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看北禪宗
——心性與佛性之維

2018-04-01 13:36彭玲暨南大學文學院廣東廣州510632
絲路藝術 2018年12期
關鍵詞:凈心觀心佛性

彭玲(暨南大學文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2)

歷史的發言之權從來都是強者,而歷史的撰寫也都是站在勝利者的角度,自神秀與慧能那一偈之爭,就有了“天下散傳其道,謂秀宗為北,能宗為南。南北二宗,名從此起?!贝撕蟆澳夏鼙毙恪背闪酥袊U宗的分水嶺的標桿,南宗也一直被認為更勝一籌。而北宗,在神會于滑臺大云寺無遮大會上向神秀一系提出質疑之后漸漸消損于南宗禪的燈錄之中。雖然北禪宗在歷史上漸漸沒落的史實已經很難去逆轉,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從達摩東來,到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神秀恪守師門傳統,他將佛教經典奉為圭臬,可謂是科班出身、根正苗紅,在此角度上可以說北禪宗是早期中國禪宗的延續。

盡管“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迸c“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毕啾?,顯的略遜一籌,但并沒有到判若云泥的地步。西方學者馬克瑞博士在《北宗禪與早期禪宗的形成》中所言“南宗是奠基于北宗的,沒有北宗,就不可能有南宗”,筆者認為這是客觀而公允的評價。無論是漸修還是頓悟,行為方式受思想觀念的指導,究其背后的原因,是在于其對人心和佛性的看法,因而本文將從人心與佛性的角度來探析北宗與南宗的差異。希冀能給與人們審視北宗時新的視角,從而引起新的思考。

人性與佛性的界定:

佛教經典繁復,宗派眾多,如星云密布,無論各門宗派有著多么深厚的義理和精微的修行方法,其終極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到達彼岸,涅槃成佛,而各個宗派的區分更是在于其涅槃成佛的形式,決定形式的則在于其內在思想。人性是否可以與佛性畫上等號?眾生是否有佛性?眾生在什么情況下可以成佛,眾生如何成佛等問題貫穿了禪法修道的核心。

明心見性,涅槃成佛是禪宗的終極訴求。如果說南宗中的人性與佛性是水乳交融,一體兩面的的話,北宗的人性與佛性則是二元對立的,人性在此岸,而佛性在彼岸,此岸到彼岸有著長長的“取經之途”。心性,不可分別而論,性離不開心,心也離不開性。北宗的心有凈心和染心之分,《觀心論》“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了于四大、五蔭(陰)本空無我,了見自心,有二種差別。云何為二?一者凈心,二者染心。其凈心者,即是無漏真如之心;其染心者,即是有漏無明之心?!盵2]凈心是無漏真如之心,染心是有漏無明之心。大乘起信論中也有記載,清凈心是心體本所有,因不覺而起無明,被煩惱污染,所以有了染心。染心即是妄想心。

佛是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是智慧、覺悟的意思;佛陀是指覺者,是覺悟了的人。北宗和以前所有的大乘佛教一樣,認為人心和佛心是相通的,但人心與佛心是不可等同言之的?!耙恍木哒嫒?、生滅二門”,一般來說,人一出生,便深處世俗的泥淖之中,難以逃脫愛恨別離欲望的束縛,免除生老病死苦痛的輪回,業障深重的染心與成佛有著碧落黃泉的距離。那澄澈清明的凈心是佛心?不,凈心是法,是成佛的方法,是“真如清凈法乳”?!拔医裆碇卸ㄓ蟹鹦?,成以不成,未能審之……?!盵3]人心與佛心之間有相通,眾生雖有佛性,但未必成佛已有定性,人心與佛性之間還是有道需要跨越的鴻溝。

人心與佛性的懸隔:

北宗將人心分為二元對立的染心和凈心,將其與佛性對立起來,而凈心更趨向于佛的境界,這是其理論的基礎,也有其合理性。正是因為人心和佛性之間存在著懸隔,才使得修心之行有了存在的必要性。因為只有一步步去除染心的妄想和幻象,使其純凈無垢,眾生才能得到心靈的寧靜。也正因為如此,修心之心才有了終極歸宿。清凈無垢的佛性成了修心一路的指向標和理想境界。這種理想境界是玄遠虛幻的,它就像海上的浮標,永遠在遠處指引著在深海上漂流著尋求一處清凈之地的心,但它總是與你若即若離,你每離它近一寸,它卻又被海浪沖遠一寸。

同時,懸隔在遠方的佛性雖然有著玄遠的距離,但也給了眾生修心成佛的保證。在《修心要論》中,清凈心與真心并舉,被視為與真心同一,“清凈之心,此是本師”[4],并且有“自然而然,從不外來”之說,清凈心被視為與生命本體同在的、內在于生命的本體的,而《修心要論》中言“若識(真心)者,守之即到彼岸;迷者棄之,即墮三涂,故知三世諸佛,以自真心為本師”[5],守住清凈心,即可成佛,到達彼岸。

人心的自我超越

神秀言“一切佛法,本心自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成佛是內化的,是“追本溯源”的,是對自心的超越。要從本心自有的凈心也好、染心也好,像鯉魚躍龍門一般“一躍成佛”是不可能的,是要經過守心、觀心、乃至看無所處的看心等漸“修”的過程。

守心不是禪宗所獨有的,但卻是大興于北宗的?!暗茱@然守心,妄念不生”;“守本凈心,妄念不生,我心所滅,自然證解”;“知法要,守心第一”;“三世諸佛,皆從識性中生;性中先守真心,后得成佛?!盵6]守心可使妄念不生,使煩惱妄相寂滅,得解脫,可知法要,入道場,悟道成佛。

觀心也是如此,大乘佛教亦有觀心之說,但它也是在傳言為神秀所作的《觀心論》中被大力提倡,“若復有人志求佛道,當修何法,最為省要?唯觀心一法,總攝諸行,名為最要?!薄拔ㄖ挥^心,不修戒行,云何成覺?持戒、行六波羅蜜即在制三毒,觀心即制之”“攝心內照,覺觀常明,三毒永滅”[7],志求佛道的關鍵在于觀心,制貪嗔癡三毒,去染心獲真如凈心。

由守心、觀心,發展就是看心了,“萬般求法,不如看心”[8],“離一切妄想習氣,則名諸佛,所以令看心,除一切心想、妄想、習氣”[9],所看之心是已經經過層層凈化后的凈心,其實質是“以無所心,看無所處”??礋o所看,看無所處,這時的看心,已經不是一個具體可看的心。此時的看心相對與守心、觀心而言,已經更為抽象,也進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境界。

結論:

正是北禪宗將佛性內化為心性的自我超越,眾生悟道成佛也全然變成了純粹的心性自覺,人性與佛性的間隔被縮短到了最大限度,才有了后期南禪宗一念之間的頓悟成佛;北禪宗對人性的理解和理性的約束,無論是在宗教信仰意義上還是世俗生活上都達到了某種平衡,才能使得其能在皇家宗室中蔚然成風;其守心、觀心、看心之法在當今高壓的快節奏社會保持心靈的恬淡舒緩仍有借鑒意義。

注釋:

[1](宋)贊寧:《宋高僧傳》卷8,《大正藏》第50冊

[2]鈴木大拙:《<達摩觀心論>(破相論)五本校對》,《鈴木大拙全集》別卷一,東京:巖波書店,第576頁

[3]黃勇武主編:《敦煌寶藏》第12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第514頁

[4]同上

[5]同上

[6]鈴木大拙:《<達摩觀心論>(破相論)五本校對》,《鈴木大拙全集》別卷一,東京:巖波書店,第576頁

[7]黃勇武主編:《敦煌寶藏》第129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第525頁

[8]黃勇武主編:《敦煌寶藏》第3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第202頁

猜你喜歡
凈心觀心佛性
ON INNOVATIVE MANAG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IN THE INFORMATION AGE
凈心繪歲月 儒雅君子風
禪(蟬)音凈心
安然立夏 凈心睡眠
“佛性”的兔子
佛性青年不拂性
星云大師:觀心五法
壞消息,好消息
壞消息,好消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