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李白詩選》中游仙詩的道教意識

2018-04-01 13:36陸露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絲路藝術 2018年12期
關鍵詞:游仙詩入世神仙

陸露(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一生漫游,道思想貫穿

(一)青年蜀中觸道,仙游不歇

李白出生在具有濃厚神仙思想的環境中,與神仙的羌族混居。在李白年幼時,道教思想意識已經深植于他內心深處。而正式破土在他十五歲時,李白自述: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這時的他,意氣風發,道教在這時候更多的是作為他步入仕途的一種憑借。唐時,道教興盛,李白寫下的游仙詩,也便成為他求仙訪道的必然產物。道家特有的豐富想象和瑰麗色彩,再加上李白個人豪邁飄逸的藝術構思,使他游仙詩創作不斷。

開元十三年,二十五歲的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懷揣著滿腔的雄心抱負,豪放不羈,自視甚高,選擇“終南捷徑”,廣造聲譽,應召做官。在這個過程中,李白結識了元丹丘、司馬承禎等人……

被詔長安前,李白的求仙訪道活動更多的則是作為一種建功立業應詔做官的輔助手段。在這期間,李白的游仙詩中大多含有積極樂觀向上的意蘊,具強烈主觀色彩。在山水之色的滌蕩下,視覺感官達到極致的享受。將詩營造出一種不畏艱險的蕩胸生層云的滿腔抱負之氣,裹挾著進取的精神。

開元二十九年,作為元丹丘道門至交好友的持盈法師(玉真公主)向唐玄宗舉薦了李白,于是,李白應召入京,布衣一躍,供奉翰林。

(二)中年賜金還山,絕不妥協

被詔長安第三年,春。在抑郁不得志之下,李白請求還山,唐玄宗點頭應允。于是,天寶三年,李白至齊州紫極宮授道箓,成了一位真正的道士。

與被詔長安前的積極樂觀不同,賜金還山之后李白的游仙詩更多的帶有消極避世之感。其間,他布衣潦落,思想矛盾,一方面鄙夷當時的政治黑暗,渴望從漫游中得到精神上的超脫和慰藉;另一方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政治抱負又時時縈繞心間,使他不能超脫現實。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與官場失意不同,布衣還身后的李白創作輝煌,在這時,道教成為李白手中利劍。在《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最后,詩人發出激越的呼喊“且放白鹿青崖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曠達恣意,對于權貴之流,不為五斗米折腰,率性而為。

出世思想,在李白大量游仙詩中都有體現。李白熱衷于求仙訪道不可否認,但入世建功立業的渴望未消失。從“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笨梢钥闯?,仙人衣訣飄飄,但俯望大地,塵事紛擾,他渴望道教神仙不死的境界,但積極入世功成名就的抱負從未消失,尋仙訪道與入世救世的矛盾統一不悖。

(三)老年安史之亂,人生如夢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此時的李白認為這是他最后的機會,于是成為永王幕僚,在政治舞臺發揮了他最后的余熱。但可惜最終也只是虛幻一場。

戰亂之后,李白早已歷經磨難,卻始終不愿向現實低頭,人生虛妄如夢,只能向道家尋求慰藉,他尋仙求道的心情更為迫切。

這時的李白,游仙詩中也充滿濃郁的道家“人生如夢”教義,莊子喟嘆“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后,人生如夢亦如幻的觀點便積淀在國人血脈中,道家講究“天人合一”、“羽化登仙”,而這個“悟”的過程便常常是在夢中,人生虛枉,不如歸去。青春易逝,千金散盡不復來,人生如夢的思想,否定了世間名利,使人達到精神上的超脫。在李白的游仙詩中,仙人遙招手,一夢醒黃粱,對現實的不滿反思,一一道來。

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以夢境形式,抒寫對殘酷現實的不滿,最后更是發出“古來萬事東流水”的吟嘆,意境雄偉,感情激烈。人生韶光,歸于寂滅,更凸顯了道教“人生如夢”的教義。

二、游仙詩中的道教瑰麗藝術特色

(一)道教正面影響

李白一生遍游山河,尋仙訪道,在漫長的游歷期間,靈感的迸發使他創造出一首首流傳不殆的游仙詩篇,而道教在這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1、尋仙訪道于山川水色間,飽覽天地自然之氣,形成天人合一的外在沉淀,提供給寫作絕佳的素材。

2、自然山川水色在演變中成為道教神奇瑰麗的“洞天福地”如瀛洲、蓬萊。衍變出現道教經典神仙形象如西王母、赤松子等,神仙信仰的內在化神化孕育了仙靈之氣,也孕育了李白筆下游仙詩篇的不朽存在。

3、天上白玉京的神仙世界縹緲超脫,賦予了李白笑傲俗世的傲骨才氣和超脫曠達。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仙人撫我頂,結發受長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筆隨興至的寫意風流,孕育出他筆下的不朽之作。

4、道教神仙信仰的不死追求,潛意識里深刻影響了李白的文學創作。在李白的游仙詩之中,我們看到的不再是對神仙不死追求的泛泛吟唱,而是由煉丹等具體活動而產生的復雜情緒。

5、神仙意境的豐富想象和瑰麗色彩,使李白游仙詩更具魅力。更不可置否的是,在道家老莊等思想文化影響下,文學創作老生常談的“意境”一詞,逐漸形成并發展。

(二)道教思想與詩核心

1、李白“身欲為神仙”的自我代入,抬高自我地位,而這實際上是他步入仕途的一種輔助手段。如《鳳吹笙曲》:仙人十五愛吹笙,學得昆丘彩鳳鳴……這是首送別詩,但也蘊含了了詩人渴望入仕的追求。

或視自己與仙人同列,像《古風西上蓮花山》“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餮恳安?,豺狼盡冠纓?!崩畎撞⑽赐耆陨裣刹凰雷鳛樽罱K追求,在他的詩中,由仙入凡,凡塵“俗事”仍是李白憂思難忘的,他心中寄寓著天下黎元。

2、追求精神的自由,個人的超脫,作為慰藉方式的道教成為詩人的精神支柱。中國封建社會,從孔子“敬鬼神而遠之”啟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深遠的文人,他們更加追求入世,他們的神仙追求是寄托人生理想的一種超凡脫俗的所謂仙風道骨的人生境界,縹緲出塵。李白正是如此。李白對自由超脫的追求,使他的游仙詩飄逸而絕塵,不同凡俗?!拔冶境袢?,鳳歌笑孔丘……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边@更多的是詩人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慰藉之情。

3、歲月流轉生命易逝的感慨。李白身處盛唐,公私倉凜俱豐實,一切都欣欣向榮。對于文人來說,在這樣一個政治寬松的大環境下,尋求機會,建功立業,當然是自然而然的。而作為當時盛行的道教,并不僅僅只是單純的作為一種真正的宗教信仰而存在,它更多的含有政治因素。因此,人們求仙問道出世入世,道家的縹緲仙界與凡塵俗世不是天塹相隔的,反而界限模糊。

李白煉丹服藥,對道家神仙不死境界的追求,對生命永恒的追求其實是從本源上反映了詩人對時光匆匆,生命難以永恒的感嘆,對自己蹉跎歲月仍未實現理想抱負的哀嘆,在李白眾多的游仙詩中,這些都有體現。

李白終其一生,從未改變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但他自始至終都未實現濟蒼生、安黎元的宏愿。其積極入世的思想與避世隱遁的思想交織循環,在積極求仕和追求個性解放、精神自由間徘徊猶豫。而由于當時的政治現狀,李白恣意桀驁的性格,他的政治悲劇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可否認,李白的一生總在不斷積極追求,而道教對他一生的影響顯然是巨大的,求得長生不死,抒胸中意氣。

“詩仙”二字,甫一接觸便能想到道教與李白游仙詩創作之間的緊密聯系??v觀李白一生,仙游未歇,道教在其中扮演了一個極其重要、不可忽視的角色,而在他的游仙詩中,道教意識充斥在字里行間。

猜你喜歡
游仙詩入世神仙
帛書《黃帝四經》之“道”的“入世”特征
出世與入世之間的持守——《詩詞五首》整合教學設計
神仙也要自力更生
自主
遇見老神仙
老神仙變魔術
郭璞《游仙詩》現存篇目考論
——兼與趙沛霖先生商榷
中國入世“日落條款”法律效果的“善意”解釋
淺析郭璞游仙詩中的取象思維方式
20世紀80年代以來漢樂府游仙詩研究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