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眼中的理想社會

2018-04-01 13:36王海燕安徽大學安徽合肥230039
絲路藝術 2018年12期
關鍵詞:惠子世俗圣人

王海燕(安徽大學,安徽 合肥 230039)

一.政治觀

莊子所處的時代是戰國中晚期,這是一個戰亂紛爭、勢力涌動的年代,政治上出現前所未有的動蕩和不安,這不僅給百姓的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同時也給了善于玩弄權術的人機會,莊子將矛頭指向封建社會等級最高的統治者身上,認為他們制定的法律制度和道德標準是無用的且多余,應當廢棄,所以,他說:“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齊物論》)“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已出經式義度,人孰敢不聽而化諸!”狂接輿曰:“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猶涉海鑿河,而使蚊負山也。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后行,確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且鳥高飛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鑿之患,而曾二蟲之無知?!薄保ā稇弁酢罚┣f子認為,統治者如果憑著自己的意愿來制定法度,這是不誠實的表現,圣人治理天下,也不僅僅只是靠道德和法律,他更多的是順其自然,遵循自然之理,連動物們都尚且知道要趨利避害,保護自己躲避災害,那么想通過個人主觀意識來控制人民、束縛他們的思想,更加不可能做到。因而,莊子主張天地萬物應遵循自然之道,順其自然,樸素無為?!拔嵋馍浦翁煜抡卟蝗?。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保ā恶R蹄》)莊子認為,原本的草木、禽獸,人和萬物同時生長,無欲無求,是一種最自然的狀態,而社會教化使人們了解到善惡、仁義、美丑,讓人投其所好,這是一種不真實的存在,實際上敗壞了社會風氣,使人得不到真正的自由,思想個性得不到天然的釋放,這不利于人自然且自由的發展,他主張恢復人的自然本性,向往那種原始的、樸素的、純真的生活。 莊子眼中的理想社會,一方面要求回歸到原始純真的社會,使人和自然和諧相處;另一方面反對封建的等級制度,要求去除虛偽的、有等級的、陷入是非的倫理道德,做到無欲無求,他提倡的是無差別的、無功利的道德,無為而治使人與人和諧相處。莊子的理想社會中的政治觀,具有進步的意義??墒窃诋敃r戰國中后期,面對那樣的社會背景下,不太可能實現,這是一種理想化的社會制度。

二.人生觀

莊子所處的戰國中后期,由于有為而治,人民思想被封建道德傳統所束縛,使得更多的“士人”將目標放在了眼前的利益上而放棄了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這是得不償失的。而莊子更看重的是精神境界,崇尚精神自由。而要做到精神自由,首先,要認識到人和自然界一樣,都需經歷由生到死的過程。他在《大宗師》里說:“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鼻f子認識到,人的生死,是不可避免的生命運動,它就好像晝夜不停運行一樣,是天地自然的規律。因此,對生與死看的輕重不同是沒有意義的,這就是天地萬物的道,遵循即可。其次,在《齊物論》說:“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莊子認為人最大的悲哀不在于形體的枯槁,在于精神的衰敗,所以面對生死,最好的態度就是安之若命,安然處之。因為“大塊卸我以形,勞我以生,挾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宗師》)大自然賦予我形體,是要讓我生時勤勞,老時安逸,死后休息,所以我把我的生死看成美事,那世俗間的其他情感也可以看的平常了。莊子人生觀的最高境界是那些具有理想人格的至人、真人、神人、圣人,這些理想的形象是能夠超脫生死,逍遙自在。他們一方面能超脫生死,一方面又能超脫世俗的情感。然而,這只是一種理想的追求和向往,我們還需要考慮到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和社會狀況,莊子在那時的社會背景下提出了“避世”和“游世”的兩種辦法?!氨苁馈本褪菤w隱山林、逃避世俗,這樣的目的是保全自己,與儒家積極入世的主張恰好相反,在某種意義上說,這種一味的避世是消極的,但可以保持自我精神的潔凈,從而使自己在精神世界上勝過別人,做到自己精神的主宰。在《秋水》中,惠子做了梁惠王的相國,莊子看望他,可惠子手下的人告訴惠子,莊子這次來是想取代他的位置,于是惠子派人在國都搜了莊子三天三夜。莊子主動去見惠子,說南方有一種鳥,它從南海出發飛到北海,不是梧桐樹不休息,不是竹子的果實不吃,不是甘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時貓頭鷹拾到一只臭老鼠,這只鳥從它面前飛過,貓頭鷹仰頭對這只鳥發出怒斥聲,現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國來怒斥我嗎?世俗社會與精神世界向來都是矛盾的,不可調和,越是紛爭戰亂的年代,精神世界就越不可自我控制,很多時候放棄精神世界的高貴來換取物質生活的幸福反而更加容易,像莊子這樣遵從自己的內心,不向物質世界屈服,有才華卻不想為君王所用,寧愿遵從天道,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確是很少的。在莊子的心中,有才華被世俗君王所利用,盡管能夠做到高官受人尊敬,物質無憂,風光無限,卻不自由,身體和精神都被束縛在世俗的世界里,不能為自己的精神世界留下一片凈土,與其如此,寧愿隱居山林,與自然為伴,過得清苦卻圖個自由快樂,所以他愿意選擇“避世”。

三.美學觀

莊子的美學觀,是天道合一的境界美。在莊子眼中,只有人與自然的結合才能達到美的極致。因此,他的美學觀一開始就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外部形體之美,一個是內部的無為素樸之美。他關注生命,追求自身與自然自由統一的“逍遙游”的審美生存狀態。莊子將道看成是最高的美,他以超功利的審美體驗來關照自然萬物,他將整個生態世界作為審美的客體,他的生態智慧是一種整體的審美方式。莊子在(《知北游》)中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圣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鼻f子首先肯定外部形體之美,認為這種美來自天地萬物,而“天地有大美”就在于它可以順應自然、遵循天道、自然無為,是本然地存在。所以,莊子認為,美的本質就在于自然無為、保持真我,能夠做到這樣的事物就是美的,那些至人、真人、神人,除了有美的外形,其根本也是順應自然、質樸純真,遵從“道”。如果用其他的一些手段來破環美的本質,就使美變得不美了,失去了原本的美的意蘊。莊子繼承發展老子“道法自然”思想,認為人只有和大自然一起,才可以體會到真正的真善美。整個自然的生態之美又給人溫馨舒適,陶冶人的情操,若人可以融于大自然,達到“暢游”的境界,就獲得了精神的自由和解放,達到美感的極致。

四.總結

莊子理想的社會是人民能夠順應自然、去除妄作,實現和諧統一的狀態,要求統治者無為且尊重人民,讓一切回歸到原本最初的狀態。但他的理想社會由于受到歷史時代的局限性,還存在著不足。

猜你喜歡
惠子世俗圣人
美食無國界品味有共鳴
可樂
不愿向世俗投降
官場圣人范仲淹
鄭合惠子:率真Lady
官場圣人范仲淹
Pour une puissance culturelle chinoise
一件新出于闐語世俗文書
世俗的力量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