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播學視野下的國產青春電影研究

2018-04-01 13:36鄢愛雯河北傳媒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00
絲路藝術 2018年12期
關鍵詞:青春受眾校園

鄢愛雯(河北傳媒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很多導演就開始的目光聚焦在青春懷舊的題材上,2013年,趙薇導演由辛夷塢同名小說改編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上映后,國內青春電影像雨后春筍般大批涌現。而青春電影作為一種類型電影,每次上映都會引起高度的討論,甚至形成了某種文化和社會現象,從而成為了國內類型電影中極受關注的一種。青春電影的開端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從姜文導演的《陽關燦爛的日子》,婁燁導演的以殘酷青春為主題的《頤和園》,還有臺灣導演楊德昌的長達三個小時,堪稱半個臺灣發展史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這些電影作為青春電影的源頭,為二十一世紀的新一代青春電影的構建方向做了有力的引導??v觀近年來的青春電影,例如《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片中很多的具有青春特點的元素都被導演們巧妙運用,還有以成長、懵懂,以及世界觀、價值觀、愛情觀的變化為主題,使觀眾們通過電影喚起自己塵封的少年記憶,回望自己的青春感傷,產生巨大的共鳴。

1.“校園情結”下的特定觀眾群體

校園生活是當今社會年輕人們漫長又寶貴的回憶,是每個人在一生中稚嫩又懵懂,青澀又充滿幻想的一個階段。而新世紀以來高校的大面積擴招,使學生群體越來越壯大,他們一批又一批地從學校邁入社會,從年輕走向成熟,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急速發展變化。導演們則是抓住他們的受眾心理,而在校的學生們也因為電影中所表現的一系列情感、生活都可以與自己心底產生共鳴,所以同樣也會為它們買單。以《致青春》為例,片中展現的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大學,老舊的校園,雜亂的宿舍,充滿歡笑與美好的愛情故事,構成了電影的前半段,而在后半段,開始變得壓抑,虛榮,逝去的友誼和無法善終的愛情,又使人感慨青春是美好的同時也是殘酷的。片中每一個人在離開校園走入社會的過程中,都經過了巨大的蛻變。而離開了校園的保護,走入成年世界的他們也像觀看影片的我們一樣,無所適從,體會到生活的殘酷,愛情在現實面前一擊即碎。當下的年輕人成長于一個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極速變化的年代,而電影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個人的感情世界中,細膩地表達出那個年齡階段的年少愛戀和對未來的憧憬與迷茫。比如像《匆匆那年》中高中時期的陳尋為了和方茴考上同一所大學,高考時放棄了最后一道物理大題,這個情節就很容易撥動年輕人們的心弦,回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為了和所愛的人更加靠近,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做出最大的犧牲,這是青春時期才有的瘋狂與執著,不帶有任何被污染的雜念,所以能引起觀眾們的共鳴。由此可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國產青春片是擁有固定的受眾群體的,他們其中有剛剛離開校園、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們,也有正在經歷美好的校園時光的在校生們,更不乏已經在社會中歷經打磨又十分懷念青春時光的成熟的成年人們。這是青春片層出不窮,并且大獲成功的原因之一。

2.帶動回憶的符號化的敘事手段

傳播學中的符號是指人類傳播的要素,獨立于傳播關系的參加者之間。在一個參與者的腦海中,它們代表某種意思,如果對方接受這些符號,它們在接受者的腦海中也代表類似的意思。而符號可以是語言的或非語言的,可以是視覺的、聽覺的、嗅覺的和觸覺的。一些非語言符號承載的信息往往不需要任何語言來表達,也可以加強或拓展語言表達的信心。

國產青春電影中就很巧妙地運用了一系列的代表青春校園的符號來吸引受眾群,引起受眾們在心理上的共鳴。導演們通過對電影作品進行有效的編碼,從而使片子傳達的信息為受眾們所接受,格雷馬斯認為對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構成了意義的闡釋,由于我們感受到了這種差異,世界才得以呈現在我們面前。以影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為例,片中分為兩個部分校園時期與社會時期,校園時期的整體色調溫暖又朦朧,透露著歡樂的青春氣息,而社會時期的色調則為冷色系,象征著理智與現實的殘酷。而影片的發行海報中各個主演們在陽光下盡情地跳躍也顯示了校園時期的美好。同時影片中也布置了很多具有符號象征的場景,比如迎接新生的條幅,凌亂的宿舍樓,來自天南海北的室友們,還有社團的納新,為了吸引女生而瘋狂表現自己的男孩們,排隊的食堂,約會的學校后花園,文藝晚會上盡情地用一首《紅日》來表達自己的鄭微,每一個場景的設置都有它的意義,這些則是代表了青春、校園、沖動荷爾蒙的符號。只要導演將這些符號化的場景,用蒙太奇的手法,巧妙拼接,與片中人物們產生關系,受眾們則會主動進行解碼的過程。格雷馬斯認為,“一切語法都或隱或顯地呈現出兩個部分:形態和句法,形態具有分類學特征,其中的各項相互定義;句法是一系列可操作的規則的集合或者說這些規則對形態的各項進行操作?!庇纱丝梢钥闯?,敘事分析則應從形式與內容兩方面入手,以《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為例,被簽字筆戳過并留下印記的校服,咬了一半的蘋果,干凈的制服,還有男孩子們一起騎自行車的畫面,學生們上課的教室,都代表了很濃重的青春氣息,對影片的解讀則從高中到大學時代的變化入手,輻射出更多深層的含義。我們之所以懷念學生時代,不僅因為那里儲存了很多我們的青春回憶,同時也承載著我們原來對于許多東西的追求,或許在成長過程中不得已會拋棄掉很多東西,但回憶起曾經年少時對夢想義無反顧的追求與渴望,還是令人激動不已。

3.人物的群像設置

青春電影對于集體記憶的建構往往是通過對于影片中的主要角色的個人經歷敘述來完成,也就是說,集體記憶是以集體成員中的個體記憶來表現的。一部電影不能細致地描繪出每一個人對于青春的記憶,也不能完整地表現每個個體在青春時期的特征,但是電影可以通過塑造群像人物更大程度上地引起觀眾的共鳴。而群像人物,是指以幾個不同性格、不同生活背景的角色來概括青春校園時期的年輕群體,用他們的共同回憶來喚起人們對青春的執念。

由郭帆導演,周冬雨和林更新主演的《同桌的你》就是圍繞男女生兩個寢室的幾位好朋友的故事展開,他們之間深刻的友誼、男女生之間篤定而又脆弱的愛情,是令觀眾們印象深刻的。角色設置上人物總是呈現定型化的特點,比如由林更新飾演的男主角林一高大帥氣,同時又很調皮、活潑開朗;而由周冬雨實驗的女主角周小梔則學習成績優異,因為喜歡林一而對他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在學習和生活上都對林一有著指導和引領的作用,有著比同齡男孩所不擁有的成熟。同樣可以類比《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由柯震東飾演的柯景騰和由陳姸希飾演的沈佳宜,也是一對“學渣”與“學霸”的組合。此外,影片中對于配角的設置也是恰到好處,廣播站站長王爾德,“技術宅”Bee Man,溫文爾雅的男孩李瀟,這些角色所呈現的性格特點則是代表了我們校園時光中身邊的一群好朋、友,都可以將其性格與片中人物一一對應。那些角色也使人歡笑、流淚,而過程美好,結局卻不盡人意的校園愛情,則為青春增添了特別的滋味。片中的周小梔和林一最終沒能按照約定一起去納斯達克敲鐘,她流著淚和林一說“我能做的都做了,只是我不確定了?!边@一幕也使觀眾們不由得紅了眼眶,面對現實生活,在校園這個保護傘下的愛情也面臨著它巨大的挑戰,從初中到大學的愛情就這樣天各一方,使人不禁感慨自己的青春也曾盡力過,但最終也是充滿遺憾,正如那句話“沒有遺憾的青春是不完美的”,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也只有他們才會被影片深深打動。除了明顯的主角線之外,很多電影里配角的感情線也是巧妙地與影片整體相輔相成。例如《致青春》中的張開在阮莞的墓前,獻上花語為“甘愿做配角”的滿天星,并說道:“沒有人知道我一直愛著你,我懷揣著對你的愛,就像懷揣著贓物的竊賊一樣,從來不敢把自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边@樣深沉的暗戀,在年少時光里又何曾沒有出現過呢?懵懂的年紀里,很多的愛都是暗自留在心底的,有些人可能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但卻有屬于自己心底秘密的暗戀,因為種種原因而沒有開口的表白,又何嘗不使人心生感慨?這些角色的高度精煉和典型化都為集體記憶的構建提供了有利的素材。

電影類型的發展離不開本土生存語境和本土文化的滋養,也離不開共同倫理,所以,青春電影中自然的主題壓縮和人物模式的固定化也是受到中國整體環境和現實社會的影響。在展望愛情的姿態上,青春電影呈現的是一種對青春的回首姿態。導演特點、觀眾群體以及市場的需求都是青春片的現實組成部分,而這些則以一種碾壓的方式對青春電影形成影響。因其主題的年輕化,國產青春電影主要針對70、80、90 的中青年群體。而70、80 后已經進入社會步入中年階段,壓力與煩惱成為了日常生活的主題,對于青春的回憶成為了一種幻想的烏托邦體現在青春片中則是放肆的狂歡,盡全力地追愛。像《致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都將這種感情進行了大肆的描寫。因此網友們也開始吐槽“墮胎”、打架、逃婚可不是大家的青春。所以近年來,也有很多青春片開始走小清新之路,像以高考為主題的《青春派》、以一群智商超群的少年為代表的《少年班》等,也獲得了很多觀眾的喜愛。

4.在全媒體助力下,電影音樂的裂變式傳播

全媒體發展的迅速則帶來了為電影宣傳的一條捷徑,從微信公眾號,到電影官微,在影片上映之前,必會先推廣電影的宣傳曲,而大部分青春電影的主題曲都是良心之作,旋律與歌詞的巧妙搭配都會將受眾們提前帶入到青春校園的情境中,充滿著青春的氣息,十分具有代入感。往往在電影還沒上映的時候,主題曲就蟬聯各大音樂榜單的榜首,被大家廣為傳唱。電影制作方也會選擇具有極大影響力的歌手來演唱,歌手們自帶的粉絲流量又為電影的宣傳造勢增加了極強的效果。比如《致青春》中王菲為好友趙薇的處女座獻唱;《同桌的你》直接用了歌曲的IP 來吸引受眾,無論電影如何,經典青春歌曲《同桌的你》就自帶流量,當主題曲響起時,瞬間就會將受眾們帶入自己的青春回憶中。

除了影片的主題曲之外,國產青春影片中的音樂運用也具有符號化的特點,用特定時期的具有年代感的,且傳唱度較高的音樂來渲染影片中的青春氛圍。比如,《致青春》中鄭微在文藝晚會中演唱的《紅日》,阮莞出現時的背景音樂則是山羊皮樂隊的《So Young》;《少年班》中少年班大學生進酒吧時背景音樂響起老狼的《模范情書》,在片尾周冬雨追公車時響起的是GALA 樂隊的《驪歌》,同樣也是片中承載著青春意義的符號,歌詞傳達的云淡風輕的感傷與遺憾,將受眾們引入到這種情緒中難以自拔。

真誠的影像足以使人們暫時逃離現代都市中緊張單一的生活,重回年少的美好時光,國產青春電影就帶著這樣的有些青澀又濃厚的青春的荷爾蒙氣息,為觀眾們提供了一次釋放心理壓力和追尋美好記憶的機會。青春還有更多的東西值得挖掘,國產青春電影的未來仍不可估量。

猜你喜歡
青春受眾校園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埋線:1厘米提升的青春
校園的早晨
春滿校園
青春獻禮
青春不打烊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我的青春誰做主 爆笑篇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