張:“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盵2]38恩格斯也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盵2]560因此,人類應該善待自然,正視自然本身的內在價值,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顯然,這種融合有助于大學生逐漸摒棄人類中心主義和科學萬能主義的理念,正確看待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提升自身的生態文明認知能力。又如在講授馬克思的價值概念時,可以結合《增長的極限》《敬畏生命》等著作來探討主體和客體之間的辯證關系,引導大學生樹立適度的消費理念,避免以宇宙的主導者自居,毫無節制地占有和消耗資源和能源,造成無法彌補的浪費。此外,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上,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增強大學生的生態倫理、生態法治和生態維權教育,指引大學生建立正確的生態善惡觀,介紹生態法律及法規方面的常識和理念,督促大學生自覺地規范自身行為,爭當生態文明的模范領航者。

其次,在實踐教學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定期組織大學生走出課堂和校園,到鄉村、工廠或社區進行生態文明調研和宣傳,普及生態文明的法律法規和基本常識。實踐才是認識的真正來源和終極目的。正是在積極參與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實踐活動中,大學生才會深刻感受到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使自發的生態環保意識轉化為自覺的生態文明踐履者。與此同時,周期性地舉行有關環境保護或生態倫理為主題的讀書會或討論會,以教師為主來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題報告講座,在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中,深化構建生態文明社會的理性共識。尤其是在諸如“地球一小時”等特殊的環保日,更應該號召更多的大學生積極響應和配合類似有意義的環?;顒?,并把愛惜環境、節約能源等行為落實到每時每刻,自覺地從身邊的小小善舉做起。此外,在《形勢與政策》的課堂上,應改變過去教師一言堂的授課方式,抽出15分鐘到20分鐘的時間交給學生進行一些有關生態方面時事新聞的講解和評論,這就需要事先把內容布置下去,讓學生做充分的準備,可以做個簡短的PPT課件,或者以演講、朗讀、分組討論等靈活多樣的方式來啟發思考,最大限度地釋放學生的環保熱情和生態行動積極性。還可以通過辯論的方式,設置一些熱點前沿的論題,諸如個人消費究竟是否與他人相關、為經濟發展而擴大消費與倡導綠色消費之間的關系等。真理會越辯越明,大學生也會在彼此的理論交鋒中加深對生態文明構建意義的認知,把生態道德信念堅實地外化為生態道德行動。

第二,高等學校擔負著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及為大學生打造生態文明校園的重要職責,應盡快完善生態文明課程體系建設,發揮校園環境育人的作用。

首先,生態文明建設在高校是否得到足夠的重視以及教師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態素養,將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總體水準。生態文明教育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既涉及哲學、倫理學等人文學科,又與環境保護等自然科學密切相關,這種分散在各個學科的現狀難以保證學生受到良好的專業教育。眾所周知,高校擔負著向國家輸送專業人才的重大使命,理所當然地要盡快設置生態文明的學科方向,以必修或選修的方式向學生講授系統的生態文明知識。顯然,在建立完善的生態文明學科體系之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需要先承擔起這一重任,把生態文明的理念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機結合起來,實行滲透式教學,把環保意識與生態意識傳遞給莘莘學子。與此同時,高校要加強對專業教師的培養與訓練,鼓勵教師到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或國內城市訪學和調研,吸納最新的理論成果,使教師的生態素養得到高度提升,從而為生態文明教育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其次,高校要積極塑造校園生態文化,促進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態文明習慣。有“象牙塔”之稱的校園不僅是大學生的棲居之地,更是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場所。因此,高校要定期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態文化活動,使大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生態熏陶和影響。一方面,可以通過校園環保征文比賽、演講比賽、以愛護環境為主題的攝影比賽和知識競賽、文藝會演中的小品等多樣化的形式,宣傳和普及生態知識以及保護環境的各種規章制度,使許多非環保專業的大學生也能及時地了解和把握構建生態文明社會的重大意義,在日常生活中增強環保意識,努力做到知行合一。另一方面,高校要努力打造良好的校園生態文明環境,使大學生切身感受到身心受益后的精神煥發,自覺地投入到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行動中。例如,學生在食堂用餐自帶餐盒、餐筷,不使用一次性餐盒和方便筷,響應光盤行動,不浪費糧食;不隨意踐踏草坪和損毀桌椅;張貼宣傳海報時應物盡其用,節約用水用電等。學校在建造新宿舍區和新教學樓時要使用環保材料,購買燈具等辦公用品時注重環保節能等。

三、增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意義

生態文明作為一種新的更高層次的文明形態,具有更理性的哲學觀、技術觀、價值觀以及發展觀。它使人們的思想觀念由人與自然的對立轉向人與自然的和諧,生產技術由有害于環境轉向無害于環境,由人統治自然的價值觀轉向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承認自然具有內在價值,從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轉向兼顧經濟、能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梢哉f,走生態文明之路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共識。黨的十七大報告就已經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青年大學生作為未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其生態文明素質的高低將會直接關系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敗。因此,增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增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中國正處于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型時期,而西方國家在高速工業化之后,現代環保意識全面覺醒,不斷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并利用中國改革開放的時機,把淘汰的產業、落后的機器設備轉移到中國,面對這一難題,國家及時轉變了經濟發展方式和理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強調“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3]。一般來說,思想觀念的變革是實踐創新的先導。因此,高校需要把新型發展理念以及生態文明觀念傳遞給大學生,才能發揮其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作用,這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第二,增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它體現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理想狀態。然而,現實中人與自然分離對立的現象并不罕見。恩格斯曾警告人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4]。實際上,人與自然之間并非統治與被統治、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是唇亡齒寒,輔車相依的關系。正確地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順應自然和順其自然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要求??梢?,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生態文明的有力保障。

第三,增強生態文明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獲得自由全面的發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意味著對片面和異化的否定。馬克思曾批判過勞動的異化以及商品拜物教,使人們淪為商品或金錢的奴隸,成為片面化的存在,背離了人的真正本性。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大學生群體也會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的間接影響,片面地占有更多的商品和物品,追求物質享樂,盲目地追捧品牌和奢侈品消費,而精神世界空虛、精神信仰嚴重缺失。甚至有些大學生竟然為了物質攀比而走上借貸的道路,得不償失。面對這些不良現象和行為,高校強化生態文明教育,將有助于引導大學生重塑消費觀和價值觀,使他們從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的泥潭中擺脫出來,獲得自由的本性,并在健康科學的生態與環保意識的指導下,逐漸關注人文素質的提升,為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創造條件。

總之,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是整個生態文明建設系統工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高等學校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都有責任和義務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因此,從總體上把握當前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的現狀,采取有效的措施積極應對,使尊重自然、愛護環境的理念真正走進大學生的內心深處,自覺地擔負起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任,為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5-05-06.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 [J] .黨建,2015(11):6.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猜你喜歡
生態文明教育大學生
第29屆世界大學生 冬季運動會精彩掠影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高校思政課中生態文明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研究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研究
黨中央給大學生留下啥印象?
將生態文明教育滲透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學中
新學期大學生網球裝備精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