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的管理
——(二)手術治療經驗

2018-04-12 22:13張凱郭威孝張浚睿曹強陸斌李云鵬牛強趙小珩李海強孔亮
實用口腔醫學雜志 2018年2期
關鍵詞:膿腔頜面部頜面

張凱 郭威孝 張浚睿 曹強 陸斌 李云鵬 牛強 趙小珩 李海強 孔亮

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是臨床最為常見的口腔頜面部疾病,在早期抗生素及對癥支持治療無效時,常需要借助外科手段進行切開引流及減壓,但由于間隙感染病情發展迅速,面部解剖結構復雜,選擇正確的時機和恰當的切開是此類患者能否及時有效救治的關鍵。不合理的切口不但無法有效控制病情發展,且增大術后復發及合并骨髓炎的幾率,導致面部畸形或疤痕,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為更加合理的規劃手術時機,設計切口及引流方案,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6-01~2017-12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醫院口腔頜面外科收治的118例患者診療情況,總結經驗,經手術治療后效果可靠。通過探討該疾病的切開時機、切口設計、引流方案等情況,期望能對臨床外科治療有一定的實用意義。

1 資料方法與結果

1.1 病例資料

2016-01~2017 -12,空軍軍醫大學口腔頜面外科收治住院,并接受切開引流術的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患者共計118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58例。年齡分布1~82歲,平均年齡45歲,所選患者符合衛生部制定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詳細記錄所有患者的切口設計、引流方案,并進行統計分析。

1.2 切口設計情況

118例切開引流術共計采用139個切口,其中36例單間隙感染患者均采用單個切口,82例多間隙感染患者中66例采用單個切口,11例采用2個切口,5例采用3個或更多切口。(口底倒T形切口記作一個切口)。下頜下皮膚切口是最常用的切口類型,共采用95次,占68.35%(表1)。

1.3 引流方案選擇情況與結果

118例間隙感染患者中,以半封閉沖洗引流、全管引流、半管引流和皮片引流4種方式較為常見。其中最常采用的引流方式是半封閉沖洗引流,共42例,占35.59%,其次為全管引流,共27例,占22.88%,其他引流方式也有應用,但負壓引流、貫通引流方式整體應用較少(表2)。經治療118例患者均治愈。

表1 切口設計情況

2 討 論

2.1 切開引流的時機

頜面部間隙感染的早期應以抗生素及理療等非手術治療為主,當局部出現波動感、凹陷性水腫、捻發音、經CT或B超結果提示有膿腔形成時,說明保守治療無效,需要進行常規切開引流[1]。值得注意的是,由產氣莢膜桿菌引起的間隙感染,發展較快,預計短時間內將波及氣道,引起氣道梗阻或累及顱內、縱隔、頸鞘等重要結構時,患者雖未出現典型的切開引流指征,仍需要進行預防性切開引流。此外,在患者體質虛弱、患有糖尿病或長期應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劑的特殊情況下,可能在尚未表現出切開引流指征時就發展為壞死性筋膜炎[2]。壞死性筋膜炎最初常表現為感染區皮膚小水泡,后皮膚麻木,出現暗紫色改變,并沿頸闊肌迅速向下蔓延至前胸壁,導致大量皮膚及皮下組織壞死,病情兇險且難以控制。因此,診治此類患者時需要警惕壞死性筋膜炎的發生,必要時做早期切開引流[3]。如果感染發展已波及氣道、顱內、縱隔等重要臟器,或已出現全身中毒癥狀者,建議請各相關科室會診進行綜合治療,可顯著提升患者生存率。

表2 引流方案選擇情況

本研究涉及的118例患者中,共有111例接受了常規切開引流,6例接受了預防性切開引流。其中5例以不同程度張口受限為始發表現,繼而在8~24 h內出現翼頜皺襞周圍黏膜腫脹,局部穿刺回抽以氣體為主,預計將很快蔓延至咽旁間隙,為保障氣道安全,給予下頜下切口切開引流,后未見明顯膿液流出,腫脹明顯消退。1例患者來院時即已出現高熱、脫水等全身表現,頸部皮膚彌漫性蒼白后轉為暗紫,頸部皮膚感覺逐漸喪失,考慮為壞死性筋膜炎可能,給予早期廣泛切開并經綜合治療后病情好轉。1例患者來院時感染已波及縱隔,經麻醉科、胸外科、耳鼻喉科會診后給予綜合治療同期進行膿腫切開引流,后病情平穩。

2.2 切口設計

頜面部血管神經密集,解剖結構復雜,加之面部皮膚切口對面容具有較高的損毀性,因此在進行切開引流前,術者必須充分考慮多方因素,根據“低位、美觀、通暢、隱蔽”等基本原則,謹慎設計切口。

本研究涉及的118例間隙感染中,共有95例單獨或合并采用了下頜下切口,其應用頻率遠高于其他各類切口。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與下頜下間隙相鄰的間隙(翼頜、咬肌、舌下)大多處于牙源性感染的好發部位;另一方面下頜下間隙位于頜面部各間隙的重力最低位,各感染間隙內容物易受重力影響向下頜下間隙聚集。因此,在頜面多間隙感染中,下頜下間隙既是病情發展的中心,又是連通各間隙的樞紐。采用下頜下切口,可直接對下頜下、咬肌、翼頜、舌下間隙形成引流,加之下頜下切口位置隱蔽、療效確切,是臨床最為常用的切口。

此外,當下頜下間隙感染向下擴散至上頸部時,單純的下頜下切口不滿足低位引流原則,在頸部額外做附加切口又違背了美觀原則。這種情況下,可以在下頜下切口的基礎上,于頸上部膿腫最低位銳性穿刺皮膚,形成直徑0.5~1 cm左右的遠隔穿刺引流口,通過皮下向上鈍性分離與下頜下間隙相通,穿刺口內置引流物,使膿液可自穿刺口流出,而壞死組織團塊則可從下頜下切口內取出,實現“上沖洗,下引流”,在保證引流的同時沒有增加額外的切口瘢痕。

路德維希咽峽炎是臨床最為嚴重的感染類型,其病原菌以腐敗壞死性細菌為主,感染間隙涉及雙側下頜下、舌下、頦下間隙,可在雙側頦下、下頜下作與下頜骨相平行的衣領形或倒T形切口廣泛切開,并充分分離口底肌群[4-5]。其他常見切口如頦下切口、口內前庭溝切口、顳部切口等也有一定程度的應用??趦纫眍M皺襞切口以及口底黏膜切口由于存在引流欠通暢、逆重力引流等問題,且受張口度的影響,其應用相對較少。

關于切口長度的設計尚無統一標準。傳統觀點提倡進行廣泛切開,以保證引流通暢,但隨著人們社交生活的日益增加,過大的切口瘢痕越來越受到人們詬病。結合臨床實際,我科認為大多數情況下,當切口長度約為3~5 cm時,既能方便術中鈍性分離操作,利于壞死組織排出,又不會形成過長的切口,能夠滿足大多數情況需要。

2.3 術中處理

切開時應遵循外科手術常規原則,切開皮膚或黏膜后沿各間隙走行鈍性分離,逐步打通各腔隙并擴大引流道直至通暢。在探查與口內毗鄰間隙時,應同時觀察口腔黏膜情況,建議參照雙合診方式探查并鈍性分離膿腔,以及早發現潛在的口腔黏膜破潰點。對于已破潰的口內黏膜,需要盡量進行嚴密縫合,避免唾液進入膿腔,導致傷口遷延不愈。

大多數患者在接受手術時其主要致病菌尚不明確,在進行手術切開引流時,除取膿液樣本送細菌培養外,還可根據腔隙內膿液/氣的性狀進行經驗性判斷,以初步調整用藥。

現結合臨床工作經驗,將頜面部間隙感染常見致病菌膿液/氣性狀總結如下 (表 3)[6]:

術中膿腔開放完成后,可根據術中膿液/氣的性質進行初步判斷,選用適當的藥物進行術中沖洗[7]。常用沖洗液主要包括生理鹽水、1%聚維酮碘、雙氧水、復方新諾明[8]等,適用于不同情況。但在本研究涉及的118例患者中,有105例單純采用了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同樣獲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們認為,術中沖洗的關鍵在于徹底清除膿腔內容物,在病原菌尚不確定的情況下,不必過于追求局部用藥效果。一項多中心合作臨床實驗證實[9],沖洗時藥液濃度及沖洗壓力與沖洗效果并無直接關系,較低的沖洗壓力更有利于組織保護,防止感染物質擴散。綜上,我們建議采用生理鹽水以低壓力 (7~14 KPa)進行膿腔沖洗,同時夾持小棉球輕輕刮擦膿腔周壁促進壞死組織脫落,沖洗直至沖洗液清亮,膿腔無壞死組織殘留。

2.4 引流方案

頜面部間隙感染常用引流物主要分為引流條、引流半管、引流全管、引流紗條、負壓引流器5種,在臨床工作中可結合患者具體情況選擇不同引流物,必要時可多種引流物聯合使用[10],其特點整理如表 4。

此外,我科在處理多間隙感染時,往往采用“半封閉沖洗引流”方案 (圖1)。即在術中打開并沖洗膿腔后,置入由一次性塑料吸痰管加工制成的沖洗管,其尾端置于最深或最高位膿腔盡頭,頭端沿引流通道導出并固定于體外,同時取數根引流管,將尾端置于引流道沿途各腔隙內,間斷縫合除沖洗管與引流管口之外的切口皮膚,形成 “半封閉沖洗引流”。沖洗換藥時,可在保證沖洗管及引流管通暢的情況下,自沖洗管頭端注入沖洗液,使其流經整個膿腔后自引流管流出。平時需做好沖洗管頭端的封閉及消毒工作,防止逆行感染。此種方法可在不增加額外切口的情況下取得類似于貫通引流的效果,同時建立了局部給藥通道,取得了較為良好的臨床效果。為確保引流通暢,我們建議根據感染間隙與下頜骨的位置關系,對下頜骨深面及淺面的間隙分別設計引流道,各自置入引流物進行引流,且引流管數量不少于沖洗管數量。

表3 頜面部間隙感染常見致病菌膿液/氣性狀

引流物放置完成后對創口皮膚進行消毒處理,換用新的無菌手套及手術器械,根據引流方案縫合或部分縫合皮膚傷口。術畢,評估患者全身情況,并通過術前CT檢查等評估是否進行氣管帶管或氣管切開處理[11](參見本系列《CT診斷價值》一文)。

3 總 結

綜上,手術治療是頜面部間隙感染治療中關鍵的一環,在實際工作中,首先要明確把握常規切開、預防切開和早期切開3種情況的適應癥,在恰當時機進行手術治療;建議設計以下頜下切口為主的切開方案,可以兼顧低位、美觀、通暢、隱蔽原則;術中切開皮膚后,推薦采用雙合診式鈍性分離形成通暢的引流道,根據膿腔內容物性狀判斷病原菌,并以生理鹽水進行徹底的膿腔沖洗;對于大多數間隙感染,“半封閉沖洗引流”方案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表5)。

表5 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手術要點及引流建議

[1]張志愿.口腔頜面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81.

[2]Miloro M.Peterson口腔頜面外科學[M].蔡志剛 等譯.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256-257.

[3]Dennis L,Alan L,Henry F,etal.IDSA Guidelines: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of skin and soft-tissue infections[J].Guidelines for Skin and Soft-Tissue Infections,2005,41(15):1373-1406.

[4]T?r?k Estée,Moran Ed,Fiona Cooke.Oxford handbook of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microbiology[M].2nd.United State of America:New York,2017:605-606.

[5]Bagheri S,Bell R,Khan H,et al.Current therapy in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M].United State of America:New York,2012:1092-1097.

[6]邱蔚六.口腔頜面外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34-135.

[7]趙小珩,郭威孝,張浚睿,等.口腔頜面部間隙感染的管理(一)——經驗用藥策略[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18,34(1):136-140.

[8]Robert S,Loren G,Lilly I,etal.A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antibiotics for smaller skin abscesses[J].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7,376(26):2545-2555.

[9]Investigators F,Bhandari M,JerayKJ,et al.A trial of wound irrigation in the initial management of open fracture wounds[J].New Eng JMed,2015,373(27):2629-2641.

[10]章功杰,陳松軍,鄭珉,等.持續負壓引流術治療嚴重頜面頸部間隙感染的探討[J].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15,33(4):393-396.

[11]Taub D,Yampolsky A,Diecidue R,etal.Controvers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Infections[J].O-ral Maxillofac Surg Clin North Am,2017,29(4):465-473.

猜你喜歡
膿腔頜面部頜面
康復新液應用于糖尿病患者顏面部軟組織多間隙感染膿腔破潰愈合1 例
介入治療食管瘺合并縱隔膿腫
鄭建金:頜面外科專家的日常
頦下島狀皮瓣修復頜面部軟組織缺損
頜面軟組織創傷160例急診整形修復的護理觀察
堅固內固定術聯合牽引在頜面骨多發性骨折中的應用
多排螺旋CT三維重建在頜面部美容中的應用
計算機輔助模擬技術在頜面部復雜骨折內固定手術治療中的應用
頸闊肌肌皮瓣修復頜面部軟組織缺損
食道癌術后吻合口瘺的介入置管的保守治療效果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