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銅斝的起源探討

2018-04-01 13:36盧可可南開大學天津300350
絲路藝術 2018年12期
關鍵詞:二里頭禮器泥餅

盧可可(南開大學,天津 300350)

一、青銅斝的起源

青銅斝是商周重要的一種青銅禮器,一般我們把它歸為酒器。興盛于商代到西周早期,通常與爵、觚作為隨葬禮器成組出現,在西周中晚期逐漸衰落,在墓葬中的出土逐漸減少,地位逐漸降低,以后也消失不見,這可能與其功能的變化有關。關于其形制朱鳳翰教授指出青銅斝與爵相似,通常有三足,常見中空,也有實足,且足與腹部有明顯界線,腹部為鵝卵形狀,腹部有一鋬,敞口平面為圓形,杯口有兩柱。

任何事物都不是憑空出現的,都有其出現、發展的過程。青銅斝的起源、發展及演變也有它的軌跡。關于斝形器的起源,李濟先生是綜合了多方面因素的,認為斝集鬹形器、透底空足、折壁三足陶鬹及帶立柱的木器于一體,其柱和鋬的排列也“顯然取法于黑陶時代的鬹的結構”1。對于斝有陶鬹發展而來是沒有疑問的,但斝口緣兩側的立柱是源于木器的立耳的說法卻是不肯定的,至少目前沒有相當時期的木容器的發現。相比較而言,斝的兩立柱由陶鬹口沿兩側的泥餅飾演變而來有更大的可能性。

青銅斝應是由陶斝發展而來,最早可追溯到新時期時代,即海岱地區的陶鬹。到尹家城岳石文化時陶鬹轉化為陶斝,再到青銅斝。陶鬹是一種陶制的“口部帶流,流的相對一側有鋬,三實足或袋足的器物”2。雖然有關陶鬹的出土資料較少,但是其發展體系較為完整,并向其它地區傳播發展。

青銅斝的首次發現是于二里頭文化四期,同樣在二里頭遺址三期發現了一件形制與其相似的陶斝,有細長的袋足,口沿上有兩柱。在海岱地區的岳石文化中,泗水尹家城遺址中出土一件夾砂灰褐陶斝,“敞口,短流,兩側有矮柱,圓鼓腹,把手殘斷,袋足尖細。腹部劃網狀紋,頸和足有篦狀擦痕??趶?4.8~16 厘米”3。城子崖所發現的陶斝雖然殘損較為嚴重,但與泗水尹家城的陶斝形制極為相似,也與青銅斝有著緊密的聯系。呂琪昌先生將早期青銅斝與有柱陶斝進行了比較研究。從形制、大小、陶質、雙柱、紋飾等方面論證了岳石文化中的陶斝,認為其與偃師二里頭、南關外的陶斝及河南早期青銅器是同一類器物,而且河南地區的有柱陶斝很有可能來自于海岱岳石文化。

南關外期的陶器也有很大的可能是來自于海岱地區的岳石文化。這一點可以從南關外期遺址中出土陶器的器形及陶質得到證實。南關外期出土的陶器與鄭州地區同時期其他文化類型的陶器有著很大的差異,出土的陶器“如厚胎斂口鬲、敞口細腰胖袋足甗、敞口細腰弧襠斝、有流無尾圜底或平底爵、斂口短頸鼓腹甕和圓餅形器蓋等,形制是比較特殊的。同時陶器又以棕褐色的較多。這些特征,與鄭州商代遺址二里崗期和洛達廟期的同類器,都有顯著的不同?!?在商代文化中層中也發現了與南關外期類似的陶器。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南門外期文化并不屬于鄭州本土,而應是一種外來的文化類型。對此安金槐先生認為南關外期文化遺址是“從外地遷到鄭州南關外一帶居住的人們遺留下來的文化遺存”5。我們暫且不論南關外期文化類型是否是隨著外來遷入的人群而傳入的文化,它是來源于其它地區的文化類型卻是可以肯定的。所以,我們把目光轉向了海岱地區的岳石文化,南關外期陶器。雖與鄭州本土的文化類型有著顯著的差異,但卻與岳石文化有著很大的相似性。欒豐實先生也認為南關外期文化陶器是來源于岳石文化的,并對部分陶器從陶質、陶器顏色、器表紋飾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和討論,認為兩者的陶質與陶色相似。在紋飾方面,“繩紋,弦紋、劃紋、泥餅、附加堆紋和夔龍紋等是兩者共有的紋樣”6。呂琪昌先生將岳石文化的陶斝與南關外下層的同類型的陶斝進行了比較,兩者同為夾砂褐陶,形制相似,器身裝飾刻劃紋,口沿上都有兩個矮柱,且均為袋足。由以上分析可知,可以整理出青銅斝的發展歷程:河南早期青銅斝由陶斝發展而來,陶斝則是源于海岱地區岳石文化的一類陶器,由此歸納出青銅斝由海岱地區岳石文化的陶斝發展而來的第一條線索。

現在,我們來討論從陶鬹到陶斝的演變和發展。我們所論述陶鬹是起源于海岱地區的器形,此時的鬹形器是有管狀流,與盉形器的流很相似。其最早發現是在山東城子崖遺址中,有流無柱。李濟先生肯定了兩者的淵源關系,斝的“T 字形鋬柱線”7 與陶鬹口沿上流折與鋬弓所成的正角關系是完全吻合的,青銅斝的兩個立柱與鋬保持了同樣的關系。到龍山文化時期,王油坊類型的陶鬹已發展成平流鬹。河南淮陽平糧臺出土的陶鬹已成為平流,但在流根兩側還有泥餅飾。在永城王油坊遺址中也出土了與平糧臺陶鬹類似的器形,也是平流,流的兩側有泥餅??傊?,平糧臺和王油坊陶鬹在形制上與海岱地區的陶鬹聯系極為密切,“明顯屬于海岱陶鬹體系”8。最終在岳石文化時期泥餅飾也轉化為立于口沿之上的雙柱。管狀流變為平口流,泥餅演化為雙柱,這時的陶鬹初步具有了陶斝的形制,在前文所述的中原地區南關外遺址首次出現了陶斝,而南關外文化是由海岱地區遷入的一種文化類型。但是由于考古資料的缺乏,關于斝的確切的產生地點,我們仍不得而知,有待進一步的發現和研究。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青銅斝是有源可尋的。

二、青銅斝的發展演變

青銅斝最早見于二里頭文化四期,此時期已經與青銅爵以青銅禮器組合的形式出現于墓葬之中了。在差不多同一時間段的南關外遺址中發現了陶斝,并且形制類似,這更說明了陶斝與青銅斝密切的關系。

二里崗期出土青銅斝的數量已經很多,且多與青銅爵成組出土,斝的形制為多平底,錐狀空足,體形或瘦長,或粗矮,與前一期相比也有所變化,斝柱較前期有明顯加大,部分柱頂飾圓渦紋;柱有后移趨勢。三足多為錐狀空足,“外表上已分化有明顯界線”9。此時青銅斝已多加紋飾,但較為簡單,多是在腹部形成一圈紋飾帶。在二里崗期東里路的墓葬中出土一件青銅斝,“器身顯得短粗,束腰程度亦較差,三足較矮,雙柱則較長,并有了菌狀柱”10,這些特點與二里頭時期有著很大的不同,所以朱鳳翰教授認為在二里頭到二里崗期間,青銅斝是有過渡器形的。

殷墟時期青銅斝在墓葬中的出土比例減小,在墓葬中出土青銅禮器中的地位也逐漸下降,此時墓葬出土青銅禮器組合以爵、觚為核心,改變了以往爵、斝的核心組合。雖然數量減少,但青銅斝的形式卻更加復雜,形式變化主要表現為“立柱增高,柱鈕變化多端,且位置多已后移至口緣正中兩側。腹與足明顯區隔開來,并演變為凹槽形實足。裝飾繁復,紋飾布滿器表,并采用復層花紋”11。到殷墟晚期,青銅斝已呈現出衰落之勢。此時期出現較多的袋足斝紋飾已較為簡單,甚至素面,制造也略顯粗糙。

西周時期早期已經很少見到青銅斝。此時期主要流行的是袋足斝和柱足斝,而且紋飾簡單,質地也不如前期精良。西周中期及以后青銅斝已經不見。

三、結語

青銅斝是我國古代青銅時代的重要器類,不僅其發展演變對研究古代冶銅鑄銅技術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反映出當時的意識形態、國家政治及社會文化,對中國古代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對其進行研究是必要而有意義的。本文在青銅斝的起源發展方面肯定了其由陶鬹發展而來,并以此為線索分析青銅斝的演變歷程。

關于青銅容器從最早的日常生活用器,逐漸演變為青銅禮器,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早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根本。人們最初為了日常生活的需要,創造出最早的容器。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青銅容器。同時,人類文明得到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或者說宗教信仰有了變化,關于“禮”有了更為系統深刻的認識,也就是禮制思想的成熟,青銅容器在人們社會生活的作用和地位也逐漸發生變化,從而演變為用于祭祀和象征地位及身份的禮制性器物。

2、冶銅技術和水平的提高,直接促進了青銅容器材質的變化,鑄造技術的改進也是青銅禮器形制發生變化的原因之一。

3、奴隸制社會的建立和發展,統治階級的進行統治的需要。整個國家的等級和禮制需要具體的東西去承載和體現,需要藏禮的工具。青銅器物具有珍貴性,為少數貴族的專用器物,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青銅禮器也用于隨葬,體現了當時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除此之外,青銅禮器也在國家的祭祀和重大場合中發揮不可替代的禮制作用。

青銅斝作為重要的青銅酒器和禮器之一,在它的發展與演變過程中,文明禮制的健全與完善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奴隸社會維持國家秩序的需要,促進了禮制的進一步發展。

猜你喜歡
二里頭禮器泥餅
華夏第一龍:二里頭的“龍”
水基鉆井液泥餅增強劑及作用機理研究
清代以來《禮器碑》接受研究探略
油基泥餅解除液技術及施工工藝
當代陶瓷禮器創作中的多元化審美趣味
二里頭遺址為何定位為夏都
睡在半空中的泥餅爺爺
二里頭: 尋找最早的中國
古代隸書硬筆臨摹字帖(一)
固井二界面泥餅固化強度室內評價方法建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